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的理论素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与时俱进的理论素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与时俱进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品质论文,理论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众所周知,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所大力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及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的重要思想,对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新思潮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今世界,云水翻腾,风雷激荡。我们正处在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长期共存、多种思想文化相互冲撞的环境中,始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就不能只是僵化、教条、枯燥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某个原理和在僵化体制下形成的“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方法,而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实际工作中既要继续和发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又要不断总结、开拓、进取,以实际行动迎接国际大环境和市场经济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

一、与时俱进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上曾指出:“主张创新、与时俱进,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的五千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历史。确凿的史料证明,早在3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就形成了主张创新、与时俱进的光辉思想,它表现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奠基作品《周易》中的某些思想,对后来形成“与时俱进”的传统曾产生了积极作用。在思想史领域,儒、道、法3家尽管各自的主张有所不同,但在创新和与时俱进的认识上则是一致的。在文学艺术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主张创新,与时俱进的传统也十分深厚。这些求新求变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古代中国长期走在世界前列的内在支持。当然,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也产生和存在过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主张守旧、反对革新的消极思想,诸如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祖宗之法不可变”,凡事“法先王”、“格守祖训”,直到当代还曾有过“两个凡是”的主张等。这些消极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华民族的进步,但它们毕竟不是主流,即使得势也只能是一时,并终将被主张创新、与时俱进的洪流所荡涤。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最忠实的继承者,是中国历史新纪元的伟大开创者,我们党从建党那天起,就一直主张创新和与时俱进。“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具有开拓创新和与时俱进的自觉意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长期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革命要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步走,社会主义改造,以及独立自主,统一战线,群众路线,‘十大关系’,‘三个世界’等重要思想,都是坚持创新,大胆探索,与时俱进的产物。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忠实地继承了毛泽东同志的宝贵遗产,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世界,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总结了历史经验和教训,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十五大报告用‘四个新’对之进行了概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1]

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们党的一项基础性常备性工作,是党的传家宝,是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它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和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能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分不开的。我们作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两课”教师,更应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不断探索,大胆创新,用扎扎实实的工作和丰硕的创新成果去推进新世纪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二、坚持与时俱进是新时期的必然要求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形势逼人,不进则退。”[2]毋庸置疑,当代大学生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各种思潮不断涌现的时代背景下生活的,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其成长的环境必然在其思想意识中打上深深的烙印。因此,了解和把握当代国际经济政治的客观趋势,正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现实背景,不仅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重视的教育内容,而且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需要。

(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政治观正以全球化为借口,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其他国家灌输和渗透。其中的一些理论观点直接与我们所倡导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精神相对立。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在转折中最突出的特征,它是从经济资源配置的角度界定的,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信息、人才流动的全球化,其实质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趋向于直接流动和配置。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是经济资源配置方式变化的产物,是社会化大生产扩展到全球范围的结果,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性进步。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对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变化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资源直接流动和配置的全球化当中,不仅包含着信息、知识、精神产品等显然属于文化范畴的要素,而且还包含着作为文化价值最重要载体的人。因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文化的独立性日渐遭到削弱,经济上的优势衍生出文化上的优势,经济上的强权衍生出文化上的强权。经济流同时必然也是文化流。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是必然的。一段时间以来,西方流行的“全球文化同质”就反映了这种现实。西方政客曾赤裸裸地宣称:“按照美国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美国应该确保:如果世界向统一语言的方向发展,那么这种语言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向统一的电信、安全和质量标准发展,那么这些标准应该是美国的标准;如果世界之间被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那么节目的编排应该是美国的;如果世界正在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那么这些价值观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意愿的价值观”[3]。可见,“同质化”就是“西方化”。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有利地位的西方大国,抱着这样的想法和做法,难道不值得我们警惕吗?美国著名学者萨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实际上也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论证了今后不同文明体系的人们之间,思想的相互影响甚至冲突是在所难免的。

经济全球化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方面,应该引起我们警惕的是那些消极的东西。如,面对汹涌而来的西方思想文化信息的攻势和我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现实,有些人妄自菲薄,对国家与民族的前途信心不足,爱国意识受到冲击;有些人良莠不辨,囫囵吞枣,为那些别有用心者的虚伪说教所迷惑,转而崇拜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成为“西化”的俘虏;也有人可能会迷上国外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影、电视节目、游戏软件等,并沉湎于色情、暴力和种种消极颓废的东西中不能自拔;也有人可能会在精神空虚之际,沉沦于各种现代迷信,被某种反政府、反社会倾向,或者被非法宗教活动甚至邪教所征服。这些情况绝非危言耸听,有的已经成为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在“法轮功”歪理邪说滋生蔓延时,一些高学历者对“法轮功”邪教缺乏起码的警觉性和识别力,一些人曾一度成为这些荒谬思想和精神垃圾的俘虏和鼓吹者。这些人失足或失误的性质和情况虽然各有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由于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打开缺口而迷失方向的。时至今日,每当我们想起此事时,便会产生一种沉重感。

