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都市农业现代化_农业论文

论我国都市农业现代化_农业论文

论我国城市农业的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我国论文,农业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城市农业的涵义及我国的实践

城市农业(Urban Agriculture)是指处在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大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并紧密服务于城市的现代化农业。城市农业是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农业现象,是城市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等进一步融合过程中的一种发达的现代农业。城市农业在我国大都市也称“都市农业”。城市农业具有下列特征:①城乡融合性。一方面体现在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渗透,农业、旅游交叉融合;另一方面体现在各种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先进设施以及先进农艺相互交融。②功能多样性。城市农业不仅为市场提供名、特、优新的农副产品,而且要具有为城市居民提供旅游观光场所,进行文化传统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③现代集约性。与传统农业相比,城市农业在资本、设施、科技、劳动力等方面表现出高度的密集性。④高度开放性。充分利用城市发达的市场、信息和交通网络,跨越区域界限发展农产品生产和交易。

城市农业的主要功能:一是具有推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提供优质的农产品以满足城市的消费需求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的经济功能;二是具有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观光、休闲的场所,增强人们对现代农业和文化内涵的感知,增加就业机会的社会功能;三是具有营造优美宜人的绿色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充分城市的绿化带,防止城市污染和过度扩张,保持优美生活环境的生态功能;四是具有农业依托大城市强大科技、信息、经济和社会力量的辐射,成为现代高效农业的示范基地和展示窗口,进而带动农业乃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示范功能。

国际上最早提出城市农业理念的是美日欧等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我国的城市农业主要来源于日本和我国台湾的经验和启示。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等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开始城市农业的实践。其中尤以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山东的潍坊,以及江苏的苏州、常州、无锡等城市较具代表性。上海是我国第一个将城市农业列入“九五”计划和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的城市,在发展城市农业过程中,上海树立了“开放式农业”的新观念,建设城市绿化和环境美化相结合的生态农业,建设大型农牧渔综合生态工程区,开辟成片农业生态园区;与城市旅游业相结合发展观光农业;与城市食品工业建设相结合,建立“绿色食品”和农产品加工基地;与城市第三产业建设相结合,发展农产品贸易市场和期货市场,建立现代化农产品储运体系,最终形成农副产品生产、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储运业五大生产体系。北京市明确提出以现代化农业作为都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强化其食品供应、生态屏障、科技示范和休闲观光功能,使京郊农业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先导。深圳市为适应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需要,对城市农业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目前观光农业、高科技农业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的城市农业,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苏南模式,在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方面成效显著,初步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

我国的城市农业在发展中与国外相比较,呈现出以下三大特点:一是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兼顾发展。从目前我国几个大城市的城市农业发展实践看,它们均有效吸取了日本、新加坡的城市农业发展经验,在制订城市农业发展规划中,既强调城市农业必须以生产、经济功能为主,也同时强调重视生态、社会功能与文化功能;二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对经济建设的宏观调控,加大了包括水利、生态农业的基础建设投资,扩大了包括农村市场为重点的国内需求,从根本上拉动了整个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城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三是在城郊农业基础上发展城市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过程中的城郊农业,正逐渐而被作为城郊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的城市农业所替代。

2 我国大城市发展城市农业的现实意义

城市农业作为一种崭新的现代农业形态,已经形成我国许多大城市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点选择。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分析,在我国大城市发展城市农业的现实意义,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有利于改变农业的弱势格局

传统观点认为,农业是一个社会效益大而经济效益低,易于受自然和市场风险影响的弱势产业。城市农业的发展,改变了农业的弱势格局,使农业处于一个较为有利的经营位置。这是因为城市农业接近市场,经营城市农业不仅可节省农产品上市费用,而且能比其他产地农业、大田农业更快、更直接地获取市场信息,以及时调整生产结构。此外,城市农业还具有可以满足饭店、宾馆等一些特殊高档的需求,享受大城市完备的基础设施带来的益处;贴近都市消费者,可以随时了解市民的消费潮流等有利条件。

2.2 有利于城市功能的不断加强

城市农业分布在城市化以及周边延伸地区,它是一种区域农业。城市农业的生产、流通和经营,农业形态和空间布局,都必须服从于大城市的需要,为市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在服务中获得经济效益。同时由于城市及居民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这就决定了城市农业的形态、生产经营形式与功能的多样性。城市农业不仅要充分利用大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施进行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优、特、新农副产品,而且要具有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生态环境,绿化美化市容市貌,提供旅游观光场所,进行文化传统教育等诸方面的功能。经营形式的多样和功能的不断延伸,大大强化了大城市的功能。

2.3 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提升

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城市农业在这方面恰恰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大城市具有强大的人才、科技、资金优势,便于多学科通力合作,联合攻关。尤其在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微生物工程在内的生物工程技术直接应用于动植物生长过程中,更加体现出大城市的综合优势。

2.4 有利于现代管理手段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

现代农业生产所面临的产品市场条件、要素市场条件、生产过程的技术性质与组织结构远较传统农业复杂,而传统的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新情况的要求。大城市所具有的综合优势,便于经营管理者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采集、处理信息,及时根据市场信息调整生产安排;便于依靠不同类型的专家,协同、组织复杂的生产要素,处理好生产中的复杂问题。

