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自由兑换研究

我国货币自由兑换研究

刘军[1]2002年在《我国货币自由兑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货币自由兑换即货币可兑换性,是指一种货币兑换成别种货币或支付手段的能力。它可以按居民与非居民口径分为对外自由兑换与对内自由兑换,也可以按国际上现行通用的国际收支口径分为经常项目自由兑换与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经常项目自由兑换是指经常项目外汇支付和转移的汇兑无限制的兑换,即经常项目下的用汇,只要有真正的交易凭证,就可以到银行购汇支付。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则是指资本流进和流出的汇兑均无限制的兑换。货币自由兑换是指货币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都实现了自由兑换,它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货币的国际化。因此货币自由兑换程度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都已实现货币的完全自由兑换,发展中国家则是存在不同程度的货币自由兑换。本文通过阐述具有代表意义的西班牙、阿根廷、印度叁国的货币自由兑换历程,分析了叁国在货币自由兑换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企望能对我国货币自由兑换改革有所启示。从1978年开始,我国实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改变了以前外汇由国家统收统支的现象,推动了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根据1993年11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的要求,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即人民币要实现包括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在内的完全自由兑换。1994年是我国外汇体制实行重大改革的一年,也是我国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有条件自由兑换的一年。1996年是我国外汇体制改革实施重大举措的又一重要年份,我国于1996年年底实现了经常项目完全自由兑换。我国目前货币兑换状况是:经常项目完全自由兑换与资本项目部分自由兑换并存;人民币已实现部分国内自由兑换;在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中,人民币事实上已跨越国界,成为当地居民乐意接受的一种“硬通货”,并呈现国际化趋势。本文试图探索我国货币自由兑换途径,并对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促进人民币国内自由兑换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体系。

向鸿丹[2]2002年在《关于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的探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即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已成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可以为前进中的中国带来巨大的潜在利益,但是也应看到,贸然开放资本帐户对一国经济还会造成剧烈震动,甚至引发金融危机。面对这把“双刃剑”,只有练好内功,积极创造实现资本项目的前提条件和确立合理开放步骤,才能规避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风险。 本人用定量和定性、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列举大量实例和数据,着重对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及策略、外汇体制改革与人民币自由兑换的互动性、实现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的前提条件及开放步骤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依据具体国情,从宏观、微观七个方面总结出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的前提条件及循序开放资本帐户汇兑限制的五步走。资本管制只是权宜之计,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才是外汇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在如何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等方面提出了个人创新观点。最后还用了比较分析方法,总结了发展中国家实现资本项目汇兑自由的经验及教训。 冀望通过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使人民币自由兑换改革能趋利弊害,循序渐进、逐步到位。

戴伟利[3]2010年在《货币国际化视角下的汇率制度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国货币成长为国际货币,不仅有利于获得现实的运行性经济收益,还可以在国内国际间获得制度性收益,故此世界强国都很注重货币国际化的战略追求。在货币完全一体化之前,汇率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在推进货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一定条件的约束,要面临内外风险的冲击,从而对汇率制度会有不同的要求,这就使货币国际化进程中进行汇率制度选择研究具有了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货币国际化的不同方式及其不同阶段都需要相应的汇率制度来配合,以保证本国宏观经济目标(内外均衡)的实现。本文是以货币国际化作为汇率制度选择的研究视角,更多注重汇率制度的协调搭配功能及对其未来发展问题的探讨。在思路上,首先,明确货币国际化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探究货币国际化与汇率制度的相关性;其次,对不同国际化模式与汇率制度的配合进行规范分析和理论验证,得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结论;最后,结合国际经验与我国实际,为中国目前的汇率制度选择提出政策建议,对未来的汇率制度改革提出自己的构想。综而言之,在推进货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必须完成汇率制度的相应调整。

