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永存人间——纪念马克思诞辰一百八十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英名论文,诞辰论文,十周年论文,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是19世纪的德国人,1818年5月5日生于摩塞尔河畔的特利尔。但是,他的英名和事业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他所处的时代和地域的范围。马克思是属于无产阶级的,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全世界无产者。他创立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唤醒和哺育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群众。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群众的伟大导师,人类历史上伟大的革命家和科学家。
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马克思, 这位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人类“失去了一个头脑,而且是它在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74 页,第35卷第460页)3月17日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的安葬仪式上,威廉·李卜克内西代表德国工人阶级在墓前演说。他说:“我们不会耽于悲痛,而会照着已故的伟大战士那样去行动;我们要尽全力来早日实现他的教导和他的志向,这就是我们对他的最好的纪念。敬爱的永生的朋友!我们一定沿着你所指出的道路前进,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这就是我们在你的灵前的誓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79 页)这些发自肺腑的真诚语言,表达了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劳动者的心声。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和工人阶级,正是在马克思学说的指引下,使我们这个落后的东方大国走上了革命、解放、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我们应当照着马克思那样去行动,沿着他所指出的道路前进,尽全力早日实现他的志向,不达目的决不休止。当前,我们要坚定信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努力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各项任务,让科学社会主义在我们这个东方大国焕发出蓬勃生机。这是对马克思的最好纪念。
纪念马克思,就要照着马克思那样去行动, 像马克思那样做人做事,也就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早在青年时代,马克思就立下了大志。1835年他写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表达了愿为全人类服务的决心和自己独立进行创造的抱负。文中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7、6页)重温青年马克思的这些话,对当代中国青年和共产党人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无疑会得到极大的启示,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1836年10月,马克思进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可是他对钻研历史和哲学的兴趣更浓,当时“感到有一种压倒一切的要求,就是要全力为现代哲学而奋斗”。1841年马克思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政论家莫泽斯·赫斯称赞马克思是他所崇拜的偶像,说他是个十分年青的人,至多不过24岁,却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把卢梭、伏尔泰、霍尔巴赫、莱辛、海涅、黑格尔结合为一人”。1841—1844年间,马克思逐步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哲学博士马克思,坚决反对脱离生活、脱离群众实际斗争的思辨理论,主张要把对旧社会的理论批判同实际斗争联系起来,向被压迫人民指明究竟为什么和怎样去斗争。列宁说过,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论文表明他已经是一个革命家。“他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他诉诸群众,诉诸无产阶级。”(《列宁选集》第3 版第2卷第415页)那时他提出了“应该向德国制度开火!”的动员口号,还提出了哲学与工人阶级结成联盟的卓越思想。
马克思在1844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9—10页)。 进行这项解放事业的前提条件是,利用科学思想的敏锐性,寻找劳动者地位低下和产生人剥削人的原因,并想出办法来消除这种不合理的状况。马克思把他一生中最好的年华都用于履行这项任务。
马克思是科学巨匠,但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777页)。 他辛勤地从事科学的理论研究,写出了大量的不朽的传世之作,但一刻也没有脱离现实斗争。他密切注视统治阶级的动向,悉心观察指导民主运动和工人运动的进展,他的工作室同沸腾的生活、国际工人阶级的斗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一生经历了许多折磨人的艰难困苦,却充满信心,斗志旺盛,顽强战斗。1866年8 月他在给拉法格的信中说:“我已经把我的全部财产献给了革命斗争。我对此一点不感到懊悔。相反地,要是我重新开始生命的历程,我仍然会这样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521页)
纪念马克思,就要认真攻读马克思主义著作, 用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知识武装,坚定信念,沿着马克思指出的道路奋勇前进。
马克思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贡献,就是他和恩格斯一起,为批判旧世界、开创新世界,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争取解放的斗争,提供了最强大的思想武器——科学共产主义。马克思给我们留下了丰富深刻的理论遗产,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并付诸实践。列宁说过:“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第103—104页)
1845年初,两位伟人成为最亲密的战友后,恩格斯致函马克思提出:“目前首先需要我们做的,就是写出几本较大的著作,以便给许许多多非常愿意干但自己又干不好的一知半解的人以一个必要的支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18页)在此后短短的三年多时间里,写成了《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等重要著作。在这些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最初著作中,论证了“社会主义不是幻想家的臆造,而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必然结果”;指明了共产主义者的使命,就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公开宣布“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75、307页)。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的低潮时期,马克思认为,共产党人的主要任务,应是为确实可以指望到来的新的革命转折锻造武器:进一步做理论准备和组建独立的工人政党。在19世纪50—60年代,马克思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领导创建国际工人协会并积极开展活动,马克思是这个协会的灵魂;二是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进行《资本论》的创作。关于《资本论》的价值和意义,正如恩格斯所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他们“把它看做自己理论的圣经,看做一个武库,他们将从这个武库中取得自己的最重要的论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63、236—237页)。这是因为在《资本论》中, 马克思揭露了资本是怎样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来到世间的,揭示了剥削的本质、产生剥削的基础以及贫富两极分化的根源,从而以令人信服的逻辑,进一步论证了《共产党宣言》里就已提出的“两个必然”的规律,指明了工人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1864年10月4 日在致友人的信中,马克思说出他写《资本论》的意图,就是“最后在理论方面给资产阶级一个使它永远翻不了身的打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425页)。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马克思的愿望已经实现。 甚至连当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都承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运动规律的分析,至今仍是最精辟的、科学的、有效的。
