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理论框架、核心概念及运行机制_财务报告论文

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理论框架、关键概念、运行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运行机制论文,财务报告论文,框架论文,概念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财务报告犹如公司的综合性名片,是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信息对外的详细披露。截至2012年12月,我国境内已有2 494家上市公司需要按照证监会要求披露财务报告。显然,这些信息的提供能够有效降低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为投资者的经济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然而,除了审计意见能简单评判财务报告质量以外,现有的资本市场并没有对各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进行评价与区分,市场中的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按照相同方式使用质量未被区分的财务报告显然不够科学,不能够切实达到保护投资者的效果。在财务报告质量基本值得信赖①的前提下,对于财务报告质量较低的公司,投资者有必要搜寻更多信息以支持决策;对财务报告质量较高的公司,投资者可以增加信任程度,节省其他验证性信息的搜寻成本。也就是说,只有在信息质量与数量之间保持平衡,在信任过度与成本过高之间追求最优,才能作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决策,从而切实达到投资者保护的目的。我国目前的财务报告质量勉强在“及格”与“不及格”之间作出了区分,区分程度远远不够,这不仅使投资者陷入了财务报告质量方面的盲区、存在决策失误上的隐患,也不利于财务报告正外部性的内化,不利于提高财务报告的编制者增进财务报告质量的积极性。

既然财务报告作为联系投资者与企业的信息纽带,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有利于财务报告质量的横向比较,促进财务报告向更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投资者科学决策,保护投资者利益,能够为监管者的监管提供参考。那么,应该如何评价进而比较不同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才是最接近科学的方法?尽管审计意见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财务报告的质量,但审计的范围也仅限于财务报表,而且也只是针对上市公司是否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财务报告,同样的标准审计意见并不意味着其财务报告质量相同。现有的关于财务报告质量的研究主要围绕会计信息的某一质量特征进行,多数是以上市公司整体或是某一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相关因素对某一质量特征的影响或是研究某一对质量特征的关系,其中,质量特征多数由单一的替代变量代替,这样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能全面衡量财务报告质量的问题(孙光国、杨金凤,2012),也不能给出不同公司财务报告质量孰高孰低的答案。因此,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与解答构成了本文的研究,即本文致力于完善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理论框架并在框架下深入探讨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关键概念与运行机制,目的是为财务报告质量进行量化评价提供基础,以便不同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得以相互比较。

二、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理论框架

在之前的研究②中,笔者初步提出了关于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理论框架的设想,本文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与完善,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③。由此图可见,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理论框架包括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涉及的主体、评价目标、评价的运行机制等内容。

图1 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理论框架

首先,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主要涉及三方面主体:需求方、执行者和监管者。其次,财务报告质量评价需要站在需求者角度,按照需求者的需求设定评价目标。再次,依照评价目标,应该分别针对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设定财务报告质量的评价标准。根据评价标准,分别找出相应指标即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运用一定的评价程序和方法,最终,将生成评价指数。确定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标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评价程序和方法以及生成评价指数等几个直接参与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部分组成了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运行机制。综上所述,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主体、评价目标、评价的运行机制等要素构成了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理论框架,本部分将继续探讨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主体因素和评价目标两个要素,评价的运行机制将在后文涉及。

(一)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主体因素

第一,财务报告质量评价需求方——投资者。包括债权人在内的投资者人数众多,主要依据财务报告进行决策,很少有投资者能够直接接触公司内部并掌握第一手资料。因此,财务报告质量对于投资者而言关键且重要,投资者需要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结果。笔者认为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应该站在投资者的立场,主要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以及投资者保护服务。当然,其他利益相关者,如监管者和准则制定机构,也可以按照各自需要使用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结果。对此问题,后文还将进一步探讨。

第二,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执行者——独立第三方。评价财务报告质量必须客观公正并且有章可循,因而需要独立的、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评级机构,即独立第三方,进行财务报告质量评价。评级机构需要遵循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标准,运用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进行评价并得出评价结果。

第三,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监管者。如果将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界定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进行评价,那么中国证监会作为监管上市公司证券市场行为的国家法定机构,能够担当监督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执行者是否对财务报告质量进行客观公正评价的重任。

