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儿童上手投掷基本动作技能研究述评论文

国外儿童上手投掷基本动作技能研究述评

周永春 1,2 ,秦培府 1,2 ,林丽玉 3 ,刘 鎏 1,2

(1.华侨大学 体育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2,华侨大学 运动科学与健康实验中心,福建 泉州 362021;3,华侨大学 尤梅幼儿园,福建 泉州 362021)

摘 要: 上手投掷是体育运动和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基本动作技能之一。目前,我国对儿童投掷动作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国外儿童投掷动作有关文献进行解读与分析,促进我国儿童投掷动作模式的学习以及教学模式与策略的改进。现阶段,国外学者对于影响儿童投掷动作发展的因素研究已较为成熟,发现儿童投掷动作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动作技能干预是促进儿童投掷动作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但对于投掷的评估方法和工具目前还未统一,另外,动作技能发展的序列是判断基本动作技能是否形成的常用方法之一。基于此对我国研究提出以下建议: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和儿童身体发展特点的儿童投掷运动模式和发展序列;重视男女性别差异,提高投掷教学水平;设计适合我国国内儿童上手投掷的评估工具;加强以投掷为主的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

关键词: 上手投掷;动作模式;发展序列;评估方式;动作技能干预;儿童

基本动作技能(Fundamental Motor Movement Skills,FMS)是指涉及腿、手臂、躯干和头部等身体不同部位参与工作的一种运动模式,被认为是体育竞技、体育游戏、体育比赛和户外活动教育等各类复杂体育运动的前导运动模式。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移动技能(locomotion)、对象控制技能(object control)和稳定技能(stability skills)[1]。对象控制技能是这三类技能中相对复杂的技能,主要是通过控制身体某个部位或控制器械作用在物体上使其产生位移或保持静止状态的能力。

投掷是典型的对象控制技能[2],也是一项相对复杂的以大肌肉群动作为主的技能。投掷时需要身体不同部位相互协调用力,并在复杂的生物力学原理支配下,将几乎全身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传递作用于物体。幼儿或小学阶段儿童会从事大量与投掷相关的活动,如投掷沙包、垒球和实心球等。通过投掷动作的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儿童正确动作模式的形成,还可以提高幼儿双臂、肩部和腰背部肌肉力量以及促进上肢柔韧性的提高,并且能够促进手眼协调能力和动作的准确性等。目前,我国对于儿童投掷基本动作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国外儿童投掷动作的有关文献进行解读与分析,可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儿童投掷动作学习、教学模式与策略改进的研究,帮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动作,推动儿童体育运动的开展与发展。

1投掷动作的概念与研究发端

投掷是人体运用自身的能力,通过一定的运动形式,将手持的规定器械进行抛掷,并尽可能获得远度和准度的运动项目,也是体育活动中常用的动作技能之一。投掷动作含有多种类型,例如双手投掷、低手投掷和上手投掷(上手投掷又可以分为侧肩和过肩投掷)等。其中上手投掷是体育运动和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基本动作技能之一,既是棒球和垒球的主要动作,也广泛存在于篮球、足球和板球运动中,还是网球发球、羽毛球高远球以及排球的扣球等动作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4]。在北美,上手投掷动作是学校和社区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训练内容之一,研究证明能够熟练掌握投掷动作对于儿童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的体育活动非常重要[5]。投掷动作与其他主要依靠大肌肉群运动的基本动作技能有所区别,它是大肌肉运动和精细肌肉运动相结合的一种动作技能,研究者发现投掷动作表现上属于大肌肉群的动作技能,但是在精确投掷动作中手腕和手指等精细的动作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6]。正确的投掷动作会促进人类的动作表现,儿童掌握正确投掷动作时,会投得更快更远[7],而且熟练者还会随时调整投掷模式以适应任务和环境的变化[8-9]

公办养老机构由于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和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康复院、图书馆、理发室、健身房和室外活动场地一应俱全,社会信誉度高,入住率高,甚至申请已经排到了几年以后才能入住。

Wild(1938年)是最早对儿童投掷动作进行研究的学者,她对2~12岁之间的32名儿童投掷动作进行分析后,发现了投掷动作发展的4个阶段:第一阶段,儿童双脚静止,躯干没有扭动,完整投掷动作主要是依靠手臂完成;第二阶段则是手臂上挥,有组块转体(black rotation)的动作,能用到转体的力量;第三阶段儿童的手臂开始高挥,脚步会开始移动,能采用同侧步(ipsilateral)的动作模式,躯干会进行小幅度的扭转,使投掷的效率得到提高;当投掷动作发展到第四阶段时,儿童具备了双脚向对侧跨步及躯干扭转的能力[10]。从Wild的研究思路和结论来看,可以被认为是最早关于投掷动作发展序列的研究。