(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因特网”造就了一个空前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变化时期。这一变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也在同样深刻地改变着世界中的人们。“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人的改变过程中,除了囊括所有人的、具有普遍性的时代影响之外,还包括针对特定人的、具有特殊性的文化价值体系的影响。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不可避免地要遭受来自两个层面的冲击,即世界变化作为新的客观存在,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文化价值体系的那种一般性冲击;其他文化价值体系尤其是西方文化价值体系那种自然的、往往又是有意识和具有特殊针对性的冲击。”[4]面对这一冲击,我们既不能漠视它,更不能小视它。

科学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这把“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祸及自然和社会。无数事实已经证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我国的思想领域,尤其是对一些涉世不深的大学生的思想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在现代条件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通过新式“武器”和新手段的应用,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空间和覆盖面;推动我们工作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即时性;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化;超越文化界限,促进全球范围内先进思想意识和道德价值观念的传播和相互融合等。消极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因特网冲击”之中。众所周知,因特网所造成的各种信息大规模的跨国界流动,客观上加剧了不同文化价值体系之间的磨擦和冲突。目前,一个显著的现象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网络文化”中已充当了霸主的角色,他们凭借着这种霸权,咄咄逼人地向世界其他国家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由于历史和技术的原因,如今在互联网上,“英语内容占95%,法语内容占3%,其他语系的内容合计仅占2%”[5]。中文估计只占千分之几。这说明,我们的社会正面临着一种文化上的新殖民主义的挑战。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的英特网用户已超过2亿,我国网民最新统计数字为2650万人,到2002年底将达6100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网络市场。而且,在我国的网民中,21岁至35岁的人占到79.7%,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9%,这些人中大多数为大学生、教师、科技人员、公务员等。”[6]从发展趋势上看,大学生上网的人数将越来越多,他们将在网络的陪伴下成长。西方国家在网络上的霸权行径对我国上网者在思想价值观念上的冲击和影响不可小视。有资料显示,这种冲击正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着。如,1998年5月,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美国海军学院发表演说时就宣称:“当21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美国的敌人已将战场从物理空间扩展到虚拟空间。”[7]他明确要求相关部门和网站在网络上宣扬美国的准则、制度、价值观、经济、文化、政治模式、生活方式,通过覆盖全球的网络来控制世界上每个人的喜怒哀乐,改变世界人民心中的意念,使他们对美国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最后认同、依赖这种文化理念,形成对于西方资产阶级生存方式的迷信和无保留的敬仰,从而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并最终达到在意识形态上控制世界的目的。另外,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国会谈及互联网时也曾明确指出:“中国将随着信息流通而民主化,只要中共想在经济上竞争,就不能不让国际互联网和全球化的风潮进入中国大陆,随着信息的流通,民主就会到来。”[8]由此可见,这些西方政客们的用心是非常险恶的,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也是非常明显的。在一项高校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报告中我们看到:“大学生认为上网使自己的道德观念水平有所下降的占12.8%,彻底改变的占5.1%,认为不良信息对自己有负面影响的比例高达30.49%。”[9]无数实事已经证明,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西方思想价值体系中的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消极颓废的人生哲学等,对一部分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产生渐进或激进的负面影响,导致一些人思想混乱,价值转向,道德失范,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产生怀疑、动摇甚至否定。这些消极影响加大了社会主义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的难度。此外,网络的虚拟性特点,也使得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道德规范在网上显得苍白无力,使日常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则受到严重冲击。

