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仓储商场的发展看我国零售业创新的紧迫性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看我论文,零售业论文,紧迫论文,对策论文,性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1X(2001)05-0060-02
近几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买方市场业已形成。经济的发展与市场形势的变化,促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零售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革命。从零售业态看,以仓储商场为代表的新的零售业态打破了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格局,呈现出多种零售业态并存的局面,给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本文试从仓储商场发展的现状以及我国零售业面临的困境,对零售业创新做些探讨和研究。
一、仓储商场的兴起与发展
仓储商场(Warehouse Store)又称仓库式商店,是一种无虚饰、价格低廉、服务有限的大型商店。从业态的角度说,这种脱胎于超级市场的零售方式,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国家。1968年,SHV集团在荷兰建立了全球第一间集货仓及卖场于一体的商场,取名为"Makro",中文译名“万客隆”。“万客隆”大多建在城乡结合处,营业面积一般在20000平方米左右,附设大型停车场。商场内装修简单,采用开架式货架陈列商品,商品主要以日用消费品为主,所售商品直接来自厂家或国外进口,质优价廉。商场既是货仓,又兼营批发零售业务。顾客只要缴纳一定的会费,便可成为其会员,持卡消费,享受价格、送货、保险等方面的优惠待遇。“万客隆”以其独特的经营方式取得了成功。从此,这种模式逐渐风靡全球。如美国在70年代初出现的“价格俱乐部”、“平价商场”,实行会员制销售,深受消费者欢迎。80年代末,台湾零售商引进仓储式销售模式;1993年,香港首家仓储式商场开业,开业后8个月内在港岛连开4家分店,拥有1.5万名会员,月销售额达3000万美元。国内自1993年第一家仓储商场——广州“广客隆”开业以来,一些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跨国零售业巨子,如2000年《财富》全球500强排名第二且零售业排名第一的美国沃尔玛公司、欧洲零售业排名第一的德国麦德龙公司、法国的家乐福公司、荷兰的万客隆公司等等,均以仓储式商场抢滩中国市场。据初步统计,在短短的几年内,我国仓储式商场已发展至上千家。仓储式商场的异军突起,成为我国商业发展的新景观。如果说,连锁店、超级市场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对中国零售业的影响是悄然发生和潜移默化的话,那么,仓储商场在我国的引进和发展,以其全新的视觉效果、现代化的经营模式和强烈的市场冲击力,对我国零售业起着强大的示范作用和市场挤压作用。因此,国内零售业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谋求未来更大的发展,必须进行创新经营。
二、推动我国零售业创新的主要因素
(一)零售业现状决定了创新是客观必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据统计,“八五”期间全国建成开业的大商场数量相当于建国以来40年的总和。几年前,大型百货店开一家,火一家,5年内就能收回投资。然而,进入1996年,广州国丰、天津仟村、北京信特等几个中心城市的大型商场纷纷关门停业。1997年,形势进一步恶化。到2000年,零售商业连年全系统效益下滑的趋势仍未得到遏制,中国零售业高利润、低风险、只赚不赔的神话破灭。
造成零售业全行业效益下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经营观念和管理技术落后。现阶段,我国许多百货店对规模化发展的认识还只停留在扩大营业面积和内部豪华装修上,致使商店越盖越大,越盖越豪华。这种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做法,其结果导致经营成本大幅上升,规模经济效益递减。另外,我国许多百货店的建立和经营,大多缺乏对市场的深入调研,目标市场不明确,不能准确定位,对消费者心理及营销策略研究不够,基本处于低水平的价格竞争状态,当价格低到无法承受之时,只好关门大吉。其次是零售业态僵化,经营缺乏特色。目前,零售商业多以百货业态为主,千店一面,而适应消费者多层次需求的新的业态,如超市、仓储商场、大型购物中心等发展缓慢。单一的业态结构使我国零售业的百货业态市场饱和甚至过剩,竞争愈加激烈,而在各种新业态上却留下了很大的市场空间,当外商新的业态进入时很易占领。第三是零售业规模水平低,规模经济效益差。我国零售业企业总量不少,但规模普遍偏小,无法实现规模效益。从1999年我国连锁商业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122家企业来看,平均每家拥有的店铺数仅有36个,规模最大的上海联华超市公司和上海华联超市公司尽管店铺数已达606家和500家,但与美国的沃尔玛拥有3989家分店、法国的家乐福拥有9061家分店、德国的麦德龙拥有2144家分店相比,差之甚远。因此,零售业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并取得优势,创新是必经之路。
(二)国内消费者消费心理与消费倾向的变化是零售业创新的动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与消费倾向均明显地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异质化等特征。消费已进入消费者选择时代,这一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已由过去单纯注重使用价值转变为既注重使用价值又注重消费价值,感性消费心理突出。这一质的变化,导致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日渐成熟。他们在购买商品时,在追求使用价值满足的同时,还追求金钱效益最大化和时间效益最大化需求的满足,具体表现为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对商品的配置以及对商场软硬环境的认可与否。在消费结构中,非基本需求的支出比例呈不断增长趋势,特别是服务类、精神类和文化类消费上升速度很快。这种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的变化,为我国零售业采取多种业态结构形式,走多种经营之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是我国零售业创新的外部压力
