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我国论文,业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与表外业务概念释义
近年来央行为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连续多次下调利率,利差水平也在同步缩小,这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依赖传统业务增加收益的路子越走越窄。
另一方面,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发展迅速,许多优质企业纷纷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降低了对银行信贷的依赖。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居民储蓄存款大量分流。商业银行面临着“非中介化”的压力。
面对这一情况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进行业务创新,大力发展资产、负债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寻求新的利润来源。
在传统上我国商业银行把资产、负债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统称为中间业务。根据《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注: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详见第69页)的定义,“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通过为客户办理支付、进行担保和其他委托事项,从中收取手续费的各项业务。这些业务游离于负债与资产业务之外,又与之有一定的联系。”笔者认为,用“中间业务”来描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以外业务,不够准确。首先,商业银行从事的资产、负债业务外的其他业务中,许多有可能转化为商业银行的事实负债或资产。例如,银行承兑商业汇票,如果客户不履约,银行代客户垫付资金后,形成对客户的债权和一笔资产;其次,“中间业务”这一概念容易引起误解。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在办理业务过程中,担当的本来就是中间人的角色,“中间业务”这一概念不能概括出其与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业务的本质区别;再次,国际银行界也没有“中间业务”这一提法。国际银行界在谈到资产、负债业务以外的业务时,往往使用“表外业务”这一概念。需要指出的是,有人认为英文intermediary business含义等同于中文“中间业务”,这是一种误解,intermediary business的含义涵盖了所有的金融中介服务,包括存、货款服务以及资本市场上的中介服务。因此,笔者建议采用“表外业务”这一提法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同时,统一使用“表外业务”这一提法,也有利于央行对表外业务监管的规范化,并方便统计与报表核算。
根据西方权威教科书对表外业务的界定(注:《银行管理》(George.H.Hempel等著,1994年第四版)。
表外业务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能产生收益和费用但不会给银行带来潜在资产或负债,国内有些学者称其为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主要包括银行各种代理、结算和咨询服务;另一类则涉及银行的各种承诺和或有债权,国内部分学者称为或有资产/负债表外业务。
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发展历程来看,商业银行从传统业务向表外业务扩散是一种趋势、一种规律。目前,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一般在银行收入中所占比例达到30%以上,在银行收益中占越来越重要的比重,而国内商业银行则远低于这一水平。开展表外业务不但可以为银行带来丰厚收益,还可提高银行社会化服务水平。因此,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二、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依赖于一定的外部条件,而目前这些条件在我国多还不具备
(一)表外业务在西方产生由来已久,但直到二十世纪80年代才得到飞速发展,这是由特定历史背景决定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监管当局增强了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80年代初,银行信用状况的下降给监管部门带来压力,促使其要求银行增加资本水平。这样,商业银行一方面需要在高资本比率下运营,另一方面,由于信用状况的降低,使银行筹集资本金成本提高。这促使商业银行更多地从事不受资本充足率管制的业务,即表外业务”。(注:当然,适应新的形势,巴塞尔委员会后来加强了对表外业务的风险监管)。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后利率、汇率波动频繁,微观经济主体迫切需要银行提供相关规避利率、汇率风险的表外业务工具适应这一需要,各种与利率、汇率相关的衍生工具迅速发展起来。
3.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导致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而通过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放业务活动实现的间接融资规模日趋缩小,商业银行传统生存模式受到严峻挑战,迫使商业银行在表外从事大量非传统银行业务,如从事有价证券发行、资产证券化等业务。而这一时期,混业经营也成为一种潮流,最初实行严格分业经营的国家也都纷纷放松了管制。
4.伴随私人财富的增长,社会上中产阶级人数日益增多,他们对银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但要求财富安全,而且对增值服务提出更多要求,商业银行适应客户理财服务需求这一变化,推出了基金、保险等多样化理财工具。
5.技术进步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提供了可能性。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电信技术的发展使商业银行能够设计出更复杂的工具,而且商业银行能够利用复杂的方法为其定价。
总之,80年代以来,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迅速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商业银行规避资本充足率监管是其开展表外业务的内在动力;各类经济主体需要银行提供利率、汇率风险管理工具以及多样化理财服务是其市场基础;技术进步及监管当局放松了对分业经营的限制为商业银行创新各种表外业务工具提供了可能性。回顾表外业务在西方迅速发展的背景可知: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分业经营的突破是表外业务迅速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而目前,我国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程度很低,金融业实行较为严格的分业经营,使得我国还不具备上述两个条件。
(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缓慢,原因是相当一部分表外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尚不具备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缓慢、规模较小、收益低”,“占总收入比重一般不超过10%”(注:引自中国银行业协会内部报告);就已开展品种来看,主要集中于金融服务类,而国外为银行带来巨大利润的或有资产/负债类则开展不多。原因是在我国相当一部分表外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具备。
