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Would you like? Part A主题式说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说课论文,主题论文,Part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学内容
PEP《小学英语》第三册第五单元“What would you like?”A部分第二课时Let's talk & Group work。
二、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学生已掌握部分“三会”食物类单词和两个句型“Do you like…?”“I like…”,也在三年级时接触过“What do you like?”。虽然该句型以“过客”身份出现,但平时教师做活动时常常用到,所以较熟悉。此课学习也是为五年级深入该话题的“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单元学习作铺垫,体现了PEP教材注重用“滚雪球”的方式促成学生语言积累的创编思路。
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两部分:Let's talk和Group work。Let's talk通过Mike一家晚餐前的对话,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引导学习询问他人喜爱的食物及做相应回答;Group work板块主要为本课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I'd like…”提供一种活动形式。这一句型在对话中出现了两个轮次,且占整个对话的一半篇幅。所以,笔者将学生能灵活运用该句型定为本课的重点。另外,Let's talk 中还出现了“I'm hungry.What's for dinner?Wait and see.Everything's ready.”等辅助句型,目标指向营造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体现语言的流动感。但在此之前学生所学的课文中,辅助新授句型多停留在一至两个。如此也确定了本课的难点:能听懂、会说“I'm hungry.What's for dinner?Wait and see.Everything's ready.”等句型。如果学生有余力,可尝试适度地运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笔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听懂、会说“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I'd like…I'm hungry.What's for dinner?Wait and see.Everything's ready.”等句型,并能在适宜的情景中运用。
【技能目标】能综合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在活动中感受生活的多彩,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三、主要教学方法
回顾教学内容,发现这一课的话题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体现了“语言源自生活,语言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所以,笔者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考虑让孩子们在“做中学”,让他们通过完成一系列的任务活动自然习得语言。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任务型”教学途径,能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下面笔者从五个方面细说教学设计。
四、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
1.任务意义宜先行
Peter Skehan(1998)总结了Candlin(1987),Numan(1989),Long(1989)等研究者的观点,对任务作出如下评述:意义优先、任务完成为主、评估基于任务完成与否,也就是说,任务具有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不是“假交际”。
在课的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周末小当家”的任务活动,旨在整体运用目标语言,主要任务是安排好家人周末的晚餐。有些学生在过节或父母生日时也做过类似的事情,所以能模拟生活情景,将其真实地引入学习环境。这样的呈现有利于营造一个将语言内化为言语技能的支持环境,促进学生自然的、有意义的应用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任务阶梯铺顺境
语境是指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交际活动的社会环境。任何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任务活动的“做中学”特质决定了设计语境的重要性。小学英语课堂中不能只给学生呈现一个情境、一项任务,因为单一的任务活动并不能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教师在设计任务活动时,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设计由众多任务组成的“任务链”,以及符合或接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链”。
(第一项:语言情境;第二项:任务活动;第三项:目标语言)
笔者串联了与“周末活动”有关的生活素材——约同学聚会、做一回服务生、统计畅销菜、做做“小当家”,以此呈现出一个连续的“情境链”。整个一堂课,师生在游戏中思索,兴趣盎然。流动的生活情境让他们感受到了语言的实际功能,也体验到了“情境相生,境通则语顺”,简约而不简单。再者,1—9的小任务、小活动都指向了某一目标语言的操练和应用,为第10个综合运用语言的任务活动做好了准备。这样的设计符合任务呈现由易到难、由初级到高级的特质,语言教学呈阶梯式层层推进,符合阶梯形任务链的原则。
3.任务差距寻平衡
任务的差距性是指教师设计的任务对学生而言是有知识差距、能力差距、技能差距、信息差距和文化意识差距的。要平衡这个落差需要我们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充分考虑学习者已有的英语水平和生活经验,善于设置学生跳一跳就能尝到美味的高度(设置最近发展区域),引发学生的挑战心理,产生思维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笔者以重难点句型为例,谈谈自己本节课的设计。
(1)任务呈现有层次(突出重点)
为了保证学生顺利完成难度较大的任务,教师把一个任务精心设计为一系列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任务,使任务具有一定的梯度,逐步突出重点。
任务活动A:我是顾客,我点菜(教师与部分学生活动)
语言指向:能听懂、会说句型“I'd like…”
能力指向:应答能力
达成策略:教师给出中西餐馆的两份菜单,请学生点菜。
师生可运用语言:
T:What would you like,please?
S1:I'd like fish and noodles.
S2:I'd like hamburgers and juice.
S3:...
任务活动B:我是服务生,您点菜(部分学生活动)
语言指向:能听懂、会说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for dinner)?”
能力指向:模仿能力
达成策略:假设学生拿不出餐费,请他们做服务员,提供点菜服务。先从教师做顾客起。
学生可运用语言:
S1:Good evening!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please?
S2:I'd like beef,soup and rice.Thank you!
S1:My pleasure.
...
任务活动C:采访(全班学生自由活动)
语言指向:会说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
能力指向:表达能力+合作能力
达成策略:调查顾客的喜好。教师请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随意采访三位顾客。
师生可运用语言:
T:It's time to make a survey.
S1: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
S2:I'd like rice,beef and vegetables.
S1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
S3:I'd like...
...
任务活动D:统计畅销菜(小组活动+全班活动)
语言指向:综合以前所学内容
能力指向:计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
达成策略:畅销菜图片张贴。教师把全班分成若干个4人小组,其中一人任店长,统计出当日的畅销菜,并要求“店长”把图片贴在“店长推荐”板块中。
师生可运用语言:
T:Please tell me your favourite!
S1:In our group,3 students would like meat.Meat is their favourite.
S2:In my eyes,they like chicken best.
S3:...
无论是从语言和能力,还是活动的操练层面上,笔者都比较细致地做了规划,期望学生能扎实掌握、熟练运用本课的重点句型。
(2)任务形式多变化(突破难点)
为了让学生能做好小当家,我们需要教学有关询问家人喜爱的菜和准备菜中可能碰到困难的提问语句。由于新句太多,学生当家任务执行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分散难点,笔者设计了各个类型的任务活动。比如信息差任务:“交流你看到的汽车上的食物广告”,复习已学的食物类单词;决策型任务:“看家中所留食物,决定是否外出就餐”“看站牌,决定搭乘的公共汽车”,学说“What's for dinner?”“wait(for…)”;罗列型任务:“看明日课程表整理书包”,学说“Everything's ready.”。待完成上述三个任务型活动后,完成创造型任务“安排家人晚餐”就显得自然且轻松。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质,他们的不随意注意也会被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所吸引,进而自觉自愿地陶醉在知识的海洋中。笔者一直信奉:“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
4.任务延伸重衔接
课外作业应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深化和补充。通过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我们把课外作业改成与课堂学习任务有关,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有利于发展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做项目”形式,使其与任务型课堂融为一体,形成任务型教学的多维度和立体化。
课堂上表演的“周末小当家”活动也可以在生活中进行,既可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做实道德教育,也能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这样的作业形式还能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学习英语的情况,并根据自己的实际做出相应指导,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5.任务完成导评价
任务的完成是任务型教学程序的最后环节。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学到知识,形成技能,进而转化成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所以,Skehan认为完成任务是最重要的。笔者据此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通过40分钟的教学,本课预期目标基本达成,教学难点也得到突破。笔者设计力求体现“以培养语用能力为宗旨、以主题为中心、以任务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与用相结合,凸显英语为交际所用的教学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