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新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新问题论文,高中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展开,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上了一个层次 ,可喜可贺。但林林总总的新问题特别是矫枉过正的现象,值得思想政治课教师认真反 思。现笔者列举几个较普遍存在的案例作一点评,以求跟大家共同探讨。
强调思想性,弱化科学性
某老师在讲政治常识中的祖国统一、“一国两制”问题时,首先让学生通读教材并回 答本章内容讲了哪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结构提纲。接下来的 教学就围绕着“我们为什么不能失去台湾”展开。从台湾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 优势等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台湾是东南数省的屏障,系南北航行之安危,据 有台湾,我们面前就会豁然开朗,我们才可以深情地问候:你好!太平洋!
教师深情并茂的演讲,使学生情绪受到很大的感染。但课后与几位同学随便聊了一下 ,他们对“为什么要实现台湾统一?”的回答是如此一致:因为台湾拥有在太平洋的航 道权,拥有丰富的资源。此外再也说不出其他原因。如果照此推理的话,不难得到这样 的结论:哪里存在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因素,我们的矛头就指向那里。如果这样的话,我 国无疑就是霸权主义国家。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就在于教师在强调思想性的同时忽视 了科学性。诚然,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思想政治 课最大的特点在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以科学性为依据和基础。如果只讲思想性 不讲科学性,这种思想性是没有根基的、空的。教材在讲“一国两制”时首先要强调台 湾历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历史事实;并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台湾的关系是中 央和地方关系这一不容忽视的现实;指出实行“一国两制”是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是 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只有通过这种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分析,才能真正揭示问题的实 质,思想性教育也就有了科学的依据。当然,科学性也只有通过思想性才能显示其真正 的价值。在教学中,应把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高度统一起来。
强调资料搜集、学科综合,弱化教材知识、学科间的差别
上海某教师在组织《货币与通货膨胀》教学时,对内容进行了拓展。课前他就要求学 生搜集有关货币的资料。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涉及内容 广泛多样、精彩纷呈。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补充介绍了中国货币的文化背景,讲述货币 的起源和发展演变过程并提出多个拓展性问题(如:钱币形制文饰与古人的宇宙观;从 钱文看中国的书法艺术;中国古代是如何实施货币的防伪打假的?它对我们今天的防伪 打假有何启示?从欧元的兴起看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组织讨论。按理说有关货币的 问题讲得够多、够深的了,但教师还不满足,又安排学生课后走访咨询钱币专家、组织 课题研究活动、请专家做讲座、组织参观上海博物馆、制作有关钱币文化的网页……
上述案例中,课堂教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文学、历史等多领域、多 科目,可谓是百花齐放。课堂教学几乎已看不见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痕迹,而整个活动过 程倒像是一届精彩的“货币文化”节。姑且不说教学时间根本不允许,就算你有了足够 多的教学时间,你又能完成几个的教学目标呢?教学效率、效益又在何处?
虽然思想政治课教学涉及的内容广泛而多样,具有广博性的特点,新课程标准也强调 重视学生拓展知识积累。但教科书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载体,他的编写依据课程标准 ,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拓展知识积累必须立足课本,让学生直面文本、研读文本, 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课外学习资源,让教科书成为连接课内外、沟通校内外的桥梁 。若置文本与不顾,只热衷于交流课外得来的信息资源,岂非舍“本”求末?
