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影响共青团干部成长的因素_共青团论文

现阶段影响共青团干部成长的因素_共青团论文

现阶段影响共青团干部成长的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团干部论文,现阶段论文,因素论文,共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431(2008)01-0052-03

干部成长是在特定环境下,个体素质、组织培养、社会环境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内外条件的优化组合和互动程度,决定干部成长的速度和质量。作为干部队伍的有机组成部分,共青团干部具有起步早、进步快、成长周期短等特点。团干部的成长,有机遇的因素,但主要是个体素质和客观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特定历史背景的影响

1.特殊的历史背景,为团干部成长创造了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开始了全面的拨乱反正工作,确立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制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迫切需要大量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去担当重任。但当时干部队伍的年龄状况和知识文化水平都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实际需求。干部队伍严重老化,青黄不接。另外,许多干部文化素质较低,现代科学知识很少。面对这样的形势,邓小平指出选拔年轻干部关系党的基本路线的执行,关系到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如果在三年内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十年后不晓得要出什么事,要忧国、忧民、忧党啊!要看到这是个带根本性的问题”,“这是个战略问题”。1985年后,邓小平又先后提出,“目前我们主要进行两方面的改革,一是干部年轻化,二是经济体制改革。这两个都重要,但是干部年轻化更重要”,“现在还要继续选人,选更年轻的同志”,“要进一步找年轻人进班子”,并希望“中国有一天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政治家、经济管理家、军事家、外交家及其他各种专家,使我们的党和国家充满活力”。在他的建议下,中央制定大规模选拔年轻干部的战略决策,有计划地开展了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由于当时年轻干部非常缺乏,大批团干部因具备年龄、知识、专业等优势,被选拔、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中。

2.“四化”方针的提出,促进了团干部的成长。组织路线与政治路线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制定的政治路线,但组织路线在“文革”中遭到破坏。邓小平说,“现在我们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是组织路线的问题。解决组织路线问题,最大的问题,也是最难、最迫切的问题,是选好接班人,最重要的还是培养选拔接班人”。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干部队伍“四化”问题,主张“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来加以保证”。随后,“四化”方针作为历史性的决策在十二大写入《党章》,以党的根本大法肯定了下来。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促进了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和合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政治路线引导下,共青团的发展走上了正常轨道,各级团组织补充了新鲜血液,团干部也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角色,被重新纳入党的干部选任工作体系,在干部“四化”方针的推动下,逐步脱颖而出。

二、干部选任的制度设计

1.退休制度的实行,使团干部成长有了一定的平台。“文革”刚刚结束时,干部制度存在很多弊端,主要是官僚主义和权力过分集中,尤其是实际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限制了年轻干部的成长。对此,邓小平说,“庙只有那么大,菩萨只有那么多,老的不退出来,新的进不去”,“这种制度不利于领导层更新,不利于年轻人上来,这是我们制度上的缺陷”,“要改革现行的干部工作制度,建立有利于提拔年轻干部的制度”,“重要的是建立离退休制度”,“有了退休制度,人人都知道自己到哪年该怎么样,这样就比较好办”。退休制度实行后,通过进入中央和省级顾问委员会、离休、退休等方式,大批老干部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为年轻干部的发展留出了空间。1979年到1984年的5年间,先后有121万名老干部退出领导岗位,有80万名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其中就包括大批团干部。

2.年轻干部培养规划的落实,为团干部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不仅制定了年轻干部培养和选拔规划,而且将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纳入整个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加大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力度。“四化”方针确定以后,中央于1983年制定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十年规划》。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重视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中央出台多个针对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的文件。1995年1月,下发《关于抓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通知》,明确提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目标要求。1996年5月7日,颁布《1996年—200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提出5年内培养两万名优秀中青年干部的目标。2000年9月5日,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大力度,务求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取得新突破”。2002年7日,颁布《条例》,提出“形成富有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推进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应当注重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适应加快选拔年轻干部的政策,《条例》规定“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可以破格提拔”,“党政领导干部应当逐级提拔。越级提拔的,应当报经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同意”等。2003年12月26日,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加大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快车道’”等。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这些政策的提出,使培养选拔年轻干部获得了制度空间。作为年轻干部的重要部分,团干部成长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

3.选拔年轻干部的刚性政策,促进了团干部的脱颖而出。中央出台了刚性更强的政策,通过规范任职年龄,加快推进干部年轻化。中央于1998年批转《1998-2000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配备年轻干部的目标要求作明确规定。截至1999年底,全国各级各类机关县(处)级以上干部中,45岁以下的县(处)级以上干部,占同级干部数的36.1%,比1995年增加1.5个百分点”。2002年2月,市(地、州、盟)党政领导班子中,四十五岁以下干部达到一千五百余名;县(市、区、旗)党政领导干部中,三十五岁以下干部达到二千三百多名。在2006年和2007年的省(市、区)党委换届选举中,在制定硬性的年轻化指标的同时,中央对班子成员的提名年龄作了规定,“省级党委班子中50岁以下的要有3名,45岁左右的要有1名”,“省委书记、副书记(政府正职)为65岁,纪委书记为63岁,其他为60岁。在提名上述3类任职人员时,如果年龄分别已经是63、61、58岁,一般不列入提拔行列”。由于团干部站“位”较早,成长中的“耽搁”较少,与同年龄层次的干部相比,在刚性较强的干部政策空间里,团干部和有团干部经历的干部更容易脱颖而出。