(三)当代国际政治领域围绕冷战后格局与秩序的形成正在进行一场新的角力,一些新思潮打着“民主”和“人权”的旗号乘势而起,其影响不可低估。20世纪80年代末以武力相威胁,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试图确立美国绝对领导地位的单极世界的“美国梦想”已变得毫不掩饰。在当代国际政治演变的过程中,有关思潮也出现了重大改变。在西方政治思潮、社会主义思潮和发展中国家民族主义思潮继续相互抗争的情况下,近年来,出现了严重影响国家政治进程的“新干涉主义”、“文明冲突论”和“民主和平论”等一系列新的国际关系理论和思潮。其中,“新干涉主义”企图借助全球化趋势和西方国家的强势地位,极力宣扬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等,他们认为这都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并认为其应该成为世界各国尊奉的基本原则,如果有哪个国家违反了这些原则,其他国家就有权利和义务对其进行干涉。1999年春夏之交,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侵略南联盟,就是以此为依据的。在科索沃战争期间,在干涉行为达到登峰造极程度的同时,美国和英国将“新干涉主义”理论更加明确化、系统化。“民族国家主权过时论”、“人权高于主权”、“为价值观而战”等理论为西方国家特别是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披上了一件合理合法的外衣。与美国其他有关推进民主的理论比较起来,“文明冲突论”中的“反共产主义”内容更隐晦一些,但这一理论与美国近期的外交目标更加吻合,美国政府想要“西化”、“分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所谓的“无赖国家”多数都被列入了“儒教文明——伊斯兰文明”联盟这一西方文明的死敌之中。正因为这样,“文明冲突论”出世后,虽然遭到学术界的批评,但却深受美国决策层的欢迎,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民主和平论”的创始人认为,“一个自由民主国家同另一个自由民主国家从不打仗”。这一观点在美国和西方国家很有市场。20世纪90年代后,它逐渐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理论,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人指出了这一理论中貌似公允、实际上有许多逻辑错误和与事实相违背的地方,它之所以能在冷战后兴盛起来并被看成是“国际关系中的自然法则”,是与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的调整密切相关的,其中的冷战思维也是非常明显的。按照这种理论的逻辑,世界不仅被截然分成民主的和不民主的两部分,而且美国在海外推进民主还是符合人类利益的;既然民主能带来世界的永久和平,那么美国在全世界推广西方的民主则是非常正义的事业了。为了正义的事业,美国完全可以对其他国家的事务进行干涉。最近,西方国家联合发起的封杀卢卡申科。孤立白俄罗斯的运动,就是以此为依据的。2002年11月15日,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在前往捷克出席北约国家及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成员国首脑会议时,遭到欧盟、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联合封杀和孤立。西方国家为何如此仇视卢卡申科?分析专家指出,根本原因是卢卡申科的国内外政策不符合西方的胃口,被西方认为具有强烈的“反民主”和反西方色彩。西方国家不断批评卢卡申科大权独揽,“侵犯人权”、“违反民主原则”,甚至把他说成是白俄罗斯的“米洛舍维奇”(前南联盟总统)和“欧洲的最后一个独裁者。”卢卡申科指责西方干涉白俄罗斯的内政,对美国企图主宰别国人民命运的霸权主义行径进行了猛烈抨击。在西方国家看来,欧洲大陆存在一个桀骜不驯的卢卡申科是不能容忍的,于是要千方百计将他赶下政治舞台。为达到此目的,西方国家一方面向白俄罗斯施加经济压力,停止对它的经济援助和贷款,希望以压促变;一方面计划借2001年9月白总统选举之机,用“南联盟方式”颠覆其政权,但卢卡申科以75%以上的选票再次当选。西方的“愿望”没有实现,封杀和孤立便应运而生了。在西方国家看来,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地不属于“民主国家”,从“世界和平大局”出发,应当实行“民主化”,向西方国家学习,甚至接受西方国家的“帮助”和“指导”,最后被纳入美国所领导的国际体系。这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极力鼓吹“民主和平论”的要害之所在。另外,绿党政治、把环境与机会平等一起做为价值观的核心、环境外交等,也从另一个侧面助长了国际“新干涉主义”的盛行。

当代新的国际关系理论和思潮正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波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对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积极的影响不必详说,消极的影响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当前国际政治思潮中的一些有害成分,如人权至上,环境至上等,不仅使霸权主义行径披上了美丽的外衣,有利于霸权主义的推进,客观上加强了西方思想文化的攻势,而且使人们正确识别它们的难度大大增加,一些人会为它们漂亮的辞藻所迷惑,甚至不加分辨地接受诸如“人权至上”这样谬误的东西。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和各种新的国际关系理论和思潮涌现的大背景下,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大量的纷繁复杂的各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方式、交流手段和生活习惯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将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工作难度进一步增大,肩负的责任异常艰巨。我们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以一种全新的观念和思维去思考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牢牢掌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武器,在劈波斩浪中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迎接时代挑战的根本出路。

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与时俱进的途径和方法

结合实践的发展,继续保持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我们迎接时代挑战的根本出路。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10]思想政治工作的与时俱进,就是指思想政治工作也要随着客观实践不断发展而变化自身的内容和形式、方针和原则、方式和方法等。也就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能够根据客观条件与环境的变化,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自身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探索性地进行工作。下面,笔者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怎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谈点建议。

