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价值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论论文,价值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国内外学界流行的关于科学的价值的观点,多是对价值主体不加区分的,仿佛科学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价值主体都具有同样的价值,这实在是一种误解。本文认为,科学的价值是一种主体性事实,它视能否满足相应价值主体的需要、以满足的程度而呈现出不同的多方面的价值。而且,科学的价值有一个实现的问题,无论是科学理论、科学方法还是科学精神,只有当其现实地满足主体需要时,才构成真正的价值,这一点对当代中国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只有充分发展科学,使其成为现实的第一生产力,并努力控制其负效应,才能使中国走出一条新的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关键词 科学的价值 主体性事实 科学精神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讨论科学的价值的前提,是明确价值概念的内涵。所谓价值,就是客体的存在与性质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关系。由于客体的存在与性质是客观的,主体的需要也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因而从这一方面可以说价值是客观的。但同时,价值又是一种主体性事实,它依价值主体的不同而不同,变化而变化,同一事物视能否满足以及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国际内外学界流行的关于科学的价值的观点,多是对价值主体不加区分的,仿佛科学在任何时代对人类都具有同样的价值,或者说科学在任何条件下对任何主体都具有同样的价值,这实在是一种误解。
科学的价值主体通常可区分为人类、社会、国家、民族、地区、企业、个人等等,因而科学的价值就可相对于不同的主体来加以讨论,从而表现出不同的主体性特征。这主要可以从如下三方面体现出来。第一,独特性,即科学对于每一主体的价值都直接与该主体的状况、需要与能力密切相联系。当全人类的利益一致,如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困境时,科学对全人类是价值共享的;一旦作为价值主体的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出现了利益冲突,或者当科学技术发展不平衡或利用科学技术的条件与能力差异甚大时,科学的价值就会呈现出相应不同价值主体的差异性。如历史上针锋相对的关于科学价值的乐观论与悲观论,基督教徒围剿进化论等就深刻说明了这一点。第二,多维性,即科学对于每一主体来说,具体的价值关系和价值是多样的、多重的。价值主体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价值客体也具有多种属性,这就导致了主体的需要与客体的属性之间可能存在多种对应关系。例如当爱因斯坦12岁时得到一本“神圣的几何学小书”欧氏几何时,欧氏几何既满足了他求知的欲望,又使他感到万分惊奇,并产生了一种终生难忘的美感。①显然,欧氏几何对爱因斯坦既具认知价值,又具审美价值。第三,时效性,即科学对于主体的价值是随主体的需要程度和可接受程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就科学的整体而言,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生产力水平极低,科学对人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奢侈品;在中世纪,教会把科学视为恭顺的婢女;近代以来科学被看作是推动生产发展的强大力量;现代更是成了“第一生产力”。再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当时对于反抗托勒密的地心说与宗教神学、开创近代科学革命的作用,与目前对于人类的价值(太阳并不就是宇宙的中心)相比,显然已有极大差别。可见,科学对于不同时代的主体的价值是不断变化的。②
认识到价值的主体性特征,是我们辩证地、现实地讨论科学价值的基础。需要指出的是,流行的对科学的价值的讨论,尽管没有界定主体,但主要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人类或社会主体的意义上来考察的(夹杂不少从国家、民族、地区、企业、学派、个人等角度的议论),即科学对人类或社会具有什么价值。其实科学的这种价值对一个具体的国家、民族、企业、个人等来说,都只是一种潜在的价值,或者说是科学所具有的属性或社会功能。当然,揭示出这种潜在的价值是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企业、个人等充分利用科学、实现科学的价值的前提。那么,从人类或社会主体看,科学具有哪些价值呢?
