生产与流通成本结构变化研究--商品流通成本绝对上升与相对上升的新趋势_农产品论文

生产与流通成本结构变化研究--商品流通成本绝对上升与相对上升的新趋势_农产品论文

关于生产与流通成本结构变化的研究——商品流通成本绝对上升和相对上升的新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本论文,商品流通论文,新趋势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能,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和热议的焦点。本文对其中值得进一步观察和研究的新动向进行初步的梳理和探讨。

一、生产—流通成本结构正在发生趋势性新变化

流通成本是指商品在流通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的总和,主要包括商流费用、物流费用、信息流费用、资金流费用。对流通成本还可以做进一步的结构分析。例如,物流费用又包括运输、仓储和管理费用等。我国流通成本问题十分复杂,其主要原因是原有的计划经济生产型主导的统计核算系统多有缺失和遗漏,很难对实际发生的流通成本完整进行准确的剥离、量化、识别。从政策和体制视角上看,流通成本还可分为经济性成本与体制性成本两类。其中,经济性成本属于流通领域,是正常经营活动必然发生的,需要补偿的合理成本;而体制性成本是由于政策和管理体制上的缺陷引发的不合理成本。对于前者,需要设法降低;对于后者,则需要坚决剔除。

相对应于商品生产—流通时间结构变化,商品的成本结构也在发生趋势性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附加值低的商品流通成本绝对上升和生产成本绝对下降。即在商品最终销售价格中,流通成本绝对超过生产成本。例如,大品类蔬菜生产成本低于运输成本。二是附加值高的商品流通成本相对上升和生产成本相对下降。即虽然这类商品流通成本没有绝对超过生产成本,但在占最终销售价格中的比重却在上升。三是在流通成本中,物流成本比重上升,商流成本比重下降。四是在物流成本中,运输成本比重上升,仓储和管理成本占比下降。

“加快经济节奏,提高流通效能,降低流通成本的国际较量”正在成为新世纪最值得关注的新动向和新主题。从世界范围来看,流通环节“成本挤压”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对工农生产环节成本削减。人们原来理解的商品成本构成发生了巨大的结构性变革。现在的情况是流通时间和成本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商品生产时间和生产成本,并导致流通成本在单位产品最终销售价格中所占比重已平均达到50%-70%,甚至更高,从而成为扩大内需、增进消费的新障碍。

附加值较低的鲜活农产品成本变动趋势最为明显。受原先的观念和生活常识误导,上述变化还没有被人们所认识。大家普遍认为,流通环节和相关成本是可有可无、微不足道的。然而,菜农、菜商和消费者的利益博弈中,通常所说的“两头叫、中间笑”的情况,已不复存在。所以,人们需要重新认识农产品流通成本的真相。

产地的农产品不会自己跑到城里来,农产品的流通需要中间商贩和商贸企业来完成。中间商在从事农产品流通的过程中会产生必要的先期投入、经营成本和人工生活成本。而现在的情况是:第一,在城市化加快的进程中,城市周边地区的土地已经从种植农产品转向“种房子”,导致部分城市蔬菜自给率大幅下降,“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作用也大为降低。第二,在竞争环境下,区域分工的深化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推向了比较利益相对较低的专业分工区域,例如,河北省张家口、山东省寿光等地区。而组合化较低的散户菜农和中小规模的专业合作社只能被动跟进、随波逐流。

上述新变化的出现带来了以下两点影响:第一,蔬菜、水果、肉禽蛋等农产品的长途、远距离、跨区域运输,成倍地消耗了成品油等基础能源;第二,城市房价和房屋租金上涨,使得农产品存储和销售的费用大幅上升,相关从业人员的人工成本和生活成本也水涨船高。综上所述,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在流通中能源消耗大幅增加,相关物力、人力和财力投入的增加,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经销商的进入门槛。特别是大部分从农民分离出来的菜商在被城市和农村双重边缘化的情况下,沦为了社会弱势群体。

目前,农产品产地价格受供需影响呈现出短期波动,而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批发商和经销商的人工成本、经营成本和生活成本却是刚性上升,很难下降。这直接造成了即使农产品产地的菜价大跌,销地的农产品价格依然坚挺的局面。这就是近年来出现的农民“卖菜难”和市民“买菜贵”并存现状的主要原因。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城乡差距拉大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并日益突出地殃及农产品的生产、流通。这就是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的比例关系发生了颠倒,流通成本高于生产成本的情况将会长期存在。