(二)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目标

笔者认为对于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应当以为投资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为宗旨,以投资者保护为最终目的。因此,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基础目标可以理解为依据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标准客观、公正地评价各个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结果符合客观实际,评价过程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形成的评价结果能够有效地为投资者投资决策提供依据。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投资者保护,促进财务报告质量提高,形成资本市场信息供给高质量的良好局面。

三、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关键概念

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理论框架作为勾勒出评价主体、评价目标与评价运行机制的一套综合框架,能够为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提供有益指南。在此框架之下,本文认为有必要深入论证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作为评价客体,需要对财务报告的范围进行界定;其次,作为评价出发点,有必要明确评价的角度与立场;最后,作为评价的基本思路,应该确定评价所遵循的导向。因为这些问题无不关乎“科学评价财务报告质量”这一命题,这些问题的探讨也有利于更为深入地理解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理论框架。因此,本文在探讨评价运行机制之前,首先试图回答这三个问题。

(一)评价范围的界定:狭义的财务报告还是广义的财务报告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附注。相较之下,人们对其他财务报告的认识显然没有这么清晰,其他财务报告究竟包含哪些内容至今没有达成普遍共识。葛家澍、刘峰(2011)认为包括表外附注在内的其他财务报告主要特征就是通过必要的估计、判断与预测提供现行的甚至是未来的价值信息。常见的其他财务报告包括:公司年报中除财务报表以外的部分;呈送给证券管理机关的中期报告和年报;管理当局的讨论与分析;给股东的信件;经济分析与统计报告;对新闻界的新闻发布稿等(葛家澍,1998)。在会计界的视野中,财务报告的范围要广于年度报告,本文将此种观点的财务报告称为广义的财务报告。然而,我国一些法规的规定并不如此。国务院发布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57条规定,年度报告应当包括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最近两个年度的比较财务报告及其附注、注释等信息。中国证监会颁发的《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规定,年度报告正文主要包括财务报告等信息,并具体规定提交的财务报告应包括审计报告、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附注。由此看来,年度报告应该包含财务报告,而财务报告主要包含财务报表及其附注,本文称之为狭义的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范围应该是狭义的财务报告还是广义的财务报告?本文认为财务报告的定义应该采用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规定,也就是广义的概念。其中,财务报表作为财务报告的核心部分已颇为规范,财务报告范围界定的关键在于对其他财务报告的界定。本文认为其他财务报告不仅包括年度报告中财务报表以外的部分,也包括公司发布的临时公告及其它公开发布的信息等。因为从财务报告的发展历程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报告早就在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得到了扩展。早在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下设机构的一份《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的研究报告就提出要改进和扩大财务报告内容,从而大大扩展了财务报告中的非财务信息。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其他财务报告可以理解成一个具有弹性的概念,它包含的信息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丰富。这些信息不受会计准则的约束,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可以提供历史信息,也可以提供未来信息。无论是年度报告中除财务报表以外的部分,还是以其他形式公开披露的有关信息,都能够为使用者提供决策依据。将这些信息纳入财务报告的其他财务报告部分,既符合财务报告目标,也符合本文进行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初衷。本文界定的评价范围如图2所示,财务报告包含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财务报表主要包含遵循一定会计原则和方法生成的会计信息。其他财务报告不仅包含财务信息也包含非财务信息。

