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电影艺术与产业生态备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电影论文,生态论文,产业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0年是中国电影正式步入“黄金十年”的开局之年。经历了全球范围内金融海啸的洗礼,在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的合理调控下,中国电影市场凭借其越来越成熟的自我调节能力获得了长足发展。从其类型构成来看,本年度适逢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与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的间隙,处于诸多献礼影片和主流电影的空档期。这也让2010年度国产电影几乎不受政策市场的影响,影片类型多元分化,题材涉猎广泛,美学形态各异,院线与观众的选择余地大大增加。从总体的创作水平看,2010年并非新世纪以来国产电影创作质量最好的一年。全年有超过260部故事片登上6200块大银幕,公映数量略逊香港地区的280部,而后者总共不到200块银幕。从年度票房业绩看,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2011年1月8日在京发布的官方报告,去年全国城市影院总票房达到101.72亿元,其中国产片票房57.34亿元,超过《阿凡达》、《盗梦空间》领衔的进口大片票房。与之相应,2010年中国电影“走出去”步伐加快,全年有47部国产影片销往61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收入35.17亿元,较2009年的27.7亿元增长26.9%。从单片业绩看,17部电影票房过亿,同时,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累计有17部国产影片超亿元票房,在全部上映的110余部国产片中,占据了15%左右的较高比例,高于此前同期数据,①另有59部票房超千万,然而其间沸沸扬扬的“偷票房”传闻又为这份统计数据抹上几分神秘与猜疑。
一、贺岁档三足鼎立,护航票房冲关百亿
在2010年末冲顶百亿票房的关键时段,贺岁档沿袭喜剧、翻拍、引进的传统路线,大片继续保持压倒性的票房优势。从圣诞节之前一直延续到春节之后,横跨一个季度的贺岁档为贺岁大片争夺票房开辟出较为充裕的市场空间。陈凯歌的《赵氏孤儿》,姜文的《让子弹飞》和冯小刚的《非诚勿扰2》,分别于12月4日、12月16日、12月22日依次上档。区别于以往大片贴身肉搏瓜分票房的景况,这三部影片的发行公司选择在该月的上中下旬有序推出,以此避开对手的锋芒,从而实现了共赢局面。《让子弹飞》更是打破了刚刚由《唐山大地震》创造的票房纪录,取得了七亿以上的票房。大片之间达成的市场竞争默契激发了电影制作方的创造性,同时实现了票房保障,说明国产电影市场竞争的结构性成熟。遗憾的是,上述三部影片,无论是艺术水准还是情节结构的完整性,与三位大导演的巅峰之作距离甚远。
先看口碑最高的《让子弹飞》。在观众集体抱怨看不懂的《太阳照常升起》遭遇票房滑铁卢之后,姜文迅速转向投资人“只要能看懂”的市场要求。《让子弹飞》创造内地票房新纪录,在港首日172万港币的票房也创造了内地电影港映新纪录,证明导演完全有能力拍出一部所有人都看得懂的电影。问题是,当姜文表现出对市场与票房的诚意时,也放弃了自己独有的智力难度与思想系数。作为《太阳照常升起》的降级版,导演在《让子弹飞》中四处标注向自我致敬的蛛丝马迹,同时也是一场噱头色彩浓烈的告别礼。
《赵氏孤儿》的“诚意”主要表现为主创在宣发环节上前所未有的谦卑姿态,以及向市民日常价值观的臣服。如果说《无极》是一场常识之外的白日梦游,那么想要看懂《赵氏孤儿》,就必须具备盲人摸象的运气。影片将一则被历史成规不断强化甚至神话的救孤传奇下放到民间庸常生活界,这原本是相当高明的创意:一位普通百姓于偶然之间逆转了历史的车轮,当下史诗电影最流行的叙事套路。然而,草民程婴何以介入宫廷巨变,又为何一诺千金?为此,影片只能借助诸多小概率事件加以桥接。作为程婴的“陪衬人”,韩厥摔的那一跤奠定了救孤的叙事起点,脸上挨的一刀将他推向程婴阵营,被赵武咬了一口启动情节转折点,向屠岸贾背后射一箭则将故事推向高潮终结。太多的偶然性因素构成影片情节发展的主要动力,究竟是在证明历史的吊诡宿命,还是导演披着“经典重构”外衣的智力偷懒?