(一)努力提高主体自身素质是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与时俱进的前提性和根本性保证。众所周知,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是对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的总称,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实施者和调解者,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光荣使命,其本身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效果。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各种思潮多元化所带来的知识革命和信息爆炸的今天,一些教育工作者奋起直追,积极应对,把与时俱进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不断鞭策自己、激励自己。也有些人则认为,在网络时代,一个再优秀的教师他所掌握的知识信息在互联网面前也只是杯水车薪,因而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诚然,互联网信息强大,这的确是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想教育工作者就可以裹足不前,因循守旧。相反,惟有加紧“充电”,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完善自我,才是惟一的出路。现实中,一些人不是在优化自身素质上下功夫,而是走捷径。有时为了“提高”效果,避免曲高和寡的被动局面,常常迎合学生的口味,和他们“打成一片”,不敢大胆地倡导共产主义道德文明,不愿理直气壮地规范大学生的道德失范行为,而且对大学生的非道德行为往往视而不见,任其泛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之所以出现这些不和谐的音符,是教育主体自身素质没有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坚持与时俱进,使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是新形势下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当前,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坚持与时俱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是要与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坚持解放思想,不断研究新情况,阐释新问题,作出新概括,讲出新东西,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固步自封,不夜郎自大,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形同的运作方式,进一步探索有效的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信息素质,即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运用能力以及崇高的信息道德,将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一个合格的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优秀的信息意识和能力。提高这些素质的惟一途径,就是不断学习,学习新知识、新经验、新技能、新方法等,在信息时代,任何一个人如果丧失了学习知识、改造自我的能力,都将被时代所淘汰。同样,惟有主体素质的不断进步,才能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与时俱进提供一个前提性、根本性保障,否则,与时俱进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抓住机遇,扬长避短,充分利用一切现代化高科技成果是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应对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和各种思潮理论多元化的挑战,牢记江泽民同志“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11]的指示,坚持“积极发展、充分利用、加强特定、趋利避害、发挥优势、主动出击”的正确方针,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力度。首先,要建立健全校园网。无数实事已说明,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同时防止一些人利用网络传播错误的思想和观念,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紧迫课题。目前,在国内整个网络系统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较少,高校自己建的校园网应该改变这一状况。应组织专门力量,制作一批思想性强、趣味性好、适应性广的多媒体德育软件,直接上网竞争,同时,将其他大众媒体上的优秀信息移植到校园网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吸引力和教育引导作用。要依靠技术手段,对校园网的BBS等版面做到了解、知情、监控,及时有效地对各类不良信息进行技术过滤,对某些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大局的观点及时提供事实予以纠正,针对一些热点问题提出正确的观点。其次,利用网络优势,改进“两课”教学方法。“两课”在坚持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培养和造就“四有”人才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两课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是:教材编写得比较死板、枯燥,教学方法传统且单调,许多时候仍是老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课堂讲授、一“灌”到底,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利用网络的优势,制作多媒体课件,将“两课”内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利用网络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直观性的优点,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活泼,将传统的“灌输”方法转变为“吸引”,使之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工作和互联网是内容和形式的联系,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利用互联网是为了努力实现最佳程度的结合,主动应对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三)开拓、创新是与时俱进的应有之义,也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和改进的关键。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民族进步、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阶级、一个政党、一个集团,能否始终保持自己的生命活力,成为时代的先行者,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进步力量,归根到底,在于能否与时代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相吻合,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坚持与时代同行,就能够朝气蓬勃,兴旺发达。如果落后于时代,停滞僵化,就会被历史所淘汰。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因此,它需要社会在创新中前进,事业在创新中发展,每一个人在创新中进步。创新是当今的时代精神和社会进步的潮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关键。创造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的任务迫在眉捷。高校思政工作者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上树立创新意识,如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工作思路,新的工作方法,新的教育手段等。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游刃有余地应对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和新的国际关系理论思潮多元化的挑战。

(四)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观念,重新认识客体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与时俱进的客观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客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以往,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民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很淡薄,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客体放在一个消极被动的地位上,常使自己以教育者自居,凌驾于他们之上,这种做法不但忽视客体的主体性,而且降低了教育效果。目前,在教育对象的自我意识和平等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教育对象开始对教育者高高在上的做法表示不满。他们不再接受教育者居高临下的态度,更加拒绝接受教育者以这样的态度开展的说理教育,教育对象希望教育者能够走下“高台”,放下架子,以一种平等的身份与他们交流、沟通,与教育对象平等相处,这不仅是教育对象的要求,而且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的要求。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之间既是一个平等互动的过程,又是一个双向对象化的过程。客体是受教育者,同时也可以是教育者。心理学证明,人有一种受到尊重的需要,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自尊心受到伤害后,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拒绝接受外界的一切事物。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能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去做工作,使对方受到尊重,便容易引起心理交流,产生共鸣,收到良好的效果。那种简单生硬的“我说你听”,“我压你服”,“我点你通”的单向强制压服式作法,难以引起人们心灵上的回应,不但解决不了思想问题,而且会引起教育对象的反感,产生新的思想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如何调整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既要发挥自身的主动地位,又要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客体,将是一个必备的能力。只有主客体双方的主动性都调动起来,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与时俱进的理论素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