二、应对农产品生产—流通成本结构变化新趋势的思路及对策

1.正确看待流通成本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工农业生产,长期在生产上投入大量经费,却不舍得在流通上花钱。在很多人看来,任何流通环节似乎都是多余的,是可以被“消除掉的”,流通成本也是不合理存在的事物,流通费用问题没有得到重视的影响。这种误解和不重视流通成本的观念造成了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储运购销资金投入的不足。当前,商品生产流通的关系日益一体化,农产品产销的瓶颈主要是市场信息不畅,流通成本高涨,流通渠道堵塞。许多长期看来都是生产的问题实际上都是由于流通渠道不畅,流通成本攀升造成的,流通环节的现存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农产品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主要障碍。所以,我们要对流通环节的主要问题做认真研究,做到稳市场、保流通要与保生产并重。

2.营造良好公平的社会舆论环境,给予商人正面的社会形象

商人的存在不仅不会增加社会交易成本,恰恰相反,在一个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市场经济中,商人是分工合作得以有效运行的媒介,能降低供求双方的“搜寻成本”和社会交易成本。表面上看,商人群体能够主观随意地决定交易市场的商品购销价差、批量价差、地区价差、季节价差、质量价差和交易量大小。实际上,在竞争充分且有效的前提下,商品的价格、价差和交易量大小是由生产及流通成本和消费者偏好等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最终是由市场决定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商人是现代市场经济有效配置资源的关键环节。流通环节是多还是少只能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和竞争关系来决定,市场机制决定的流通环节的多与少是动态的和相对的,不应主观地降低流通环节。商人群体的正常发展如果被刻意遏制的话,将会导致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搜寻成本增加,经济便利性下降及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的有效性下降。

3.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民从事面向农业的服务业

菜农和菜商是稳生产、稳市场的微观基础和依靠力量。当前,农民的增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从事农业的农民只是农产品生产到消费链条中的一个职业,农业劳动、商业劳动和工业劳动都是社会必需的劳动,同样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应获得同等的对待。从事各种劳动的当事人,应获得其在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上合理的地位和收入,其收益应该由市场竞争来决定。在服务业主导社会发展的阶段,与农产品相关的服务业在客观上引领着农业发展。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就需要千方百计引导农民从事面向农业的服务业。例如,引导农民参与农产品的研发和科学种植,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和品牌化等。要关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变化,采取新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给农民带来新收益。

4.剔除体制性的流通成本应是日后的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

我国体制性的流通成本在商品最终售价的占比很高,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呈现长距离、跨区域的新趋势下,地方保护主义和为数众多的关卡对农产品流通业层层盘剥,使农产品流通成本居高不下。实地调查显示,由于高昂的路桥费、虚假的绿色通道从中盘剥,吞噬了从地头到餐桌的巨额中间费用。根据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和中国商业联合会的一项长期调研,农产品购销中存在罚款—超载—再罚款—再超载的恶性循环,且有不断强化的趋势,致使路桥费占据了农产品购销的70%的中间费用。一些地方的高速公路已经名不符实:设立在高速路上的数量庞大的收费站点影响了高速公路的顺畅通行,大量的通行费被高速公路运营主体征收,而用户得到的却是通行缓慢的公路。这与用户对高速公路付费,享用高速快捷的服务的初衷相悖。因此,对体制机制进一步改革深化,剔除体制性的流通成本应是日后的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

5.清理束缚市场竞争有效展开的障碍,从源头上遏制农产品炒作之风

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炒作加价、投机倒把牟取暴利的现象,其根源是行政垄断、权钱交易和相关群体合谋欺行霸市等行为阻碍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而不在于流通环节的多与少。如2009年吉林玉米中心批发市场等多家企业,召集国内16个省(区、市)109家绿豆经销企业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绿豆市场产销行情研讨会”。这些企业相互串通,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市场价格,严重损害了市场竞争机制的有效展开。农工商之间的利益矛盾主要是由超经济行为的合谋垄断和权钱交易阻碍现在市场机制有效运行造成的。因此,当前出现的流通环节的问题不是市场竞争之过,而是市场竞争难以展开之过。相关部门应积极做好反垄断工作,从源头上遏制农产品炒作之风。

总之,实体经济中产品成本的基本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流通成本大幅上升,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商品在空间转换过程难以被电子商务所虚拟,流通电子化在降低商流成本上表现出色,但远不能降低物流成本。而商品流通中的人工成本、能源耗费呈现一种刚性上升的势头。当前,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呈现流通成本相对趋高、生产相对成本趋低、流通时间很长、生产时间较短的特点。因此,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降低流通成本,减少流通时间,既关系到优化我国经济中的流通业本身,也关系到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因而,对体制机制进一步改革深化,剔除体制性的流通成本应是日后的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

标签:;  ;  ;  

生产与流通成本结构变化研究--商品流通成本绝对上升与相对上升的新趋势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