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经济的不平等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平等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全球化经济带来的南北差距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和术语流行起来,并在实践上逐渐成 为 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那些经济发达和适应能力较强的国家,利用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和技术 机会,从全球化中得到了好处,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而许多经济落后、适应能力差的国家, 则没有从全球化中获得多少益处。比如说,发达国家使用的是现代化的机器生产,而发展中 国家则大部分生产还停留在手工劳动阶段;发达国家的生产总值主要依靠知识和信息获 得,而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则仍然停留在非常原始的粗放阶段;发达国家掌握了全球化所需的 一切制度安排,而发展中国家则对此茫然无知。由于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差异和总体上的垄 断性,发达国家通过世界市场大举进入和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依仗技术和设备的优势, 利用知识产权等措施和法律手段,不仅掠夺性地大量开发和廉价占有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资料 、人力资源,而且以昂贵的价格向发展中国家出售技术和知识产品,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的 持续和良性发展方面受到严重影响,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毫无疑问,以不 受约束的市场经济为准绳的全球化经济使穷国更穷,富国更富。也许下面的事实更能说明全 球化经济中日益加大的南北差距问题。
(一)资源占有量和个人收入差距加大 世界上1/5的人生活在高收入的富国,这些“富国俱 乐部”控制了86%的世界出口市场,68%的外国投资和74%的电话线,控制着世界上90%以上的 信息传播和通讯工具,结果是那些从这个体系中得到好处的富国与那些“只是被动地接受它 的影响”的穷国之间,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1999年度《人类发 展报告》显示,从发展中国家本身来看,获益于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中国家还不到20个,80多 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收入低于10年前的水平;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对比来看,世界最 富的20%人口的收入30年前是最穷的20%人口的30倍,现在这一差距是60倍。世界经济发展的 不平衡严重制约着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的能力。
(二)资金流入量的差距加大 跨国公司是当今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它主宰着全球 的投资、生产和贸易,它在利润的驱动下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有选择的活动 。战后50年的经济中,发达国家一直是资金的主要吸收者,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 主要被经济增长快、市场潜力大、投资环境好的少数国家和地区所吸收,大部分低收入国家 获得的外资微乎其微。为吸引外资,非洲国家签署了260多个双边投资协议,并放松了投资 管制,但吸收的外资仅相当于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外资的5%,是80年代流向非洲外资的一半。 即使在受到跨国公司青睐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资金已大量流 出。以1995年至1998年外资流入量的数据为例,1995年流入发达国家的外资占全部外资的比 例为63.4%,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例为32.3%,差距为31.1%;到1998年,发达国家的这一比 例为71.5%,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例为25.8%,差距扩大为45.7%(具体数据请见下表)。据J.P 摩根公司的预测,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量还将进一步减少。
表 1995-1998年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地区分布
流
入
1995199619971988
发达国家
63.458.858.971.5
西欧
37.032.129.136.9
美国
17.921.323.530.0
日本
-0.1 0.7 0.5 6.3
其他发达国家8.5 5.3 5.6 4.1
发展中国家 32.337.737.225.8
非洲1.3 1.6 1.6 1.2
拉美和加勒比
10.012.914.711.1
欧洲0.1 0.3 0.2 0.2
亚洲
20.722.920.613.2
太平洋地区 0.2 0.1 … …
中欧和东欧 4.3 3.5 4.0 2.7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世界投资报告1999年:外国直接投资和发展的挑战》 ,1999年。
上述理论和数据表明,扩大南北差距的“回波效应”始终在全球化经济中存在,发展中国 家在获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更深深地陷入了“发展中”的境地。
二、全球化经济的不平等性质