图2 财务报告质量的评价范围

(二)评价立足的视角:利益相关者还是投资者

传统意义上的利益相关者是指与公司有一定利益关系的个体或组织群体,一般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顾客、雇员、竞争对手、政府等。财务报告一直以来广受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那么,评价财务报告质量是站在全体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还是具体某一类利益相关者的立场,这就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由于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财务报告承载信息的要求不同,对财务报告质量的认知也不同,研究对象一般化可能并不是有益的,站在某一类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往往更能解决问题。就各方利益相关者来看,股东根据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验证并决定自己的投资决策,债权人关注财务报告所体现出的偿债能力,监管者关注公司是否按照要求真实公允地提供财务报告以及是否存在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在诸多利益相关者中,笔者认为股东和债权人往往可以代表对财务报告最高水平的要求,而监管者对财务报告的要求水平则低于投资者和债权人,顾客、雇员等人对财务报告的关注相对较少。一份质量能够满足股东和债权人决策需求的财务报告必然能够满足监管者的监管要求,因为监管者的出发点就是通过设定某一基准使财务报告质量达到该基准之上,从而保护股东和债权人等人的合法权益。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把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定为站在股东和债权人的角度,统称为投资者,即把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确立为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仅就股权投资者的人数和结构来看,截至2011年末,我国股票市场开户数约1.65亿户,投资者人数众多且绝大多数为中小投资者,这些投资者在信息的获取、分辨与解读上均处于劣势,更容易被误导与欺诈,这部分群体的合法权益最需要被保护。因此,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进行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不仅仅具备可行性,更肩负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与维护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重要使命。

(三)评价基于的思路:过程导向还是结果导向

一方面,财务报告可以看作是由多方参与、多个环节共同作用生成的产品。在财务报告的生成与披露过程中,有许多因素能够对财务报告质量产生影响。为此,方红星(2006)运用供应链理论研究管理层、注册会计师、董事会、传媒网络、财务分析师等主体在编制财务报告—审计财务报告—批准财务报告—传播财务报告—分析财务报告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杨金凤(2012)认为可以将财务报告生成与披露环节的各个影响因素区分为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企业内部因素对财务报告的影响更为直接,作用机制也更为复杂,而外部因素主要起规范、复核与监督的作用。因此,进行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一个可能的思路就是从财务报告的整个生成与披露过程着手,评价这个过程中各影响要素的设立与执行情况,也就是基于过程的评价。

另一方面,财务报告也可以看作是具有决策有用、受托责任双重目标和公共品特征的产品(刘玉廷,2010),直接以财务报告产品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也是一个思路。从财务报告着手,分别对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进行质量评价,也就是结果导向的评价。

评价财务报告质量究竟应该以过程为导向还是以结果为导向?结果导向的评价无疑更为直接,直接也就意味着某种程度上更接近准确。然而这种直接的评价方式也存在诸多困难,例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的可靠性和可理解性就难于衡量,采用替代或是间接的方法不免令结果导向的“直接优势”大打折扣。过程导向的评价适用条件更为苛刻,因为财务报告的生成与披露经历了一个长链条环环相扣、多因素共同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哪个因素都不能单独决定财务报告质量,所有因素同时产生作用。因此,若要进行过程导向评价,就必须明确财务报告的供应链条中所有要素的“角色完成情况”。对于站在企业外部的评价者来说,很多企业内部的信息无法获取,要满足上述条件无疑是难如登天。笔者认为,结果导向与过程导向本身并不矛盾,并非非此即彼,可以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结果导向为主进行评价,有助于作为财务报告评价者的独立第三方开展评价工作,评价更为直接也更具可操作性。辅之以过程导向评价,考虑财务报告生成与披露过程中评价者能够取得的影响因素信息,将其作为财务报告的生成环境加入评价内容,相信这样能够更全面、更系统地评价财务报告质量,也有益于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科学性。

四、财务报告质量评价:运行机制

在明确了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客体、出发点与导向三个关键问题后,本部分在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理论框架下继续探讨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运行机制问题。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运行机制是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理论框架的主要内容。运行机制的总体流程为:确定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标准—构建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程序与方法—生成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数。此运行机制阐释了应选择哪些标准评价财务报告质量,以评价标准为基础建立起怎样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何运用指标体系进行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程序与方法和运行机制的成果,生成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数。

(一)确定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标准

财务报表所包含的会计信息与其他财务报告包含的其他信息(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无论是在编制基础、信息特点还是在表现形式上均有所区别,因此它们的质量标准应该有所不同。同时,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应该遵循结果导向与过程导向相结合的思路,以结果导向为主,以过程导向为辅。在此基础上,应该选择哪些标准评价财务报告质量,这不仅关系到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如何构建,影响到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结果,还决定了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工作是否全面、科学。