《资本论》所阐述的基本原理和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于如何构成社会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资本论》中强调的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的决定性作用的原理,关于科学是生产力及其同社会变革的规律之间的关系与相互影响的原理,都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带根本性的东西;书中揭示的适合一切生产方式的生产和交换的普遍规律,反映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范畴、规律的一些原理,如再生产的基本原理,商品、货币与价值规律的理论,资本循环与周转的理论,利润、利息、地租的理论,只要分清生产关系的本质区别,完全可以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至于书中运用辩证发展观考察未来社会的发展提出的许多科学预见,以及如何正确地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为我所用,都给我们今人以极大的启示和教益。
马克思的学说从产生开始,就因为它真正代表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精辟地概括了革命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因而能够迅速广泛地传播,成为摧毁旧制度、建设新社会的行动指南,显示出了历史上任何思想体系所无法比拟的强大威力。尽管直到现在,即使在最发达的欧美国家中,经济发展的状况也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现代资本主义经过调整和改革还显现出一定的活力;尽管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充满动荡、分化的令人目眩神迷的过程,在迂回曲折发展中有过严重的挫折和失败;但是,历史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马克思的学说对于国际工人运动来说,始终具有永恒的价值。
纪念马克思, 就要懂得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规律,要敢于面对诽谤和喧嚣,经受住各种冲击的考验,明辨是非真伪,善于划清界限。
正确的东西总是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列宁说过,马克思的学说“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反复说明,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战胜各种敌对思潮的攻击和反动势力“围剿”的历史,又是不断克服工人运动内部和共产党内部各种错误倾向因而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这种斗争是客观存在的,无法回避的,除非你不坚持真理,不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一开头,就描述了“共产主义的幽灵”被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所围剿的情况。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过:“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777 页)凡是读过马克思的传记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人们,都会生动具体地了解“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发展”的涵义。
1871年1月18日, 马克思致库格曼的信中说:“我目前荣幸地成了伦郭受诽谤最多、受威胁最大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236页)在创立和指导第一国际活动的期间, 马克思不但要应付反动政府的恐怖政策和资产阶级报刊的攻击,还要同国际工人协会中的投降派和那些一心想从内部搞垮国际工人协会的人作斗争;既要反对无政府主义和宗派主义,又要反对改良主义、机会主义。在帮助和指导德国工人党的建设中,马克思坚决反对拿原则作交易。他和恩格斯一起,写出了《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重要著作,以便清除拉萨尔主义、杜林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散布的影响。在俾斯麦颁布“反社会主义非常法令”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既批判了以苏黎世三人团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议会迷”,又斥责了以英斯特为首的用假革命的辞句煽动个人恐怖的“左”倾机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著名的《通告信》中指出,这些先生满脑子都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观点,在工人政党中他们是冒牌分子。如果有理由暂时还容忍他们,那么就应当仅限于容忍他们,而不要让他们影响党的领导。(参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685页)
从《共产党宣言》第三章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思潮的批判,到第一国际时期同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工联主义的斗争,在指导欧美各国社会主义工人政党建立与活动期间,对“左”倾和右倾机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宗派主义的斗争,等等,这一连串不断的斗争,竟使得恩格斯作出了这样的论断:“看来任何大国的工人政党,只有在内部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这是符合一般辩证发展规律的。”“谁要是像马克思和我那样,一生中对冒牌社会主义者所作的斗争比对其他任何人所作的斗争都多,那他对爆发不可避免的斗争也就不会感到十分烦恼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651、653页)
过去和现在都有那么一些马克思主义者,他们自称是在搞马克思主义,可是却在歪曲、篡改、糟踏马克思主义。“关于这种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大概会把海涅对自己的模仿者说的话转送给这些先生们:‘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同上第695页)
明辨是非真伪,划清基本界限,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讲党性,讲原则,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扶正祛邪,是坚持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是确保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必然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抽象的,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必须明确而不能含糊。江泽民同志近年来反复强调:“在原则问题上要旗帜鲜明,要注意分清一些基本界限”,在重大问题上“不能是非不辨、美丑不分,不能对那些同党的主张背道而驰的言论听之任之,不能让那些同党的宗旨和纪律不相容的歪风邪气滋长起来。”(《关于讲政治》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7—8页)当前突出提出这个问题,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和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七十多年来虽然有过曲折,毕竟已经走上了一条光明大道。近二十年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正在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振兴的征途上昂首阔步地前进。当然,我们前面的路并不都是平坦的,肯定还会有各种困难和风险。但是,无论什么困难和风险,都不能动摇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马克思曾经说过:“我至今始终确信,凡是真正坚强的人,……一经踏上革命的道路,即使遇到失败,也总是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而且在历史的洪流中漂游得愈久,就变得愈坚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522 页)我们要更加自觉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行动指南,确保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胜利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