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项理论到运动训练科学--兼论运动训练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趋势_科学论文

专项理论到运动训练科学——兼论运动训练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趋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科学论文,专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4)06-0721-07

1 运动训练的现代化、科学化与科学化训练

1.1 现代训练已进入了一个以“多学科综合利用”为基本特征的新阶段 现代运动训练大致经过了“初级自然发展阶段”、“新技术阶段”、“大投入、大负荷训练阶段”,现已进入了多学科综合利用的“科学化训练阶段”。

表1 国内外一些主要训练学专著训练原则体系比较

注:1)各教材专著名称略,只列作者姓名;2)各专著训练原则名称为综合简略,按原著的基本内容归纳分类。

“初级自然训练阶段”是从公元前776年举行第一届古奥林匹克运动会至1896年在希腊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为止,前后共两千多年历史。这期间,人们对运动训练规律的认识是极其原始和初级的,运动训练基本上是一种任其自然发展的状况。“新技术训练阶段”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以前,这一阶段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通过改进运动技术以提高运动成绩。但这一阶段的后期人们已开始重视对运动训练规律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也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与技术训练有关的训练原则。从50年代以后,运动训练进入了以提高身体体能作为提高运动成绩主要途径的“大负荷、大投入训练阶段”,通过对训练规律的探索,人们逐渐总结出一些以运动负荷为核心的训练原则和训练理论。到了70年代,一个相对完整的训练原则和训练理论体系在苏联、德国、英国等国家逐渐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训练原则和训练理论体系。80年代开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运动训练也进入多学科综合利用的“科学化训练阶段”。有关现代训练的科学理论、原理和原则也随之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发展,并不断完善。各个国家的不同学者分别确立了各自的训练原则和运动训练理论体系,(表1)。现代训练已进入了一个以“多学科综合利用”为基本特征的新阶段。

1.2 科学化训练与现代训练科学化 “科学化训练”,就是指根据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以多学科的知识和各种科学原理为指导,所进行的一个卓有成效的优化训练过程。也就是指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以科学理论与科学原理为指导,在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下,广泛运用现代科技成果,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对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实施最佳化控制,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和创造最优异运动成绩的过程。“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相互联系的客观反映。运动训练内部诸因素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运动训练所表现出的各种现象中相对统一、相对静止和相对稳定的部分,它支配着运动训练过程的发生与发展。“训练原理”是对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客观存在的规律和人们在训练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的理性升华,是科学化训练的基本依据。是将训练实践中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以一种理论和知识的形态表现出来。它更深刻地反映出运动训练这一客观事物的内在运行机制。“训练原则”则是指依据运动训练过程的客观规律和据此形成的科学训练原理而确定的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它对教练员、运动员具有一定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2 现代运动训练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1 国际运动训练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早在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就开始了训练原理的研究。最早的一本训练学方面的专著是1922年前苏联格里涅夫斯基(ГОРИНЕВСКИЙ)编著的《科学的训练原理》一书。德国卡尔(Carl)的研究表明,训练学是在体育单项训练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早期训练学的雏形首先产生于田径、游泳和举重等体能类项目的训练理论。20世纪40年代初,运动训练学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但直到60~70年代,运动训练学才初步形成,并出现了许多较高水平的运动训练学专著,其中以前苏联马特维也夫1964年编著的《运动训练分期问题》和同年前民主德国哈雷博士(DIETRICH,HARRE)主编的《运动训练学》函授讲义最具代表性。但作为运动训练学这一新型体育学科的第一本代表著作,则是1977年,前民主德国哈雷博士主编正式出版的《运动训练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内容体系较完整的综合型的运动训练学专著。从20世纪70~80年代,许多国家的运动训练学学者编著出版了一系列运动训练学专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原联邦德国马丁1977年的《运动训练学基础》和1981年的《运动训练调控》,前苏联普拉托诺夫1984年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加拿大博姆帕1997年的《运动训练理论方法》,还有英国的狄克和前联邦德国的葛欧瑟等学者编著出版的训练学专著,1997年,施纳佰、哈雷和博德等原莱比锡体育学院的学者出版的《训练科学》,第一次把运动训练理论提高到运动训练科学的层次上论述。