劳动创造了人,进化论、考古学、人类学已证实了这一点;但使人类发生从野蛮到文明变化的,却是劳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科学;而且因为有科学的参与,使得这一过程快速得多。特别是近代以来几次科学技术革命引爆的工业革命,摧毁了古老的农业社会,创立了崭新的现代文明;科学对人类的价值也日益在社会文明的各个领域凸现出来。这里我们主要从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来考察科学对于人类和社会的价值。
一、科学理论的价值
科学理论的价值是科学价值的主要部分,它包含着多个方面。
1.科学的功利价值。即科学指导人类能动的实践活动,以满足社会的需要。自古以来,人类就幻想着依靠一种神秘的力量花费较少的劳动取得较多的劳动成果,中世纪关于浮士德企图利用魔鬼糜非斯特的力量征服自然的神话传说不过反映了人类这一根深蒂固的愿望罢了。但神话毕竟是神话,真正能实现这一理想的,只有科学。首先,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关键要素。马克思明确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③“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④这是因为,科学技术能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去,如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推动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拓展劳动范围,以及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等,从而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特别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科学开始成为生产进步的火车头。二战后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使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已具有知识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的双重作用,从而在现代生产力中起着决定作用,乃至成为“第一生产力”。过去的生产主要靠物质投入,现在则更多地依靠科技开发。科学技术的独特产品如信息、软件、设计方案、技术图纸、配方等等,已如一般商品一样进入了流通领域,成为市场上最有潜力的商品。高新科学技术已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核心。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革。18世纪下半叶,随着以蒸汽机、纺织机为代表的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产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以电磁理论、电力技术为标志的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产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新的工业生产部门不断涌现,重工业逐渐取代轻工业成为工业经济的主导部门。本世纪中叶以后的第三次科技浪潮,使得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各自的规模空前扩大,其内部结构也日趋复杂,并涌现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子工业、宇航工业、原子能工业、合成材料工业、生物工程工业、海洋开发工业等,同时第三产业(服务业)迅速崛起,第四产业(信息产业)也迅速发展,产业结构逐渐变成了庞大的社会生产体系。
再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从交往方式看,农业社会落后的人力畜拉的车舆、帆船等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限制了人们之间跨地域的交往,人们往往终年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区域里;而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火车飞机轮船、电报电话通讯卫星等,使得信息的意义不断得到加强,甚至出现了“地球村”概念,人们的交往不断冲破区域界限,形成开放性竞争性的交往方式。与此同时,消费方式逐渐由单调走向丰富多变,品种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好,并且越来越科学化、艺术化;工作与闲暇方式也逐渐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改变为限时工作与积极休息相结合,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成为人们度过闲暇时间的主要手段。
此外,科学还渗透到社会的其它领域。如政治生活中的民主选举,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与自动化技术;经济政策的制定,特别是具体规划、方案的设计,日益依赖于计算机将正规经济理论与巨大数据库联系起来而产生的现代计量经济学;现代战争正日益成为科技战(诸如海湾战争);……总之,科学对于人类的功利价值正日益显示出来。
2.科学的认识价值。科学的价值不仅在于满足人类现实的功利需要,而且更在于其不计功利地探索事物的本质,了解人类自己的真实处境,使人类自身适应环境。这就要求科学理论必须具有正确的解释力和预见力,揭示世界的奥秘和底蕴,满足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以及认识自然与自身存在意义的需要,从而构成科学理论的认识价值。
在茫茫宇宙中,人类是渺小的。曾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人类一直在为自己生存抗争,在大自然面前总是显得那么弱小无力。自从理性与科学诞生以后,情况起了一些变化。是科学照亮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可人类渐渐地似乎又成了“万物之灵”、“世界的主宰”。在对自然进行疯狂的征服与掠夺之后,又受到了大自然无情地报复:生态失衡、物种灭绝、放射性污染等,人类重又感受到生存威胁。科学再一次提醒人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必须理智地、科学地、民主地发展科学,合理利用科学成果,为人类谋福利;这一饱含辛酸与痛苦的结论是科学对于人类最深层的价值。