相较前两者念兹在兹却心猿意马的“诚意”表白,《非诚勿扰2》是一部诚意尽失的伪中产电影。影片前半部分如同葛优主演的《气喘吁吁》前传,后半部分则是孙红雷版的《窈窕绅士》续集。上流社会暴发户的茶壶悲欢搬演了伊壁鸠鲁在世享乐主义与现世实用主义的虚弱交锋。前者如秦奋,莫名暴富后需要缓解“性”焦虑,该主题从《非1》一直延续到《非2》;后者如梁笑笑,借助随叫随到的“备胎”度过情感空窗期。主人公一边幸福地自溺于中产阶级的温柔梦,一边悲情把玩自我批判与自我怜悯。然而布尔乔亚的虚伪游戏距离当下的民生现实太遥远,失去了冯氏电影一直为观众所喜爱并认同的平民普世价值。《非2》在美上映后,外媒曾以“中国的《阿凡达》”为题加以报道。显然,《非2》对世界电影的贡献难以比肩《阿凡达》。真正令北美观众好奇的是,一夜暴富的中国“中产阶级”会玩些什么?当中产阶级价值观占据社会主流的他们透过银幕观看发生在中国的《非2》,正如同地球人在窥探遥远潘多拉星球的阿凡达。
大场面、大导演、大明星、大营销。如果说贺岁档三部豪华巨制的票房尚在情理之中,那么放眼其他票房过亿的影片,则进一步证明中国电影在2010年的迅猛势头。《孔子》《枪王之王》《喜洋洋与灰太狼2》《杜拉拉升职记》《越光宝盒》《全城热恋》这类影片题材并不恢弘,导演以往的票房号召力也一般,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破亿。一方面,是因为情人节档、五一档、暑期档等众多档期为上述影片提供了广袤的观众消费空间;另一方面,相比一些影片的大投资,票房过亿并不能带来市场方面的盈利。
二、小片夹缝求奇胜,怀旧文化风潮复
面对内地票房最好年景里最为火爆的贺岁档期,一批小成本电影虽然不能像《让子弹飞》“站着把钱赚了”,《非诚无扰2》那样“躺着把钱赚了”,或者“偷着把钱赚了”,却勇于在日趋细化的分众市场积极寻求票房空间。《大笑江湖》抢滩2010年度贺岁档,以观众熟悉的《武林外传》桥段肢解《笑傲江湖》,加上朱延平无厘头恶搞与赵氏团队的东北二人转,土洋杂陈,恶搞东西,古今穿越,风格混搭。人物方言从铁岭一路沿陕西、河南、湖北、四川、南京逶迤而下,勾勒出片方的发行地图,与上年度小成本贺岁片《三枪拍案惊奇》将主流观众定位于二三线城市与人口大省的营销策略如出一辙。
事实上,随着内地市场的迅速升温,港台电影人集体北上已属常态,他们在如何理解大陆地域文化、贴近观众方面各有心得。面对贺岁档的票仓诱惑以及同样巨大的市场风险,《大笑江湖》选择较为保险的“古装+戏仿”嬉闹剧类型,1.45亿元票房让朱延平导演感叹终于接到了“地气”。香港导演彭浩翔监制的《恋人絮语》延续文艺腔都市青春爱情叙事,与《一路有你》、《绑架冰激凌》和《午夜心跳》等共同构成此前贺岁档较为罕见的小成本风景线。尽管多数票房不够理想,仍显示出小众市场切分贺岁档大片垄断格局的自信。
在挤挤攘攘的小片方阵中,票房“黑马”《午夜心跳》与《失控》的电影营销颇具边际效应。前者选择在平安夜上映,凭借恐怖片类型定位与精准的发行营销创造了3000万票房奇迹;后者走惊悚悬疑路线,首周票房突破千万。这些小成本恐怖片几乎是2009年底《午夜出租车》以小搏大的翻版,将圣诞档从传统贺岁档期中细分出来,并争取到足够的类型市场空间。
曾经作为贺岁片常客的国产山寨喜剧经历了2009年的肆意横行后,在2010年逐渐消殒。取而代之的是与山寨喜剧彻底决裂,并反其道而行之的怀旧类型影片。这类影片的创作者往往立足当下生活,自觉审视现代社会,探索业已缺失的情感元素,向消逝的美好岁月投向眷恋的一瞥,博取了当代观众的共鸣。从艺术层面上看,怀旧型电影试图竭力还原影片的时代背景,以美术上的厚重感和细节方面的真实性将观众引入历史遐想,充分运用电影的“造梦”机制,毫发毕现地展示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烙印。此类影片在2010年的票房表现参差不齐,但大都共享了观众的良好口碑。
