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市场经济潮流加强流动党员管理_流动党员论文

顺应市场经济潮流加强流动党员管理_流动党员论文

顺应市场经济趋势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流动党员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流动党员,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党员外流更为普遍。如何看待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流动党员,评估他们的积极作用,克服其负面影响,建立与发展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新机制,已成为当前党建工作中亟待探讨的新课题。

流动党员的出现和增多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从人口比较集中的县城到偏辟的乡村,从企业职工到普通的村民,从党员干部到一般的群众,人们的思想都在不断地解放,观念都在不断更新。即使在边远的农村,那种闭关自守,固守田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跑码头,闯都市、搞供销,做买卖,承包、劳务、运输、第三产业,已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作为党员更需要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成为发展经济的带头人,更需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流动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1、强烈的致富欲使党员外出寻找致富门路活。部分人均纯收入低于500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少,劳动力过剩,信息闭塞,党支部班子凝聚力较差,产业结构调整不快,二、三产业发展缓慢,自然资源优势开发不够。有一部分经济意识较强的党员,通过算帐对比,觉得在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除去农药化肥、各种支出外,所赚无几,别说是发家致富,就连小孩学杂费都交不起。一心想致富,无资金,无门路,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他们打开了方便之门,于是毅然决然地走出家门,带头踏上了劳动输出、务工经商的征途。

2.党员为实现自身的价值而奋斗,也要跻身于更大的范围内去竞争。据调查,凡在外地搞承包,当经纪人、做“小老板”、“工头”的党员中,大部分是原先担任过或在职的村组干部。以及县乡不景气企业的供销人员和管理人员。这类党员长期在干部岗位和管理岗位上,见过世面,开过眼界,了解信息,有一定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经营管理本领。他们不满足于现有的待遇和条件,认为在现有的环境中,难以显现自身的价值。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因素激励他们到更大的舞台、更广阔的市场中去显身手。这类党员一旦抓住了机遇,投了门路,很快就能发大财,有的甚至成了几万元、几十万元户。

党员流动在发展市场经济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和负面效应

党员流动和民工潮的兴起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产物,它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培训人才、扩大流通、传播信息、合理配置资源,增加经济收入,对促进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经济的接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首先,党员的市场经济意识得到了增强,练就了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实战本领。党员流动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经商、搞承包和二、三产业,是借地育才的有效途径。据调查,凡外出过的党员,回乡后,发展经济的综合的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多成为懂管理、懂信息、懂技术、懂市场行情的发展农村经济的骨干力量。仅以响水县为例,近两年来新办的缫丝、丝绸、服装、编织、刺绣、印染、针织等10多个乡村企业的大部分管理人员,都是来自于外出搞过劳务、经商的党员,有的企业直接是由外出党员带回来信息和项目兴办的。其中,还有11名外出从事过运输、承包、手艺的党员先后被乡镇党委任命和参与竞选当选为村支部书记。

其次,普遍提高了经济收入,实现了不断地由温饱向小康的跨越。“外出跑码头,几年盖大楼”,这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流传的一句民谣。事实确实是这样,我们所调查的响水县,大凡外出的党员家庭人均纯收入普遍比没有搞劳务的党员和群众高出800元左右。凡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大多具有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风扇、收录机等大件,不少家庭还装起了程控电话,在由温饱向小康的过渡中大大地迈进了一步,有的已提前进入了小康。

第三,促进了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的接轨,带动了地方经济的腾飞。流动党员大多具备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头脑灵活,关心政策,开拓创新意识强等特点,他们把在外地收集到的信息和市场行情不断地通过电话、电报、书信向家乡传递,有的还帮助乡镇企业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扩大经营范围;有的通过牵线搭桥,帮助乡镇和发达地区联办企业。有的在外面寻找门路,带出大批人员,占领外地市场,扩大本地青年的就业门路。有的带头在劳务人员中筹集融通资金,支援家乡兴办企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动党员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定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

1.宗旨意识有不同程度的淡化。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广大共产党员提供了广阔的社会活动大舞台,锤炼了广大党员坚韧不拔的意志,锻造了顽强拼搏和锐意开拓的精神。但是,也有一部分党员受到社会上消极因素和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助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有的企业骨干党员在企业和单位处于十分困难,急需他们出力流汗,为挽颓局的时候,置企业整体利益于不顾,流入外地搞私营,赚大钱。有的农民党员只顾个人致富,不愿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有的虽然在外赚了钱,但不缴“两上交”,该承担的集体义务工不承担,该担的集体福利事业不负担。有的外出搞承包、摆摊设点的党员,本位主义严重,常倚仗人多势众,划地为牢,欺行霸市,以强凌弱,严重损害了共产党员的形象。