1.从政策空间上看:第一,分业经营的限制使我国商业银行不能从事相当一部分资本市场上的表外业务,如股票承销、经纪与基金管理业务;而美国的大商业银行,来自于资本市场上的收入占表外业务收入的比重一般在20%以上;同样,由于分业经营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不能办理信托与租赁业务。第二,利率没有市场化,诸如利率掉期、远期利率协议等与利率相关的表外业务工具就无从谈起;人民币没有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远期外汇业务、货币掉期、货币期权等与汇率相关的产品缺乏市场基础。第三,央行对表外业务的管理不规范。目前,央行对表外业务的范围、分类和管理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使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缺乏规范和引导,界限难以把握,央行上下级行也不一致,如有的地方不许做保险代理业务;开办新业务审批环节多,时间拖延较长。另外,央行对某些表外业务收费定价过低,使商业银行承担风险与所得收益不匹配,商业银行大力开展某些表外业务的利益驱动相对较弱,例如,银行开立承兑汇票有的只收10%的保证金,再加上担保就开出了100%金额的承兑汇票,央行规定手续费只能收万分之五,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与所获收益严重不匹配,而国外承兑费一般在1%。
2.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的法律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缺少精通金融和法律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存在,银行在开展表外业务时的正当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护,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不良法律环境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有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例如,有的银行居然对银行已作出承兑的票据项下的保证金发出了支付令,一些法院单纯从字面上理解银行业务专业词汇,认为押汇是以实物为抵押,与担保企业无关,造成许多押汇业务的担保人逃废债务。
3.社会信用低下。表外业务是社会信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业信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伴随银行信用出现而出现的;或有资产/负债类表外业务,如担保、承诺等,是商业信用的一种替代或增强,此类表外业务的迅速发展,依赖于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目前,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发展初期,信用制度尚不健全,微观经济主体的信用观念较差,随意违约、无理拒付、拖次和逃废债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对信用的法制保障也不完备。这使得银行在开办此类表外业务时承担着较高信用风险,而收益却远远低于同等风险的资产业务。
4.市场发育水平较低。我国企业目前对于银行更多的是资金需求,在管理咨询、现金管理、投资顾问等方面的需求还不充分,而且客户对银行能够提供哪些表外业务项目也比较模糊,私人理财业务在许多地方才刚刚起步。市场发育水平较低决定了商业银行许多表外业务的市场需求有限。
5.表外业务的收费不尽合理,导致银行开展表外业务效益低下。表外业务是为社会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为目的的业务。但由于银行受传统经营观念束缚、宣传不力及客户金融意识较弱等原因,迄今为止整个银行业没有合理收费标准,大部分表外业务成为银行的无偿服务,不讲价格,不计成本,致使银行信用价值扭曲错位,在经营中,表外业务往往作为一种吸收存款的手段,导致银行应得收入流失。例如,在美国仅存款帐户服务费收入就占银行非利息收入相当大比重,而我国商业银行则无此类收入。
三、除外部环境外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缓慢也与自身存在一些制约条件有关
(一)商业银行自身尚缺乏成熟的表外业务管理模式。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家商业银行都逐步认识到了发展表外业务的重要性,但各行对如何管理、发展表外业务尚无成熟、一致的模式。目前,多数银行表外业务都分散在个人银行部、公司银行部、国际业务部办理,收费规则由会计部门制定,缺乏统一的规划发展机构,不适应快速发展表外业务的要求。对于一些风险较高的表外业务(加贷款承诺,银行主要面临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商业银行还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如果在银行内控制度不健全的条件下,盲目开办一些风险大的表外业务,会使银行面临极大风险。
(二)缺乏专业人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涉及到资产负债业务、衍生金融工具、投资银行业务、现代科技手段以及一系列法律法规,对人才要求较高。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上一直从事资产负债业务,加上这几年实行分业经营,银行员工远离证券业,缺乏从事财务顾问的专业经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人才则更加缺乏。
(三)商业银行之间代理行关系没有建立起来,限制了表外业务发展范围。综上所述,由于存在种种制约因素,商业银行在我国大规模开展表外业务的社会环境还不具备。然而,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的经验表明,表外业务孕育着许多金融创新的机会,是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利润增长点。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竞争性利率将逐步取代目前的管制利率,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创造条件,进行表外业务创新,逐步扩大表外业务的比重。为此,国内银行界必须加强协作,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并着手解决表外业务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四、国内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原则与措施
(一)原则
由于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大规模发展表外业务的内外部条件尚不具备,开展表外业务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仍存在着一定的业务风险。因此,笔者认为,目前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应坚持审慎发展的原则;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选择一些市场前景好、风险可控的业务品种大力发展。
(二)积极创造条件,加快表外业务在我国的发展
1.国内银行界应加强合作,建立代理行关系,并协作培育信用基础,通过同业公会的协调作用,规范同业在表外业务领域的竞争,制止各种乱降价甚至不收费等恶性竞争行为;向社会宣传,商业银行的服务是一种有偿服务,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费创造良好的商场、社会环境。
2.商业银行自身要加强表外业务规划发展的组织建设,认真研究表外业务发展规律,对传统的表外业务要设计规范的业务流程,并加大表外业务人才的培训力度,为今后逐步扩大表外业务品种和规模创造条件。
3.在现有政策法规许可的环境下,应重点发展表外业务产品:(1)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网络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各种代收费、代保管、代理保险等业务,增强商业银行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同时,积极拓展与资本市场相关的各种代理业务,如银证通、代理证券资金清算、基金代理销售和托管业务等;(2)利用商业银行的信息和信用优势,大力开展对客户的各种信息与信用咨询业务;(3)大力发展国际业务中的信用证、保函、国际托收、汇款、押汇等业务;(4)根据国内客户需求与商业银行自身条件,适时开展国内、国际保理业务、国内信用证等在国际市场已比较成熟的业务品种;(5)商业银行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开展现金管理等客户理财业务,并抓住国有资本重组的历史机遇,发展理财顾问业务等;(6)商业银行要在加强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适时开展贷款承诺等承诺类表外业务。(7)随着消费信贷规模的逐步扩大,逐步开展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业务。
4.从长远来看,人民币利率、汇率会逐步放开混业经营也是金融业发展的趋势。今后,随着人民币利率、汇率的逐步放开以及分业界限逐步模糊,商业银行可适时开展与利率、汇率有关的各种衍生工具和资本市场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