我们也应承认,学科学习应对超越学科框架的综合性学习予以支持和保障。但这并不 意味着可以任意地弱化“科别”即学科间的差异,否则还有什么必要进行分科学习。现 时的学科教学还只有一条路径,这条路径必须是清晰的、相对独立的,即不管怎样“综 合”,它归根到底要体现学科的鲜明特征。综合必须建立在较为坚实的学科教学基础上 ,而且在学生那里,它是一个无形的、不自觉的“内化”过程。
强调“动”,弱化“静”
一堂市级公开课《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的场面接二连三:合 唱《十五的月亮》——讨论“人性善还是恶?”——录像《他的死值得吗?》——小品《 金钱的魅力》——合唱《当兵的人》。整堂课热热闹闹,笑声、掌声不断……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教学活动观,教学活动要让学生成为主角。思想 政治课教学的特殊性,使得它有更多的活动机会、内容和方式,也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 师必须认真思索活动的必要性、可行性,特别是活动的效果。上述案例着实让学生“动 ”了一把,学生也确实成了教学活动的主角,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又如何呢?四十分钟时 间有五个节目,学生还能有多少时间自己思考?心中的疑问如何解决?因此,课堂教学要 “动”但也不能忽视“静”,正确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所谓“动”是指课堂 教学中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敞开思路,让学生都有“表 现自己”的机会。所谓“静”是指由于某种教学目标的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安 排一定的宁静状态,以便让学生看书、思考问题。静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冷静地从事脑力 劳动。理想的课堂教学态势是既要有静也要有动。但是动并不意味着热热闹闹、乱争一 气,而是动中有静。静是让学生深思熟虑、冷静思考,静也不是松松垮垮、死气沉沉, 而是静中有动,让学生在不出声的状态下思考问题。本人认为,独立仍是最佳的思维品 质之一,能独立学习的,一般就不要通过集体活动来解决。
强调和谐性,弱化纪律、秩序和必要的批评
某校教师碰到过这样一件事,他上《哲学常识》课,讲到学习哲学的重要意义时,一 位学生在下面脱口而出:“吹牛”。顷刻间教室内气氛紧张到了极点。面对这种尴尬场 面,这位老师气的连头发都差点竖起来了。但也许他想起自己是位老师,而且是政治老 师,只见他强抑怒火说了句“下次不要这样了”,接着又“心平气和”地往下讲课。
表面上看,紧张的气氛由于老师的“宽容”而得到缓和,“和谐”的气氛让人松了口 气。但其实质确是平静的水面下暗藏着不和谐的巨大旋涡:老师憋着一肚子的气,学生 还依然认为是“吹牛”。不可否认,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但决 不意味着不要纪律、秩序和必要的批评,关键是要寻求与新课程改革背景相适应的新课 堂纪律、秩序。和新的批评方式、方法,它必须建立在学生尊严和对学生尊重的基础上 ,必须有利于学生的解放、有利于集体、有利于合作。我们不妨看一下另一位老师是如 何处理上述案例的。他首先意识到这种想法确实代表了一批学生的情绪。于是他平和地 说:自然科学家作出结论,是要以科学实验的结果为依据,不能随便下结论。说一种观 点、学说是吹牛,必须有确凿的证据。现在你连这本薄薄的《哲学常识》还没读,就说 哲学是吹牛,这恐怕不是一种科学态度吧?这段话很有道理,从当时班级气氛看,学生 们还是服气的。接下去,他介绍哥白尼为创立日心说读了他当时所能找到的一切哲学著 作;日本物理学家坂田昌一,由于中学时代读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列宁的《唯 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哲学著作,逐步确立了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后来在研究中 获得重大成果。这里既有有理有据的说理教育,又有善意的批评和榜样的示范,正常的 民主、和谐的气氛油然而生。
强调学生地位的提升,弱化“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这一问题实质上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最为普遍,也最为突出的问题,它严重影响了思 想政治课新课改的顺利进行。上述几个案例实质上都是在这一教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如:课堂教学中谈讲色变,讳莫如深;组织学生讨论、辩论时, 教师严守三尺讲台做作“壁上观”“隔山观虎斗”;“自学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 具体要求、指导、检查、反馈,“自学式”成了“自由式”……
“教与学的关系是沟通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交互主体性的 伙伴关系”。课改不能因为要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贬抑甚至废弃教师的“主体”地位 。课堂“生成”必须是教师引领下的互动生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课改舞台上,教师 不仅不能“引退”,而且还要担当十分重要的、“难度系数”更大的角色。正如崔峦老 师所说的:“既要尊重学生,也要发挥教师的指导、点拨、调控的作用”
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还有很多,如:强调创新、发展, 弱化传统、继承;强调时代性,弱化历史性;强调实践性,弱化理论性……所有这些问 题的相通之处,主要在于对传统教法“弃多扬少”;易走极端,与教育的客观现状缺乏 必要的“妥协”等。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者,应把新课程改革理念与思想政治课教 学实践结合起来,学会思考,学会探索,让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实践来诠释新课程理念 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