单因素试验设计是目前最普遍采用的一种试验方法设计,它仅考察一个因素对试验指标构成影响。本文首先对4种微量元素和6种发酵增效剂进行单因素考察。试验因素和水平见表1和表2。

2儿童投掷动作研究现状分析

2.1 儿童投掷动作序列发展研究

在基本动作技能动作序列发展研究中,密歇根州立大学Seefeldt等(1972)提出的基本动作技能整体序列法(total body sequencing)和威斯康星大学Roberton等(1984)提出的基本动作技能部分序列法(component sequencing)是最被广泛认可的两种动作序列模式。“整体序列法”描述的是在多数儿童的身上能同时表现出某一基本运动技能的动作模式特征;“部分序列法”则描述的是儿童在做某一基本运动技能的时候,该技能的动作模式特征会出现在儿童的胳膊、躯干或腿等特定部位上。

2.3.2 影响投掷动作模式的参数研究

1972年,Seefeldt等人研究投掷动作发展整体序列,对儿童投掷动作发展的每个阶段进行线性追踪分析,通过随机抽取儿童样本进行纵向分析,确定了投掷动作过程的5个发展阶段[11]。这个研究结果与Wild(1938)的研究发现类似,研究认为在投掷动作的第一阶段,儿童下肢静态支撑、面向前方、以撅臀及手臂的砍切动作为特点来产生力量;第二阶段,儿童会手臂上挥,腰腹会进行“组块”转体,后续的动作手臂会跨越身体;第三阶段,儿童会采用同侧跨步的动作模式,也就是同手同脚;第四阶段,儿童采用异侧跨步的动作完成动作,到了这个阶段儿童对于投掷的动作理解加深了,因此能使投掷的动作更加有效;第五阶段,也被称为“熟练者”(Accomplished throwers)阶段,儿童能做到手臂向下后挥,异侧上步,递次旋转,上肢和下肢的后续动作,在这个阶段儿童已经具备了一个熟练投手应该具备的准备模式和肌肉力量[10]

在上手投掷的教学训练中,一些新的手段和方法也被研究者提出。Fronske等人(1997)是首个运用“关键提示”帮助投掷动作不熟练的儿童提高动作表现的。在儿童训练时,老师或教练会在旁提示或纠正姿势的错误,在姿势正确时,会给予及时的表扬,增强学生的肌肉记忆。结果发现运用提示能更好地提高儿童的投掷距离,并改善其投掷姿势(脚步和手臂)[28]。由此可看出在训练中“提示”这种训练干预能更好地提高儿童的投掷技术,对于儿童对动作的理解和及时纠正起到很大的帮助。Stodden等人(2006)采用“生物力学发展原理”来教授34名学前班儿童的投掷动作,最后研究结果表明,整合了生物力学概念的教学策略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投掷技能的某些方面的发展[29]。在投掷教学中采用不同的颜色目标和投掷物,结果也不相同。Eason等人(1980)研究了无色、多色靶和多色飞镖对投掷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靶色以及靶色与靶色的相互作用对于测试者的影响很大。白色背景优于彩色背景,彩色飞镖与白色背景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最佳的性能组合[30],该研究结果说明在投掷教学中可以选择不同颜色的投掷物和目标来提高教学效果。

本题源于教材,考查抛物线定义.学生若应用抛物线的定义,则可避免繁琐计算,简洁明快地解决问题.定义体现了数学的本质,本题通过对抛物线定义的考查,让学生体会数学本质的简单美.如果考生能够运用定义及参数的几何意义,结合图形,则可通过心算得到答案.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多想少算”的命题理念.

国外研究人员长期使用动作发展序列来描述上手投掷具体动作技能的典型行为模式。有两种方式都可用于识别投掷动作技能的行为模式,“整体发展序列”描述的是出现在多数儿童身上所表现出来投掷动作的一般特征,对于评价儿童投掷动作技能的规范程度是简单易行的;“部分序列法”描述出现在胳膊、躯干或腿等特定身体部位的特殊特征,有利于分析儿童在投掷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投掷动作模式的特征。

表 1上手投掷动作的部分发展序列(摘自 Roberton1977年的研究)

运用部分序列法考察儿童动作发展时值得注意一点的是所有的分解部分并非如整体序列法所描述的那样有着完美的连接,但他们也不是完全独立的[8,12]。部分序列法刻画了投掷动作的行为特征的多种可能的组合结构,解释了儿童根据个体、任务和环境的约束来做出不同组合的投掷动作的现象[7]

