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第一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 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外科手术中低体温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收集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06例,根据平行、单盲、随机对照的设计原则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低体温护理干预,将两组患者手术中的肛温以及术后1小时肛温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中的肛温为(36.3±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1±0.6)℃,t=12.115,P=0.000;观察组患者手术后1小时的肛温为(36.7±0.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0±0.3)℃,t=29.171,P=0.000。结论:在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护理过程中,低体温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干预术中和术后低体温的出现,从而有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外科手术;低体温;护理干预
手术中低体温指的是患者的接受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其体温低于了36℃[1]。相关的研究发现,由于手术室环境特殊,因此大约有一半以上的患者会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低体温现象,且老年患者的发生率更高[2]。而一旦在术中发生低体温,患者机体中麻醉药物的代谢速度会受到阻碍,其心肌收缩力、凝血功能以及肾脏功能等也会受到影响,甚至诱发术后寒战,不但可能阻碍手术的顺利进行,而且还会对患者的术后康复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3]。在本次研究中,对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了低体温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06例,根据平行、单盲、随机对照的设计原则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3例),其中,对照组男31例,女22例;年龄在24岁-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2±5.9)岁;32例患者接受开腹进胸手术,21例患者接受非开腹进胸手术。观察组男31例,女22例;年龄在25岁-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9±6.0)岁;30例患者接受开腹进胸手术,23例患者接受非开腹进胸手术。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表示愿意配合。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低体温护理干预:
1.2.1 术前环境预热。手术室的正常温度应为22℃-25℃,而湿度应为40%-60%,而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实际温度其实比正常温度低,因此患者容易感觉寒冷,舒适度不佳。因此护理人员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应对环境进行预热,术前1小时将空调系统启动,保持温度恒定在23℃-24℃,对手术床单进行急性预热,同时根据患者的体温对手术室的温度进行动态调整。
1.2.2 术中护理干预。若患者在手术中需要对导尿、皮肤进行消毒,那么应将空调关闭,并根据患者的肛温调节手术室温度,并对手术中需要使用的消毒液、冲洗液等进行针对性的准备。使用输液加温器、血液制品加温器、恒温加热器等设备,将需要输注的液体加热到30℃-40℃。值得注意的是,袋血浆、青霉素、维生素等不宜进行加温。
1.2.3 术后护理干预。手术完成后,应将空调系统暂时关闭后再将患者送到复苏室。在此期间应做好保暖工作。帮助患者加盖棉被,每隔15分钟-30分钟对患者的体温进行监测,保证患者体温高于36℃。注意观察患者肢体的皮肤温度以及全身状况,尤其是四肢的末梢血运情况。
1.3 评价指标
统计对照组患者手术中的肛温以及术后1小时肛温,并与观察组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得的最后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t值用以检验计量资料,卡方用以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经P值进行判定,其标准为:若p值低于0.05,则提示最后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若p值高于0.05,则提示最后数据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中的肛温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手术后1小时的肛温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3 讨论
术中低体温已经被认为是手术中的并发症之一,相关的研究发现,虽然术中低体温能够减少患者机体的耗氧量,并降低其机体的代谢率,增加组织器官对缺氧、缺血的耐受度,但是由于可能引发心血管并发症、术后寒战、凝血功能异常、增加切口感染率以及延迟麻醉苏醒等并发症,因此对手术安全造成较大的影响[4]。而对术中低体温的预防和干预已经成为了临床研究和讨论的重点。
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的手术患者采用了低体温护理干预,经对比分析研究我们可知,观察组患者手术中的肛温为(36.3±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1±0.6)℃,t=12.115,P=0.000;观察组患者手术后1小时的肛温为(36.7±0.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0±0.3)℃,t=29.171,P=0.000。有研究报道称,手术室的环境以及麻醉操作等都会对患者的术中体温造成较大影响,此外,由于手术治疗是一种应激源,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当他们进入手术室后,在环境刺激的影响下会进一步增加体温下降现象出现的几率[5]。另一方面,通常在对手术室的温度、湿度进行调节时,是以医护人员的主观感受为主,但是与患者的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低体温护理干预过程中,重视了患者的感受,通过术前环境预热、术中护理干预以及术后护理干预有效预防了低体温的出现,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在手术中必须具备对患者的体温监测意识,单个的体表温度并不能成为衡量患者实际体温的标准,而应该参考核心温度,包括鼻咽温度、临近鼓膜的温度、膀胱温度、食管远端温度、直肠温度等[6]。护理人员必须结合患者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麻醉类型等,对体温监测方式进行选择,保证低体温的及时发现和及时预防。
综上所述,在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护理过程中,低体温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干预术中和术后低体温的出现,从而有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悦,夏玲,姜云,等.外科手术中低体温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7):1556-1558.
[2] 林娟,何玉敏,林丽一,等.护理干预对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影响的研究[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21(02):182-183.
[3] 朱爱满,汪兴华,陆春,等.对术中患者低体温的预防与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1,09(09):127-127.
[4] 林苏文,王秀娟,施鹏,等.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低体温的原因探讨及护理干预[J].福建医药杂志,2015,37(03):159-160.
[5] 梁敏,计鹏.大面积烧伤患者切削痂植皮术后低体温护理干预效果[J].中华烧伤杂志,2011,27(03):184-185.
[6] 夏曉,吕建萍,朱朝霞,等.开放型分段式保温衣在手术中对保护患者体温的作用研究[C].//中华护理学会第2届国际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13:1092-1094.
论文作者:兰成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6年2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5
标签:患者论文; 体温论文; 手术论文; 术后论文; 温度论文; 手术室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6年2月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