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反应的观察与处理论文_龚雪芹

成都青羊区新华少城社区服务卫中心 610031

摘要:背景:由于媒体对预防接种反应的夸大和负面报道,不同程度影响了公众对预防接种的认知,间接影响了预防接种率,不利于儿童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目的:探讨降低预防接种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统计分析、观察接种1540针次影响预防接种反应发生的因素及降低措施。结论:安全注射和接种时间选择能够降低预防接种反应发生机率。

关键词:预防接种反应

1.概念和分类

1.1 定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简称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1.2 AEFI的分类

1.2.1 一般反应

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局部红肿、硬结,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1.2.2异常反应

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特点:在被接种者中的极少数人中出现;反应一般较重、需要医学处置;

与疫苗种类和个人身体素质有关。

1.2.3偶合:

是指被接种者在接种疫苗时正处在某一疾病的潜伏期或前驱期,或其他疾病即将发作时接种后发病。

特点:不管是否接种,疾病一定会发生;

发病只是与接种在时间上的吻合,与接种无关。

1.2.4诱发或加重反应

指被接种者有某种疾病的病史或患有某种慢性疾病,但临床症状不明显,当接种后上述某种疾病的症状变得明显,或影响生理过程,或临床症状变得明显或急性发作,经过调查证实与预防接种有一定关系。

特点:发病时间和临床表现与疫苗接种的固有反应不符;可查出原发病的体征和病原体;经调查证实发病与接种有一定的关系。

1.2.5预防接种事故

指在接种不合格疫苗或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的差错对受种者所造成的健康损害。

1.2.6心因性反应

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性反应。

1.2.7原因不明反应

指从现有的资料分析,不能肯定是什么原因引起患者出现的临床表现。

2.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的原因

2.1.疫苗自身因素

①疫苗的毒株

②疫苗的生产工艺

疫苗的生产工艺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

③疫苗中的附加物

④疫苗污染外源性因子

疫苗生产所用的原料如动物器官、组织、动物血清、酶制剂等,可能带有潜在的致病因子。

⑤疫苗制造中的差错

疫苗在广泛使用前需检定部门严格检定,确证安全后才可使用。

2.2疫苗使用方面的因素

①接种对象不当

不同疫苗均规定不同的接种对象,对象选择不当,容易导致反应的发生。

②禁忌证掌握不严

③接种部位、途径不正确

④误用与剂型不符的疫苗或稀释液

⑤疫苗运输或储存不当,使用时未检查或使用中未摇匀

⑥不安全注射

消毒不严往往造成接种后感染,例如,接种时未做到一人一针一筒;注射器或疫苗使用时间过长,受到空气中的细菌或操作人员污染;注射局部消毒不严等。

2.3个体方面的因素

2.3.1健康状况

在健康状况较差的情况下,如重度营养不良、经常低热、消耗性疾病的恢复期进行预防接种,容易引起反应加重;

2.3.2过敏性体质

属于过敏性体质的人,当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或多次刺激后,容易发生过敏反应,造成组织损伤或生理紊乱。

2.3.3免疫功能不全

有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者,或接受免疫制剂治疗和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而造成免疫功能衰退者,在接种某些活疫苗后,容易发生异常反应。

2.3.4.精神因素

这些反应通常发生在7岁以上儿童、以少年、青年居多。

2.4其他因素

2.4.1接种时间

预防接种时间可能影响接种后的反应,但不是绝对因素。

2.4.2药物影响

由于免疫制剂的广泛应用,继发性免疫缺陷增多,因此,对应用这些药物治疗的人,最好不要接种减毒活疫苗。

2.4.3其他

预防接种后进行剧烈运动和重度体力劳动会加重反应。

3.“三个”常见一般接种反应及处理

3.1发热:

各种预防接种均可使少数人发生发热反应,尤其低热比较常见

处理措施:

①38.5度以下,物理降温、多饮水,温水浴等。超过38.5度,口服退热药:美林,4-6小时可以重复一次,泰诺林:发生作用虽然慢,但安全,低热可以首选,冰冰贴等。

②如果持续、反复高热,应立即到儿童专科医院就诊,排除其他发热性疾病。如果无其他疾病,可以继续对症处理,多休息、多饮水,一般2-3天即可恢复。

3.2过敏性皮疹:

各种预防接种均可使少数人发生皮疹,皮疹类型多种多样,一部分皮疹可能与过敏有关,还有一部分皮疹与注射疫苗有关。可表现为:荨麻疹,最为多见,一般在接种后数小时以至数日内发生。

处理措施:

排除其他过敏性疾病后,如果儿童体温和大小便正常,精神、饮食、睡眠

一般情况较好,可外用抗过敏药,皮疹严重的可以服用抗过敏药物。一般2-3天即恢复正常。

3.3接种局部红肿、疼痛:

各种预防接种均可使少数人发生接种部位红肿、疼痛,为比较常见的接种反应。严重疼痛,影响功能者,极其罕见,笔者从事接种工作20余年,接种30余万针次,仅遇见3例。一般伴有发热、烦躁、易激惹等。

处理措施:

①24小时后局部热敷,2-3天后缓解

②严重疼痛影响功能者:局部热敷,口服镇静止痛药,休息、多饮水。3-4天后缓解,未留下功能障碍。

4.“八个”降低接种反应的措施:

①严格掌握禁忌症,避免耦合症发生;

②做好预检和接种查对工作,避免差错事故发生;

③做好疫苗的运输和储存工作,保证疫苗质量

④备好急救药品

⑤接种前将疫苗充分摇匀,不仅可以减轻反应,而且可以增加免疫效果;

⑥把握正确的接种途径:卡介苗只能皮内接种,其他疫苗皮下或肌肉接种;

⑦接种时间:通过1540针次接种观察,我们发现上午接种疫苗发生接种反应的机率会减少,而且反应严重度会减轻。尤其是夏天更明显。可能与上午机体的免疫状况较下午好,夏天上午的气温较下午低等因素有关;

⑧接种后避免剧烈运动和重度体力劳动,不饮酒、浓茶和咖啡等。

5.结论:

安全注射疫苗(特别是接种前充分摇匀疫苗、尽量选择上午接种疫苗和把握正确的接种途径)是可以降低接种反应发生率的。

参考文献:

[1]《实用预防接种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论文作者:龚雪芹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6

标签:;  ;  ;  ;  ;  ;  ;  ;  

预防接种反应的观察与处理论文_龚雪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