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思考——兼析党的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判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要矛盾论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矛盾论文,八大关论文,兼析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主要矛盾是我们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而根本矛盾人们就很陌生。其实根本矛盾与主要矛盾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个矛盾着的事物象以往人类社会各发展阶段一样,同样具有相应的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问题就是一个尚待深入研究的课题。社会主义在中国已有近半个世纪,对它我们已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已不象50年代那样只是些肤浅认识;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在广袤的国土上蓬勃发展,实践要求90年代的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运动作出更深刻的理论概括,使之既为党和国家制定长远和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武器,又为各地各级党和政府制定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毛泽东1958年批示研究的一个理论课题
1958年5月5日至23日,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会上作了工作报告。6月20日,新华社编发的《内部参考》第2510期上,刊发该刊记者撰写的《各地对刘少奇同志报告学习和讨论的情况》一文,毛泽东对这篇文章非常重视。尤其对第八、九、十节特别注意。该文第九节讲的是国际形势,第十节讲的是青年工作,第八节讲的是“关于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问题”,其中写道:“八大一次会议提出:‘国内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是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两次会议提法不一致,究竟哪一个对?有人认为八大一次会议的提法错了,中央对当时形势的估计过分乐观,但也有人认为是正确的,因为当时资产阶级敲锣打鼓接受社会主义改造,那时在策略上不能也不应提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是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但有人问,既然说社会主义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战线上已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就是说要不要社会主义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如果承认这种理解是对的话,为什么还说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两条道路的斗争?既然今后的主要矛盾是两条道路的斗争,为什么又说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为什么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不一致?今后阶级斗争的规律如何?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敌情观念?”
毛泽东对这段文字做了重点标记,1958年6月23日他将此刊物批给陈伯达,并在刊物封面上批道:“陈伯达同志:请约定一、康生、乔木、胡绳、邓力群、田家英几位同志,将此期第一篇所列问题,主要是八、九、十节的问题,当场看一遍,当场逐个问题进行分析,有四、五小时也就可以了。然后和我谈一次为盼!这些问题值得注意,不要置之不理。毛泽东六月二十三日”
陈伯达是否落实了毛泽东的批示,有关人员是怎样研究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等问题的,后来又是如何向毛泽东汇报的,毛泽东对这些问题又有什么看法,边泽同志在《一九五八年六月毛泽东指示陈伯达等研究社会主要矛盾等问题》一文中披露说:“目前掌握的材料还不得而知。”(《党的文献》1991年第6期)
我们现在虽然没有见到当时回答上述问题的有关资料,但从后来理论和实践看,主要是“文化大革命”的理论与实践看,是沿着错误方向发展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拨乱反正中,很多重大理论问题都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成果蕴含着对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代表就国内主要矛盾所提的相关问题的回答。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引起党的八大代表和毛泽东的关注,说明这个问题的重要。确实,主要矛盾不单是一个哲学概念,而且是党和毛泽东解剖中国社会各种社会现象、寻找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工具。研究党的八大代表们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不一致”问题,不但涉及对党的八大路线的全面评价,也涉及到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解,可以说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课题。对此作深入探讨必将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必将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主要矛盾的两种类型
要正确解决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代表们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不一致”问题,首先要从哲学上弄清主要矛盾的两种类型。我认为对建国后社会主要矛盾存在不同概括和争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往往忘却主要矛盾的两种类型。为此有必要重新学习《矛盾论》,因为它首次对主要矛盾作出了深刻而又系统的阐述。
《矛盾论》中毛泽东曾把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其中关于主要矛盾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共有两处,并且以两个性质不同的社会历史事实分别加以论述。这两处是同义反复呢?还是应加以区别的两种类别的主要矛盾呢?我认为它们不是同义反复,而是有着不同范围和各具鲜明特点的同一事物中的两种主要矛盾。
第一处,“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此,毛泽东以资本主义社会为例列举了八对矛盾,指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全过程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对矛盾是八对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第二处,“然而不管怎样,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起着领导的作用,是完全没有疑义的。”此处不象第一处,先提论点后举例。而是以1840年以来至抗日战争这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为例,用那些特别突出、引人注目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革命运动作为论据,详细地叙述了各个历史阶段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表现,最后得出过程发展的各阶段都有独特的主要矛盾的论点。