2.2 我国运动训练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运动训练学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基本上可分为两个发展时期6个发展阶段。第一发展期是“训练理论的吸收与发展期”(1953-1981年)。这一发展期又分为训练理论的吸收阶段(1953-1957年)、初步形成与发展阶段(1958-1962年)、停滞阶段(1962-1975年文革期间)、恢复与发展阶段(1976-1980年),第二发展期为“运动训练学的初步形成期(1981年至现在)”。在这一时期里,我国部分训练理论学者经过短期的努力不仅初步形成和确立了我国自己的运动训练学体系,而且还使我国运动训练学初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时期又分为引进和初步形成我国训练学阶段(1981-1983年)和我国训练学不断完善发展阶段(1983至现在)。从7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一些体育理论学者敏锐地注意到国际上一般训练理论与训练学的创立和发展趋势,组织人力积极引进了前苏联、民主德国等国的运动训练学专著和论著。一批体育学院体育理论教师转而从事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运动训练学的学科建设。1981年7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组织了全国几所体育学院的学者以协作的方式开始了《运动训练学》的编写工作,于1993年完成了一本当时在我国影响较大的《运动训练学》内部教材。与此同时,上海体育学院于1982年首先在运动系本科和专科中正式开设了运动训练学课程,同年由上海体育学院徐本力为全国青年篮球队教练员训练班编写了一套《运动训练学》内部讲义。直至1986年2月才由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了由北京体育学院过家兴主编的我国第一本体系较完整的综合性《运动训练学》教材。同年沈阳体育学院董国珍也编著了一本《运动训练学》内部教材。90年代以来,由徐本力、董国珍、田麦久、延峰、胡亦海、刘建和、王永盛、宋继新等人相继正式出版了一批运动训练学和有关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方面的专著和教材。1985年在北京体育学院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运动训练学教研室。1982年以后,在6所直属体院和10所地方体院、以及全国许多师范院校体育系均先后开设了运动训练学课程。运动训练学已从原《体育理论》课程中独立出来,成为全国体育院校中开设的一门新的课程。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运动训练科学的理论体系,运动训练学专著和教材也达到了十余本之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在国际上都处于先进的地位。

90年代末以来,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理论建设正在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对传统的综合性的运动训练学进行了新一轮的修订,由上海体育学院徐本力教授主持编写的我国第一本体育院校《运动训练学》函授通用教材于1999年12月正式出版;由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久主持编写的“九五”国家重点教材——全国体育院校全日制《运动训练学》通用教材,也于2000年8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两本各具特色的全新的体育院校《运动训练学》教材,将我国综合型《运动训练学》教材的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另一方面,从90年代末开始,我国一些运动训练学的学者,也在专题性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建设上做出了新的贡献。其中田麦久教授主编的《项群训练理论》和《论运动训练计划》也分别于1997年和1998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和台湾文化大学出版社出版。徐本力教授编著的《现代运动训练原理》也于2002年由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些教材和专著的出版,把我国运动训练科学理论的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更加巩固了我国运动训练科学理论在国际上的先进地位。

3 现代运动训练科学的理论体系与学科体系的构建

3.1 专项训练经验与专项训练理论 任何理论都来源于实践,丰富的实践为反映客观实践的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人们从各项目训练的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了许多技术、战术、以及各种训练方法和手段的经验,并逐渐形成了一些相应的训练理论体系,我们将这些理论称之为《专项训练理论》,简称《专项理论》。目前各个体育院校所使用的各种篮球、田径、武术、体操等单项教材,大多属于专项理论的范畴。在现行的专项理论中,很大篇幅是介绍专项训练中的技术、战术以及相应的训练方法、手段。专项训练理论虽然初步反映了专项运动训练中的一些客观规律,但尚未能从更深层次上反映专项训练的规律。

3.2 一般运动训练学和专项训练学 《一般运动训练学》是一门建立在专项训练实践、专项训练理论和现代体育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系统地阐明了运动训练的中带有共性的、普遍性的理论问题反映运动训练一般规律的新兴体育交叉学科。而《专项训练学(理论)》则是以各专项训练“特殊规律”为其主要研究对象,也就是侧重于专项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手段的研究,专项技、战术是其主要的研究对象。《运动训练学》与《专项理论》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运动训练学高于专项训练理论,另一方面运动训练学又源于专项训练理论,从专项训练理论中总结出的带有共性规律的东西,使其上升为对运动训练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从而形成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各个国家的不同运动训练学学者和专著对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有不同的表述方式(表2)。

