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是九年级新增添的一门学科,它以实验为基础,与我们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紧密相连。新学科没有任何基础可言,所以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和技巧,就一定能学好化学。
一、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1.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老师的演示实验往往因为可见度不够而影响教学效果,很多看不清楚的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能让学生做的,尽量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共同完成,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氧气的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等实验就可以改成分组实验。
2.改大型实验为微型实验。有些实验仪器和药品用量很大,不易操作,而且有些药品对身体有害,所以改作微型实验既可以节约药品操作,又可以减少对身体的伤害,且实验现象明显,便于学生观察。如:验证“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实验时,氨水有刺激性气味,大量地使用不利于身体健康,所以我们把大烧杯换成小烧杯,把小烧杯换成小瓶盖,现象明显且便于操作,而且用品很易得。
3.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如:讲“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实验时让学生探究是哪种物质使紫色的小花变红,学生通过“猜想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得出结论”的环节完成实验。整个实验由学生自行设计,独立操作完成,既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又包含了创造性思维训练,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技能和实验技能,又学到了科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4.废物利用,探究创新。生活中的很多废弃物都可以替代实验室用品,既可以满足实验仪器不足问题,又让学生体会了实验创新的乐趣,还让学生体会了废物利用的价值和环保意识,一举三得。如:“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实验装置均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替代品。另外,积极开展课外和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
而且,化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进行解释或应用,学好化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还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可见化学是有趣且重要的。只要培养起学习的兴趣,就能轻松掌握知识,还能提高智力,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进而把化学这门课程学习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
化学中需要记住的知识点很多,这就要求学生也做好记忆的准备,提前预习能够使学生掌握部分知识框架,熟知课本内容,在课堂上能够跟上老师的思路,好的预习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遍预习:重点看本节课的引言,知道本节课讲的是什么,形成大体的知识框架,然后通读全文,找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形成整体的知识框架。
第二遍预习:精读每段文字,找出主要的知识点所包含的小的知识点,并标上序号,使其序号化、清晰化。这一遍要有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做好课上与大家交流的准备。
第三遍预习:合上课本,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并结合学案,检测自己的预习成果。
化学知识学起来很有意思,知识点也通俗易懂,但预习并不是看看就完事了,对于知识点要达到能够理解的高度。化学是与生活紧密连接的学科,多读些科普书刊,能够扩大视野,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向课堂要效率
1.提高专注力。上课要集中注意力,当发现学生开小差的时候要及时纠正过来,要求学生加强自我控制,排除各种影响自己注意力的内外因素,做到有意识的注意,有目的的学习。
2.注重学习能力和参与度。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有意追踪课堂内容和老师的思维活动,一边听讲,一边思考,弄懂所讲的意思,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
3.提高执行力。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当堂检测,不抄袭,不会的及做错的及时提问,并用双色笔进行标注,当堂课发现的问题当时解决。
四、及时进行查漏补缺
初中化学基本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化学实验。这些基础知识既是化学中必须掌握的知识,也是以后学习化学的基础。学习本身也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有效的复习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
1.建立错题集。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做错一些题目,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可能就是学习过程中的遗漏点或掌握的欠缺点,将其整理成册,定期回顾,只要我们抓住错误不放手,及时掌握知识点,做到同类错误不再犯,就能使错误不断减少甚至消失。
2.及时的自查。遗忘的知识点都是需要重点去复习的,学生的自查也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自查和回忆所学的知识点,及时归纳和总结,做到查漏补缺。
通过归纳知识点和错题,让我们快速地掌握自己的薄弱环节,在复习中进行再学习和再巩固。
其实学好化学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善于学习,在实际学习中不断探究,相信在有限的条件下我们会收获无限的惊喜。
论文作者:翟玉青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
标签:化学论文; 学生论文; 知识点论文; 知识论文; 自己的论文; 老师论文; 烧杯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