3、科学的伦理价值。在历史上,科学与道德的关系历来为人们所重视。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知识越多,道德越高尚;老子、卢梭等人认为,科学越发展,道德越败坏;维特根斯坦等人则认为,科学与道德无涉。我们认为,科学从来都与人或社会之间存在善恶关系,即伦理道德关系。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当然会影响到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具体应用,更常常涉及一些伦理道德问题,如人工授精、试管婴儿、器官移植、基因工程、安乐死等,极大地冲击了“生命神圣论”的传统观念;电脑的普及使得人机关系干扰了原来正常的人际关系,有人认为电脑更诚实,更易于相处,对自己更有帮助。而且,科学家应按什么道德标准从事其研究,进行道德行为选择,近来也倍受关注。广岛长琦蘑菇云下数十万人丧生致残,占领中国东北的日军731部队的细菌试验,纳粹集中营的焚尸炉,都令善良的人们深深地震颤。总之,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家已肩上了更沉重的道德责任感,人们也同时感受到了科学对伦理道德观念所带来的一系列震撼与冲击。科学的伦理价值观念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4、科学的审美价值。在真与美之间,内蕴着一种深刻的统一性,这突出体现在科学美之中。所谓科学美,就是科学理论、公式、试验等在审美主体内心中激起的一种欢快、愉悦的情感。究其根源,科学美反映的是自然界中的“和谐”,即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万物纷然杂陈而又不彼此孤立,它们以多种形式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异中有同,乱中有序,纷繁中见协调,对立中见统一,客观世界的这种和谐,经过科学家创造性地精心提炼、组织、建构,凝聚到一系列科学理论、公式、实验之中,就必然引起人们的审美体验。例如,当人们面对大量的行星运动的观测数据是不会产生什么美感的,可人们一见到开普勒所发现的行星运动第三定律:T[2,]=D[3,](行星公转周期T的二次方与它同太阳距离D的三次方相等),就不禁要称赞开普勒的公式为“奇妙的‘2’与‘3’”,从而油然而生一种简洁整齐的审美感受。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在探索自然时,由衷地赞叹科学美是“思想领域最高的音乐神韵”,让人产生“一种壮丽的感觉”。当然,对科学美的鉴赏必须具备一个条件,那就是审美主体具有必要的文化素质和审美心理结构,如具备相应的专业科学知识以及情感激发和想象能力,对于非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同理,一个对诸如相对论之类一窍不通的人,也无法对之产生美感。
二、科学方法的价值
科学方法是科学活动所采用的手段、程序和途径的总称。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重视方法的选择与制定,巴甫洛夫指出:“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着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任务乃是制定研究法。”⑤一部科学史,不仅是科学理论的发展史,而且也是科学方法的发展史。
科学方法的价值,首先表现为它是人们作出科学发现与发明的手段。原子论方法以及化学试验方法,逐步导致了原子——分子理论;分类、归纳方法等的运用,导致了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类比法的广泛使用,使仿生学方兴未艾;系统方法、整体方法进入研究领域,各门科学都正走向辩证的综合,如物理学中的弱、电、强和引力四者相互作用的大统一理论,等等。其次,科学方法是科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变为直接生产力的中介。科学理论要实现其价值,必须运用相应的科学方法,以设计新产品,创造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提炼生产工艺,形成生产方法。再次,科学方法通过移植到社会与人文研究中来,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决策的科学化,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此外,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划时代发展总是引起每一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的变革。当然,思维方式的变革反过来又会积极作用于科学的发展。在科学的萌芽时期,人类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是以拟人化或直观性为特征的整体观思维方式,如赋予万物以人的特征,视为人的化身;或用“五行说”、“八卦说”、“水”、“火”、“数”、“原子说”等笼统、朴素、直观地解释自然。近代培根、洛克等的科学试验方法、分析方法的确立,牛顿力学成为科学经典,从而形成了占权威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机械论思维方式,力学原理和机械论似乎可解释一切现象,机器是机器,“动物是机器”,“人是机器”,整个宇宙则是一个大钟表,活脱脱一幅世界全机械图景。在当代,相对论、量子力学以及系统科学的建立,极大地冲击了已经绝对化的经典科学,宣告了机械论思维方式的破产;同时一大批现代科学方法如信息方法、控制论方法、系统方法、数理逻辑方法等日益为人们所掌握和运用,以综合性、信息性、动态性、创造性为特征的系统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方式正成为时代的思维方式。可以预言,人们的思维方式还将随着科学的进步继续改变其形式。
三、科学精神的价值
科学是探索真理的崇高事业。这里必须杜绝任何怯懦,这里必须抛弃任何私利。几千年来,人们在科学精神的激励与感召下,不断地与愚昧、落后、宗教、迷信以及专制作斗争,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辉煌的胜利。科学志士,为了捍卫科学,历经磨难,用热血与生命浇铸了一座又一座丰碑。尽管在科学道路上有无数艰难险阻但科学与科学精神是永存的。
科学精神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所构成的集合体。著名科学史家罗伯特·K·默顿认为,科学精神气质有四个成分:普通性(即公众性)、社团性、不谋私利以及有组织的怀疑。有些人还举出了其他一些观点。到底什么是科学精神的主要构成要素呢?我们以为,它以探索真理为核心,包括如下几方面:
1、求实精神。科学要探索的是世界的真实面目,只有面向客观事实,立足客观事实,才有可能发现科学研究的问题,才有可能找到一切问题的解决方案,才有可能揭示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并且,一切科学理论是否正确,也只有在实践中与客观事实相对照才能加以判别,诉诸经典、诉诸权威、诉诸权力都是无济于事的。事实既是科学的起点,又是科学的判定者,这是真正的科学家们共同的观念。哥白尼曾相信地心说,达尔文曾怀疑地质学,卢瑟福曾创立太阳系原子模型,可他们看到新事实或认识到新理论的正确性之后,都毅然放弃或修正了自己的观点。因此,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任何真正的科学精神的核心。
2、批判精神。真正的科学不承认任何教条,不执着于任何独断,不迷信任何权威,不崇拜任何偶像,不设定任何禁区,而要在所有领域中进行无止境的、无所畏惧的探索。因而,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就要不断地怀疑过时的旧思想、旧理论、旧观念,不断地进行自我批判、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并以其新探索为基础、不断以新的、更符合事实的理论或观念更正或取代它。在科学探索中,犯错误在所难免,应该抨击的是明知错误而坚持错误。勇于自我批判、勇于自我否定,是科学特有的内在发展机制,从而也是科学精神的有机构成部分。