褚华[4]2009年在《人民币国际化研究》文中指出当一种货币的使用扩展到该货币发行国以外时,这种货币就发展为国际货币。货币国际化有不同的层次。一国货币在国际贸易、投资、储备等领域广为使用,标志着该货币国际化进入高级层次。货币国际化本质是货币发行国在货币领域对世界财富和利益进行再次分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有一种货币趋于作为主导地位的国际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手段而支配其他货币。二次大战后,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世界中心货币。虽然,日元、欧元对美元的国际地位构成一定的挑战,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主要特征仍为美元霸权。美元通过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外围框架,通过利益获取和义务承担不对等方式,实现了对世界其他国家利益的侵夺。纵观美元、日元和马克国际化历程,货币国际化至少需具备以下条件:人们对该种货币发行国政治状况具有足够的信心;该国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该国国际贸易额在世界贸易总量中占有一定比重;该国拥有成熟的金融市场和发达的离岸金融中心。目前,人民币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易中,被广泛用于边贸结算、旅游结算,其境外流通量已有一定规模。按照央行估计,2008年底,人民币境外流通量已达7700亿,存量逾2000亿。此外,人民币国际化正在多个方面取得进展,如央行在港澳提供人民币清算安排,在货币互换中引入人民币,允许境内机构赴香港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对非居民境内持有人民币存款不设限制,推行人民币国际贸易计价试点,而个别国家已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人民币国际化已进入初级阶段,有望成为亚洲区域性国际货币,甚至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之后的第四种全球性货币。人民币国际化能给中国带来巨大利益,如增强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促进金融业发展;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升级等。人民币国际化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令我国付出一定的代价,如加大经济内部与外部平衡的矛盾,使宏观调控难度加大;金融自由化会增加经济运行风险,为游资冲击提供可乘之机。综合人民币国际化收益和成本分析,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作为全球经济大国,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势所趋,是必须要走的道路;二是货币国际化也会增加经济运行的风险,要根据各方面发展的现实基础,循序稳步推进。人民币亚洲区域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目标。从人民币国际化特点来看,一是伴随境内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已经超越货币国际化“先经常后资本”的经典模式,呈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同步推进格局;二是通常货币可兑换是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而人民币在资本项目开放度不高、尚未实现自由兑换的情况下,开始步入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可兑换呈同步交叉推进格局。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应从自身特点出发,在顺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突出制度性安排,采取“弱经济一强制度”模式。近期,应以推行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计价货币为突破口;从长期来看,还应从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自由兑换、离岸金融市场建设等多个方面整体推进。

陈璐[5]2007年在《人民币逐步自由兑换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货币自由兑换是国际金融体系的关键性问题。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货币自由兑换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加快了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在金融深化理论的影响下,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纷纷放宽了对资本流动的限制,提高了货币的自由兑换程度。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从国际贸易和对华投资的角度,都要求我国放宽外汇管制。我国的外汇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放松资本项目外汇管制,最终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本文主要由五部分构成。从货币自由兑换和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入手,研究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印度、智利货币自由兑换的立法与实践,并在货币主权、经济安全理论基础之上,对人民币自由兑换进行战略选择,结合我国外汇管理制度的发展沿革,对现行有关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现状和立法进行分析和评述,进而就逐步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具体政策措施和法律制度的构建进行论述。

徐雪萌[6]2008年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冲击》文中提出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快的大背景下,我国也加快了由封闭经济转向开放经济的步伐,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取得了显着的进展。与此同时,开放经济也使我国面临着宏观经济内外不均衡的难题。长期以来,我国选择了稳定的汇率制度、有管制的资本账户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作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政策组合。但随着资本账户管制的放松,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也将受到较大程度的冲击。另一方面,我国又面临着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国内信贷增加过快、通货膨胀日益严峻、经济增长有过热迹象的问题,使得货币政策在调节内外均衡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因此,在宏观调控中考虑资本项目可兑换对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影响,以及对这些影响进行量化评估和分析,从而能够准确地运用宏观调控政策工具解决国民经济问题,是研究开放经济的热点和难点。本文主要研究了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对我国货币政策所造成的冲击。全文分六章,第一章为导论,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创新之处、研究所运用的方法以及框架。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针对中外学者关于资本项目可兑换及其对货币政策效应的研究分别进行回顾和综述。第叁章论述了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目前资本项目管制状况、资本流动状况、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在资本项目可兑换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困境,是对资本项目可兑换对货币政策冲击的现实分析。第四章为资本项目可兑换对货币政策冲击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检验。首先论述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理论框架和政策含义,得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对本文实证研究的启示意义;接着运用现代经济计量的建模理论和实证检验的方法检验了我国资本流动性的大小以及资本流动对利率的敏感程度,从而检验我国长期对资本流动的控制程度。第五章在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分别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介目标、最终目标和政策操作手段等四个角度分析了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冲击渠道。第六章提出了在人民币资本项目管制日益放松、汇率制度日益灵活的条件下保持货币政策灵活性和独立性,提高货币政策效力的政策建议,包括有序渐进的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建立和完善灵活的汇率机制、加强货币政策内部各政策工具的协调和效力、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和配合以及进行金融创新、完善金融市场等。

