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业娜 邓莉 石宝序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人民医院药剂科 山东 日照 276800
【摘要】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4年收集到的20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分析。 结果:206例ADR中,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人群。从给药途径分析,以静脉滴注和口服给药为主。从药品分类分析,抗菌药物发生例数最多,其次为循环系统药。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损害为主。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合理用药
药物不良反应(ADR)是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1]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医疗水平的重要手段,是确保患者安全用药的重要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为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本文就我院2014年收集的206例 ADR ,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和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ADR与年龄的关系
ADR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年龄最小的8个月,最大的92岁。其中0-10岁年龄组44例(占21.4%),老年组(>55岁)占99例(占48.0%)。
2.2 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206例ADR中,静脉滴注引起的最多,为161例(占78.1%)。其次为口服给药29例(占14.1%)。
2.3 药物类别与ADR的关系
206例ADR中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例数最多(61例),构成比为29.6%,循环系统药物引起不良反应例数次之(43例),占15.8%。其他中成药32例(占15.6%)神经系统药物23例(占11.2%);抗肿瘤药物20例(占9.7%);营养药物14例(占6.8%)。在61例抗菌药物引起的ADR中,β-内酰胺类药物为10例(占37.0%)。氟喹诺酮类17例(占27.9%),大环内脂类16例(占62.6%)
2.4 ADR涉及的器官及临床表现
ADR的发生与组织器官有相关性,206例ADR涉及8个器官或系统,其中皮肤反应最多,为66例(占32.0%),以各种皮疹和骚痒最常见。其次涉及消化系统(如恶心、呕吐)40例(占19.4%),神经系统38例(占18.4%);全身性损伤21例(占9.7%)。另外还涉及到用药部位损伤,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等。
3 分析与讨论
3.1从年龄分析, 50岁以上的患者较易发生ADR,构成比为48.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老年人通常伴有肝肾功能和其它机能的减退,易导致药物在体内清除速度减慢,血药浓度升高。因此,中老年患者用药,应评估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适当调整剂量,尽量减少合并用药的数量,并加强用药监护。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对药物具有特殊的反应性和敏感性,稍有用药不当就可能引发药品不良反应。所以,医生在用药时应充分考虑年龄因素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剂型、剂量等,保证用药安全。[2]
3.2 ADR 的发生与给药途径密切相关,其中静脉给药的发生率最高达78.1%。由于静脉滴注时药物直接进入人体,无首过效应,作用及不良反应较口服迅速而强烈。另外,注射液的浓度,pH、渗透压、缓冲剂、微粒、内毒素等均可成为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同时,药物配制、药物的浓度、药液放置时间、滴速等也是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临床用药应根据患者病情,遵循“能够口服不肌注,能够肌注不静滴”的原则, 充分考虑患者年龄、体质、用药史,尽量避免使用静脉滴注给药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静脉给药时要密切观察,一旦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及时处理。
3.3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处于首位,说明抗菌药物是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其中β-内酰胺类引发 ADR 比例最高,其次是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这与我院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但是随着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致使越来越多的致病菌产生了耐药,同时也增加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3]所以临床医师应在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做好对 ADR 的预防和处理。
3.4 206例 ADR 报告中,皮肤及附件受损最多,占 ADR 构成比的32.0%。这和临床易于发现及患者易于感觉有关。尽管皮肤及附件受损发生率较高,但是病情较轻,一般予以停药或给予抗组胺药等后症状都可消失。[4]但是 ADR 并不都是出现在皮肤表面,那些不易观察到的反应如内在器质性病变的 ADR 漏报率较高,更需引起注意。
4 结论
总之,引起ADR的影响因素很多,医护人员应认真执行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及时上报。通过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评价分析,提高医务工作者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警惕性,减少和预防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5],为药物治疗方案提供安全、有效的保障,从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我院的医疗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谢金州.药品不良反应与监测[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52.
[2]王喜芬,康定文.436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7,7(5):391-393.
[3]扈福,王健.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 (14):1056-1057.
[4]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J].中国药物警戒,2009,6(6):379-381.
[5]王健.从6起药品不良反应相关致死、致残事件谈药品安全使用管理[J].中国药房,2007,18(31):2413-2415.
[作者简介]李业娜,女,主管药师,主要从事临床药学工作
论文作者:李业娜,邓莉,石宝序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1月第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0
标签:不良反应论文; 药物论文; 药品论文; 患者论文; 我院论文; 给药论文; 最多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11月第2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