以结果为导向评价财务报告质量,可以从财务报表包含的会计信息质量和其他财务报告包含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质量两方面入手。评价会计信息质量,既要结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最新研究成果,又要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2010年9月,IASB与FASB联合发布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归纳如下:基本质量特征——相关性和如实表述④,其中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确定价值和重要性,如实表述包括完整、中立和无差错;增进的质量特征——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财务报告的成本约束。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有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可以看出,两者都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重要性和及时性进行了规定。在选取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标准时,鉴于重要性贯穿于会计信息确认与计量的整个过程,评价者无法追溯会计工作过程中是否满足了上述质量要求,因此,重要性不应在结果导向的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标准中。笔者认为会计信息质量应该主要从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可理解性和及时性进行评价。除了单项评价标准,如果现有的关于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实践能够提供一种综合方法衡量财务报告质量,那么应该将这种综合方法作为综合评价标准纳入到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中。

在关注会计信息质量的同时,还应关注其他财务报告的质量。提供其他财务报告主要是为了“揭示企业可能面对的风险与产生的报酬”,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帮助。因此,“应当由其他财务报告提供一个充分披露,允许进行估计、判断、预测的平台”(葛家澍和刘峰,2011)。也就是说,对于这部分内容应该强调其他财务报告的披露质量,即充分披露和披露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在其他财务报告中,某些信息(如内部控制信息)有相关规范加以约束,还应该考虑信息的披露是否符合相关规范。

因此,笔者认为结果导向的财务报告质量主要可以从会计信息的质和其他财务报告的量两个角度加以衡量。质是指财务报告中所包含的会计信息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程度,量是指财务报告中其他财务报告的披露数量,披露的信息应该充分、有用、合规。

以过程为导向评价财务报告质量,主要关注财务报告的生成环境。如前文所述,财务报告的生成与披露需要经过很长一段供应链条,这中间有许多因素影响财务报告质量,这些影响因素可以看作是财务报告的生成环境。如果财务报告在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中编制并披露,那么财务报告质量能够得到一定保障。抓住财务报告生成环境中能够取得的信息加以评价,就构成了以过程为导向的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常见的能够取得信息的内部环境包括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等;外部环境包括外部审计、监管者监管等。

经过分析可以发现,以过程为导向的评价与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存在着某种交叉,能够公开取得的财务报告生成环境的信息实际上包含在其他财务报告中,然而,二者虽然在信息来源上有所重合,但是评价的侧重点却有所区别。在其他财务报告部分,强调信息披露的质量,即披露质量与实际质量的吻合程度,考察的是披露的信息是否充分、相关、合规。对财务报告生成环境的评价,主要是透过披露信息考察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建设情况,关注的是实际质量。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例如一家公司披露自身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那么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并不认为财务报告的质量低,因为公司做到了充分披露。但是在以过程为导向的评价中,由于内部控制属于财务报告生成的内部环境,财务报告质量要因此被扣分。综上所述,本文构建的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标准如图3所示。

图3 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标准

(二)构建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依据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标准,在研究评价标准内涵的基础上确定具体衡量指标进而形成的指标体系。目前,对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

1.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

财务报表所记载的会计信息可以从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注册会计师签署的审计报告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综合评价。由于审计意见可以表明公司的财务报表是否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可理解为注册会计师依据职业判断认为公司财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而不仅仅强调审计意见只表示公司的财务报表可靠或是相关。因此,可以将审计意见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将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与非标准审计意见(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以及无法表示意见)区别对待。

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单项标准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可理解性、及时性。

(1)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不偏不倚地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避免倾向于预定的结果或某一特定利益集团的需要(葛家澍,2000)。笔者认为可以从可靠性的反面角度(哪些指标会降低可靠性)来判断财务报告是否具有可靠性,如不良记录、财务报告重述和前期差错更正等。首先,关于不良记录。我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和其他有关部门对上市公司的公开处罚、公开谴责和公开批评的原因分为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未及时披露公司重大事项、未按时披露定期报告、业绩预测结果不准确或不及时、未依法履行其他职责五种情况,可以区分不良记录情况,将由于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而获得不良记录的情况纳入影响可靠性的指标。其次,财务重述即发布补充更正公告,是上市公司修正前期财务报告来反映这些财务报告中的差错被更正的过程,俗称“打补丁”。财务重述表明公司以前财务报告存在差错,意味着其披露的会计信息不可靠。最后,如果公司有前期差错更正的行为,也可以说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低。