徐新华[7]2006年在《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理论与实证》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论和实证问题。全文依据国际货币理论,汇率理论和国际贸易等有关理论,对人民币在境外成为价值尺度、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储备货币,降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成本及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减少国际储备和获得国际铸币税收益等进行综合研究。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的金融开放是相辅相成的,中国金融的开放正在有序的进行。人民币已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资本项目基本可兑换计划在近期实现,人民币完全兑换正在积极推进中。利率市场化,离岸人民币业务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的金融开放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本文中阐述了中国加入WTO,并成为其重要成员后,中国的金融开放明显加快,和亚洲及世界国家间政治、经贸往来不断加深,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正在日益提高,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国际化趋势已经明显,不可阻挡。亚洲地区迫切需要一种本地区的货币来行使结算和储备等国际货币功能,摆脱长期依赖美元的不利处境。由于亚洲国家的条件和欧盟国家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短期内不可能象欧元那样产生亚洲统一货币——亚元,那么,人民币充当亚洲统一货币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离岸金融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要求。人民币的国际化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离岸人民币规模的日益扩大,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开展和离岸市场的建立,都将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深远影响。考虑到目前人民币的开放程度,中国资本项目的开放进程,宜在香港、上海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香港和上海都是发达的国际金融中心,一个发达的国际金融市场将使一国(及其货币)处于国际金融中心。通过人民币的离岸金融市场业务带动人民币区域化进而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人民币成为国际通货、融入全球的最现实的选择。全篇论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重点分析为什么要研究“人民币国际化,即问题的提出和交待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思路和内容。第二章关于货币国际化相关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通过对比,分析了货币国际化理论、汇率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第叁章论述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研究如何利用和影响世界政治、经济环境,为人民币国际化造必要条件。第四章对人民币国际化国内经济背景分析,从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和必要性开始论述,提出货币国际化的内涵与外延,强调货币国际化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实力的关系。中国经济、金融各项指标持续保持增长,综合国力增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稳定的基础。第五章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人民币自由兑换,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是中国加入WTO后的需要,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要求。第六章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证分析,论述了人民币已经在亚洲周边国家成为区域性国际货币的事实。对人民币国际化铸币税和利益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七章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构想,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货币政策效应,资本流动、货币替代、外汇储备等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其对策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亚元只是亚洲地区的长期目标,设立亚洲防范金融危机基金用于稳定区域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从欧元问世,美元和欧元成为竞争对手,美元的利益受到影响和中国在目前情况下如何和美国加强经济贸易往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文章结尾全文总结和展望,明确了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中地位不断提升,综合国力增强,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基础。中国加入WTO后金融开放明显加大,在金融革命和金融全球化形式下,要抓住金融开放的主动权,启动“强金融战略”,保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顺利进行。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货币都是国际货币,这些国家的货币国际化进程都由政府精心策划和支持的,并以其货币国际化来控制世界政治、经济和贸易,并获取巨额的国际铸币税收入。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具有后发展优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威望,经济和贸易水平已经进入世界前列。中国在保证对世界承担义务的同时要利用大国优势,充分享有大国地位带来的战略利益,人民币国际化就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战略利益。在国际经济一体化,金融革命、金融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等突飞猛进形势下,中国要积极推进“强金融战略”,发挥政府、金融、贸易等方面的优势,将人民币国际化纳入竞争战略中去实施。掌握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开放的主动权,要求中国在人民币已经成为区域性国际货币的事实面前,应该客观,务实并讲究策略,审慎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实现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化,成为继美元、欧元之后的世界第叁大国际货币。这一目标实现之日,已是中国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大国之时。

郁志丹[8]2004年在《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的资本管制和汇率制度选择》文中认为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国家,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实现了货币自由兑换。货币自由兑换在提高资本配置效益和消除因汇兑管制而发生的巨额行政开支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1996年,中国成功实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意味着我国已正式加入经常性国际交易的多边支付体系,从而在解除外管制方面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国依然保持相当严格的资本管制。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经济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扩大,人民币资本项目的不可兑换已经成为扩大开放的一个显着制约因素。国际范围内资本管制的放松趋势则更是增大了中国及时放松资本管制、稳步推进货币自由兑换的迫切性和现实压力。尽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中,如何充分借鉴国际经验,深入把握中国经济金融运行的基本特征,取利避弊,防止或减少资本帐户开放带来的外部冲击,真正获得资本自由流动所带来的利益,无疑是一个相当重大的现实课题。资本管制和人民币汇率制度是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两个比较关键性的问题,因此我们把资本项目可兑换与上述问题放在一起讨论,这也是本文的主要特点。本文从一般性的理论分析着手,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的资本管制和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后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时机与进程做出分析与判断。本论文的研究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论述选题的意义、前人研究文献概述及本论文的创新、研究方法等;第二章较全面地对<WP=10>货币可兑换的一般概念及理论进行论述;第叁章讨论了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的资本管制问题。第四章深入讨论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密切相关的人民币汇率制度问题,着重对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中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进行了研究;第五章运用案例与实证分析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实践与理论问题,并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顺序、时机进行了探讨,提出政策建议。

