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建设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现已成为当代许多国家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战略。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强调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首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前不久,江泽民同志在第四次全国环保会议的讲话中,又强调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并提到“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的高度。这说明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极端重要性。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文件中,称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中指出:“人类处于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部分,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使所有人都享有较高的生活素质,各国应当减少和消除不能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并且推行适当的人口政策”。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专列一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并对国土资源保护和开发,环境和生态保护,城乡建设,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作了具体部署。这些都说明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以前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战略是根本不同的。

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主要是两条:一是在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众所周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是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就是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资源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把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因此,《中国21世纪议程》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内容确定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资源和环境基础。”二是坚持以人为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终目标,不仅在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且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心是人,落脚点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976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大会提出了社会发展应是“以人为核心的发展”,认为社会发展不局限于经济增长,而是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发展。1994年9月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了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中国21世纪议程》中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重要观点。最近,上海提出迈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2010年以前“基本形成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体系和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协调统一,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高度统一。”这些都是很可取的。

我认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终目标是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高度统一。因此,我们要站在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掌握它的实质。

二 建设现代化城市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人类文化的凝聚点,是两个文明的结合点。马克思说:城市的发展“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①]。城市对周围地区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周围地区的发展。但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又往往是各种矛盾的集中点。城市,一方面集中了人类的智慧和成就,另一方面也集中了整个社会和时代所具有的各种矛盾。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各方面的矛盾,往往集中在城市,特别是集中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把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促进现代化城市的实现,这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例如,城市现代化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充分利用高科技促进经济的发展上,而且表现为生产力在质的方面的提高,表现为充分利用高科技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持生态平衡。这就必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城市发展,对产业布局,作出战略选择。

又例如,城市现代化必须是经济文化一体化。经济文化一体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必须从文化的高度,来引导城市的发展,不仅要充分发挥城市的经济功能,也要充分发挥城市的文化功能。这就说明城市现代化必须有良好的环境,不仅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水、电、交通、通讯等各种服务设施等,还必须有高层次的人文景观,有良好的社会秩序。这些也都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考虑,从战略的高度作出全面规划。

又例如,城市现代化意味着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发展初期,往往伴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人口增加,会大大提高生产力,但同时也必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包括对水、电、交通、住房和各种社会服务等需求的剧增。而在人口剧增的过程中,各地人口、包括农村人口混杂,人口素质一般不高,失业问题必然突出。这就必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经济条件、生活条件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现代城市的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城市建设的大方向,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 我国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在对城市和城市化的作用的认识上出现偏差,我国曾经用限制城市发展的办法来缩小城乡差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强调“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强调加速发展城市。但有些城市,对可持续发展战略仍然注意不够。特别是最近一段时期,城市发展又出现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如过多的撤县设市、撤乡设镇,导致城市数量增加过快。1987~1994年,地级市增长1.8倍,县级市增长3.5倍;1985年全国城市324个,1995年增加到640个,10年翻了一番。但城市建设没有及时跟上去,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实力没有显著提高。有些城市还存在开发区发展过热的问题,甚至乡、镇也搞开发区,盲目占用农田,造成土地大量浪费。加上粗放型的经营方式,高投入、高消耗,使有些稀缺资源更加短缺。还有很多资源没有很好开发利用,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由于采取粗放型经营方式,造成环境污染。据有关部门估计,1994年我国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达1000亿元;全国570个城市有300个城市缺水,严重缺水的有100多个。1994年国家环保局发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我国环境状况,“从总体上看,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还逐步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已成为城市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四次环保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在加快发展中决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都要坚持以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这样的发展才是健康的和可持续的。”这就说明,我国过去忽视了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处理城市建设和发展问题,因而带来了一些不良后果。