整体序列法和部分序列法准确描述了儿童投掷动作形成的步骤和阶段性特点,对于动作技能干预的理论和实践都有着很高的价值。研究投掷动作发展次序的整体序列法确定了投掷动作过程5个发展阶段,主要是根据投掷整体的动作模式来划分的,主要价值体现在:1)对教师评价和追踪儿童投掷动作技能的发展是很有价值的;2)能敏锐地探查到投掷的动作形式的改变,并借助不同阶段动作发展的特征看到儿童的进步,从而激励儿童进一步发展。而部分序列法则是根据该动作在身体的各个部分的发展情况而定,其优势在于:1)指出了各个身体部位动作的变化速率和时间都是不一样的;2)刻画了投掷动作的行为特征的多种可能的组合结构,并解释了儿童能根据个体、任务和环境的约束来做出不同组合的投掷动作的现象。

2.2 儿童投掷的影响因素研究

投掷的最终目的就是把器械投得更远、速度更快和更精准,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投掷动作符合生物力学原理,高效的动作模式才能产生更好的结果。然而要习得正确的动作模式并不容易,因为影响儿童学习正确投掷动作模式的因素是很多的,已有研究认为性别和生活环境是最主要的因素。

2.2.1 性别因素对儿童上手投掷的影响

在儿童投掷学习或训练过程中,性别会导致他们在投掷的距离、速率和动作上有所差异。Taylor 和 Francis(1986)通过对100名儿童进行远距离投掷测试,结果表明,男孩比女孩投掷得更远,表现出更成熟的动作模式;女生的投掷成绩仅为男生的57%,但在调整了生物变量的线性组合后,女生的投掷成绩增加了69%[15]。Runion等人(2003)对50名13岁儿童的投掷速率进行评价,并与24年前的13岁儿童投掷样本进行比较。他们发现在1979至2003年,儿童投掷速率的性别差异仍然存在,男孩相比较于女孩更具有优势[16]。综上所述,研究认为投掷运动表现的性别差异早在学龄前就出现了[17]

除了投掷结果以外,投掷动作过程也存在性别差异。Shinji Sakurai等人(1983年)用高速照相机来记录180名3~9岁儿童的投掷。从完成的胶片中可以得到,3岁和4岁的男孩和女孩之间在投出球前后腕和肘的速度变化几乎没有差异;5岁的男孩肘部速度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峰值,手腕和球的速度有了快速的提高;9岁的男孩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使这种趋势变得更加明显;然而在8岁以下的女孩中,这种模式是找不到的,在9岁时,她们的速度波动与5岁的男孩相似。因此研究认为5岁到7岁之间投掷能力的性别差异是明显的;7岁以后女性成绩的提高取决于体格和力量的发展;在男性中通过投掷练习,投掷成绩的提高最为明显[18]。另外,男孩和女孩的学习过程也存在差异,Garcia等(2002)提出,在有指导的投掷练习环境中,年幼女孩的反应与男孩不同,女孩想获得教师积极的反馈,如鼓励、击掌等;相反,男孩为了想突出自己或者想投掷得更远与同伴竞争而进行投掷[12]

2.2.2 环境因素对儿童上手投掷的影响

生活环境是影响儿童投掷动作的重要环境因素。Thomas等人(2010)对30名6~10岁的澳大利亚土著儿童进行投掷速度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土著女孩和男孩在投掷器械的水平速度和投掷时的运动模式是和美国女孩和男孩相似的。但是土著女孩的投掷速度普遍比美国女孩快,然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男孩投掷速度是相似的[19]。历史原因表明主要是因为当时澳大利亚土著以捕猎为生,有更好的投掷技术是为了能更好地防御和狩猎,能使投掷的武器更远,准度更高,因此投掷技术都是从小开始练习。

而对城市生活的儿童而言,社区和家庭是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儿童通过家庭、社会及媒体等领域的多重影响来获取对自身性别角色的感知,也影响到儿童对活动、玩具、游戏、参与投掷的机会以及可模仿的投掷人物的选择[20]。对女性而言,能被模仿的女性投掷者的数量有限,而且较少的父母会给予支持,这也是引起投掷性别差异的原因之一[15];男孩更倾向于参加家庭之间或者社区组织的有较强组织性的投掷活动,如棒球运动[3]

2.3 儿童上手投掷的动作模式研究

动作模式是人体为适应内外部刺激,多系统互相配合执行动作程序的过程,其内在本质是神经痕迹,外在表现是单个或多重动作[21]。投掷的基本动作模式取决于神经肌肉力量的协调,如平衡和定向,以及高度敏感的本体感受机制[10]。在上手投掷动作技能的发展中,如果儿童没有掌握正确的投掷动作基本模式,那么他们完成由基本动作技能所构成的不同动作组合的能力将会大打折扣,例如急停投掷、快速转身投掷等。