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训练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创造更加优异的运动成绩。它的主要任务是以下几方面:1)从专项训练实践当中总结出带有普遍的、共性的规律,上升为理论,丰富和完善运动训练学;2)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3)在丰富的训练实践中提高训练学理论的科学性,使其不断完善;4)进一步深入探索那些尚未被人们所认识的那些运动训练规律;5)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提高运动训练学的科学性。

从目前看,国内外运动训练学教材、专著的内容体系虽各不相同,但大多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竞技体育的地位和作用;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和特点;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身体训练;技、战术训练;心理、智能训练(含思想作风训练);训练过程和控制;运动员选材;负荷与恢复(含训练适应)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现代训练飞速发展,传统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内容体系已很难适应现代训练发展的需要,因而许多新的训练理论与方法开始充实到运动训练学的理论和内容体系之中,现代训练理论也有了许多重大的突破。如训练控制原理、节奏性训练原理、竞技状态调控原理、训练诊断、模式训练与训练模型的建立等。我国的综合型运动训练学的章节体系比国外更为完整,反映了我国在综合型运动训练学在“高度综合”发展趋势上有了可喜的进展,并保持了一定的优势。

4 现代运动训练科学体系的形成与构建

4.1 现代运动训练科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运动训练学不仅源于各个专项训练实践和专项训练理论,而且与现代科学的各学科理论也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各种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不同程度地渗透到现代运动训练科学的各个领域,使运动训练科学成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为运动训练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人们把这些与研究运动训练客观规律有关的各个学科构成的学科群称之为“运动训练科学”。体育科学是从其它科学体系中派生出来的。例如,为了创作和改进新的运动技术从物理学中派生出运动生物力学;为了使运动中人体的各种动作做得更加完美、协调、有力,更充分地挖掘运动员的内在潜力,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运动营养学也从相应的生物学科中派生出来了。随着现代体育的发展,诸如体育建筑学、体育地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美学、体育管理学、体育情报学等相继从原母学科中派生出来,到目前为止,体育科学已形成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五大类的近50门体育学科前完整体系,还有一部分是正在孕育和探索中,如体育控制论、体育决策学等。靠拼体力取得优异成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代而取之的是以体育科技为先导的新时代。

4.2 现代训练与现代运动训练科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围绕现代训练实践和现代科学的发展,许多新兴的现代科学理论被引入到运动训练科学体系中,经过与训练实践的结合,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最终初步形成了一批适应现代科学化训练需要的现代运动训练科学的学科体系(图1、表2)。

图1 运动训练科学的学科体系

表2 运动训练科学的产生、学科体系的构成及研究对象

4.2.1 现代训练控制与《体育系统理论》 1968年,前苏联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决定由苏联著名短跑教练员佩特罗夫斯基用男子短跑运动员鲍尔佐夫试验一种根据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基本原理设计的新的科学训练方法模式训练法,经过为期四年模式训练,使鲍尔佐夫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时,夺得100m和200m两枚金牌。从60年代开始,许多体育科学工作者开始了控制论的理论与方法在体育理论领域应用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例如,前苏联著名学者马特维耶夫于1972年编著了《训练控制及最优化》,我国体育学者和教练员从70年代末开始,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由笔者编著的我国第一本《体育控制论》专著也于1988年正式出版。

4.2.2 竞技比赛与《运动竞赛学》 运动竞赛是竞技体育中最后的一个环节,竞技体育中的选材和训练都是为在比赛中取得最佳的运动成绩所做的准备性过程,需要通过理论上的研究才能真正搞清楚其内在的规律性。一门研究运动竞赛内在规律的新兴体育学科——《运动竞赛学》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了。运动竞赛学的确立有利于通过影响竞赛成绩的众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为教练员、运动员认识运动竞赛过程的客观规律、科学控制竞赛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4.2.3 科学选材与《运动员选材学》 选材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选材的成功意味着训练成功的一半”。当代许多运动项目的始训年龄提前、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的训练理论、训练方法与手段的保密性降低,因而单纯依靠训练方法、手段上的先进性己无法保持长时间的优势,而只有人才是很难外传的。各个国家都越来越重视对运动科学选材的研究,一门新的体育学科——《运动员选材学》诞生了。