三、团干部的个性特征

1.从团干部的选拔条件上看,团组织选人的“门槛”较高。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团的先进性决定了各级团组织要把优秀的青年人才选拔到团委机关中来。在实行公务员“凡进必考”的制度以前,直接接收大专院校毕业生中的优秀学生干部,是各级团委选拔机关干部的主要方式之一。综合素质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学生干部,是团组织长期拥有的优质的后备资源。近年来,在坚持通过公开招考选拔优秀毕业生的同时,各级团委积极拓宽选人视野,注意选拔高学历人才和各行业的优秀人才到团组织工作,进入渠道呈多样化趋势。如现任的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中,既有来自基层党政机关的负责人,也有高校和团省委负责人,还有从经济战线上选拔的优秀领导人,知识、专业和行业结构比较丰富。

2.从自然条件上看,团干部具有独特优势。与同级别的干部相比,团干部年龄较小,不仅身体素质处于较好的阶段,在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负担也较小。这使团干部在工作上能够投入更大的精力,为取得更好的工作成绩提供了保障。此外,团干部思维活跃,创新意识较强,社会责任感强,在青年中影响力较大。

3.从年龄特征看,团干部的流动性较强。团的机关“留小不留老”,到龄转业是不成文的制度。尽管组织部门和《团章》对此没有明文规定,但团干部年龄一般不超过45岁。在此以前,要按照干部交流和任期等规定,转任到其他部门工作。到龄转业的机制,客观上促进了团干部队伍的流动,减少了干部选任上的“塞车”现象,缩短了成长周期。

四、共青团组织的独特优势

1.从政治身份看,团干部符合党的干部选任原则。《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四十九条规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第五十条规定:“党的各级委员会要加强对共青团的领导,注意团的干部的选拔和培训。”《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规定,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党的领导下前进”,“作为党的后备军,源源不断地为党输送新鲜血液”。共青团的独特角色,是团干部在干部选任体系中脱颖而出的基础。

2.从团的组织性质看,团的特殊性质有利于拓展工作空间。共青团虽然不是政党,但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具有准政党的性质。共青团不是政府组织,但我国政府没有设青年事务部,团实际承担着政府青年事务部的部分职能。这有利于团在国内和国际上开展工作。团的工作点多线长面广,各级组织分布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体育等各个领域。通过开展工作,团干部和社会各界建立了密切的接触和联系,得到了较全面的锻炼。

3.从团的工作职能看,团的服务职能有助于扩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在共青团的三个基本职能中,除“发挥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为党的事业教育、团结和带领好青年”和“发挥好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作用,积极协助政府管理好青年事务”外,另一个重要职能是“发挥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依法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具体利益,反映青年的意愿和呼声”。团不仅要服务大局,而且服务青年。通过创办青年慈善事业、希望工程、青少年维权工程、青年企业家协会等,在服务青年的同时,加强了同社会各阶层、各种社会团体的沟通和联系,扩大了党的执政基础和社会基础。

4.从团委内部环境看,宽松的职数为团干部的进步搭建了平台。如某团市委机关核定行政编制12名,其中团市委书记1名、团市委副书记3名、少工委主任(副处级)1名,科级职数5名,12名干部就有10名为科级以上干部,科级以上干部的比例为该市市直单位平均值的3倍以上。宽松的职数,使各级团委机关的干部流动顺畅,充满活力,避免了多数部门存在的“挤车”现象,有利于团干部成长。

5.从组织职能看,团的特点有助于锻炼和提高团干部的能力。团委是团结、服务青年的组织,“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并重,日常工作与主题活动交织,工作任务很重。但团委是公认的“清水衙门”,权力小,财力物力缺乏。如某团市委在2001年—2006年期间平均每年组织活动38次,需活动资金80多万,但市财政每年划拨团市委的经费只有8万,且多数活动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协调和整合的关系很多。在“资源”、职权有限的情况下,要完成各种工作任务,没有很强的社会活动等工作能力是不可能的。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团干部工作能力的锻炼。

五、党组织的培养和管理

1.系统化的教育培训。即适应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定期从团干部中和中青年干部中,选调优秀后备干部,分别参加党校的“中青班”和团校培训,根据对干部知识、专业、能力结构的针对性分析,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系统的强化培训。为适应特定政治形势和特殊任务的需要,还不定期地组织专题研讨班。如中央党校自2003年以来已举办省部级后备干部“哈佛班”6批(次),举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专题研讨班19次。十六大以来,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班培训近千人;各省(市、区)委党校中青班培训1.5万多人。这些措施对改善干部的素质结构,提高执政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2.经常化的锻炼提高。锻炼方式主要有平级轮岗、到上级机关挂职锻炼、到基层任职锻炼、到艰苦地区锻炼、到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锻炼、协助处理重大突发事件、参与专项重大活动、参与信访督察和依托重点建设工程等方式。如团中央第一书记胡春华曾两次到西藏工作,时间累计达19年。中组部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两年选拔76名中央和国家直属机关干部到三峡建设工程指挥部挂职锻炼。团中央也有类似措施。如2007年5月启动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工作任务之一就是“推动优秀团干部挂职锻炼”。

3.制度化的管理监督。主要是通过建立定期谈话制度、诫勉制度、离任审计制度等,加强对年轻干部,尤其是对握有“实权”的年轻干部监督管理。这些措施有利于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对于“起步”较早、职务提升较快的团干部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收稿日期〕2008-01-03

标签:;  ;  ;  

现阶段影响共青团干部成长的因素_共青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