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列设计既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还是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展览民族历史文化为主要目的的民族博物馆,在文物陈列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陈列民族文物的本质是对民族文化进行突出展示,作为陈列民族文物的主要平台,对民族博物馆而言,文物陈列不仅是彰显人文关怀的途径,更是兼具感情化和知识化特征的活动,只有保证陈列方式丰富多样,才能做到吸引观众的目光,本文所探讨内容具有的现实意义自然不言而喻。
关键词:新时代;博物馆;陈列设计
引言:
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和展示文化及自然遗产的社会公益事业,具有十分显著的文化性、群众性标志,这些特点决定了它肩负着社会主义教育的责任。文物不能说话,这一重任需要通过陈列形式得以表达。好的陈列设计离不开设计师和专业人士的充分沟通和对展品的全面深刻了解,也离不开系统完善的评估系统做框架和向导。同时,博物馆还要坚持以人为本,时刻关注公众的需求、提升公众的体验感和参与感,让公众从展览中得到启发和感悟,从而投身于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活动中,做到公众教育和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1.博物馆展品陈列设计的概述及现状
1.1概述
陈列民族文物的本质,是对民族文化进行突出展示。作为综合性艺术的代表,陈列在真实性、广告性以及思想性等方面提出的要求十分严格,可以说陈列是与消费者距离最近的一种时尚艺术。作为民族博物馆服务观众的主要内容,文物陈列展览的质量,在某些时刻,甚至能够决定民族博物馆未来的发展。首先需要明确以下内容,文物陈列是视听形象与科学内容的结合,对民族博物馆的藏品、人员素质以及管理效率具有直观展示的作用,是对民族博物馆水平加以衡量的主要标准。由此可以看出,高规格、高等级的民族博物馆,陈列水平往往相对较高,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保证所开展陈列设计工作的科学性与系统性,这是因为文物陈列并非将文物简单、随意地进行罗列或摆放,而是需要有艺术结构作为支撑。以陈列本质为切入点不难发现,对博物馆而言,文物陈列的目的并不局限于陶冶观众情操的方面,还需要通过文物陈列,将文化信息提供给观众,这就决定了文物陈列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的功能,与其他陈列形式存在本质上的差别。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对文物陈列具有的需求,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前进,对题材和视觉表达方式进行创新成为了必经之路,正是因为如此,现阶段,民族博物馆在设计陈列内容方面,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物陈列的特点可以被概括为“以题材、主体、素材结构等方面具有的特色为基础,对不同的艺术表现风格、视觉表现手段和信息传播媒介进行科学应用,以此来保证文物陈列工作的全面性”。如果陈列展览的主题是弘扬民族文化,那么,陈列内容就应当集中在两个方面,分别是文物藏品以及辅助材料,以特定艺术手段为依托,对自然历史、人类历史规律所涉及的内容加以展示,将民族博物馆的藏品、管理水平还有科学水平,以系统并且直观的方式展现给观众。
1.2现状
博物馆展品陈列展览主要由两个大方面组成,即博物馆特性与展品特性。其中展品特性包括展品的基本属性、展品主要特征与展出目的,博物馆特性包括博物馆本身的空间设计以及博物馆主办方对展出主题的设定。在藏品实际展出中不仅需要客观理性的思考,还需要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段来增强参观者的艺术体验。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博物馆展品陈列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因为实际展品陈列工作相对复杂,不少员工对社会发展与参观者的艺术需求缺乏观察,因此在工作中不能与当前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产生共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次,博物馆展品陈列缺乏自身特色,展出形式大众化。最后,观众与展品之间存在距离感,参与度不高。正因为存在上述诸多问题,博物馆展品陈列不能充分体现自身文化价值,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提高博物馆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
2.博物馆的文物陈列艺术
博物馆用来吸引观众目光的方式,以丰富多样的陈列方式为主,保证文物陈列展取得应有社会效果的关键,是了解对观众而言,什么是“兴奋点”。调查结果表明,“兴奋点”常常与知识盲点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观众在进入民族博物馆和进入其他娱乐场所时,内心的诉求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别,大多数观众希望能够通过参观博物馆的方式,获取知识,确定知识盲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就成为了民族博物馆在文物陈列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民族博物馆的文物陈列艺术,不仅包括前期创作,还涉及到后期的艺术实践。文物陈列既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相统一,还要通过具有创新性的制作和传递形式,保证观众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并对相关内容具有较为系统的记忆,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是“形式服从内容”。对陈列内容进行突出的前提是其所对应的表现形式科学、有效,受所陈列文物时代、内容和主题影响,每台陈列展览适用的形式往往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一般来说,民族博物馆用来对文物进行陈列的艺术形式,有以下几种:其一,适合艺术藏品的美学展出。该艺术形式需要单独陈列展品,保证每位观众都能够从各个角度看到展品,陈列重点则集中在空间、背景还有立体感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对教育设备、相关文献进行陈列。其二,适合自然科学的生态展出。该艺术形式需要再造不同物种的生存环境。其三,适合考古、历史和人种学的综合展出。该艺术形式常用作历史文物的综合性展出,利用文献与视听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在观众眼前再现综合文化,当然,该艺术形式的陈列内容也相对广泛,宗教、艺术、经济学、地理学等均有所涉及。
3.博物馆展品陈列设计方式的改进
3.1转变理念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互联网的发展,博物馆更加智能化、数字化与生态化。相关的展览陈列设计人员应转变陈列展览理念,顺应当前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破旧立新,在陈列方式上做到以参观者为中心,结合大众精神文化水平的需求与欣赏水平层次,使参观者能够充分感知展品的魅力。并且在展馆设计上更加人性化,在展馆各个角落设置参观者能够进行休闲娱乐的区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参观者的需求。
3.2改进方式
展品的陈列效果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顺利吸引参观者。为避免展品陈列方式的单一化,需要结合博物馆自身空间结构,并借鉴多种优秀的陈列模式,如场景复原、互动体验式、现代科技辅助陈列等模式来达到理想的陈列效果。还要科学合理地整理与运用传统陈列材料,以期达到理想效果[1]。
3.3提高观众参与度
提高观众参与度可以通过增强展品与参观者之间的参与感来着手,能够通过设置一些观众参与度与体验感强的节目与活动,来增强展品与参观者之间的联系。例如,能够借助互联网手段,在展品周边粘贴二维码,参观者通过扫描就能够及时且便捷地了解到展品背后的故事,领会其历史与文化价值。
结论:
简而言之,当前随着人们生活与艺术感受需求的提升,博物馆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文章分析了博物馆展品陈列的概述及现状,并提出了转变陈列展览理念、改进陈列展览方式、提高观众参与度、丰富展览形式等改进措施,通过展览方式与展览模式的改进,博物馆将会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2]。
参考文献:
[1]姜楠楠.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J].科学之友,2018(17):115-116.
[2]李耀申.当前中国博物馆发展中的几个问题和战略构想[J].中国博物馆,2017(3):27-31.
论文作者:任川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31
标签:博物馆论文; 展品论文; 文物论文; 观众论文; 艺术论文; 民族论文; 参观者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