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治理近几年通货膨胀的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近几年论文,试论论文,经验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我国致力治理通货膨胀,已取得非常可贵的成绩和丰富的经验。系统总结这些经验,不仅对我国今后的宏观调控具有很大意义,而且对于外国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治理这次通货膨胀方面,我认为我们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条。
一、只有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全国上下一齐动手,才能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下有效治理通货膨胀。货币流通状况是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反映,出现通货膨胀,说明经济发展出现了失调现象。因此要治理通货膨胀,特别是要在经济持续增长条件下治理通货膨胀,必须组织经济各部门甚至全民协调配合行动。在我国只有党中央和国务院才能做到这一点。我国这次所以能够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外汇储备大量增加的同时,有效治理通货膨胀,决定性的原因正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正确,决心很大。一开始中央就按照既要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长速度又要治理通货膨胀的要求,采取措施,真抓实干。
远在1992年底,通货膨胀尚处于初期阶段时,江泽民同志就在当时的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防止经济过热”,此后,几位中央领导人又多次强调这一问题。并在通货膨胀势头强化之后,于1993年6月制定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简称16条),动员各地、各部门正式投入治理通货膨胀、抑制物价上涨的工作。一年后,李鹏总理在1994年9月6日召开的全国进一步加强物价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又对治理通货膨胀提出十项措施,并宣布要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整个经济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稳定物价作为关系改革和发展的大事,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在治理通货膨胀的工作开展起来后,阻力也就接着出现。由于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和误将经济转轨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归咎于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经常有企业和地方要求增加贷款,放松银根。党中央、国务院对形势一直保持着清醒的认识,没有因此动摇治理通货膨胀的决心,继续要求银行对生产市场适销商品的企业给与合理支持,对不应贷款的企业坚持不予贷款。由于中央态度坚定明确,在治理通货膨胀的关键时期,基本上做到了各部门、各地区协调配合,齐抓共管。
特别重要的是,在这次治理通货膨胀取得较大效果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没有急于转变货币政策。1996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较上年的上涨率下跌到6.1%,许多人认为适度从紧货币政策应该停止实行,宏观政策应该放松。但鉴于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微观经济主体在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方面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各地都想大上、快上的情况,中央决定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这同以往几次治理通货膨胀,在零售物价上涨幅度回落之后,急于放松货币政策,导致通货膨胀很快复归,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使我们有可能避免一次新的经济起伏。
通货膨胀虽然是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失调的反映,但它集中表现为货币供应超过了客观需要。人民银行作为货币主管部门,在治理通货膨胀工作方面处于关键性地位。在这次治理通货膨胀过程中,人民银行同国家计委、财政部等主要宏观调控部门积极协调配合,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有关决策,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乱拆借、乱集资,整顿金融秩序;正确掌握银行贷款和货币供应力度;适时调整利率,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人民银行还巧妙地利用相应收回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的办法,冲抵因外汇占款增加多供应的货币。做到了在国家外汇储备和央行外汇占款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国家未因此过多投放货币。同时,由于商业银行归还中央银行借款后因此对企业减少的贷款,企业可以用向中央银行结售外汇获得的资金抵补,也未因此减少生产正常需要的资金。
二、执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是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情况下治理通货膨胀的根本保证。我国在这次治理通货膨胀过程中,一直执行了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这个政策虽在1994年后才明确提出,但其精神从1993年下半年就已开始执行了。所谓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就是紧缩力度有弹性的紧缩货币政策。其特点:一是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紧缩力度。例如,中央下发“16条”初期,即1993年6、7月份,紧缩力度较强,很快取得预期紧缩效果。但许多企业一时适应不了,感到资金太紧,生产和经营不能正常进行。于是中央从8月份开始,微调国家银行贷款掌握力度,对企业适当增加信贷数额。到这年底,银行仅流动资金贷款就新增加2464亿元,保证了企业增加生产需要资金的供应。二是根据改善经济结构的需要,用不同的力度掌握贷款和控制货币供应。即应该严格控制的贷款和货币供应,坚持严格控制;应该发放的贷款和投放的货币,坚决发放和投放。例如,农副产品生产和收购需要的资金和生产市场需要工业品的企业需要的资金,银行是一直给与贷款支持的。
这就既保证了经济持续快速增加,又保证了通货膨胀的有效治理。