2.3.1 投掷动作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

Choi等人(2010)研究发现4岁儿童在特定投掷任务中,投掷模式及知觉判断会随任务变化而变化。2002年,Southard通过实验对36名参与者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较低技术水平(1级和2级)的投掷者比较高技术水平(3级和4级)的投掷者关节滞后程度不稳定,速度较低时容易改变动作模式。对于大多数动作不熟练的投掷者来说,手臂力量的增加可以改善他们的投掷水平。Southard建议,在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改变上肢的相对力量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投掷模式向更高层次发展[22]。Southard(1998)还认为投掷物的尺寸、形状和重量也是影响投掷模式的因素[23]。因此,影响投掷动作模式的因素主要包括:投掷速度的快慢、手臂力量的强弱和投掷器械的特征等。

从以上对矿体地质单因素的统计结果看,资源量的分布与矿体资源量相关参数的频数之间的关系明显具有2种特征:相关性、奇异性。相关性在矿体厚度、倾向、品位的分布上体现明显,奇异性在长度、延深、倾角分布上体现。

2.1.1 上手投掷的整体发展序列研究

所有的房间都围绕中庭展开。男性接待室设置在建筑的一层,通过与入口连接的楼梯直接进入,室内有一扇小窗与外面或中庭联系,但并不能显著改善采光。入口层的妇女接待室需要通过中庭才可到达,并通过帘子进行视线上的遮挡,这个空间也作为家庭的起居室,光照通过中庭的天窗照到房间的墙上,但房间比较密闭,光线只能通过地面和墙面的反射进入没有窗户的室内。在傍晚,由于采光减弱,这两个房间几乎不会再被使用,全家人会到更舒适的一层中庭空间开展家庭活动。

1998年,Southard把20名参与者分为4个不同级别的投掷者,每个参与者被要求在8个条件下以不同的速度投掷10次,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表明,随着初始抛掷水平的不同,投掷模式的变化有增有减,质量和速度可能是引起投掷模式变化的控制参数[27]。Roberton等人(2002)通过一段投掷的视频描述了儿童通过躯干、肱骨和前臂动作的发育顺序,并对投掷动作发展的特征描述,来确认投掷动作是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在研究中运用身体特征参数描述投掷动作从一个模式到另一个模式的转换,研究者发现躯干旋转是投掷动作模式变化的控制参数[9]。日本学者Tkasuyama等人(2016)通过对日本6~12岁小学生进行投掷距离的测试,测量了5个人体形态参数和7个身体健康参数,以及所有受试者的Roberton发育序列,结果表明Roberton发展序列是投掷距离的最佳预测因子。在其建立的投掷动作影响因素多元回归模型中,性别、握力、穿梭测试和Roberton的发育序列占到总方差解释的81%[2]

2.4 儿童上手投掷的动作技能干预研究

虽然动作技能发展的序列能对投掷动作技能发展提供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但仍存在一些缺陷:1)这些线性模式无法解释当任务改变时动作技能发展可能会出现停滞甚至退步的情况,例如当上手投掷的动作目标由投准改为投远时,投掷的动作模式是否会因为任务的改变而出现停滞。2)这些模型并不能解释动作技能发展模式变化的过程。国外研究者会将投掷的动作模式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排列,从而得出投掷动作的特定发展序列,不是从距离、速度、时间上的变化而是对上手投掷动作技能的形成方式和模式的质的改变上关注。单就投掷动作而言,部分序列法和整体序列法都能够为训练者或教学者提供关于投掷基本动作技能模式的正确信息,来用以识别儿童投掷动作技能的习得和更加精细化。

Moore和Reeve(1987)对5个未经训练的学龄前儿童班级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为期4周每周3次的教学手段干预,比较了直接教学和探索式教学方法之间的差异。直接教学法在教学投掷时会借助一些直观教具、手势、戏剧效果以及许多其他手段来表达投掷的动作模式,增强儿童的直观感觉。探索形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投掷时,会给学生做一些示范和提问,让儿童慢慢体会和发现正确投掷的动作模式。通过对投掷距离和精确度的评估,发现两种教学方式都成功地提高了动作技能的熟练程度,两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别[27]

