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论》理论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论论文,与时俱进论文,正确认识论文,理论体系论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政治经济学教学和教材中一个亟待改进的问题
我从事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教材编写有50多年了。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一般把它分为三个部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根据我的观察,这50多年,如果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在这之前和之后,单就社会主义部分来看,变化是很大的;垄断资本主义部分的变化也不小。但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部分,即《资本论》所覆盖的部分,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一部分,不论是教学或教材编写,就大部分高校来看,是没有变化的。总是照搬马克思《资本论》3卷的内容:从商品与货币讲起,然后是资本与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资本循环与周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利润与平均利润、商业资本与商业利润、借贷资本与利息、地租,最后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50年如一日,用这一套基本理论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然而,单凭这一套理论来认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际,总有一种对不上号的感觉。当然,在帝国主义部分或垄断资本主义部分,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分析的:垄断组织、垄断利润、资本输出、宗主国与殖民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等等。这些理论分析,对于认识现代资本主义是贴切的和非常必要的。但是,在政治经济学的垄断资本主义部分,已不再分析商品、货币、资本、竞争等基本范畴了,似乎自由竞争部分对这些范畴的分析,到垄断时期仍然完全适用似的,其实却不然。例如,就商品这个范畴来说,《资本论》中的商品是物质形态的商品,所举的例子,是羊、石斧、米、布、金等等。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精神产品和无形的服务产品,一般是不提的。又扣,论及劳动创造价值,总是以产业工人的劳动为例,而不分析知识分子的劳动的价值创造问题;论及资本主义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总是只有资本家和工人,现代企业中资本所有者、资本经营者、企业管理者、科技研究者这些企业内部高层人员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同基层雇佣工人的关系,是排除在企业内部相互关系研究之外的。而企业外部的关系,也只分析了产业资本家相互之间以及他们同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分割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关系。
马克思是一个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者。理论是实践的反映。《资本论》中的理论,是科学地反映了截至19世纪后半期为止的资本主义经济,揭示了其经济运行规律和经济关系的演变规律。如果马克思活到现在,他关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分析,会停止在我们目前所看到的3卷《资本论》的框架内吗?显然不会。马克思一定会追踪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使他的理论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与时俱进地使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得到更充分的揭示。
那么,为什么自认为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我们,在对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最基本的理论分析的时候,只会依样画葫芦地照抄照搬《资本论》3卷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呢?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本来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理论体系。所谓“完全开放”,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从时间角度;二是从空间角度。从时间角度看,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决不停止在某一时段所获得的结论上,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最明显的例证,就是马克思对劳动和劳动力这两个范畴的界定。当马克思在1849年写《雇佣劳动与资本》的时候,认为工人当作商品卖给资本家的是他的劳动,所以有“劳动的价值”这种提法。但后来的研究使马克思纠正了自己的错误,明确雇佣工人作为商品卖给资本家的,不是他的劳动,而是他的劳动力,是他的劳动力在一定时限内的使用权。这个问题,恩格斯在1891年为《雇佣劳动与资本》单行本所写的导言中,已讲得清清楚楚,这里不再赘述。至于从空间角度的开放来看,是说马克思的理论体系,如海纳百川,把学术理论研究中一切科学的东西组织到自己的学说中来。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已把这个问题说得非常清楚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本身也是一个极好的说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便是有分析地吸收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价值理论而建立起来的。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也吸收了重农学派魁奈的经济思想。我们现在不仅从时间的角度,而且也从空间的角度把它当作了一个封闭的理论体系。凡马克思以后的西方经济学家的理论,统统被斥为资产阶级辩护士理论而被完全否定。
