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位”而不“越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而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案例]
最近笔者随堂听了两位青年教师的课。他们上的都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5页的两位数除法练习。其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先填表,再在小组说说你的发现。
被除数204080160320
除数
51020 40 80
两位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青年教师A是这样教的:
他让学生按照书上的要求,先算出答案,填在书中表格内,然后请大家说说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所得的结果都是4。
师:你们算出的商都是4吗?还发现了什么?
生2:被除数后面都有一个零,除数只有第一个后面没有零,其余的后面都有零。
生3:被除数越来越大,除数也越来越大。
生4:被除数依次增加了20、40、80、160,除数依次增加了5、10、20、40。
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这么多,大家说得都对。好,接下来我们看下一题。
至此,可以说对整数除法的商不变规律的触及甚微,练习中对其相应的体验或感知也相当肤浅和模糊,所以说该练习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也不到位。
青年教师B的处理与青年教师A不同:
她首先让学生观察,表中被除数与除数是怎样在变化?
生:被除数越来越大,除数也越来越大。
师:那么商是不是也越来越大呢?(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师:还是请同学们算一算再回答吧!(学生们急于想知道结论,纷纷动手计算。不一会儿工夫,他们便得出结论:商没变)
师:再仔细地看看这张表格中的相关数据,并想一想你的计算结果,大家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被除数和除数都变大了,商没变。
师: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的呢?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生:被除数依次增加了20、40、80、160,除数依次增加了5、10、20、40。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看法?(沉默)
师:从左往右看,被除数每次都是乘几后得到后面的数的?
生:乘2。
师:除数每次又是乘几的?
生:乘2。
师:被除数和除数都乘2之后,商有没有变?
生:没变。
在教师的一步步带引下,形成了如下的板书:
与此同时,由学生把刚才发现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师:刚才我们是从左往右看的,如果从右往左看,被除数与除数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生:被除数和除数都越来越小,商还是4。
师:每一次被除数是除以几的,除数又是除以几的,商有没有变?
在教师的“启发”下,又用反向箭头和“÷2”形成了第二层次的板书(略)
师:由此我们又可以看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师:(进一步归纳)刚才我们从左往右、又从右往左观察,共同发现了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至此,一个完整的除法商不变规律呈现在了全体学生面前。
思考
从课堂中师生的表现来看,两位青年教师对这道习题的处理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也没有充分发挥这道习题在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应有的作用,“过”与“不及”都对整节课的教学效率造成了影响。
教师A的教材运用没有到位。他没有看出此题安排在这里的意图,一方面是巩固两位数除法的计算,不仅有计算教学任务,还有一个培养学生思维的任务。教师应该在学生说到“被除数越来越大,除数也是越来越大”的时候适时加以引导,渗透一下商不变的规律。但他只是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说而已,没有及时加以评价和引导,最后笼而统之地给大家一个肯定:“大家说得都对”。确实,学生都没说错,但谁说到了点子上,说到了关键处?教师可能自己也不明白,因而就失去了发展学生思维的良好机会。
教师B的教学超出了教材范围。她没有认清这道题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的范围,教过了头。听完她的课,我将四年级下册中“商不变的规律”一节翻开来问她:“你这样教,到这里怎么办?”她摸了摸头,不好意思地笑了。这里,商不变的规律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勉强得出的,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商不变的规律。对于这道习题的教学,教师B的处理开始还是很好的,先引导学生观察被除数与除数有什么变化,然后用问题“商是不是也越来越大呢”来引起悬念,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教师在学生得出商没有变的结论后,本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说出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规律就可以了。但是她却画蛇添足,试图仅通过一道习题就解决“商不变的规律”,使这道题的学习较多地涉足了另一个内容体系,将一个需要学生经历探究理解、需要过程性学习的“商不变规律”浓缩为几句话就“解决”了,造成学生对拓展内容学习不透,压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生成,反而影响了本体知识的掌握程度。
要到位,不要越位,这是足球比赛的规则。数学教学同样也要“到位”而不“越位”。教材上的例题和习题都有一定的编排意图,教师应认真钻研,深刻领会。否则,不是教不到位,就是教越了位。教学不到位,不能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如果教越了位,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阻碍学生发展,而且还给后续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
听完两位老师的课,笔者感到:青年教师备课首先要从钻研教材入手,不仅要深刻领会教材每个例题和每道习题的编排意图,还应充分把握教材体系;不仅要把握本单元、本册教材内容,还应对整套教材(至少是本学段教材)内容有所了解。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