张健[9]2010年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一国解除资本项目下的交易与汇兑限制,融入经济与金融全球化的客观趋势的关键性措施。由于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项目可兑换在给一国带来潜在收益的同时,也将一国的经济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内在缺陷充分暴露在外,使该国面临更多的外部冲击风险。因此,在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中,如何有效的进行政策搭配,合理安排政策次序,找到收益与风险的平衡点,是包括中国在内的着力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的国家共同面临的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国内外资本项目可兑换理论研究入手,借鉴发展中国家实施资本项目可兑换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综合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金融学理论和国际金融学理论,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纵向比较分析和横向比较分析相结合、一般分析和对策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当前我国经济与金融的实际情况,对我国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收益与风险、核心条件、资本管制的解除、汇率制度等配套性措施作了系统性的研究。由于资本项目可兑换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配套制度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对其研究所包含的内容较多,本文根据研究的需要,除导论外,共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基础理论,这一部分主要包含概念界定、收益与风险、顺序安排、汇率制度选择等基础性内容;第二部分在结合第一部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联系中国经济、金融的实际,系统研究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动因、条件、时机、顺序等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第叁部分是有关中国资本管制的内容,与第二部分的逻辑关系在于,资本管制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系统的研究我国的资本管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一部分系统的论述了资本管制的理论依据,并在回顾我国资本管制制度的历史演进基础上对我国的资本管制的目标、手段、有效性作出了判断。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有关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问题,本文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需要与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相匹配,两者的匹配程度决定了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风险状况,因此,这一部分系统的论述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变,并对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制度改革后,现行汇率制度在运行中的缺陷及未来取向作了分析。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以下几处:1.在辨析国内外学者对资本项目可兑换定义的基础上,从通货兑换权的角度,对资本项目可兑换和资本管制的概念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2.提出资本项目项目可兑换不一定要同时满足所有的前提条件,但为了降低风险,必须要满足一个核心条件,对不同国家来说,核心条件的选择可能因经济金融的基础不同而有所不同。根据本文对资本项目可兑换概念的新观点,认为对中国来说,这个核心条件就是我国出口产业竞争力的提升。3.在中国放松资本管制的进程中,必须注意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推进与汇率制度改革的有效匹配。这两者是有内在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两者的脱节将造成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降低,进而带来风险的累积。本文始终认为,任何将资本项目可兑换和汇率制度改革割裂开来的观点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和有害的。

姜波克[10]1994年在《关于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几个问题》文中提出本文分析了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应具备的条件、开放兑换后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实施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时机和步骤。作者认为,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会给我国经济带来一定的好处,同时也会带来风险和问题。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开放兑换的条件,不宜急于求成。此外,“复关”在即,而“复关”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冲击,因此稳健的做法是,待我国经济基本上消除了“复关”的不利影响之后,再来考虑实施人民币的全面自由兑换。在这个过渡时期,要扎扎实实做好开放兑换的各项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 我国货币自由兑换研究[D]. 刘军. 中南林学院. 2002

[2]. 关于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的探析[D]. 向鸿丹.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2

[3]. 货币国际化视角下的汇率制度选择研究[D]. 戴伟利. 吉林大学. 2010

[4]. 人民币国际化研究[D]. 褚华. 复旦大学. 2009

[5]. 人民币逐步自由兑换法律问题研究[D]. 陈璐. 重庆大学. 2007

[6].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冲击[D]. 徐雪萌.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7]. 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理论与实证[D]. 徐新华. 复旦大学. 2006

[8]. 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的资本管制和汇率制度选择[D]. 郁志丹. 复旦大学. 2004

[9].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研究[D]. 张健. 西南财经大学. 2010

[10]. 关于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几个问题[J]. 姜波克. 中国社会科学. 1994

标签:;  ;  ;  ;  ;  ;  ;  ;  ;  ;  ;  ;  ;  ;  ;  ;  

我国货币自由兑换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