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红, 罗建勋, 关贵全, 马米玲, 刘志杰[1]2004年在《建立于18S rRNA基因测序基础上的羊巴贝斯虫分子分类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18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分离于我国河北省、辽宁省以及甘肃省的临潭和宁县四个不同地区羊的巴贝斯虫进行分子分类学研究。用液氮中保藏的4株巴贝斯虫感染实验动物,自感染羊的红细胞或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根据GenBank 中已发表的巴贝斯虫18S rRNA序列设计两对羊巴贝斯虫特异性引物,通过PCR 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将扩增产物连接到pGEM-Teasy 载体中,经酶切确定,PCR 分析,阳性克隆用于序列测定,结果显示羊巴贝斯虫四个分离株的18S rRNA 基因大小为1800bp 左右。利用DNAStar 对实验所获得的这四株羊的巴贝斯虫和GenBank中部分巴贝斯虫和泰勒虫的18S rRNA 基因进行比较分析,建立两个系统发生树。结果发现自河北、辽宁、临潭、宁县四个地区分离株建立的进化树上,临潭与宁县的虫株亲缘关系较近,同源性是91.4%;而辽宁与河北的同源性是95.8%;在引入GenBank 中其它巴贝斯虫与泰勒虫的18SrRNA 基因建立系统发生树时,发现辽宁、临潭、宁县叁个虫株均位于分歧巴贝斯虫与双芽巴贝斯虫之间,而河北虫株则位于双芽巴贝斯虫与马的驽巴贝斯虫之间,说明被研究的4株羊的巴贝斯虫可分为两个组,辽宁株、临潭株和宁县株组成一组,而河北株单成一组,但它们是否分属于不同的种,还有待进一步的试验进行证实。
刘爱红[2]2003年在《建立于18SrRNA基因测序基础上的羊巴贝斯虫分子分类学研究》文中认为利用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我国的河北、辽宁两省以及甘肃省的临潭和宁县四个不同地区羊的巴贝斯虫进行分子分类学研究。用分离于四个地区的羊的巴贝斯虫感染实验动物,自感染羊的红细胞或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巴贝斯虫18S rRNA序列设计两对羊巴贝斯虫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将扩增产物连接到PGEM-Teasy载体中,经酶切鉴定,PCR分析,进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羊巴贝斯虫四个分离株的18S rRNA基因大小为1800bp左右。利用DNAStar对实验所获得的这四株羊的巴贝斯虫和GenBanl(中部分巴贝斯虫和泰勒虫的18S rRNA基因进行比较分析,建立两个进化系统发生树。结果发现自河北、辽宁、临潭、宁县四个地区分离株建立的进化树上,临潭与宁县的虫株亲缘关系较近,同源性是91.4%;而辽宁与河北的同源性是95.8%。当引入基因库中其它巴贝斯虫与泰勒虫的18S rRNA基因后建立进化系统发生树时,发现辽宁、临潭、宁县叁个地方的虫株亲缘关系较近,且位于分歧巴贝斯虫与双芽巴贝斯虫之间,而河北分离的虫株则位于双芽巴贝斯虫与马的驽巴贝斯虫之间。
刘军龙[3]2007年在《牛梨形虫核糖体RNA转录间隔区序列的测定及应用》文中指出牛梨形虫病(旧称焦虫病)是由顶复门、梨形虫纲、梨形虫目中的巴贝斯科(Babesiidae)巴贝斯属(Babesia)和泰勒科(Theileriidae)泰勒属(Theileria)的多种原虫寄生于牛的红细胞或网状内皮细胞内所引起的一类疾病的统称,以高热、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或体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特征,严重时可引起动物死亡。本病在我国分布广、危害严重,常常给疫区的养牛业造成巨大损失。本研究用实验室内分离保藏的牛梨形虫病病原,包括:5种牛巴贝斯虫(9株)和3种泰勒虫(7株),感染实验动物,采集染虫血液,提取基因组DNA,设计适当引物,利用PCR方法扩增核糖体RNA基因转录间隔区(ITS1-5.8S-ITS2),将扩增产物连接到pGEM-T easy载体,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显示,巴贝斯虫转录间隔区核苷酸片段的大小在577bp-750bp之间,泰勒虫在916-1074bp。用所测得的ITS1-5.8S-ITS2、ITS1、5.8S和ITS2序列分别构建系统发生树,并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我国牛的梨形虫可明显分为泰勒虫和巴贝斯虫两枝,与传统分类方法及18S rRNA系统发生树的结果基本一致。巴贝斯虫的ITS1和ITS2核苷酸区段变异较大,种间同源性分别在4.4%-97.7%,有时甚至超过种内不同地方株之间的关系,但在ITS1-5.8S-ITS2、ITS1和ITS2序列的系统发生树上,牛巴贝斯虫、大巴贝斯虫和牛巴贝斯虫未定种新疆株均自成一枝,双芽巴贝斯虫与卵形巴贝斯虫共处一枝,位于卵形巴贝斯虫汶川株与卵形巴贝斯虫其它3个分离株之间;5.8S较保守,种间同源性在61.3%-100%之间,系统发生树上各种巴贝斯虫的分布与ITS1-5.8S-ITS2、ITS1和ITS2系统发生树基本一致。