如果对两处关于主要矛盾的论述逐字逐段对比分析,不难发现,其既有共同点,又有显著差异。同者,它们在事物诸矛盾中,地位和作用相同,都起着主要的领导作用,规定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异者,条件不同,范围不同:一个是事物的过程,一个是事物过程中的阶段,过程和阶段的关系,是全局和局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事物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能不能与阶段主要矛盾等同呢?我认为,不能等同。过程的主要矛盾与过程阶段的主要矛盾存在着同一性,但更主要的是存在着不同一性,因为过程的主要矛盾与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存在不同范围、不同特点和特征的概念。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直接意义的主要矛盾,过程的主要矛盾是一种广义的主要矛盾,它们不能等同,但人们往往会因两者都称主要矛盾而将它们混淆起来。因此,我们应该严格区别这两种主要矛盾,重视对这两种主要矛盾特别是后一种主要矛盾的研究。在过去的一些解释和说明主要矛盾原理的文章或著作中,人们往往对过程的主要矛盾研究、阐述偏多,而对阶段的主要矛盾研究较少,至于对这两种主要矛盾进行比较性研究就更少了。
既然《矛盾论》中的主要矛盾有过程主要矛盾与阶段主要矛盾之别,我们就该运用它来分析党的八大一次和二次会议提出的主要矛盾,明确其各自的“身份”,这是解答八大二八会议代表提出并受毛泽东关注的“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不一致”问题的钥匙,否则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基本矛盾、根本矛盾通常是事物过程的主要矛盾
为了在运用主要矛盾理论时,防止对主要矛盾两种类型的混淆,毛泽东在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时,通常用基本矛盾、根本矛盾概念来表示它。
1937年5月,在延安召集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报告中,毛泽东说:“中国很久以来就是处在两种剧烈的基本的矛盾中——帝国主义和中国之间的矛盾,封建制度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32页)在这里,过程的主要矛盾这个概念与基本矛盾概念是同义反复。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也用根本矛盾表示某一社会过程的主要矛盾。例如他在阐述从辛亥革命开始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时,将其区分为资产阶级领导时期的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时期的革命,这两个时期中,“整个过程中根本矛盾的性质,过程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性质(其反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并没有变化”。(同上,第290页)这里的根本矛盾系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
由此可知,在毛泽东笔下,一事物过程的主要矛盾,即是该事物的基本矛盾,亦是根本矛盾,这两种不同提法是同一矛盾的不同称谓。不过用基本矛盾、根本矛盾替代过程主要矛盾的概念,不但可以从术语上防止与事物阶段主要矛盾的混淆,而且根本矛盾就其本身而言,它还有更深刻的涵义。
根本矛盾的涵义是怎样的呢?《矛盾论》中说:“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及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非到过程完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但是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这是因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本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并且,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地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同上,第289页)这段论述实质上揭示了事物过程根本矛盾和阶段主要矛盾的关系。但是我们过去的哲学教科书,讲根本矛盾时,只讲根本矛盾与非根本矛盾的关系,讲主要矛盾时,只讲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关系,而没有从根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角度来研究两者的关系及其特殊性,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其实事物阶段的主要矛盾不但规定和影响非主要矛盾,而且自身还受根本矛盾的规定、制约和影响。这一点万万不可忽视。
由于事物发展过程是通过一个一个阶段来体现的,自然通常用来表示过程主要矛盾的基本矛盾、根本矛盾的概念,使用频率没有主要矛盾多。1957年以后,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曾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样基本矛盾概念有了特定的内涵并成为专一用语,基本矛盾概念就很少用来表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我认为今天用根本矛盾来替代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很必要的,为此,加强对根本矛盾哲学内涵的学习和宣传是必要的。我们应让根本矛盾这一哲学术语从哲学的殿堂里走出来,服务于生活实践,不要再把它束之高阁,成为人们陌生的概念。
抓住根本矛盾(下文凡过程主要矛盾一般用根本矛盾代之),我们分析事物的矛盾运动就能高层建瓴,从宏观上分析和解决问题;抓住主要矛盾,我们就能脚踏实地,集中精力分析和解决当前的社会矛盾运动。
对党的八大提出的主要矛盾的分析
关于党的八大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里的主要矛盾是三个。从句式和逻辑关系看,其中第一、二个矛盾是并列的,第三个与前两个是递进的关系,应是更主要的矛盾。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八大的表述体现了从以阶级矛盾为主转向以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为主的特点,这个根本转变大方向是正确的,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但新社会的矛盾内容是什么,怎样概括更准确是个新课题。对此党的八大作了重要探索,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表明它在当时是未被完全认识的必然王国。
第一个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其内容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就有了,可以说它也是建国头七年特别是后四年的社会矛盾之一。1953年开始执行的“一化三改”的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就体现了这个主要矛盾。根据党的八大提出的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规定看,第一个矛盾与它是相对应的。“工业国”是个动态概念。从后来历史看,工业国的指标任务1959年就基本达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这一矛盾也即初步解决。但这一矛盾的表述不够准确。把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作为主要矛盾,有点把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作为主要矛盾的味道。任何愿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都根源于客观的现实之中。因此,构成主要矛盾的双方都必须是现实的。
第二个矛盾,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是个包容性和弹性很大的矛盾,它与斯大林提出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相适应。但是“需要”与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不能反映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历史课题,也不能反映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所承担的社会改造的任务。