按照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原理,发展中国家出口初级产品 , 同时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格局是合乎比较利益原则的。发展中国家利用发达国家工业增 长引起的对工业原料和农产品原料的世界性需求所提供的机会,大力发展初级产品出口,就 可以实现国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出口收入,提高本国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由于比较 利益论等长期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这种国际贸易 格局也被普遍认为是合理的。缪尔达尔批判传统经济理论否认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问题。他 认为,从国际经济体系来观察发展,发达国家采用新技术,产品成本低,比较廉价,在自由 贸易的情况下,这些廉价的外来商品充斥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从而导致该国经济遭受严重打 击,使社会衰落。所以,国际贸易并不总是对贸易国双方都有利。在他看来,只有在贸易 双方工业化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国际贸易才是互利的。本文第一部分的陈述已经证明,全 球化经济中存在显著的“回波效应”,两极分化的事实也已日益鲜明,按照新制度学派的循 环累积因果关系原理,全球化经济的不平等性质就成为必然的逻辑推论。正如1999年联合国 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人文发展报告》所说,市场竞争可能是效率的最大保证,但不一定是平 等的最大保证。无论比较利益和要素禀赋原理本身多么完善,事实最终还是站在了新制度学 派的一边。全球化经济的不平等事实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决策权的不平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WTO)等是重要的世界 性经济组织,是全球化规则的制定者。从本身的职能出发,这些经济组织应以全球的发展为 目标,为谋求世界经济的平衡与和谐服务。然而事实却证明,这些重要的世界性经济组织始 终都是大的富国的傀儡和附属。正如一家日本杂志所说,“美国是由财政部、华尔街和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组成的一个集合体或曰经济复合体来操纵国家的政务的”(注:《帝国循环的去向》,载于日本《诸君》1998年9月号。)。美国人承认,“ 国际组织本身已成为全球化的工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作用就是强制实行解除 管制、管理货币的波动、强迫发展中国家经济服从于偿还国债的绝对命令”(注:阿兰·伯努瓦:《面向全球化》,载于美国《泰洛斯》1996年夏季号。)
。日本作者的 一篇文章,题目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无非是戴上了假面具的美国“占领军”》(注:《富国和穷国的不平等也反映在破坏生态环境及受害的程度上》,载于墨西哥《至上报
》1998年9月14日。)。以美 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控制与主导的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制定全球 化规则和制度时,只以那些发达的富国为模型,在这些国家已经实行的国内规则的基础上修 修补补,然后推广到世界,并要求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政府向这些规则看齐。很显然,全球 化的规则只适应富国而不适应穷国,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富国国内规则在世界上的延伸。所以 ,在全球化经济中,许多发展中国家抱怨说,世界性的经济组织只是发达国家的工具,是富 国的“代理人”,他们根本不考虑穷国的利益和要求,不考虑人的基本需要,而只考虑它们 自身的利益和利润,毫无公平可言。
(二)国际市场价格体系的不平等 就对经济结构的作用和影响而言,一国经济国际化最基 本的特征在于该国最终将比较深入地被纳入到国际市场的价格体系中。这也是全球化经济作 用于一国经济的本质表现,它进而将会对一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及其效果产生影响。这种 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有时甚至会对一国国内价格体系造成破坏性冲击。 在正常情况下,一国的价格体系是随着经济发展的水平逐渐变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对 应着相应的价格体系。但现行国际市场的价格体系是在发达国家主导国际关系的条件下产生 的,因此它更适应发达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促进作用则受到了极 大的限制。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很难适应这样一个外部的强大的 价格体系,因为在它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前,外部市场价格体系的过度渗透会造成 国内价格结构和总体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
20世纪80年代拉美的债务危机、1994年底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1997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 机之所以产生,其根源并不主要限于一国国内,在全球化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危机在更 大程度上是整个世界经济价格体系循环累积规律的必然反映。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说,“这 种突如其来的危险是由美国以及我们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门徒制定的极端自由市场准则 造成的”(注:《自由市场的谬误》,载于《波士顿环球报》,1998年9月6日。)
。墨西哥一家报纸指出,西方资本主义上个半世纪靠侵略和瓜分地盘创造繁荣, 本 世纪以来靠战争创造繁荣,现在“像饿狼一样拼命地利用剩余价值规律来积累资金”(注:《没有生产率,创造财富》,载于《至上报》,1998年7月12日。)。从