4.2.4 竞技时间学规律与《竞技运动时间学》 20纪中期以来,时间生物学(Chronobiology)被广泛地应用于各领域,其中也被引入到体育领域。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运动时间生物学发展起来了。由孙学川教授编著的我国第一本《运动时间生物学》也在1993年问世。该学科还将逐渐分化为运动时间方法学、运动时间选材学、运动时间心理学、运动时间创伤学、运动时间生理学、运动时间生物化学、运动时间营养学等分支学科。笔者在80年代中期以来也从时间生物学、时间医学、时间运动学、时间竞赛学和中医时间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其专著《运动训练学》,并首次提出了“同步节奏训练法”和“不同步节奏训练法”。

4.2.5 训练过程的规划与《体育预测学》 科学的决策必须建立在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上。体育事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预测。根据这些预测结果,可以判定我们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发展对策。目前,体育预测除在体育发展战略这一宏观研究中运用外,较多的还是用在成绩预测、运动员选材和比赛方案的确定等具体工作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训练的科学性。由此,一门新兴的体育学科《体育预测学》诞生了。

4.2.6 运动技能与《体育仿生学》 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编了一些仿效动物举止座卧形态的各种运动,由此产生了仿生运动。仿生学已在现代体育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仿生运动最早用于体育运动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我国著名田径教练马俊仁也模仿了鸵鸟和梅花鹿的跑动姿势改进了马家军运动员的长跑姿势。在制造运动器材方面,人们也从生物界得到不少启示。《运动仿生学》仍处在初创阶段,但它对体育运动的贡献将是长远的。

4.2.7 体育竞技与《体育情报学》 有人说体育竞技比赛首先打的是“情报战”,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目前,“情报战”不仅在赛前打,而且也在比赛中进行。现在体育情报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一门专门研究体育情报工作的理论与方法的体育科学新学科体育情报学已初步建立。其任务主要是探讨体育情报工作的本质特征、基本规律,为体育情报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并提供进行体育情报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是科技情报学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

4.2.8 竞技运动的创新与《竞技体育创新理论》 人类历史就是在一个不断地进行发明、创造、创新、改革的过程中发展起来。回顾体育运动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现代竞技体育也是在不断的创新和发明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竞技体育创新原理》是新发展起来的、目前还不完全成熟的创新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体育运动的创新,包括在技术、战术、和教学训练组织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创新,此外还包括着仪器、器材的创新和研制。因而21世纪的竞技体育将使所有参与者,包括教练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和运动员都必须具有高度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1世纪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将建立在“创新求发展”这一坚实的基础上。

5 现代运动训练科学理论的发展趋向

根据我国和各个国家运动训练学发展的现状及现代训练理论与训练实践的发展趋向,我国运动训练学将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5.1 现代运动训练科学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双向发展趋向 现代科学正出现“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双向发展趋势,运动训练科学与其他现代科学体系一样,也存在一个双向发展的趋势,即传统的运动训练科学理论体系逐渐分化成为一些较小的运动训练科学的学科和课程,使现代运动训科学理论日趋丰富,研究的领域也日趋广泛和深入,从而促进了现代运动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由于现代运动训练实践发展的需要,在多学科综合利用的要求下,运动训练科学在为同一个训练实践服务时,也出现一个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与此相适应的也出现了多学科人才高度协作的发展趋势。