泰勒虫ITS1和ITS2区段种内变异较小,种内地方分离株之间的同源性远远大于种间同源性:环形泰勒虫3个地方株之间ITS1-5.8S-ITS2、ITS1、5.8S和ITS2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2.2%-94.2%、91.2%-93.1%、97.5%-98.1%和92.7%-95.3%,瑟氏泰勒虫3个地方株之间4个核苷酸区段的同源性分别为97.0%-97.9%、96.2%-97.3%、98.7%-99.4%和97.8%-99.3%,中华泰勒虫3个地方株之间4个核苷酸区段的同源性分别为98.3%-99.6%、98.2%-99.5%、99.4%-100.0%和97.7%-100.0%;而环形泰勒虫与瑟氏泰勒虫4个核苷酸区段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18.3%-35.7%、5.4%-5.6%、95.6%-98.1%和12.3%-14.8%,环形泰勒虫与中华泰勒虫4个核苷酸区段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18.7%-36.5%、8.9%-11.8%、94.9%-97.5%和9.1%-20.7%,瑟氏泰勒虫与中华泰勒虫4个核苷酸区段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54.2%-55.3%、29.7%-33.0%、96.2%-98.1%和61.0%-61.7%;在所建立的4个系统发生树上,环形泰勒虫、瑟氏泰勒虫和中华泰勒虫分处于3个分枝上。该结果比18SrRNA基因更清楚的揭示:我国存在叁种牛的泰勒虫,它们是环形泰勒虫、瑟氏泰勒虫和中华泰勒虫,中华泰勒虫是不同于其它泰勒虫的一个有效种。根据已测定的核糖体转录间隔区基核苷酸列设计牛巴贝斯虫和双芽巴贝斯虫的特异性引物,建立了一种能够同时检测牛巴贝斯虫和牛双芽贝斯虫的多重PCR检测方法,且与其它梨形虫病病原没有交叉反应,对双芽巴贝斯虫和牛巴贝斯虫混合感染血样的检测敏感性分别可达到10~(-5)、10~(-4)。通过对114份人工感染及治疗后所采血样的检测,PCR方法检测阳性率为50.88%,显微镜检测阳性率23.68%,显示多重PCR检测方法明显优于显微镜检测。
赵建新[4]2012年在《吐鲁番地区牛巴贝斯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巴贝斯虫病是指由巴贝斯科(Babesiidae)的原虫所引起的一种梨形虫病。由于该病流行病学的地方特性和血液原虫病疫苗使用范围的相对单一性,致使有些疫区该病长期存在和流行,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地方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为了查清吐鲁番地区牛巴贝斯虫病的流行情况、探究不同抗牛巴贝斯虫病药物的治疗效果,本人对吐鲁番地区两县一市16个乡(镇)的牛巴贝斯虫病流行病学进行了试验调查和对其抗巴贝斯虫病药物进行筛选、疗效比对试验研究。作者采用一般病原学检查方法(包括临床检查、尸体剖检、实验室检查等方法)与数据统计相结合,调查了解了牛巴贝斯虫病的地方流行范围、发病季节、发病率和死亡率、病原体的种类以及吐鲁番地区境内养殖牛区媒介蜱虫种类等。通过病原调查,确认吐鲁番地区牛巴贝斯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蜱为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牛巴贝斯虫病的病原体有2种,即双芽巴贝斯虫(Babesia bigemina)和巴贝斯虫(Babesia bovis),均有单一或混合感染的现象。血样经重组ELISA检查结果为在所采样的62头无临床症状的牛当中,牛双芽巴贝斯虫病阳性率为8%,牛巴贝斯虫病的阳性率为11.3%。调查发现在吐鲁番地区该病的发病季节为在每年的3月份开始发病,4-5月份达到高峰,且每年的3-5月该地区媒介蜱活动活跃,7月上旬以后媒介蜱活动减少,本病基本平息。为探究不同抗牛巴贝斯虫病药物的治疗效果,针对性的采取贝尼尔、咪唑苯脲、阿卡普林叁种抗焦虫药对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和托克逊县被诊断为巴贝斯虫感染的牛进行治疗,并辅助结合其他疗法,观察治疗恢复情况和分析药物疗效。结果表明:贝尼尔治愈率效果最好,阿卡普林疗效最差,说明贝尼尔在本地区防治牛巴贝斯虫病(俗称牛焦虫病)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建立于18S rRNA基因测序基础上的羊巴贝斯虫分子分类学研究[C]. 刘爱红, 罗建勋, 关贵全, 马米玲, 刘志杰.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4
[2]. 建立于18SrRNA基因测序基础上的羊巴贝斯虫分子分类学研究[D]. 刘爱红. 甘肃农业大学. 2003
[3]. 牛梨形虫核糖体RNA转录间隔区序列的测定及应用[D]. 刘军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
[4]. 吐鲁番地区牛巴贝斯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研究[D]. 赵建新. 新疆农业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