一种理论体系一旦处于封闭状态,它就停滞不再发展了,因而也就不能再解释客观世界发展的新形势和作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了。我们把《资本论》当作一种全封闭的理论体系,因而也就扼杀了它,把一种生机勃勃的理论变成了僵化的教条。
二、问题的由来和解决的途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使生机勃勃的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变成僵化的教条,显然不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工作者的本愿。然而这种情况毕竟出现了。不是短时间内出现,而是持续了几十年,到现在还没有较大改变。不是在少数人身上出现这种状况,而是相当多的人身上有这种毛病。这就值得来深刻探讨它形成的原因了。
我认为,这种状况是由下列主客观原因造成的。
第一,马克思《资本论》的科学理论体系本身非常严谨周密。从第一卷第一篇的商品和货币开始,到第三卷剩余价值分割的各章,篇章节的体系结构,各个范畴的提出及其逻辑展开,环环相扣,要动就要整体改动。这种状况使人不敢轻易出手。
第二,还受着这样一种观点支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的,是自由竞争时期的资本主义。那个时代到19世纪末已经结束了,之后,是垄断资本主义。有关垄断资本主义的问题,需要根据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际进程作出新的理论概括,而对于已经终结了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则毋须在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体系上再增减什么。
第三,就社会环境和学风方面考察,建国后的前30年形成的“左”的思维方式和僵化的学术气氛,在改革开放后仍起着作用。多少年来,革命导师的著作被称为“经典著作”,想对经典著作所讲的东西妄加改动,简直是大逆不道。自从“文革”结束以来,情况确实也有变化了。但一种长时期内形成的学风,它的改变也必须经过很长时间才能逐渐淡化。
第四,就主观条件方面来讲,要忠于马克思,始终把他的经济理论体系保持为一个开放的体系,那就要对马克思逝世后一百多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际进程有深刻的理解,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非常熟悉,知道如何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作出正确的理论概括。还要对这一百多年来西方经济学家的各种理论,包括微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经济理论、发展经济理论等等,有全面的深入的了解,能断定哪些是错误的,哪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观实际,哪些观点可以吸收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来。而这些条件,现年60岁以上的这一代人往往欠缺。他们在大学学习和走出校门工作期间,正巧在建国后的前30年,那时,除了教经济学说史的以外,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书是不准看的。即使想看,图书馆里没有这类书,也看不到。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经济学的书籍通过各种渠道进来了,但他们已接近退休年龄了,而且,他们在大学时学的是俄文,看英文的原版书有困难。至于“文革”后进大学的那一代人,有关西方经济学方面的条件他们可以具备了,但他们在大学学习期间,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的时间不多,多半连《资本论》3卷都没有系统钻研过,马克思主义的根底太差,也难于承担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任务。从主观条件方面讲,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1)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有扎实的基础;(2)对西方经济学有扎实的基础;(3)对现代市场经济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有丰富的知识。必须同时具备这三方面条件的人,才适宜做这项工作。
时至今日,上述主客观条件都起了变化。从社会环境和理论界的学术气氛来看,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尽管还未完全消失,但已不是主流现象,对人们的学术理论研究形成不了阻力。至于对《资本论》理论体系的认识问题,其实也是随着社会学术气氛的改变而有所不同的。《资本论》本身的理论体系非常严谨周密,这是不容怀疑的。但是,周密严谨的理论并不就是封闭的、不容进一步发展的理论。不论从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或各门人文社会科学来看,都是永无止境地不断向前发展的。后人的发展并不是否定前人的理论,而是在前人正确理论的基础上继续前进。理论研究的主客观条件改变了,人们的视野扩大了,研究方法更先进了,理论本身必然会随之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也是如此。我们说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不是要否定《资本论》中的理论体系,而是要坚持和维护马克思提出的经济理论,把他的基本理论观点应用于新的情况,作出新的论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经济理论。
三、研究什么?发展什么?