5.2 《综合型一般训练学》的高度分化趋向 在现代科学和现代运动训练科学体系出现双向发展趋势的同时,运动训练科学体系中最主要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一般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从80年代中后期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趋势。这一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2.1 《运动训练科学原理》与《运动训练方法学》的逐步分野 学习运动训练学不仅要掌握运动训练过程中所反映的运动训练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要紧密联系专项训练实践学习和运用这些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去指导专项训练实践,提高专项训练的科学性。笔者从1982年开始编写第一本运动训练学内部教材开始,一直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逐步感觉到,原有的综合型一般训练学的内容和章节体系过于庞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很难深化,甚至在有限的教学学时数范围内,连完成教学任务都有一定的困难。因而逐渐萌发了一个将现有的综合性的一般运动训练学,分化成为若干个运动训练学的课程。现己初步将原有的一般运动训练学,分为《现代运动训练科学原理》和《现代运动训练方法学》两门课程。

5.2.2 逐步确立与发展《项群训练学》与《专项训练学》 随着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发展,在运动训练学和专项训练理论之间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反映同类项目(如周期性和非周期性项目等)训练共性规律的理论体系(田麦久教授将其称之为“项群理论”),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运动训练学学科理论体系(图1)。运动训练科学是这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和母系统。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主要由两大类学科群构成:一类是自然科学类,另一类是社会科学类。各国学者对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分类体系有各种不同表述方式,但他们大多将这些理论体系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

近年来,一些运动训练学的学者和教练,都在思考和确立《专项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可能性。并且在这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实践。例如,笔者多年来与射击训练实践紧密结合,逐渐形成了一套射击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的相关理论体系,并已将此编入了全国射击运动教练员岗位培训班教材中,为最终形成《射击运动训练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5.2.3 适应不同教学对象的运动学科理论体系逐步确立

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结构正在将向多形式、多层次训练学的方向发展,也即根据不同学制、不同教学对象的不同要求,逐步形成一个多学制(函授、全日制和教练员岗培斑;运动系和体育系等)、多层次(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的运动训练学教材体系。

5.2.4 《专题运动训练学》课程理论体系日趋深化与完善 专题训练学的理论体系对运动训实践起到重要更直接的指导作用。这些理论随着现代科学、现代体育科学和现代训练实践的发展,都在不断深化、完善,有的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除此之外,现代科学的许多新兴学科,都与现代运动训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这些学科派生出了许多现代运动训科学的新的理论体系。因而如何把这些专题性的或者在某一个领域方面的训练理论逐步完善,使它们成为相对完整的专题性的训练理论体系,是对现代运动训练科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补充和完善。对实施现代科学化训练尤为重要。这类专题性的训练学已在逐步形成之中,如《项群训练理论》、《运动员选材学》、《训练计划的制定》等,并已成了现代训练科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向。

5.3 《综合型一般训练学》的高度综合趋向 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侧重于发展和建立《综合型训练学》,例如美国高等体育院校,大部分都是一些专题性的运动训练方面的相关课程,在综合性一般运动训练学上,远不如我国发展水平。但是也有许多国家对运动训练学的综合性理论体系的完善仍然十分关注。例如目前俄罗斯,《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仍然是高等体育院校重点开设的课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综合性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仍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些专题性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逐渐被充实到综合性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中。例如,80年代开始的运动训练控制理论、运动训练诊断理论等都相继进入到综合性训练学中,使其理论体系又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因而,随着现代运动训练科学体系出现高度分化趋势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综合性运动训练学在高度综合性上的发展,从而真正体现现代运动训练科学体系的双向发展趋势。

6 三门运动训练科学新学科、新课程的章节理论体系的改革构想

6.1 《现代运动训练原理》与《现代运动训练方法学》 从民主德国哈勒博士主编的世界上第一个运动训练学(即运动训练学导论)开始至今,国内外几乎所有的运动训练学都将有关运动训练的规律、理论和原理与以运动训练方法论为主要内容的各个章节体系结合在一起,把原本较为系统的运动训练原理和基本理论从属于各个以方法论为主的章节理论体系中,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因为运动训练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一般运动训练规律,其中主要包括训练原理和训练方法论的内容。传统的训练学把训练原理这一高层次的理论体系降为从属于运动训练方法学的中低层次训练理论之中,在很大程度上既破坏了训练原理的理论系统性,也降低了运动训练原理的宏观指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前后,笔者在编著的《运动训练学》专著中,对此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在其章节体系中,单独把训练原理从各个方法论章节体系中抽出来,经过系统化之后形成和归纳出了若干个有关现代运动训练科学化的训练原理。这一理论体系在1990年笔者出版的《运动训练学》专著中,首次被确立起来。在1999年笔者主编的全国体育院校函授《运动训练学》通用教材中,单设了一个“原理篇”,将此训练原理体系又进一步的完善和充实。在此基础上2002年笔者终于将原来运动训练练学分解为《现代运动训练原理》和《现代运动训练方法学》两门独立的学科和专著,目前《现代运动训练原理》一书已在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不久另一本《现代运动训练方法论》也将正式出版。