3、创造精神。创造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动力。科学永不满意现状,永在追求与探索,它敢于突破常规,大胆想象,大胆假设,敢于走前人未曾涉足的路;它总是善于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总是把已经解决了的问题重新扔回问题堆中;它总是在简单的表象后面找出其复杂性,又总是在复杂的现象中发现其简单的规律。科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创造是科学的生命。哥白尼以日心说向被神化的地心说挑战;牛顿首先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以相对论突破经典力学的传统观念;这都是科学创造精神的典范。离开了创造,科学就会止步不前,科学就会死亡。
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创造精神这些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构成了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而也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价值。
那么,科学的价值如何才以现实现呢?显然只有依靠人,依靠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只有当价值主体有对于科学的需要,并有实现科学价值的能力时,科学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在现实中,人们不难看到,在不同时期,不同科学领域,科学的价值对于不同价值主体实现的程度是很不相同的。例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科学水平在世界上并不是非常落后的,可大多数科研成果都长期躺在研究所或大学的档案柜里,未能实现其价值;按科学方法办事,弘扬科学精神,则常常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近来情况虽有改善,但仍未尽如人意。可见,科学价值的实现是一个与价值主体的态度、利益、需要和能力等息息相关的问题。
对于科学价值的实现来说,世界上目前各价值主体的状况是极不平衡的,如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别,有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异;有先进企业与落后企业之分;个人的情况更是千差万别。由于种种复杂的差异性,甚至对抗性,造成对科学的价值评价与实现往往是截然不同的。就国家而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科学的价值观上就表现出很值得注意的差异。发达国家深被科学的福泽,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水平都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生活水平相当殷实。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一方面想垄断高科技,获取巨额利润,从而竞相发展高科技,发展战略武器,想永享科技领先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另一方面,在科技竞争中未能很好的控制科学的负价值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危机、核毁灭威胁、失业增加、道德败坏等,一些人又产生种种忧虑、恐惧、愤怒的心理,视科学技术为人类的大敌。于是,在发达国家,对科学及其应用往往产生一种价值上的两难困境,既不愿放弃科学技术带来的巨额利益,又由于社会制度、盲目竞争等因素而难以控制其负价值,不得不吞食自己酿制的苦果。发展中国家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增强综合国力。如果说,发达国家正深受科学技术发达所带来的痛苦,那么发展中国家目前最主要的是深受科学技术不发达之苦。因而,一方面,他们为实现现代化拼命赶超,有时甚至急功近利,不计后果;另一方面,又总有些传统的卫道士害怕发展科学技术会增加对外来势力的依赖,损害传统,引起社会文化、观念的变化;还有些人恐惧出现发达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所带来的那类消极后果;因而对科学技术的发展采取排斥、甚至对立的态度。而且,如果说发达国家因对自然掠夺过分而正遭受自然界的处罚,那么事实上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对自然进行大规模掠夺,自然就已开始严厉惩罚他们了。他们既要为加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付出代价,又得为超越传统科学技术付出代价。总之,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于发展中国家更为艰难,更为曲折,但又别无他法。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发展中国家,几十年内,科学技术在部分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总的说来,科学发展的水平、科学价值的实现是远远不能令人满意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突出景象是,十多亿人口,九亿在农村,基本上还是用手工工具搞饭吃;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同时存在;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科学水平不高,文盲、半文盲占人口四分之一的状况同时存在;管理水平大多也相当落后。更令人忧虑的是,近来又出现了种种危及科学的迹象:知识贬值,“读书无用”,急功近利,学风浅薄;辍学下海,弃学从政;脑体倒挂,人才外流。这种状况,与我们仍未充分认识科学的价值,没有充分实现科学的价值是密切相关的。由此中华民族在严酷的世界竞争、特别是科学技术竞争中的地位仍不容盲目乐观。
为了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增强科技意识,花大力气发展科学技术,充分实现科学技术的价值,已是事关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当务之急。值此关头,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它是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对科学价值的深刻认识和高度概括,也为我国发扬科学精神,按科学方法办事,充分实现科学的价值指明了方向。
当然,在充分实现科学的价值的同时,我们也应高度警惕不要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急功近利甚至不计后果地利用科学成果之复辙,从而走出一条崭新的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强国。
收稿日期:1994-10-05
注释:
①参见《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4页。
②参见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44~16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1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64页。
⑤《巴甫洛夫选集》,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