在步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第五代”导演的领军者张艺谋、冯小刚不约而同地蓦然回首,将焦点对准“文革”。张艺谋导演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的电影《山楂树之恋》,讲述上山下乡时期一段纯美的爱情故事,影片情节虽然略显俗套,但精致的美工和亲切的时代感依旧让经历过那段岁月的观众感同身受。冯小刚筹备已久的《唐山大地震》,并不如先前期待般成为灾难片,却是讲述大地震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途多舛,主题上更多的也落脚在文化寻根与伦理怀旧。
与大陆的“大导演”“大制作”类似,香港电影人不约而同地选择在这个特殊的年份找寻集体回忆,他们的影片虽然没有庞大格局,故事结构也限制于一条街巷一块片区中,但怀旧和乡愁的气息因此更加浓缩。罗启锐的《岁月神偷》和文隽的《李小龙,我的兄弟》,都试图在刻意营造出的旧港风貌中,以一个典型家庭的悲欢离合,积聚能量巨大的催泪弹。除此之外,韩国导演许秦豪拍摄的《好雨时节》,②马来西亚华语歌手阿牛表现初恋的电影《初恋红豆冰》,以及中国青年导演李芳芳拍摄的《80后》,都站在各自的角度集体怀旧。上述影片或因市场宣发或因题材缘故,票房虽然平平,在艺术方面却获得了较好评价。
怀旧悲情影片的大量涌现,不啻为十年一遇的审视坐标,也可视为2009年山寨“嬉具”③狂欢后遗症的产业自我修复。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山寨喜剧会就此绝迹。《三笑之才子佳人》、《唐伯虎点秋香2》与《越光宝盒》依旧在质疑声与近乎无奈的批判中怡然自得地上演,甚至在电影淡季创造出“口水与票房齐飞”的奇观,一方面证明中国电影消费市场正在迅速壮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70后”、“80后”、“90后”观众群体急遽的代际分化。
三、艺术电影暮色近,独自等待触底反弹
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分析,中国艺术电影在2010年的表现都难言辉煌。在票房至上的利益驱使下,院线几乎集体放弃为艺术电影提供排片表。而一部分旗帜鲜明坚守艺术阵地的导演也迫切渴望正式回归中国电影现有的市场体制与文化认同体系。而在现有的格局中,商业至上的大银幕作品几乎成为唯一通行的出路,这也进一步恶化了艺术电影的生存困境。如果说,2009年中国电影市场尚有贾樟柯一部票房过百万的《二十四城记》为艺术电影市场化保留一丝希望,而2010年则每况愈下。这种情形不但表现在商业院线的票房收益微乎其微,也体现为国际电影节如今对中国艺术电影的尴尬态度。
2010年在院线上映的艺术电影屈指可数,其中两部来自北京电影学院教师的创作,分别是薛晓璐的《海洋天堂》和王竞的《我是植物人》。此外还有贾樟柯导演的纪录片《海上传奇》,王小帅导演的《日照重庆》,以及在西安放映的王全安导演的影片《纺织姑娘》。《海洋天堂》虽因为其公益片的头衔得以“零成本”邀请到李连杰、文章、桂纶镁等影星联袂出演,周杰伦亲谱主题曲,但并未达到预期的票房指标。影片内敛而舒缓的叙事节奏,显然与当代观众的观影习惯格格不入。贾樟柯的《海上传奇》则是另一类典型的奇观现实主义叙事。它以视觉奇观作为外壳,试图绕过批判现实主义的尖锐锋芒以及可能导致的意识形态抵牾。当然,他们也要为美学上的“圆滑”与“折衷”买单:当奇观并购了现实,当独立求新的风格蜕变为一种固定镜头模式,留给导演和观众的空间还剩下多大?接下来我们看到,贾樟柯御用演员赵涛在《海上传奇》频频“穿越”出演,这个被称作“超符码的尤利西斯”④在带给观众贾氏标志性形象奇观的同时,也屡屡制造出观看的混乱与停顿。总的来说,一方面,艺术电影无法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常规市场运作中获得机会,另一方面,属于艺术电影自身的放映院线也付之阙如,这就是2010年度中国艺术电影的生态现状。