Garcia(2002)在Seefeldt研究基础上对6名2~5岁儿童投掷动作进行两年的追踪研究,进一步对投掷动作整体序列法进行了探究。在这两年中Garcia等人又先后对3 469名儿童的投掷动作进行了研究,最后得出结论,投掷动作的发展是一种个体的、易变的、非线性的并且与环境密切相关的过程[11]。然而,这与Seefeldt、Langendorfer和Roberton等学者的研究结论存在差异,他指出Seefeldt划分的第五阶段动作是理想的、成熟的最终阶段,人们经常观察到的是处于非人为环境下,投手们的投掷动作会随着任务及环境的要求来改变投掷模式[7,12],Langendorfer和Roberton(2002)则认为所有的投手在同一阶段的动作模式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各个投手在每个阶段的动作模式有很大差异[8,13]。另外,还有研究指出投掷动作发展的次序是由该动作在身体的各个部分的发展状况所决定,而不该由该动作在全身的发展状况决定的[14]

综上所述,训练干预是儿童提高投掷技术的重要因素,这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问题,其中教学方法、教师和外界条件支持又是研究者关注的重中之重。在对投掷训练中的儿童进行训练干预能让儿童达到甚至超过同龄人的投掷水平。因此对儿童的投掷进行训练干预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手段。已有研究证实:1)进行训练干预时,教学干预是必不可少的。直观教学法和探索式教学都能很好地促进儿童成熟的投掷动作模式。2)在教学中,运用关键提示,能改善和提高儿童对于投掷动作的正确理解和形成良好的肌肉记忆。3)在进行投掷时,背景的颜色和投掷物目标的颜色都能影响到儿童投掷的速度和准确性,因此在训练中,背景和目标的颜色可进行相互搭配达到最佳性能组合,能提高投掷的教学效果。4)在对儿童投掷进行训练干预时,对儿童在教学上进行有条件的限制,能让儿童在教学动作上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进行限制能让儿童选择自己喜欢或擅长的动作。5)投掷过程的训练中,指导语对投的过程及结果都有积极影响,对投的动作过程影响更大。

2.5 儿童投掷的评估研究

基本动作技能评价工具是西方国家用来检验儿童基本动作技能水平的主要方式,当前的基本动作技能评价工具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和北美国家。随着对评价工具研究的推进,评价方式逐渐从单一的结果导向或过程导向评价发展到运用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她谆谆教诲我安全细节:单肩包一定要背在人行道的内侧面,不要在大街上打开包拿钱包,更不要在人多的地方打电话……而我的阳奉阴违让她很生气:“总有一天你会后悔的!”

上手投掷动作是基本动作技能中的操控技能,目前主要的评估方式也包括结果导向和过程导向两类,但是对儿童投掷动作的评估还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表2对已有的一些评估工具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其中《粗大动作发展测试》(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TGMD)是运用最为广泛的评价工具,TGMD广受研究者欢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它测试的项目包括了一些在各种特定的运动、游戏及其他体育情境中所必需的移动技能和物体操纵技能[31]

2.1.2 投掷的部分发展序列

表 2一些国外学者经常用到的关于投掷的测试工具

3结论与研究启示

3.1 结论

3.1.1 动作技能发展序列是判断基本动作技能是否形成的常用方法

Roberton(1977)认为投掷动作的发展情况应当依据该动作在身体的各个部分的发展情况而定,他将投掷运动分解为迈步、后引、躯干转体、上臂前挥和前臂前挥等各个分解动作来分析[14](见表1)。

自2012年开始,聊城市政府围绕徒骇河建设“世界运河(建筑)博览园”,计划将世界各地优秀的运河建筑景观搬到河流两岸。可以此为契机,适时推出特色水上游览项目,让游客乘坐葫芦状游船,在欣赏两岸世界运河文化风情的同时,体验古人泛舟浮于江湖的逍遥境界。另外,可在姜堤乐园内或其北面的徒骇河水域,开辟水上乐园,开发葫芦“腰舟”娱乐项目和竞技项目。

对投掷教学干预研究最早的是Dusenbery(1952),其通过指导56名3~7岁的儿童进行为期3天的投远训练来检验教学效果。研究发现表明,经过学习,儿童的投掷水平都达到或者超过相应年龄段的平均水平[24]。在进行教学干预时,教师的教学水平、素质与儿童的基本技能动作有着密切的关系。Ignico(1991)在研究能力本位教学对学龄前儿童包括上手投掷在内的基本动作技能发展影响中发现,训练有素的体育教师在实施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计划时,有助于提高幼儿园学生的动作技能表现[25]。McKenzie(1998)的研究支持了他的观点,体育专家、普通体育老师和一般人在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的学习训练中,儿童技能的改善程度分别为21%、19%和13%,他认为受过培训的体育老师对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的学习有很重要的意义[26]。另外,教师既是训练的设计者又是实施者,将任务有意设计成一种包含各种约束的方式,这些约束最终会导致儿童尽可能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动作或反应。如果在考虑一个人的能力时可供选择的方法有限时,那么他(她)做出的选择与他(她)的偏好相去甚远[32]