2.革命传统观念和党性观念有不同程度的淡化。外出务工经商,搞承包,当经纪人,这本来就是艰苦创业的具体表现,但其中有的搞个体的驾驶员、供销员、业务承包的党员赚了大钱以后,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传统、勤俭节约的美德,大手大脚地花钱,一掷千金。有的信奉金钱能使鬼推磨,有钱万事通,在建房、办营业执照、子女上学、工作调动等问题上,靠金钱,靠行贿打通关节,达到谋取私利的目的,严重地丧失了党性原则。

3.党的组织纪律观念有不同程度的淡化。有的外出党员只注意党的经济政策和致富知识的学习,很少学习党的基本知识,思想松懈,纪律松驰,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有的信奉“经济要上,纪律要让”的说法,长期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既不向党组织汇报思想,也不积极缴纳党费,有的不落不明,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不能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类似盲流,给党员教育与管理工作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少数关门停产企业,党员没班上,拿不到生活费,到外地务工做手艺,和单位领导、党组织持对立情绪,党组织连党费都无法收缴。有的党组织三番五次通知外出党员回来参加民主评议活动,这些党员竟无动于衷,认为“党员不党员无所谓,只不过每月多交1角钱”,有的还打了退党报告,发生了信仰上的危机。

新时期加强、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基本途径

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如何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保证既能发挥流动党员的积极作用,又能最大限度地克服其负面影响,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这是当前摆在我们广大党务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和探讨的新问题。在充分调查研究,分析现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关键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要强化管理意识,把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列为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党组织要把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提高到提高党员综合素质,增强党员带头搞翻番、奔小康的实际本领,促进地方经济腾飞,改变后进面貌和稳定大局的高度上来认识。要自觉地克服“管不管无关大局,出问题由自己负责,反正不行就出党”,以及“流动党员难管理,难过问”的思想,自觉地把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抓上手,抓到位。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工作规划,落实专人负责,层层建立流动党员台帐,定期分析流动党员的思想状况,把握流动党员队伍的整体情况。

其次,要加强制度建设,把管理工作抓到位。一是必须落实请示汇报制度。保证外出党员每个月通过信函汇报一次外出经营和思想情况。二是布置任务。党支部可落实每个外出党员每月或每季度提供1-2条致富、经营信息,每年可落实每个党员捕获到一个发展项目,或一项专利,明确责任制,年终进行考核,使外出党员感到肩上有担子,思想上有压力,促使他们不得不定期向党支部汇报思想与工作情况。三是抓住每年外出党员回家过春节的机会,召开流动党员座谈会,集中进行守法经营、党纪党风教育,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做合格党员。

第三,要建立管理网络,形成统一的管理工作机制。一是属地管理。凡在某一地区有比较稳定职业的,可将组织关系转入到所在单位党组织,也可转进当地个协党支部和人才市场党组织。二是区域管理。凡不便转入的,可按地区建立临时党支部、临时党小组。凡在一地党员数不足建立临时党支部和党小组的,可在乡镇范围内,也可在全县范围内协调、统筹,打破原属支部的界限,按流动地区建立临时联合党支部和临时党小组,可直属某一党委,以利定期开展活动。三是各地都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外来党员的管理。各级党组织都要在加强本地党的建设基础上,广泛调查摸底,建立外来党员名册,要热情、主动地动员外来党员接转组织关系,主动接纳他们进个协、街道、居委会、企事业单位,或人才市场党组织,按时通知他们正常的组织生活,这样也就会大大减少“口袋党员”,挂名党员和下落不明的党员以及“三不”党员的数量。

第四,关心,支持,积极主动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实际困难,提高党组织的向心力。流动党员为了外出挣钱,发展经济,有的是只身一人在外,留下家属小孩;有的是携妻带子流入外地,家中抛下孤寡老人,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都有一定困难,基层党组织要主动关心,定期了解其家属、子女、老人的生产、生活情况,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为流动党员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体察到党组织的温暖。促进他们与党组织同心同德,加强联系,积极提供信息,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尤其是对关门停产企业,党员因没班上,没事做,被迫外出从事个体经营或凭手艺谋生的党员,党组织更要积极主动地与他们联系,关心他们的生活、生产和经营情况,要定期组织慰问,邮寄学习资料,向他们介绍单位实际情况,以减少他们对单位、对党组织的不满心理和对立情绪,保证做到一旦企业情况好转,招之即来。

标签:;  ;  ;  ;  ;  ;  

顺应市场经济潮流加强流动党员管理_流动党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