另外,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有些城市人口增长过快。全国市镇总人口由1980年的19140万人增加到1995年的35174万人。据有关方面预测,到2000年全国城镇人口将达4.5亿人左右,2010年将达到6亿人左右。人口增长过多,给城市经济带来不少矛盾和问题,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应该明确的: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什么?从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来看,城市现代化并不表现为高楼大厦越多越好、越高越好,也不表现为城市规模越大越好、人口越多越好。近几十年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情况是:50~100万人口和100~250万人口的城市增加最快,1980年至1990年由46个增加到453个;而1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1980年至1990年才增加6个。衡量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应该在于:是否为城市居民培育了高质量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是否有比较完善的先进的基础设施,是否有比较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是否有较高质量的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气氛。一句话,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和城市形象。这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大方向。

四 城市建设中如何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城市建设中,要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又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一致,共促繁荣。这是一项极其繁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观念更新,要用人口、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观念来指导经济、社会的发展;还要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牢牢扎根于广大群众之中,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节约资源意识,形成爱护环境、节约资源、节制人口的好风气。要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污染环境、浪费资源、浪费人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使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变为千百万人民的具体行动。

第二,要切实搞好城市总体规划。要像江泽民同志在第四次全国环保会议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在制定重大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规划重要资源,开展和确定重要项目时,必须从促进发展和保护环境相统一的角度审议其利弊,并提出相应对策。这样才能从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城市规划应该是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在内的综合性规划,要把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健全的公共设施、优美的社会文化环境和高素质的市民等内容,纳入总体规划之中。在发展过程中,要防止盲目上项目、乱铺摊子、搞重复建设、忽视质量和效益的搞法,必须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考虑经济布局、产业结构和城市的基础建设。城市基础建设,不仅包括硬环境,还要包括软环境,要加强城市的科学文化设施的建设,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现代化城市应该反映人类文化精华,具有高度文明的良好形象,是两个文明建设最重要的基地,要用城市文化提高市民素质,并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

第三,要以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内容。提高生产力的关键是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没有高素质的人,就不可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现代化要先化人,后化物。”我们现在人口素质还不高,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的科学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甚至还有大量的文盲半文盲。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应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近年来,我从消费的角度,提出了发展消费力、特别是提高精神消费力以及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等观点[②],其目的也就在于通过发展文化教育事业,通过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就要大力加强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保证必需的资金。从城市文化来看,要像《决议》所指出的:“在城市建设中,要配套搞好公共文化设施。大中城市应重点建设好图书馆、博物馆,有条件的还应建设科技馆。要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每个单位都要围绕实现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推动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提高人的素质,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

第四,加强生态平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加强环境、生态、资源保护。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增强全民环境意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强水土流失地区的综合治理和防护林体系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城镇绿地面积。依法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水、森林草原、矿产和其他自然资源。”问题是如何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具体落实。除了要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树立全民生态意识外,还要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大搞生态工程。包括如何搞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如何建立食品绿色技术体系,如何建立城市生态化体系,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等。目前,城市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人口在不断增加,建筑物在不断增加,绿化面积却在不断减少,严重影响着城市环境和生态平衡。如何在适当控制城市人口,控制建筑用地的同时,利用现有条件加强绿化工作,增加绿化面积,是城市建设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般说,城市人均绿化面积要达到20平方米左右,其中公共绿地要达到10~14平方米,但我们很多城市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1994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北京为6.6平方米,天津为2.6平方米,南京为4.9平方米,上海为1.3平方米,武汉为2.9平方米,长沙为6.3平方米,成都为2.3平方米,昆明为3.9平方米,差距都很大。现在有不少城市提出建设“生态城市”、“山水城市”,这是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

在城市建设中,对污染大的项目要严格控制,对高污染而又无法控制的项目要坚决禁止,严禁把高污染转移到农村。城乡环境要综合治理,推行能源优质化和清洁化。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对城市固体废料的处理,都要有技术措施和相应的法规,包括实行污染排放总量的控制。此外,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强调指出:“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除了有选择地发展一些传统产业外,还要“积极发展旅游、信息、咨询、技术、法律和会计服务等新兴产业”。这不仅有利于避免环境污染,而且使第三产业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这是促进城市现代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9页。

[②]参见拙作:《发展精神消费力》,《求索》1992年第6期;《论精神消费》,《经济研究》1994年第10期;《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消费经济》1992年第5-6期。

标签:;  ;  ;  ;  ;  ;  ;  ;  ;  

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