3.1.2 儿童投掷动作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影响儿童投掷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性别、环境、教学方式、教学设备、儿童的心理变化、教师的奖惩制度、社区和家庭等环境因素。其中国外学者对性别因素的影响尤其关注也是研究得最为详细的,他们认为所有基本动作技能的学习中,投掷动作学习的性别差异是最为明显的,男生不管是在投掷速率、力度、距离还是准确性上都优于女生。

环境也是影响投掷因素中重要的一环,生活环境位居第一,澳大利亚土著人主要以打猎为生,投掷为主要生存方式,因此从小在这环境中长大的儿童更容易掌握投掷动作。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大小会影响儿童对于一项运动技能认同感的形成,并能成为兴趣,从而能自愿参与其中。棒球是美国的国球,主要以投掷击打为主的运动,在浓厚氛围下成长的儿童,对于投掷的掌握程度会比其他国家的儿童要好。另外生活环境对于儿童投掷的掌握也有影响。在发达国家,城乡之间在生活和生活水平方面的显著性差异基本上已经消除,但在中国,城乡差异还长期存在,这种差异对于儿童的动作学习仍然产生着重要影响。

3.1.3 动作技能干预是促进儿童投掷动作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干预对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发展是必要且充满价值的,也就是说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会在干预训练下得到显著改善。一般而言,有关基本动作技能的干预至少应该提供连续8周每次1个小时的教学,这将会对儿童的投掷技术提高产生显著的影响。对儿童进行投掷技能的干预,能科学并且有效地加速儿童对投掷基本动作技能的掌握,为将来儿童学习垒球、棒球以及网球发球与排球扣杀等起到一定程度的帮助,这也是对儿童进行训练干预的重要原因之一。

3.1.4 投掷的评估方法和工具目前还未统一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3月松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手术治疗,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1例。其中,研究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33~59岁,平均年龄(44.6±5.2)岁,病程1~5年,平均(2.6±0.4)年;对照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34~60岁,平均年龄(44.9±5.1)岁,病程1.5~4.5年,平均(2.5±0.7)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国外学者对于基本动作技能评价工具的研制一直未停下脚步,从结果导向评价到过程导向评价,再发展到以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结合的评价。通过上文可以得知虽然目前有很多评价工具用于投掷评价,但是对于投掷的评估方法还未达成一致。已有评价量表都是以西方人口为模型,主要是针对美国、欧洲的人种设计,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种族和生活方式差异等客观因素存在,这些评价量表是否适用于我们亚洲儿童还值得进一步探讨。在我国经济和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与我国的种族、文化和育儿教育特点相结合对儿童投掷动作评价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发展适合我国儿童的投掷动作乃至基本动作技能评价工具。

传统项目管理模式的运用具有较大局限性,一般建设施工领域有着广泛应用,而现代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比如,建筑工程建设项目、计算机信息项目、科研项目、新产品的开发等各个领域。由于传统项目管理模式的局限性使该模式只能对一些简单的项目进行管理,现代管理模式较传统管理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管理更加优秀[5]。因此,企业或部门会根据自身的状况定制更适合的项目管理模式。现代项目管理模式上有着一定的优势,在管理范围上更加宽广,是当前和未来企业管理的趋势。

4.高校缺乏就业培训机制。毕业生对各种就业方面的培训缺乏,导致毕业生就业盲目、就业技巧缺乏、实践能力不足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出现。虽然当前我国的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不断完善,不再基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重视学生如何学以致用。但即使经过学校安排的实践学习,大学就业难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原因是他们还缺少就业技巧、职业追求和承担重任的能力。因此,学校提供的更多全面的、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是毕业生们迫切的需求,不仅可以解决就业瓶颈,同时也能提升大学生的总体素质和能力,使他们一生受用。

3.2 建议

3.2.1 研究符合我国国情和儿童身体发展特点的儿童投掷运动模式和发展序列

国外已经研究了许多关于投掷的动作模式,但研究对象都是白种人和黑种人,因此国外研究的动作模式是根据当地的环境、文化甚至任务的约束下形成的适合他们训练和发展的动作模式。目前,我国对于儿童投掷动作模式的研究很少,已有研究也更多以横向研究为主,无法得出有关我国儿童投掷动作模式和序列发展的成果,因此未来应当加强纵向研究,通过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投掷表现来获得儿童在相邻的年龄段投掷的动作模式的具体变化。