(2)相关性。相关性可以从预测价值和确定价值两方面考量。投资者根据财务报告的信息进行决策,财务报告中既有过去的信息也有预测信息。预测价值和确定价值是相互关联的,有预测价值的信息往往有确定价值,本年度的会计信息既是预测下一年度会计信息的基础即具有预测价值,也可以用它与上一年度的预测作对比即具有确定价值。公司的财务预测主要是基于以前年度特别是上一年度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作出的,衡量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确定价值,可以用本年度财务报告的实际值与上年度财务报告的预测值作对比,如果这两者之间的不符在一定范围之内则认为相关性较高。

(3)可比性。衡量会计信息是否具有可比性时应重点关注纵向可比——可以通过考察公司各个会计期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是否一致来衡量可比性。由于我国对会计政策变更监管比较严格,利用会计估计变更就成为上市公司操纵盈余的常用方法之一。在判断财务报告质量的可比性时,应该将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的理由按照充分与不充分的情况区别对待。如果变更理由充分,则进行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变更不会降低财务报告质量,但是如果变更理由不合理,公司就有会计造假和利润操纵的嫌疑,相应地,会影响财务报告质量。

(4)可理解性。可理解性是投资者能够利用信息进行投资决策的前提条件,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笔者认为可理解性相对于其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来说更是一个动态概念,它强调会计信息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互动与反馈。虽然直接衡量反馈效果不切实际,但是如果企业在提供财务报告时采用图片、表格、文字、数字多种表达方式;采用对比、强调等表现手法;语言表达简洁、准确、通俗易懂;对于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等复杂内容给与充分说明;在官方网站上提供问询栏目等,都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的理解。

(5)及时性。财务报告及时性可以分为核算及时性与披露及时性。核算及时性要求企业在交易或事项发生后,及时进行确认和计量,这与公司财务报告的内部生成环境有关,难以直接考量。披露及时性要求企业在及时核算的基础上,在规定时间内对相关信息进行及时披露。很多学者运用“时滞”来衡量财务报告披露是否及时,为了更好地分析及时性,上市公司年报时滞可以用适量时滞和余量时滞衡量。适量时滞是为了达到可靠性所必需花费的时间,余量时滞是已达到可靠性基础上的一种时间“浪费”,应尽量缩短。可以通过考察公司是否及时披露定期报告来考察财务报告的披露及时性。

2.其他财务报告评价指标

在评价其他财务报告时应重点考察信息的充分披露情况、披露信息的相关性和披露的合法合规程度。

(1)充分披露。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可以分为强制披露信息和自愿披露信息。首先,作为基本条件,可以考察上市公司是否按照规定将年度报告登载于中国证监会指定的网站上,同时将年度报告摘要刊登在至少一种由中国证监会指定的全国性报纸上。至于自愿披露的部分,可以参考钟伟强、张天西(2006)借鉴Botosan自愿披露指数的研究思路,从披露公司背景信息、历史信息概要、关键的非财务信息、预测信息、管理层讨论、重大事项的公告、董事会会议、内部控制信息、公司治理信息等方面分别考察。

(2)披露信息的相关性。年度报告中的财务报表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主要提供公司过去一个会计年度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投资者真正关心的是公司是否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经济利益。投资者希望能够从企业自身披露的战略信息、经营计划、盈利预测中获得相关信息,据此评估公司的价值并作出投资决策,因此如果公司详细披露市场份额预测、盈利预测、公司的战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等关键信息,那么公司披露的信息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此外,如果公司因为业绩预测结果不准确或不及时获得不良记录,说明公司披露信息的相关性较差。

(3)披露的合法合规程度。这个指标主要考察其他财务报告的披露是否符合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范。如果上市公司因为信息披露受到我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和其他有关部门对上市公司的公开处罚、公开谴责和公开批评,那么该项指标的质量较差。如果某些信息有专门的规范要求,则还需要考虑该信息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例如内部控制信息。我国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要求我国上市公司完善内部控制建设、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并聘请注册会计师审计出具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在考察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合法合规情况时应予以特别考虑。

