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第二医院
摘要:规范针灸治疗,疗程三周,应用平均发作次数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评价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肢体及面部等不自主活动均比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 正确认识中风及其分型,并给予有针对性的针灸治疗措施能更大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尾状核及壳核梗死;不自主运动增多
中风是一种常见急性疾病,古代中医文献从其发病急骤和症状特征,而有“卒中”、“厥证”、“偏枯”等名称。临床按病位深浅及病情轻重,分中经络、中脏腑二类。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完善了神经系统的病损定位,并发现尾状核及壳核梗死损害时,可出现对侧以上肢为重的不自主运动、头面部的不自主运动。本文旨在研究针灸对该部位梗死造成的不自主运动的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以尾状核及壳核为主的梗死;②年龄在55至75岁之间;③经CT或MRA证实。排除标准:①昏迷者;②病情恶化,出现新的梗死或出血;③不配合治疗者;④严重晕针者。分组方法:按时间分组,将2006年至2011年12月的2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的19例患者作为治疗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1.2 治疗方法: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时进行。两组患者共进行3周的针灸康复治疗。
对照组治疗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频脉冲电治疗及局部穴位药物贴敷,每周5天治疗,每项每次40min,强度为上肢3级,下肢4级。
治疗组的治疗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每周5天针灸治疗:①主穴:上肢取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后溪,下肢取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风市、阴市、悬钟;②配穴:承浆、地仓、颊车、合谷(发生面部不自主运动的对侧穴位)、曲泽、大陵、曲泉、太溪。头针(舞蹈震颤控制区)③留针:体针及面针30分钟,头针40分钟。
1.3疗效评定:每次评定前要求病人保持情绪平稳,在每日开始治疗前进行评定,此后每周前进行平均评定,比较两组不自主运动减少情况(以每日9时及14时开始计时,分别计时1分钟,计数病人发出不自主运动次数)。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治疗前后两组数据均采用t检验。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评价均有差异(P<0.05);治疗前后肢体、头面部等不自主活动频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中风为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疾病之一,包括现代医学中的缺血性卒中及出血性卒中,且该病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和痛苦。其中尾状核及壳核梗死,因其表现特殊,有时不出现肢体肌力的改变,仅出现肢体不规则、无节律和无目的不自主运动,表现为耸肩、转颈、伸臂、抬臂、肢体不停的扭转和手指伸屈等动作,上肢重于下肢,远端重于近端,随意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加重,安静时减轻,入睡后消失。头面部可出现挤眉弄眼、撅嘴、伸舌、龇牙等动作。病情严重时肢体可有粗大的频繁动作。因此可出现误诊及病人本身的不重视而失治,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病人形象。本研究结果可证明,经过3周治疗后,治疗前后随意运动发作次数比较,治疗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以第二周治疗效果明显,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从表2我们可以分析出病人两种治疗最终均可使不自主运动减少,但针灸治疗后可使同时期病人发生不自主运动的频率低于对照组,减少病人因不自主运动带来的身体上及心理上的不适。
综上所述,尾状核及壳核梗死治疗,常规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如加用针灸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但是在今后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①随症加减穴位,以及伴随疾病的配穴;②更有效的评定标准;③由于病例采集较困难,故未能采取随机分组,拟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杨兆民等,刺法灸法学,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ISBN 7-5323-3854-1/r.1033
[2]邱茂良等,针灸学,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ISBM 978-7-5323-0218-5
[3]燕铁斌等,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03~243
论文作者:于明月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5
标签:自主论文; 针灸论文; 患者论文; 肢体论文; 对照组论文; 病人论文; 两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