在国际顶级电影节上,只有王全安的《团圆》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在戛纳电影节,贾樟柯的《海上传奇》和王小帅的《日照重庆》入围却无果而归。海外电影节上中国艺术电影交出如此惨淡的答卷,不复其2007年几乎包揽大满贯的盛况。然而,在上述国际电影节中,中国商业大片却频频亮相,博得眼球。比如威尼斯电影节,代表华语电影出场的就是徐克的商业大片《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那个曾经被当做为中国艺术电影正名的阵地——国际电影节接连失守,也迫使艺术个性独特的青年导演们相继寻求转型。陆川忙于商业大片《王的盛宴》的选角,姜文也放出口风着手火爆动作片《让子弹飞2》。
艺术电影如要摆脱目前的困境,要求导演在坚守艺术底线的同时,重新思考采取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将自己的艺术理念与大众文化的消费、传播方式相融合。事实上,与陆川同为“第六代”的张扬导演,其影片《无人驾驶》正是努力在这种妥协中寻求属于自己的新路。
四、续集翻拍再当道,主打中等成本电影市场
2010年中国电影产量激增,新题材未及全面拓展,一批电影制作者普遍采用炒冷饭的办法,针对此前的优秀经典作品推出续集,或者干脆直接翻拍经典。这样的作品一年中达到了八部之多。这个比例虽然相比总产量并不庞大,但该类电影往往都是大投入高成本制作,市场期待值较高,分析其产生根源与市场前景因此显得重要。
续集或翻拍电影的优势在于,借助原片已形成的品牌效应,招揽制作班底或直接使用原班人马,利用前作较为成熟且为公众认可的电影思想,搭建出更巨大的叙事格局乃至史诗规模。但续集电影的软肋同样明显。这些电影难以摆脱原作的成功光环,是自己成为独具典型特性的“那一个”。纵观2010年中国电影制作中的续集,几乎所有影片都利用前作的品牌做足噱头,却无法进一步提升影片的品质,频频落入窠臼与“准山寨”怪圈。《唐伯虎点秋香2》、《我的野蛮女友2》、《庐山恋2010》、《花田喜事2010》、《精武风云·陈真》、《长江七号》不断印证了2010中国的“2之年”。
续集电影一拥而上的根源在于,快餐文化氛围下的制片方越来越缺乏探险精神,不能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地开发具有创见性的题材,也不愿在竞争激烈的电影产业中冒险。当然,2010年也有个别制作精良的续集电影问世。《叶问2》在前作基础上继续生发情节,格局比首部显得更为宏大,打斗场面亦较前作更为恢弘精彩。同时导演将叶问的故事导入标准的好莱坞叙事模式,在文化层面上勾连出民族主义话题,最终赢得超过两亿的票房佳绩,而且在北美也有斩获。我们认为,如此态度对待续集,方能传承原作的优良基因,制作出符合当下电影市场与观众口味的续篇。