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控制也是这样,坚持分别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该上的项目支持其上,不该上的项目不允许上的原则。从而一方面制止了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加,缓解了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保持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合理增加,打好了经济持续增加的物质基础。在这次治理通货膨胀过程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93年较上年增长50.6%;1994年增长27.8%;1995年增长18.8%;1996年增长18.2%。这同治理1988年到1989年那次通货膨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989年竟比上年减少8%,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需要的时间当然会长些。我国治理最近这次通货膨胀,截至1996年底已花费三年半的时间,比以往任何一次用的时间都长。然而却避免了经济滑坡,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从总体看,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三、支持和促进主要农副产品的生产,增加社会总供给,是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下,有效治理通货膨胀的关键所在。这次通货膨胀前期物价上涨较猛,固然反映出当时社会总需求较多地大于社会总供给,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社会总供需之间的结构不合理。突出的表现是粮食、蔬菜等主要农副产品供应紧张,致使粮价、菜价首先上涨,接着同粮、菜有关的商品价格也上涨,从而带动整个物价水平大幅提高。因此狠抓粮、菜等主要农副产品的生产,对于缓解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现象,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概括来说,就是社会总需求超过了社会总供给。因此,控制社会总需求是治理通货膨胀的办法,而支持适销对路商品的生产,增加社会总供给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方法。且支持适销对路商品的增产,还能直接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保证经济快速发展,是更加积极地治理通货膨胀的办法。
当然,支持生产需要增加一些贷款和货币供应,有激化通货膨胀的一面。但只要瞄准对象,掌握好分寸,把支持重点放在市场最急需且在价格上有带头作用的商品方面,就可以投入少产出多,相对减弱激化通货膨胀的作用,加大缓解通货膨胀的作用。从总体上看,成为有效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之一。
支持市场急需商品的生产,是我国以往治理通货膨胀采用过的方法。例如,我国在治理1980年的通货膨胀时,就曾利用银行中短期设备贷款,支持过市场急需轻工产品的生产,取得较好的效果。然而,此次这一办法发挥的作用更大。在此次治理通货膨胀过程中,国家在支持主要农副产品增产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增加对农业的投资和贷款;两次提高农副产品价格;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建立粮食和副食品风险基金等,促使粮食和蔬菜等有了较多的增产。加上进口了一部分粮食,使粮食库存大量增加,粮食、蔬菜供应明显改善。与此同时,对生产适销对路工业品需要的流动资金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需要的资金,也给予合理支持。从而促使整个商品市场的供应状况越来越好,全国商品零售价格逐步回落。
四、经济手段同行政手段结合,重视发挥行政手段的作用,是这次有效治理通货膨胀的重要方法。此次治理通货膨胀,在充分使用各种经济手段的同时,也重视了行政手段的作用。治理通货膨胀的决策和主要措施,都是由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和提出,用行政办法下达各地各部门贯彻执行的。有些措施指定由政府首长亲自负责贯彻落实。
行政手段的使用,特别体现在对市场物价的管理方面。在这次治理通货膨胀过程中,多次进行全国物价大检查,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反对价格欺诈、随意乱涨价,维护市场秩序。这对稳定市场物价发挥了很大作用。
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各级政府尚在管理经济,在宏观调控方面行政手段非常重要。许多事情如没有行政手段介入,就得不到预期效果。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各级政权机构同心同德,行政手段容易取得效果。这是我们的优势。我国这次治理通货膨胀取得巨大和可贵成绩,同这一优势的充分发挥是分不开的。
从对这次治理通货膨胀经验的分析,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启示。多年来,在我国经济界,对经济转轨时期能否避免通货膨胀有不同的看法。这次通货膨胀的基本治理,用事实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就是在转轨时期,只要我们有稳定货币的决心,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货膨胀是可以避免的。
我国现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政府职能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正处于转变过程。在这一时期,微观经济主体,主要是国有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增长方面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很容易造成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增长过快,出现通货膨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连续于1980年、1985年、1988年和1993年出现通货膨胀的原因就在这里。因此,只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包括金融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微观经济主体对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的约束力,才能从经济深层次消除对通货膨胀的冲击,比较容易较长期维持币值稳定,避免通货膨胀。我国这次治理通货膨胀的事实说明,在这些条件未具备之前,即在经济转轨时期,只要认识到微观经济主体潜藏着对通货膨胀的冲击力,实行坚定的稳定货币政策,用外在的约束力弥补微观经济内在约束力的不足,通货膨胀也是可以避免的,出现了也可以治理。
由于这期间微观经济中存在着对通货膨胀的冲击力,因此,能不能避免出现通货膨胀,国家的货币政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国家稳定货币的决心大、政策正确、措施得力,各方面配合协调得好,微观经济对通货膨胀的冲击得到约束,通货膨胀就可以避免和治理。反之,如认定通货膨胀不可避免,无必要白花力气预防,从而放松警惕,则通货膨胀就真的不可避免,出现通货膨胀也就不可能真正治理。
我国党和政府,从多次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教训中,深刻认识到了上述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和持续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从而不仅已经治理了近几年的通货膨胀,而且为我国今后持续实现币值稳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