第三个矛盾,即“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就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方面说,它抓住了社会主义经济上的主要问题,反映了党和人民要求加强物质基础的强烈愿望;就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而言,它与我国过去的制度相比,同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的那些国家比,确实是先进的。但这两方面组成一对矛盾,不够协调:它不符合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辩证法,不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性质和状况的规律。
以上是表述方面存在的问题,下面从主要矛盾两种类型的角度,对它作些分析:
由于没有用主要矛盾的两种类型的方式规范党的八大的三个主要矛盾,矛盾定位不清,人们不晓得它们是根本矛盾范畴,还是主要矛盾范畴。如果它们属根本矛盾的范畴,变更它是不妥当的,因为根本矛盾是与社会主义相始终,或者与社会主义社会某一大的发展阶段,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始终,“非到过程完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如果它们属主要矛盾范畴,变更它又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主要矛盾是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和任务确定的,相对根本矛盾来说,它的可变频率是较大的,也就是说变更它符合根本矛盾与主要矛盾关系的哲学原理。根据事物发展不平衡规律,每个变动阶段不是等量的,如果是突发性的矛盾,解决及时,发展阶段可以相对短些;如果是非突发性矛盾,解决周期就要长些,这时的主要矛盾持续的阶段,可能也就长些。当然,由于社会主义来得急促,我们的思想准备不足,当时也没有条件象我们今天这样根据历史经验从容地来规范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这是不应苛求前人的。
结束语
(一)对当代国情要有正确的判断
国情是个动态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其重要内容是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弄清社会性质或社会发展阶段是科学界定根本矛盾的前提。
民主革命时期,党和毛泽东全面地、深刻地把握和认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从而准确地提出了它的根本矛盾,并依据其演变,确立了各个发展时期的主要矛盾,从而形成了解决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一系列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从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提出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们党的文献和一些领导同志的讲话都保留着过渡时期的提法(先是列宁的小过渡理论,后是马克思的大过渡理论)。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有重大区别的。既然处在过渡时期,人们就不免要用“已被打败但还未被消灭的资本主义和已经诞生但非常脆弱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的理论来判别党的八大关于主要矛盾表述的科学性。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改变了八大一次会议的表述,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国内主要矛盾”的前面,增加了“在整个过渡时期”七个字,这恐怕是提出这一表述时,以及后来人们坚持并确信它的主要理论依据。这个历史教训是深刻的,它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党的十三大对当代国情的正确判断,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提供了理论武器,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一重要理论成果。
(二)要弄清社会基本矛盾、根本矛盾、主要矛盾的关系
就社会一般事物而言,它的矛盾可分为根本矛盾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这是两种类型(或层次)的四个矛盾,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理论是我们分析世间一切事物运动的主要工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很好地运用这个武器。
就一个社会形态(或它的大发展阶段)而言,其矛盾又可分为社会基本矛盾、根本矛盾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这是三个层次的五种矛盾。它们犹如一棵参天大树,社会基本矛盾是大树的主根,根本矛盾是大树的主干,主要矛盾是大树主干上的几根主枝。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最终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根本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集中表现,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根本矛盾运动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在根本矛盾规定和影响下的矛盾运动。我们通常认为社会矛盾运动分为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二个层次是不全面的。
(三)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矛盾的基础上,回顾和前瞻各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
当前我们要来概括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全过程的根本矛盾还不具备理论与实践的条件,但是根据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矛盾(党的十三大把它当作“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应是没有什么疑义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矛盾所规定和影响下的许多大小矛盾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矛盾系统。不但根本矛盾所规定和影响的大小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激化起来,可上升为主要矛盾,而且根本矛盾在长过程的各个阶段采取逐步激化的形式,形成主要矛盾。这是因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两个矛盾的方面,各自都可以被打开。就“需要”系统而言,内容丰富。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人民的“需要”内容也不同,“需要”也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生产”也是一个系统,不仅包括生产力发展,还包括生产关系的改进和完善,以及政治和文化制度在内的上层建筑改革和发展。事物及其矛盾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矛盾的两个方面,在运动过程中,总会有其中的一个或一些突出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认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定型化,不可分解,要一贯到底,不符合社会发展的矛盾辩证法,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中国现代史上第二次革命的变革时代的发展史。
我们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矛盾的基础上,从社会存在的客观实际出发,既要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早期(1956——1978年)社会主要矛盾的发生发展问题,也要认真地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社会主要矛盾,还要前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期的社会主要矛盾,这是深入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
标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毛泽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