纵观2010年中国电影市场的资源配置,“中成本电影”已经形成主流。历史地看,2003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一直呈现为漏斗结构,中等成本投入的电影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无法支撑起中国电影的产业主体,而这恰恰又是衡量某一国家、地区电影工业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所幸,中国电影的结构性困境在2010年有了破局之望。一批中等成本的电影启用具有一定名气但并非一线巨星的演出阵容,一方面适度地节约了投资成本;同时又保证了一定程度的票房号召力,一些个性形象突出的二线演员也能吸引影迷票房。
举例说,徐静蕾导演的《杜拉拉升职记》投资2000万左右,采用导演徐静蕾本人加音乐人黄立行、莫文蔚的组合,投资并不昂贵又保障了人气,作品本身改编自可读性很强的畅销小说,也迎合了都市白领观众的口味,为该片票房过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投资3500万的音乐电影《恋爱通告》以导演王力宏和电视剧“小花旦”刘亦菲为主打偶像,影片本身也成为王力宏个人新专辑的一次特殊“通告”,与音乐互补推出,达到双赢;成本不足千万的《人在囧途》使用徐峥与王宝强的组合,直接拷贝莱坞经典影片叙事模式,主题结合中国春运现实,口碑票房俱佳;《荒村公寓》改编自蔡骏的惊悚小说,邀请余文乐与张雨绮加盟。上述影片普遍选择在档期淡季进入市场,整体成色优良,票房基本令人满意。
五、流媒体开新平台,网络电影横空出世
2010年10月份以来,由中影集团和优酷网联合出品的“11度青春电影系列”所打造的“新媒体电影”,在网络引发了热烈的反响,尤其作品《老男孩》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共鸣。不仅如此,香港导演彭浩翔策划、导演的《指甲刀人魔》也表明这种“新媒体电影”的出现不是个案。它的出现,给传统电影产业链的制作、发行和放映的三个环节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也给封闭的电影圈撕开了一条缝隙。在互联网、广电网、通讯网三网融合的大趋势下,电影的发行放映媒介不仅可以是电脑,未来也可能会是3G智能手机。“新媒体电影”这种趋势还会愈演愈烈,不仅会打破固有的中国电影产业的格局,而且曾经所被诟病的“后院线的电影衍生产品增值乏力”的情况也许也会随之改观,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会有诸多可能。
电影院线、P2P的点对点网络传播与影像制品市场三者共存并生,已然构成当前世界电影产业营销的多元生态链条。美国电影界针对该模式进行尝试的第一步在2002年11月已经开始。好莱坞五大电影制片厂索尼、环球、派拉蒙、华纳和米高梅联合开设网站Movielinks和Cinemanow,分别在原有的DVD租赁业务基础上推出电影付费下载业务。2006年底,文件共享软件公司BitTorrent 宣布,客户将能够下载来自派拉蒙、二十世纪福克斯等好莱坞电影公司的电影。具体到国内,2006年上映的《疯狂的石头》成功地尝试了网络发行。这部小成本制作的电影上映10天后便推出音像制品,并很快推出合法网络下载。网友的评价与口碑对票房热卖起到了显著的助推作用。此后《赤壁》与《南京!南京!》也相继开通了网络下载渠道,制片方或以广告收入分成,或以视频分段收费方式获取相应的市场回报。
我们注意到,上述案例都是传统电影放下身段,尝试网络传播领域内的“并轨发行”,网络营销基本上被定位在电影票房、影像制品销售之外的第三类市场资源,处于电影产业链下游的网络发行营销方并不具备动摇传统电影美学特质与产业主体的绝对实力。作为中国第一家在美国独立上市的视频公司,酷6网2010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净亏损710万美元,其最大的亏空依然来自于版权投资,斥巨资购买版权,却无法通过视频播放获得的植入广告收回投资。即便借鉴Hulu模式的号称国内首家纯正版长视频网站奇艺网也只能将盈利预期设定在三年之后。