从上述调查可以看出,经济落后地区职业高中部分学生语文基础不够扎实,视野狭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更主要的是没有形成专业性语文知识,学非所用。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

另外,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还应特别关注我国的国情和文化背景等条件,研究我国儿童投掷动作技能发展序列。目前有关投掷动作序列研究的对象都是来自于美国和澳大利亚,其动作序列研究结果具有很强的本土化特征,对于我国儿童不一定适用。想要制定出关于我国儿童投掷动作发展序列,那就必须立足在中国文化和情景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总结出符合我国国情,与我国文化密切相关的,代表亚洲儿童身体发展特点的投掷动作发展序列。

3.2.2 重视男女性别差异,提高投掷教学水平

性别角色定式能够深刻地影响个体的目标、期望、价值观及其实际社会经验。因此,任何关于动作发展的讨论,尤其有关投掷这类操作技能的训练必须重视性别特点。男女性别差异在投掷训练中不仅仅只体现在身体外在的表现,还体现在心理方面,男女在面对投掷这种较难掌握的基本运动技能时,遇到困难,面对表扬或批评时,心理状态是不同的。国内研究者可以从此入手,对男女生在学习投掷时的心理状态变化进行研究,这将对男女掌握投掷动作技能有所帮助。

国内研究者应该认真学习与借鉴国外学者对于男女投掷能力差异的研究成果。在教学中能做到因材施教,并能多关注男女间的差异表现,做到区别对待,对男生可加大投掷难度,女生以鼓励表扬、循序渐进为主。相关教练应该重视男女投掷动作的性别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投掷教学,以此提高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儿童投掷动作学习水平。

3.2.3 设计适合我国国内儿童上手投掷的评估方式

目前我国幼儿体质测试以国家体育总局在2003年制定的《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幼儿部分)》作为依据,投掷的评估方式是上手网球掷远,以结果作为评价目标。这种结果导向的评价方式显然与教育部《发展指南》中提出的幼儿身体发展“幼儿平衡、力量与耐力、灵敏与协调等的活动能力”的目标相悖。美国对于投掷评估的方式主要是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能更好地确定孩子们投掷的质量和评价儿童动作的协调、灵敏性。未来我国研究者应该以结果和过程导向相结合,设计符合我国儿童特征的投掷动作评价工具,评价工具的设计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幼儿投掷动作学习和评价,还能促进国内关于儿童投掷的研究发展。

Cirrus clouds often appear in the sky, snow will fall in two or three days.

伴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迅速成长,快递企业同时也面临着各种难题与挑战,快递企业的发展速度服务水平以及服务质量等各种因素已经成为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探索电子商务环境下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对于促进电商物流的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

3.2.4 加强以投掷为主的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

投掷动作是日常生活中运用最多的操作性技能,特别是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和娱乐中更是频繁使用,例如藏族的“布鲁”、 鄂温克族至今保留着的用矛狩猎习俗以及苗族传统节目丢沙包等都涉及大量的投掷动作。国内研究者可从与投掷为主的传统体育项目入手,研究关于从小接触投掷与无接触投掷技术的儿童区别,一方面来探讨投掷动作的掌握程度与生活习俗的关系,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研究来促进与投掷有关的传统生活方式与体育项目的推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Gallahue D L, Ozmun J C. Understanding motor development:infants,children,adolescents,adults[M]. America:McGraw-Hill,2002:131-139.

[2]KASUYAMA T,MUTOU I,SASAMOTO H. Development of Overarm Throwing Technique Reflects Throwing Ability during Childhood[J].Physical therapy research,2016,19(1):24-31.

[3]Butterfield S A,Loovis E M.Influence of age, sex, balance, and sport participation on development of throwing by children in grades K-8[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993,76(2):459-464.

[4]East W B,Hensley L D.The effects of selected sociocultural factors upon the overhand-throwing performance of prepubescent children[J].Motor development:Current selected research,1985(1):115-127.

Ehl T, Roberton M A, Langendorfer S J. Does the throwing "gender gap" occur in Germany?[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2005, 76(4): 488-493.

[5]McKenzie T L, Alcaraz J E, Sallis J F,et al .Effects of a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 on children's manipulative skills[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1998,17(3):327-341.

[6]Payne V G,Isaacs L D. Human motor development: A lifespan approach [M]. Routledge, 2017.

[7]Barrett D D, Burton A W. Throwing patterns used by collegiate baseball players in actual games[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2002, 73(1): 19-27.

[8]Hamilton M L, Tate A. Constraints on throwing behavior of children [J]. Motor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Reviews, 2002(2):49-61.

[9]Langendorfer S J, Roberton M A. Individual pathways in the development of forceful throwing[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2002, 73(3): 245-256.