3 我国城市农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3.1 农村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是城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尽管我国农村城市化滞后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致使我国的城市化率(32%)远远低于世界46%的平均水平,但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及其所辖地区的城市化率一般高于或接近世界城市化平均发展水平。随着现代城市功能的日益多元化和农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势必带来农村与城市在生态、经济、社区等方面全方位的融合,形成所谓的“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的城乡界限消失的局面;与此同时,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扩张,造成了城市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调和生活环境的恶化,迫使人们将目光转向城郊和农村,期望以此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体验田园风光,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也由此应运而生。可见,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对城市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3.2 大城市的综合优势是城市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方面,城市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大城市的现代工业技术物质装备以及城市的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条件,从而加速农业向资本、科技密集和土地节约型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毗邻城市,城市强大的工业技术和科学技术也十分容易向农业渗透。因此城市农业拥有比其他地区无法相比的优越条件,更易实现集约化、设施化、工厂化和规模化。城市农业具有高科技、高投入和科学化管理的性质,对人力资本有着较高的要求,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农业生产领域的人力资本首先在城市及城市周边地区聚集;另外,大城市低成本运行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也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3.3 科技创新是城市农业发展的推动力

只有大规模应用科学技术,才能提升农产品的品质,改善服务手段和创造农业效益,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城市农业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科技的创新。从我国城市农业发展的成功实践看,无论是农作物的育苗、播种、浇水、施肥、撒药、收获,还是农产品的加工、运输、销售,都紧紧依赖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3.4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规范管理是城市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城市农业需要新的经济活动规则来加以规范,更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规范化管理。城市农业既是一种制度创新,又是一种机制创新,它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模式,变对口管理为综合管理,在产业布局、生产力布局等方面强调城乡统一规划;在管理手段上坚持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原则;在管理职能上发挥政策的扶持作用,对城市农业的发展起指导、推动、协调、服务的作用。

4 我国城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城市农业在我国的发展有5年多的时间,从目前的实践效果看,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由于发展起步较晚,时间较短,目前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4.1 对城市农业发展的理论研究还十分薄弱

我国城市农业更多的是借鉴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发展起来的,发展之初虽然召开了几次国内外的专题理论研讨会,但国内就整个城市农业发展理论的研究仍十分薄弱,特别是对城市农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如:城市农业发展需建立在多大的城市规模之上、城市农业发展的机理、政府和市场分别应发挥何种作用等问题,缺乏必要的理论研究。一方面是实践的轰轰烈烈,一方面是理论研究的冷冷清清,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现象,必然影响和制约我国城市农业的健康发展。

4.2 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部署

城市农业的发展是一个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城市农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城市地方政府对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的基础上,如果缺少政府的规划和政策支持,仅靠市场的自由发展,是难以保证城市农业健康发展的。从我国目前的实践看,除较早发展城市农业的几个大城市外,其余的城市虽然也明确提出发展城市农业,但一般没有将城市农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外乎理论研究的薄弱和发展的盲目。

4.3 没有形成有序的土地流转机制

目前虽然我国大城市及周边地区在坚持稳定土地所有权,活化土地使用权的原则下,采用土地的“返包倒租”等土地流转形式,以扩大土地的规模经营,但从整体情况看,还没有形成有序的土地流转机制,农业经营领域的自由竞争和破产兼并机制几乎不存在,使具有规模效益的城市农业难以在竞争中形成。

5 发展城市农业的对策措施

发展城市农业,重要的是通过发展高新科技农业,进一步发挥现代城市农业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为发展持续、优质、高效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探索有效途径。其具体的对策选择是:

5.1 建立城市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发展城市农业,首先必须建立城市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城市农业信息系统包括农业决策信息支持子系统、农业市场信息支持子系统、农业科技教育支持子系统。农业决策支持子系统:农业基本情况数据库;农业建设项目数据库;农业人才数据库;农业规划和环境数据库;农村金融数据库;农业政务数据库。农业市场信息支持子系统:农产品价格贸易数据库;农资供应数据库;优良种苗数据库;农业生产加工单位名录数据库。农业科技、教育支持子系统:农业气象数据库;病虫害防治数据库;农业科研项目数据库;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数据库;国内外高新技术数据库;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专业学会名录数据库;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城市农业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在功能上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和课题信息;为各级领导和农业生产基层单位提供农业文献保障。

5.2 农业产业化必须与城乡一体化结合发展

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才能使城乡一体化有实质性的突破;也只有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才能促进和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为城乡一体化寻找到了最佳结合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拓展了发展空间。二者互为发展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如果说发展城市农业,调整经济结构要立足于大城市的优势,那么,做好“两化”结合的文章就是突出这种优势的最佳选择。

5.3 建立多层次的农业市场体系

城市农业因在农作物种植规模和上市体制上与大规模产地有所不同,因此在这方面并不占有优势,特别是随着今后交通网络、信息产业的发展,形势将会更加严峻。为了克服这些劣势,在产地间的竞争中掌握主动,就必须理顺流通体制,建设好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市场,即既要有“大基地和大市场连接的大流通渠道”,又要有“小产地和小市场连接的小流通渠道”;还要理顺“市场流通”与“市场外流通”的关系,构筑起符合城市农业特点的多层次市场与流通体系,才能使城市农业在产地间的竞争中牢牢掌握主动权。

5.4 政府应采取科学的操作态度

政府在城市农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中,必须顺民心、顺市场,必须增强农业抑制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在工作中,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既要鉴成功经验,又要因地制宜,避免重复建设和一哄而起。必须坚持城乡结合,长短结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典型示范和逐步推进结合等工作原则,对中心城市、卫星城市和小城镇实行统一的科学规划,把城市农业真正建设成为结构合理,协调发展,各具特色,梯度辐射和全方位、多功能、高效益的现代农业,带动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

标签:;  ;  ;  ;  ;  ;  

论我国都市农业现代化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