相较而言,真正动摇了电影银幕美学的经典本体地位以及传统产业格局的创举,则来自网络经济实体对内容产业的强势介入。我们注意到,2008年9月土豆网推出高清频道“黑豆”,在视频分享模式的基础上进军正版专业视频内容领域。如果说,黑豆频道的“高清”策略强调了正版电影资源掌控的独家性与排他性,努力扮演优质“正规”发行商的角色,那么,时至今日,各大视频网站显然已经不单单满足于在传统电影产业格局中叨陪末座,他们试图掌控产业源头,参与电影产业的全程竞争。2010年中,国内两大视频网站土豆网和优酷网相继公布与中影公司等主流影视文化机构的合作计划。中影集团制片分公司与土豆网签署“青年导演电影制片计划”协议,承诺从“土豆”拍客中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从资金到剧本的全面帮助;同时又与优酷网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宣布斥资千万元联拍一部由十个短片串联成的大片,争取未来在院线与网络同步播映。当新的“视频代”呼之欲出,展示“中国网络原创力量的全新魅力”,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更新颖的故事题材、美学感受,同样也会深刻影响到传统影视制作的主流模式。
《恋人絮语》是继《老男孩》、《指甲刀人魔》之后网络经济实体对电影内容产业强势介入的又一经典案例。尽管目前互联网发行尚不足以抗衡传统院线体系,但作为与之平行发展、互补竞争的新兴力量,有可能逐步改变年轻观众的消费习惯,进而削弱、消解以影院票房统计为基础的档期划分标准。影片在国内率先实现网络与院线的准同步发行,将网上看正版电影的时间差从45天缩短至15天。这种情况一般被理解为受制大片资源垄断的无奈之举,但从积极认同的角度,恰恰显示出互联网收费发行巨大的市场潜力,为那些“看不见的电影”开辟出院线之外另一个流通渠道。面对新媒体开辟出的新兴消费市场,当传统票房不再是衡量电影是否卖座的唯一标准,未来中国电影产业格局将呈现何种分化与消长,庶几可期。
2010年末贺岁档的纷争犹在耳畔,2011年开年的院线排片依旧热闹,多元题材继续全面井喷,其中根据电视剧改编的电影作为贺新春的作品首当其冲,《武林外传》《将爱情进行到底》《奋斗》联手上映,票房过亿亦非难事,而一度走入绝路的艺术片也有李玉的《观音山》重振旗鼓。张艺谋的新作《金陵十三钗》邀请到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得主克里斯蒂安·贝尔,为中国电影叩开了好莱坞之门;贾樟柯的新武侠作品《在清朝》也邀请杜琪峰担任监制,将于年中开拍。多元化的市场和创作环境,在不断影响和激励着电影人开拓创新。回首2010年中国电影,类型蜕变与质量竞优俨然成为核心主旨,为新世纪十年电影票房登顶交出一份尚可期许的答卷。这也令我们对2011年的中国电影充满想象,而它已然到来。
注释:
①吴越:《“百亿票房值得欣慰,不值得炫耀”》,《文汇报》,2011年1月8日。
②此为命题电影《成都,我爱你》中的一部,实为华语电影。
③聂伟:《低成本的“笑”与喜剧电影的“嬉具”现实》,《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④毛尖:《怎样的“传奇”》,《文汇报》,2010年7月27日。
标签:中国电影论文; 电影节论文; 春节票房论文; 让子弹飞论文; 赵氏孤儿论文; 海上传奇论文; 武打片论文; 剧情片论文; 西部电影论文; 喜剧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