[10]Wild M R. The behavior pattern of throwing and some observations concerning its course of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J]. Research Quarterly of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1938, 9(3): 20-24.

[11]Seefeldt V, Reuschlein S, Vogel P. Sequencing motor skills with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C].meeting of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Houston,1972.

[12]Garcia C, Garcia L. Examining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throwing [J]. Motor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review,2002(2):62-95.

[13]Langendorfer S J, Roberton M A. Developmental profiles in overarm throwing: Searching for "attractors""stages" and "constraints"[J].Motor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reviews,2002(2):1-25.

[14]Roberton M A.Stability of stage categorizations across trials: Implications for the "stage theory" of overarm throw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1977,3(1):49-59.

[15]Nelson J K, Thomas J R, Nelson K R,et al .Gender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throwing performance: Biology and environment [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1986,57(4):280-287.

[16]Runion B P, Roberton M A, Langendorfer S J. Forceful overarm throwing: A comparison of two cohorts measured 20 years apart [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2003, 74(3): 324-330.

[17]Morris A M,Williams J M,Atwater A E,et al .Age and sex differences in motor performance of 3 through 6 year old children [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1982,53(3):214-221.

[18]Sakurai S, Miyashita M.Developmental aspects of overarm throwing related to age and sex [J].Human Movement Science,1983,2(1-2):67-76.

[19]Thomas J R,Alderson J A,Thomas K T,et al .Developmental Gender Differences for Overhand Throwing in Aboriginal Australian Children[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2010,81(4):432-441.

[20]Thomas J R, French K E.Gender differences across age in motor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5,98(2):260.

[21]崔运坤,贾燕,马琳,等.动作模式释义:定义、机制、分类、训练[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36(2):98-106.

[22]Southard D. Change in throwing pattern: critical values for control parameter of velocity[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 Sport,2002,73(4):396-407.

[23]Southard D.Mass and velocity:control parameters for throwing patterns [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 Sport,1998,69(4):355-367.

[24]Dusenberry L.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Training in Ball Throwing by Children Ages Three to Seven [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 Sport,2013,23(1):9-14.

[25]Ignico A A.Effects of competency-based instruction on kindergarten children's gross motor development [J]. Physical Educator,1991,48(4):188.

[26]Choi Y.Changes in throwing pattern and perceptual judgment as the function of task variations for young children [D].West Virginia University,2010.

[27]Moore J B, Reeve T G. Effects of task demands on throwing performance of children [J].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987,65(2):503-506.

[28]Fronske H, Blakemore C, Abendroth-Smith J. The effect of critical cues on overhand throwing efficiency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J]. Physical Educator,1997,54(2):88.

[29]Stodden D F, Rudisill M E. Integration of biomechanical and developmental concept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hrowing: Effects on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der differences [J].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2006,51(2):117-141.

[30]Eason B L, Smith T L. Effects of multi-chromatic and achromatic targets and darts on throwing [J].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1980, 51(2): 519-522.

[31]Logan S W,Ross S M,Chee K,et al .Fundamental motor skill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erminology[J].J Sports Sci,2017,36(2):1-16.

Review of foreign children 's fundamental motor movement skills :a case of shoulder throwing

ZHOU Yong-chun1,2,QIN Pei-fu1, 2,LIN Li-yu3,LIU Liu1,2

(1.School of P .E .,National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21,Fujian ,China ; 2. Sport Science and Health Lab ,National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21,Fujian ,China ; 3. Youmei Preschool of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21,Fujian ,China )

Abstract :Overhand throwing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basic motor skills in sports and daily life.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children's throwing in China is in infancy.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on foreign children's throwing, it can promote the learning mode, the teaching mode and the strategy of children's throwing action mode. Foreign research scholars have made mature studies 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throwing movements; motor skill interven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throwing movement. Th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tools for throwing are not yet unified. And the sequence of motor skill development is a common method to judge whether basic motor skills are formed.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To formulate children's throwing sports patterns and development sequences that are in line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physical development; pay attention to the gender difference between men and women,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of throwing; formulate an evaluation method suitable for children's domestic throwing in China;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sports that are mainly throwing.

Key words :overhand throwing; action mode; development sequence; evaluation method; motor skil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 G8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840( 2019) 03-0044-08

收稿日期: 2019-02-24

基金项目: 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周永春(1994- ),男,福建宁德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动作发展与基本动作技能学习。

通讯作者: 林丽玉(1969- ),女,福建永春人,幼教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标签:;  ;  ;  ;  ;  ;  ;  ;  ;  

国外儿童上手投掷基本动作技能研究述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