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后低钠血症患者补充浓氯化钠的临床效果论文_苗荟

伊春市第一医院 153000

【摘 要】目的 观察分析颅脑损伤后低钠血症患者采用补充浓氯化钠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7年3月收治的颅脑损伤后低钠血症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补充浓氯化钠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补充生理需要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钠水平恢复时间、血钠纠正率、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SIADH)发生率以及病死率。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钠恢复时间显著降低,血钠纠正率明显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IADH发生率以及病死率分别为27.08%,与对照组的29.17%、10.4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颅脑损伤后出现低钠血症的患者给予浓氯化钠进行治疗,可以快速地纠正低钠血症,而且不会增加SIADH的发生率,病死率较低,值得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颅脑损伤;低钠血症;;浓氯化钠;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65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7)04-076-01

低钠血症指的是血浆中血清钠<135mmol/L,是颅脑损伤的并发症,可分为脑性耗盐综合征(CSWS)和抗利尿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SIADH),该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摄取不足、排泄增加、代谢紊乱等,若治疗不及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1]。本研究探讨了颅脑损伤后低钠血症患者采用补充浓氯化钠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7年3月收治的颅脑损伤后低钠血症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其中,观察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34-76岁,平均年龄(52.3±11.2)岁。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31-77岁,平均年龄(51.9±10.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措施,给予按生理需要补液的治疗方法进行补液,按照补钠量的计算公式进行补液。补钠量(mmol/L)=(正常血清钠值-实测血清钠值)×体质量×0.6(女性为0.5)。观察组的患者采用补充浓氯化钠的治疗方法进行补液,一旦检测患者的血钠水平低于135mmol/L,立刻给予患者浓度为3%的氯化钠溶液进行补液,每天输注3%氯化钠溶液500mL,当患者的血钠恢复至正常水平时,维持治疗1d后不再给予浓氯化钠进行治疗;如果经过5d的补充浓氯化钠治疗后,患者的血钠水平仍然没有恢复至正常水平,分析患者是否存在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SIADH),再进行限水限盐等综合处理措施,直至低钠血症得到纠正。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钠水平恢复时间、血钠纠正率、SIADH发生率以及病死率。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处理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血钠水平平均恢复时间以及血钠纠正率比较 如表1所示,两组治疗前血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钠恢复时间显著降低,血钠纠正率明显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血钠水平平均恢复时间以及血钠纠正率比较

2.2两组SIADH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 如表2所示,观察组SIADH发生率以及病死率分别为27.08%,与对照组的29.17%、10.4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SIADH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例(%)]

3 讨论

颅脑损伤患者其颅内压增高,通常需要使用甘露醇和速尿等脱水剂药物利尿来进行治疗,但是很有可能会出现钠盐补充不足等情况,因此,患者会发生低钠血症[2]。钠离子是维持人体正常渗透压及膜电位的重要离子之一,但要发挥其重要功能,血钠必须保持在一定范围内,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颅脑损伤后低钠血症患者大都是因为利尿治疗和钠盐补入不足所导致,如果不能对患者的血钠进行及时有效的纠正,可以导致患者死亡。颅脑损伤所导致的低钠血症可分为脑性耗盐综合征和抗利尿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两者的临床表现都极为相似,区别的指标是监测体质量和中心静脉压,临床上对于二者的治疗方法是完全相反的[3]。对于CSWS的病人,由于肾小管重吸收出现障碍,肾脏保钠功能下降,血容量没有增加,机体排出大量的尿钠,只需静脉给予3%~5%的高渗盐水,慎用速尿,就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SIADH的病人,其发病机理是尿钠排出增多、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增多导致血钠下降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神经受损,治疗方法选用限水治疗,严格控制病人的入水量,每8 h静注40 mg速尿。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血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钠恢复时间显著降低,血钠纠正率明显的提高(P<0.05)。观察组SIADH发生率以及病死率分别为27.08%,与对照组的29.17%、10.4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颅脑损伤后出现低钠血症的患者给予浓氯化钠进行治疗,可以快速地纠正低钠血症,而且不会增加SIADH的发生率,病死率较低,值得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伟轩,何志鹏,黎学谦,等.补充浓氯化钠治疗颅脑损伤后低钠血症临床疗效分析[J].哈尔滨医药,2014,34(4):289-290.

[2]练晓文,陈建良,游恒星,等.老年颅脑损伤后并发低钠血症的治疗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10):1580-1582.

[3]吴俊华,娄林娟,钟玉祥.颅脑损伤后低钠血症患者补充浓氯化钠的临床效果分析[J].重庆医学,2017,46(11):1550-1551.

论文作者:苗荟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3

标签:;  ;  ;  ;  ;  ;  ;  ;  

颅脑损伤后低钠血症患者补充浓氯化钠的临床效果论文_苗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