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县中医医院 四川内江 641200)
【摘要】目的:分析CT检查诊断原发性胸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胸腺淋巴瘤患者20例,选择20例胸腺癌患者与20例侵袭性胸腺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行CT平扫以及增强扫描,选择两位经验丰富影像学医师阅片,CT扫描观察肿块的大小、位置、形态、密度等情况以及纵膈淋巴结情况。结果:20例原发胸腺淋巴瘤患者,在位置方面,7例肿块偏向纵膈侧,13例肿块在两侧均有生长;在形态方面,15例患者肿块直径超过8cm,11例患者肿块辩越呈结节状生长;在密度方面,7例患者肿块密度较为均匀,10例患者瘤内存在小囊肿状改变,肿块密度不均匀,3例患者存在有较大片坏死。发病年龄、包绕血管征、瘤内小囊肿状改变等与侵袭性胸腺瘤、胸腺癌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CT扫描应用在原发胸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中,有着一定的诊断价值,结合实验室检查以及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给予定性诊断。
【关键词】CT检查;诊断;原发性胸腺淋巴瘤
【中图分类号】R73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8-0062-02
淋巴瘤属于一种恶性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原发性胸腺淋巴瘤与胸腺癌以及侵袭性胸腺瘤诊断鉴别存在有非常大的难度。原发胸腺淋巴瘤CT扫描,会存在有胸腺弥漫性增大等表现,肿块向两侧生长[1]。本文选择2015年7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胸腺淋巴瘤患者20例进行研究,分析CT检查诊断原发性胸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7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胸腺淋巴瘤患者20例,所有患者经病理诊断、CT平扫以及增强扫描病情确诊,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7例、13例,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45岁,平均年龄(34.5±2.7)岁。9例患者首发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7例患者存在咳嗽、气促等表现就诊,4例患者体检过程中发现存在纵膈肿块。纳入条件:(1)获取病理学标本,经病理学诊断确诊为原发胸腺淋巴瘤;(2)患者肿块集中在胸腺区域,病理检查表明胸腺组织与淋巴瘤浸润存在密切联系;(3)患者进单一结外脏器受侵或者不存在其他结外脏器受侵情,直径远远小于胸腺肿块;(4)患者其他部位未由淋巴结浸润情况存在。选择20例胸腺癌患者与20例侵袭性胸腺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前行CT平扫以及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为肺尖值双侧肾上腺,结合二维重建图像观察。选择两位经验丰富影像学医师阅片,CT扫描观察肿块的大小、位置、形态、密度等情况以及纵膈淋巴结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试验数据均运用SPSS20.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其计量资料通过t来进行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原发胸腺淋巴瘤CT表现
20例原发胸腺淋巴瘤患者,在位置方面,7例肿块偏向纵膈侧,13例肿块在两侧均有生长;在形态方面,15例患者肿块直径超过8cm,11例患者肿块辩越呈结节状生长;在密度方面,7例患者肿块密度较为均匀,10例患者瘤内存在小囊肿状改变,肿块密度不均匀,3例患者存在有较大片坏死。
2.2 侵袭性胸腺瘤及胸腺癌特点
在发病年龄方面,原发性胸腺淋巴瘤与侵袭性胸腺瘤对比(P<0.05),与胸腺相比(P<0.05),在包绕血管征方面,原发性胸腺淋巴瘤与侵袭性胸腺瘤对比(P<0.05),与胸腺相比(P<0.05),在瘤内小囊肿状改变方面,原发性胸腺淋巴瘤与侵袭性胸腺瘤对比(P<0.05),与胸腺相比(P<0.05)。具体情况见表。
3.讨论
3.1 临床与病理
原发胸腺淋巴瘤主要是指位于胸腺的淋巴瘤,患者纵膈外其他部位不存在病变情况,多发于20~30岁,尤其在女性群体,有着非常高的发病率。原发胸腺淋巴瘤在临床上往往不存在有特异性表现,多为肿瘤压迫症状,在体征方面往往不存在有肿瘤的压迫等症状,少数患者存在有器官受累以及压迫等表现,仅通过体征以及临床表现等很难实现与侵袭性胸腺瘤、胸腺癌的鉴别诊断[2]。当前临床上在原发胸腺淋巴瘤的诊断方面以组织学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方式为主,以形态学改变为基础,选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式,与肿块的部位以及大小结合在一起提高诊断有效性[3]。
3.2 原发胸腺淋巴瘤CT表现以及病理基础
当前影像学检查属于一项非常重要的辅助检查方式,尤其是CT平扫以及增强扫描方式,在临床上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CT检查属于无创性检查,能够将患者肿块大小、侵犯情况、范围等清晰的显示出来,提高手术方案制定合理性。
本次研究表明,20例原发胸腺淋巴瘤患者,在位置方面,7例肿块偏向纵膈侧,13例肿块在两侧均有生长;在形态方面,15例患者肿块直径超过8cm,11例患者肿块辩越呈结节状生长;在密度方面,7例患者肿块密度较为均匀,10例患者瘤内存在小囊肿状改变,肿块密度不均匀,3例患者存在有较大片坏死。在发病年龄方面,原发性胸腺淋巴瘤与侵袭性胸腺瘤对比(P<0.05),与胸腺相比(P<0.05),在包绕血管征方面,原发性胸腺淋巴瘤与侵袭性胸腺瘤对比(P<0.05),与胸腺相比(P<0.05),在瘤内小囊肿状改变方面,原发性胸腺淋巴瘤与侵袭性胸腺瘤对比(P<0.05),与胸腺相比(P<0.05)。
综上所述,将CT扫描应用在原发胸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中,有着一定的诊断价值,结合实验室检查以及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给予定性诊断。当存在有较大鉴别诊断难度时,CT引导下选择多点穿刺活检方式检查。
【参考文献】
[1]刘迎春.原发胸腺淋巴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7,(6):74-75.
[2]丁峰.胸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表现[J].现代实用医学,2015,(4):470-472.
[3]震,李海,曾铮,等.胸腺原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及淋巴上皮性涎腺炎样胸腺增生的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6,(12):1338-1342.
论文作者:蔡远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4
标签:胸腺论文; 淋巴瘤论文; 患者论文; 肿块论文; 原发性论文; 密度论文; 囊肿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