90年代以来,在美国,金融衍生物这一新的投机方式恶性膨胀。1990年,全球金融衍生物交 易为5万亿美元,1993年为15万亿美元,1994年为45万亿美元。1998年世界经济增幅下滑, 但是全球金融资产总额却上升30%。面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那些体制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 必然首先受到冲击,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则趁机从中渔利,其经济从金融危机中获得较大增 长。如在第一次遍及发展中国家各大洲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据保守的估计,截止到1998年 11月,亚洲危机国家和地区50%以上的经济化为乌有,而美国则从中获得了7000多亿美元的 “收入”。
(三)生存与发展环境的不平等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主宰世界的局面就已 经开始向多极化转化了,目前西欧和日本已经成长为美国日益强劲的竞争对手。然而世界多 极化的发展并没有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生存状况,也没有给它们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在全球 化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遇到的情况有很大的差别。发达国家走在前列, 并在经济、军事、科技、金融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发展中国家是不可能与发达国家相抗衡 的。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世界“多极化”和经济“新秩序”只不过是替代南北之间不平等 的 新名词而已,是发达国家继续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新秩序”。无论是“一极”还是“ 多极”,不管是“旧秩序”还是“新秩序”,其实质都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 等问题,在不平等的经济体系中,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发达 国家会竭力维持这种状态,并将之不折不扣地运用到发展中国家中去。
以加入世贸组织为例。当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努力加入世贸组织的国家,还未来得及处理如 何 将其国内经济政策适应世贸组织的多边贸易体制规则这类严肃问题的时候,发达国家已把更 多的新议题列入世贸组织新的议事日程中去了,使这些国家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例如,贸 易与环境保护、贸易与劳工标准、以及贸易与竞争政策等等类似的“新贸易问题”,都已列 入了世贸组织的谈判议程。这些问题以抵制“生态倾销”、“社会倾销”及“不公平竞争” 为借口,必然会给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的改善带来阻力。
除了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对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以外,发达国家还从自然生态上使发展中 国家承担不利后果,恶化其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按照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1998年10月1日的 报告,从1970年到1995年,世界已失去近1/3的自然财富,而其中80%的资源为占世界人口20 %的西方国家消耗。英国《新政治家》周刊1998年10月6日发表《环境污染,穷人受害》的文 章,说富人在举行反对环境污染的抗议活动,而为污染所害的却是穷人,“污染正在地球上 最贫苦的人们中展开一场无声息的大屠杀”。发展中国家在每年死于空气污染的270万人中 占90%,有2500万人因农药而中毒,500万人死于污水引起的疾病,几乎所有城市幼儿患有对 大脑有破坏作用的铅浓缩症。世界森林2/3被毁,并正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消亡。美国 、日本、欧洲纸制品消费占世界2/3,所用木材几乎全部来自发展中国家。可见,西方发达 国家是站在发展中国家的肩膀上“摘苹果”,落入发达国家口袋中的“苹果”越多,发展中 国家承受的负担就越重。
以上的理论分析和事实陈述表明,不论世界经济如何变化,其具有内在规律性的内核不会 改变。这个内核就是:在世界经济中,存在着导致从对外贸易和广泛的经济进步过程中产生 的收益分配不平衡地发生作用的各种力量,以至于最大最好的份额归于强国,弱国则在分配 过程中自相侵吞。正如缪尔达尔曾指出的那样,“不受阻碍的国际贸易——以及资本的流通 — —一般往往会产生不平等,而当十分不平等的现象已经成为既成事实时,这种产生不平等的 趋势就会进一步强化。我称之为有积累作用的因果循环,只要任凭市场支配力自由发挥作用 ,一个生产率非常高的国家的生产率往往会变得更高,而生产率水平低的国家则往往继续 保持原有水平,甚至进一步恶化。(注:缪尔达尔:《反潮流:经济学批判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14页。)”
三、发展中国家应建立积极而有效的发展模式
鉴于全球化经济的不平等性质,广大发展中国家应意识到:在未来的一定时期里,发展中 国家的处境依然不乐观,只有那些有能力保障自身经济安全从而能够把握自身资本积累过程 的国家才有可能真正发展起来,目前有这种潜力的国家并不是很多。然而,发展空间越是狭 小,发展中国家寻找适合自己积极而有效的发展模式就越重要,否则就有可能在融入全球化 潮流的过程中失去自身的立足点和潜力。在全球化经济中,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必须大力提 高本国产品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另一方面,要改变全球化经济中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和不平等 的格局,积极争取建立一个比较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资金是非常必要的,但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精神,可以更多地 利用国内市场推进现代化的进程。当然这样做并不是否定对外经济的重要性,资本和商品的 国际间运动有着国内循环无法替代的功能,但是资本和商品的国际间运动与经济实力和经济 结构有关,不能急于求成。只有坚持引进、消化、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 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