随着我国流通领域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加入WTO在即,可以预料,贸易自由化及关税保护政策的逐步消失,国际国内贸易将形成一体化、全球化发展态势。越来越多的外国服务贸易业特别是零售业公司将进入我国流通领域,与国内商业在流通领域形成对峙的竞争局面。到目前为止,世界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已有70%进入中国。家乐福已在中国15个城市开出了28家分店,年销售额达到60亿元人民币,沃尔玛已开出8家分店,年销售额30亿元人民币。这些外国零售巨头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无疑会大大增强尚未进入的外商的信心,吸引更多的外商进军中国零售业市场。而我国零售业现状很难与知名度高、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含量高、采购网络完善的外资企业相抗衡。加入WTO后,3年内中国政府将会取消一切政策性保护行为,中国的零售业只能自谋生存和发展。面对强大的竞争压力,国内零售业必须进行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以及业态创新,以迎接贸易全球化的挑战。
三、零售业创新的对策思考
(一)重视与研究消费需求的变化,更新营销观念,调整商业营销方式和结构
首先,适应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需求的变化,树立消费主导型企业经营理念。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定位、营销策略、服务手段等方面都要体现顾客需求导向的原则。另外,要真正树立现代经营观念和全新经营意识,如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信息意识等等。其次,调整商品结构,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针对居民由温饱型消费向追求型消费、由物质型消费向精神型消费的转变,企业应从广义的商品概念出发调整商品结构,商业服务实行功能多元化战略,满足居民购物、休闲、娱乐等多层次需求。如今,休闲购物以其轻松、方便、快捷等特点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上海、北京、郑州等地的大型零售商相继开设了休闲茶座、娱乐城、儿童天地、快餐厅,将时装表演、钢琴演奏、书法、字画展、乒乓球比赛等项目引进商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第三,坚持特色经营,形成企业优势。特色经营包括定位特色、商品特色、服务特色、经营特色等。
(二)零售业态创新与多样化
零售业态是零售店铺、面积及零售方式的统称。业态创新即经营形式创新,同时伴随着零售店铺、面积及零售方式的更新。21世纪,我国零售业态将进入升级换代的历史阶段,以超市为代表的新兴业态将大规模取代传统的百货零售业态,使我国零售业态出现多样化趋势。首先,超级市场是目前我国零售业中发展最快的业态。据内贸部发布的1999年零售业50强排名,头10把交椅中传统百货公司占了4席,半壁江山拱手让给了大型连锁超市。2000年上海联华超市以111.4亿元的销售总额,将长期稳坐中国零售业龙头老大位置的上海一百斩落马下,荣登中国零售业的榜首。超市的超高速发展得益于其自选购物形式、经营大众化商品以及低费用、低价格等因素,也与居民新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相适应。其次,自1993年广州的“广客隆”商场开业以来,仓储商场在我国呈快速发展之势。随着居民个人交通工具的现代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仓储商场将成为百货商店的有力竞争对手。第三,集购物、休闲、观光、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购物中心已在我国许多大城市发展起来。所谓购物中心是指由开发商规划并统一管理,拥有大型的核心店、多样化商品街和充足停车场,能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与日常活动的商业场所。有业内人士认为,可依托我国原有的大百货店,将大百货店作为购物中心核心店,逐步实现大百货向购物中心的演变。第四,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虚拟商厦等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业态也会在零售业中占有一席之地。虚拟商厦以其价格低廉、全天候营业、不受地域限制等优势,使零售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因此,零售业必须使自己的市场定位、购物环境、商品种类更具特色,以吸引特定的消费者群体,并与其它业态相抗衡。
(三)零售业经营组织创新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零售企业几十年形成的是一个庞大的数量整体,而单个的企业规模过小、实力薄弱,无法与国外商业巨头抗衡。因此,扩大零售业规模、打造一批中国商业“巨人”,是改变目前国内商业企业竞争劣势的重要举措。借鉴外国经验,应重点发展连锁经营,通过以资本为纽带,将分散的、多个性的店铺组织起来,走规模化和集约化之路。据悉,2001年2月3日,北京西单商场、北京超市发、上海华联超市3家企业正式签订协议,共投资5000万元组建北京西单华联超市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西单商场占19%,超市发占4%,上海华联控股77%。新公司计划3年内在京开办1000家连锁店,包括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购物中心、大型综合超市以及便利店等各种业态。三家企业的强强联合,首次打破了长久以来形成的地域割据,是中国零售企业实施战略重组、迎战国际零售巨头的有益尝试。另外,零售商还可凭自身的品牌经营和市场网络优势直接进入工业领域,通过收购、兼并、控股以及重组部分消费品生产企业,形成以商业为主导的产销一体化经营组织。产销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将使零售业对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强。商业企业经营活动范围已逐渐从流通领域扩展到生产领域并发挥着引导、组织生产甚至创造消费需求的主导作用。
(四)零售业管理与技术创新
以仓储商场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与传统的百货店相比,其主要竞争优势体现在低成本基础上的低价格销售。而低成本主要依赖大宗进货、严格管理、物品配送中心以及运用先进的电子高科技等手段达到。如仓储商场一般都建立了较强功能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其功能涵盖采购、销售、物流、服务及日常行政管理等各领域,它不仅能与顾客、供应商建立起良好的联动机制,实现快捷的产销结合,而且还可随时监控自身的运作质量,使内部运作能迅速适应市场,并大幅降低管理成本。因此,国内零售业要在重视各种新业态的研究和运用的同时,重视pos系统、电子订货系统、电子信息交换系统、配送系统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运用,并在商场内部的机构设置、职能划分、管理体制、采购策略、商品陈列等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去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重塑商业新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