如何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使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现代化,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一定要坚持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这是前提,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是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就谈不上丰富和发展了。例如,就价值理论来说,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中最基本的核心思想,就是劳动价值学说,就是认为商品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如果离开了这个核心原理,认为不仅人的活劳动,而且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物化劳动(死劳动、过去劳动)也能创造价值,也是商品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新价值的源泉,则不论怎么认为,已经背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加入到马克思所批判的要素价值论的队伍里去了。
其次,要弄清楚在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各个领域,马克思的研究已达到了什么程度?所谓达到什么程度,无非是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马克思对这个问题已作了周详的研究,得出成熟的结论了。第二种情况,马克思已注意到这个问题,作过一些理论探索,提出了一些理论观点,但还没有形成充分成熟的理论。第三种情况,马克思根本没有预见到,没有进入他的研究领域的问题。例如,仍以劳动价值学说为例,马克思对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开始出现的简单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商品的价值作了透彻的研究,对于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形式、价值形成过程、价值构成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作出科学的论断。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和他所处那个时代的商品的价值,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当时最周密严谨的科学理论。但是,有些商品,如以精神产品和服务产品形式存在的无形商品(非物质商品),在马克思的时代虽已出现,但还没有成为商品堆积中的主体。对于这些商品的价值,马克思也注意到了,作过初步的研究,敏锐地提出他的观点。这些观点,散见于他的《政治经济学手稿》和《剩余价值理论》,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而没有成为充分成熟的价值理论。精神产品和服务产品在资本主义垄断时期,在20世纪的现代市场经济中才大量涌现,成为商品堆积体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对精神产品和服务产品的价值分析,没有成为马克思价值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条件限制使然。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马克思没有预见到的,所以在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体系中,是不包含对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商品价值的分析的。
在弄清楚了上述情况后,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明确了。那就是,第一,对于马克思已经研究成熟的理论,关键就在于坚持。例如,对于形形色色的以要素价值论冒充劳动价值论的“创新学说”,就一定要加以批驳,以捍卫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第二,对于马克思虽已注意到并发表过宝贵见解但还没有全面透彻地研究过的问题,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根据马克思正确的指导思想,根据马克思未曾预见到的新情况,继续研究和论证,提出新的理论观点来丰富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例如,就价值理论来说,就应当对精神产品和服务产品的价值进行深入的研究,揭示其价值实体和价值量形成的特点。为此,必然要引发对作为价值源泉的精神劳动和服务劳动进行分析和研究,对生产精神产品和服务产品的现代企业进行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复杂和艰巨的,而它必将大大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第三,对于马克思生前还没有出现因而马克思无法预见的问题,例如,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价值问题,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工作者的任务,是根据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价值问题进行科学阐发,从而发展马克思的价值理论。
四、任务一览表
上文以价值理论为例,简单阐述了马克思在这一理论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价值理论所需要做的工作。只有明确了政治经济学各个重要领域里马克思的研究所达到的程度,才能明白我们所面临的任务。下面这张表,是一个初步的简略的估计:
上面这张表,当然只能说是很粗疏的,但也不是一时凭空想出来的。这是以我长期从事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为基础提出来的,特别是从我主编的那本《政治经济学教材》第十二版修订本引发的。我主编的那本“教材”,自从1980年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以来,平均每隔两年修订一次。我们早就准备在党的十六大后出修订第十二版。这一版的修订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把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这两部分打通了,把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理论体系延伸到对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对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化作了一次大胆的尝试。上面这张表,就是根据《政治经济学教材》第十二版资本主义部分的改动编制出来的。
《教材》第十二版的修订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的变动,是因为我们20多年没有变动的编写队伍中增加了一位副主编史正富同志。史正富的大学本科、硕士和博士第一年的学业都是在复旦经济学系完成的,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扎实的功底。此后他在美利坚大学完成了经济学博士和马利兰大学完成了社会学博士的学业。他在美国学习和工作的十几年中,对发达国家的现代市场经济积累了许多切身的体验,回国以后又继续从事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是修订《教材》第十二版最合适的人选。十二版《教材》从第一章到第九章的修订工作,是他一个人承担的。其中的理论创新,都是他提出的。我作为主编,只承担修订社会主义部分并对全书各章在体制、概念和文字的规范化方面作了些统稿工作。
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和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现代化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和光荣艰巨的任务。我们这次在修订《教材》第十二版时,对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与时俱进作了一次大胆的尝试。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一个理论上的交代,切盼引起理论界同仁的批评和讨论,大家一起来把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工作做下去。
标签:政治经济学论文; 资本论论文; 价值理论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经济学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