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安 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鲁塘中心学校 423019
【摘要】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人们的思维创新,科技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也必须不断创新。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数学也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初中数学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逻辑性思维,这时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较差,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对大多数人来说思考这一动作基本都是以问题为基础,想要提升思考的效率一定要反思在问题中设计。同样,在初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也是一样的道理。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紧贴书本重点,优化课本中的问题设计,使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拉动学生的思维节奏,不仅让学生充分吸收知识,也让课堂变的异彩纷呈。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设计;反思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0)02-145-01
引言
在初中的数学课堂上很多老师面临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觉得教学效果并不是期待的效果。不是觉得题目的内涵还没有真正意义上讲明白,就是觉得学生好像并没有达到真正学会的程度。这时显示出优化问题设计的重要作用,紧扣主题,又要讲求方式和技巧,不能从宏观下手,这样得不到什么效果。本文对“如何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的反思”这一主题加以简要分析。
一、替代无效问题
上述引言中出现的情况不仅出现在平日的正常课堂里,在公开课上也是这样的情况。教师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学生在下面坐着,一点声音都没有,也并没有显示出很多想要思考的欲望。还有就是在课堂讨论、小组学习中学生放不开,小组内没有人说话,氛围沉闷,讨论的内容没有体系。还有些小组看似讨论热烈,实则讨论的内容与主题越偏越远,最后总结时很多学生是硬着头皮被组员推上去的,站起来基本也是体系混乱、胡言乱语。下课后学生抱怨教师不会讲课,讲不明白内容,导致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练习。教师抱怨学生不会听课、不会独立思考,也不会提出自己的疑问。总之,一节课下来效率并不高[1]。
如今在数学教师的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大多都是比较宽泛的内容,比如“是吗?”、“对不对?”、“是不是?”、“懂不懂?”、“知道了吗?”这些问题看起来是在询问学生的理解情况,但是问的太过宽泛,学生如果回答“懂了”、“会了”、“对”,那么大多数教师便会结束这一题目,如果回答说“不懂”教师就会从学生没听懂的那一步再讲一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这样的方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原本就会的还是会,原本就不会的还是不会,从这一角度看上述的这些情况都属于“无效问题”。教师可以换个方式问,可以问“哪位同学可以给同学们解答这个问题?”这样让学生把刚刚学的东西讲出来既解决了上述那些“懂吗?”、“是不是?”等问题,又能解决其他学生没听懂的问题,一举两得。
二、问题难度渐进
每个教师都想自己的课堂非常精彩,要求讲台上的教师能够条理清晰、尽职尽责,在合适的时间抛出合适的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整整一节课都能抓住学生的目光,也能充分利用课堂中提问的机会,将本节课的内容一步一步引导至高难度的层次。数学这个东西对学生甚至大多数人来说本身就是一个一步一步来,环环相扣、层层渐进才能学明白的一个学科。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一个人逻辑思维需要先由一个问题导入思考,一步一步才能找到最后的关键答案。不然教师直接提出一个问题,问题太难,学生的兴趣在经历几次运算失败后也就维持不了多长时间。想要长时间吸引学生的目光只能循序渐进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
大多数教师在开课前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上节课学了什么呀?”,教师认为这个问题很好答,但是在学生眼里被问题直接问到了,并不好回答。上节课学的东西过多,不能铺开一条一条详细说,当然学生要真的一条一条来说也未必说的那么全,如果只说一条教师就会觉得学生只学会这一条。所以学生大部分选择不回答,导致并没有达到复习的效果。那么教师可以反过来把上节课的纲要列出来,让学生一条一条来答。比如,在湘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中的第一章《分式》里教师可以把“分式--含义--基本性质—加减乘除的运算—与分数的异同—分式方程的运算步骤”这一线索列出来当做填空题让学生回答。
还有在讲解湘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中的《命题》一节中教师可以先用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天气情况、操场上的设施等问题引入学生。再让学生慢慢理解什么是原命题、逆命题、互逆命题,这样似乎比原来好理解多了。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如果想数学课堂上出现亮点,有发光点,能像点睛之笔那样抓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教师在课堂上的问题设置就一定要扣住本课主题,提升问题的设计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推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也应该站在学生的方向深入研究、仔细推敲设问的用词程度,寻找正确设问的方向,拉动课堂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陈德治.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9(37).
[2]钱德春.关于初中数学教师教学与专业发展的思考——基于一次问卷调查[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9(1):44-57.
论文作者:何建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9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这一论文; 数学论文; 思维论文; 逻辑性论文; 课堂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