《现代运动训练原理》主要用于指导现代训练实践,反映现代训练一般规律。是现代运动训练方法学的理论基础,也是指导现代运动训练实现科学化训练的主要理论依据。《现代运动训练方法学》则是从方法学的角度,研究如何进一步确立提高现代训练科学化和提高训练效果的方法论基础。是解决训练原理向训练实践过渡的一个中介环节的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一个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原理→训练方法学→训练实践三向循环的完整理论体系。

表3就是笔者已出版和即将出版的《现代运动训练原理》和《现代运动训练方法学》两本专著的章节体系目录。从中也可以看出笔者对这两门课程的章节理论体系的初步构思。笔者将《现代运动训练原理》归纳为17个章节内容,同时将《现代运动训练方法学》归纳为19个内容。从而形成了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章节内容体系。

表3 《现代运动训练原理》与《现代运动训练方法学》两课程章节纲目

现代运动训练原理 现代运动训练方法学

章序名称 章序 名称

上篇现代竞技运动训练概论 上篇现代运动训练概论

第一章 现代竞技运动概述 第一章 训练方法、训练方式与训练手段

第二章 现代运动训练概述 第二章 确立现代运动训练方法的科学基础

第三章 现代运动训练科学概论 第三章 现代运动训练方法的形成与发展

中篇人文社会科学类训练原理

第四章 现代运动训练方法的构成因素和

构成体系

第四章 训练控制原理 中篇现代运动训练控制法

第五章 创新原理 第五章 训练状态诊断方法

第六章 系统化训练原理

第六章 训练控制模型建模法

第七章 行为与动机激励原理

第七章 模式训练法

第八章 直观性与运动技能形成原理 第八章 模拟训练法

第九章 针对性与个体化训练原理

第九章 程序训练法

下篇运动训练学训练原理

第十章 人——机辅助训练法

第十章 运动员科学选材原理

下篇教育学与运动学训练法

第十一章 项群理论与专项化训练原理 第十一章 动作技能教学法

第十二章 负荷与应激训练原理第十二章 体能、技能训练法

第十三章 疲劳与恢复原理第十三章 专门训练法(心理、智力、

生物节奏、生物力学、选材法及运动创

新法等)

第十四章 节奏性训练原理第十四章 各类竞技能力训练法(体能、

技能、战术……)

第十五章 周期性训练原理第十五章 各类训练计划制定法(多年、

全年……)

第十六章 竞技状态的形成与科学调第十六章 各类特殊运动员训练法(儿

控原理少、女子、老运动员、残障运动员……)

第十七章 运动训练方法学原理第十七章 赛前竞技状态调控法

第十八章 恢复训练法第十八章 运动员、教练员和运动队组

识管理法

已由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拟近年内出版

6.2 专题性运动训练学课程理论 表4为笔者构想的《专题性运动训练学》课程体系的三种改革方案,第一方案是将一般运动训练学分为《现代运动训练原理》和《现代运动训练方法学》两个专题性运动训练学课程理论体系。第二方案是在第一方案基础上,进一步将《竞技能力的构成与训练》、《训练计划的制定与竞技状态调控》和《运动竞赛学》分离出来,形成5个专题训练学的理论体系。第三方案侧重体现高度分化的趋势,将现代运动训练学中的许多相对完整的章节内容剥离出来,进一步深化,逐步形成更多的专题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但《现代竞技运动训练原理》和《现代运动训练方法论》仍然是专题训练理论体系中最主要的结构。

表4 将《一般运动训练学》分化为《专题运动训练课程》体系的几种构想

注:“●”为已初步形成或已有类似著作和教材。

标签:;  ;  ;  ;  ;  

从专项理论到运动训练科学--兼论运动训练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趋势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