3.财务报告生成环境评价指标

财务报告的生成环境主要考察财务报告在经历会计信息确认与计量和其他信息的汇总与加工、财务报告生成与披露整个过程影响财务报告生成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作为直接影响因素,应该给予更多关注,而外部环境作为规范、复核及监督的有效机制,也应该予以考察。

财务报告内部生成环境指标主要关注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两大部分。在内部控制方面,可以考察公司是否形成了良好的控制环境、建立了信息与沟通渠道、在所有日常环境中进行控制活动,并对控制进行了监督。此外,还应该关注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结论以及注册会计师的鉴证结论,关注公司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要、重大缺陷以及公司内部控制的改进情况等等。在公司治理方面,狭义的公司治理主要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的内部治理。内部治理主要考虑是否科学地设立了公司治理机构、形成良好的治理环境,如是否设立了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是否存在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董事会的规模以及独立董事的人数等;考虑公司的治理层是否发挥了作用,如是否定期召开股东大会、是否形成了公司治理的有关章程,章程中是否明确划分了不同岗位的权利与责任。

财务报告外部环境主要考虑外部审计和外部监管。外部审计主要是关注财务报告的审计单位资质、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否经历了事务所的轮换。外部监管主要关注相关的监管单位是否对企业进行过处罚、警示、警告等。

综上所述,本部分主要对财务报告质量的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明确了各评价标准具体包含哪些指标,下一步工作就是量化评价指标、完成权重分配形成指标体系。本文认为构建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采用从局部到整体的思路。首先,从局部着手,分别构建各单项评价标准的子指标体系,运用一定方法将不可比指标纳入到同一体系中,得出各子指标体系评价分数。其次,为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各子指标体系设定合理权重。最后,从整体出发,对各子指标体系评价分数和相应权重进行计算,得出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数。这个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些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方法。

(三)采用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程序与方法

完整的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完成后,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执行者可以运用指标体系对企业财务报告质量进行评价。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程序如下:

第一,依照公司财务报告的具体信息与数据,将信息与相应指标对应进行打分,进而得出各个子指标体系(会计信息质量、其他财务报告质量和财务报告生成环境)的得分。

第二,对子指标体系得分与设定的相应权重进行运算,执行者也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对权重进行重新分析与设定。

第三,得出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数,需求方依据此结果进行相应的决策、分析、研究与奖惩。

在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中运用的方法主要有:赋值法、设定指标体系权重时的专家分析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赋值法主要是将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评价指标赋值量化,将不可比指标纳入到同一体系中,得出各子指标体系评价分数。层次分析法主要是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分析一个体系中相互影响的各个元素的相对重要性,继而判断各个元素在整个体系中的重要性,最终确定其在体系中的权数。运用专家分析和层次分析法能够明确各子指标体系的权重,将各子指标体系纳入到整个评价体系中,从而完成整个评价体系的构建。

五、研究局限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文提出了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理论框架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本文较完整地勾勒出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整体流程;其次,本文在理论框架下对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中的三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标准,并据此设计了财务报告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当然,本文对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存在着不足。至此,本文仍没有解决各评价指标的量化问题,也没有将各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成一个整体评价指标体系付诸实践,所以严格说来本文仍没有完成一套完整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今后,笔者将针对这些问题继续研究,不断完善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这将是一个不断探索与改进的过程。

注释:

①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注册会计师对某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出具了标准的审计意见,则该公司的财务报告就是基本可以信赖的。

②此处指孙光国、杨金凤发表于《会计研究》2012年第3期的《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研究:文献回顾、述评与未来展望》。

③此框架与之前相比略有改动:1.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需求方主要界定为投资者,而非原来的利益相关者;2.在评价标准方面,将财务报表与其他财务报告分开评价。

④由于这里的“如实表述”并没有改变“可靠性”这一会计信息质量的内涵,鉴于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和学术研究的习惯性,本文继续以“可靠性”表述。

标签:;  ;  ;  ;  ;  ;  ;  ;  ;  

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理论框架、核心概念及运行机制_财务报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