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辽宁省大连市 116021
摘要:在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新技术能否形成新动能,新动能能否带动新经济,已成为政府部门、产业界和学术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文章从信息技术发展态势的角度判断新经济的前景和风险,指出信息技术是未来 15—20 年发展新经济的主要动力;人机物融合的智能技术是最有引领性的新技术;对于培育经济新动能,技术积累与技术创新同等重要。我国工业控制领域技术积累薄弱,国家应增加智能工控领域的科技投入,大力培养工控领域的科技人才。
关键词:信息技术;发展态势;看新经济
1信息技术是未来 15—20 年发展新经济的主要动力
鉴于摩尔定律靠近尾声、通信技术逼近香农极限,加上世纪之交的互联网泡沫,21 世纪初许多学者预测信息技术已基本完成驱动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21 世纪上半叶将是生物科技的世纪。但近 10 来年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一浪接一浪,信息技术不断展现出旺盛的活力,继续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
1.1 信息技术将继续唱主角
根据麦肯锡公司 2013 年发布的技术预测,到 2025 年可能形成 5 万亿—10 万亿美元经济效益的还是移动互联网、智能软件系统、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信息产业,生物领域只有下一代基因组产业有可能做到 1 万亿美元规模,先进材料不到 0.5 万亿美元,可再生能源不到 0.3 万亿美元。其实,不只是麦肯锡公司做这样的判断,我们和许多科技人员、经济学家都有同样的看法:信息技术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而基因生物和纳米等技术还在孕育之中,未来 15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仍然是信息技术唱主角。要理解信息技术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需要承认技术进步不是以线性方式而是以指数方式发展的历史事实。国际上将这一规律称为技术进化的加速回报定律,所谓加速回报是指技术对经济的驱动力加速提升。石器时代经历了数万年的演进,印刷术的推广耗费了一个世纪的时间,而移动网络上微信的普及只需几年的时间。数字化信息技术是几十年前发明的技术,因此,它的推广速度和影响力必然大于几百年前发明的电力、冶炼等传统技术。为什么信息技术有这么大的威力,这要从经济和信息的本源来认识。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塞萨尔 . 依达尔戈在《增长的本质》一书中指出,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信息的增长,即物理秩序的增长。就拥有的质量和能量而言,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十分渺小的星球,但我们居住的星球是宇宙中十分罕见的信息聚集地。信息技术在物理世界和人类社会之外增加一个Cyberspace(这个单词的原意是“控制域”,本文翻译成“信息空间”),使得人类社会和物理世界成为可控的世界。
1.2 信息技术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判断信息技术的发展态势至少需要考虑两个维度,一是技术的深度,另一个是技术的广度。从深度上看,“二战”以后,支撑世界经济发展长波的基础性技术发明是电子数字计算机、晶体管、集成电路、光纤通信、无线通信、互联网和万维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自万维网(WWW)以后,信息领域虽然不断出现新名词,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但尚未再出现与上述技术可比拟的的基础发明。类脑计算、量子计算等新技术短期内还不能形成支撑经济的新动能。从基础发明到产生重大经济影响一般需要 20—30 年,下一轮更高涨的经济长波也许要到 20 年以后,今后 20 年很可能是经济长波的周期性衰退期,按照历史的规律,也应该是基础性发明的密集出现期。由于历史上只有 4—5 个经济长波的样本数据,经济学中的长波理论未必能作为预测经济发展趋势的依据,但世界经济周期性发展的判断应该是可靠的。从广度上看,历史上蒸汽机、内燃机、交流电等重大基础发明都是经过较长时间的技术改进和扩散之后才开始产生巨大经济效益,信息技术也不应例外。万维网等信息技术已经有 20 多年以上的技术扩散和储备,21 世纪上半叶应该是信息技术提高生产率的黄金时期。重大技术应用的 S 曲线往往有相继的两条,第二条 S 曲线的生命周期更长,对经济的驱动力更强 [3] 。目前的信息技术在今后 20 年内大多会遵循第二条 S 曲线的发展态势,技术的改进和广泛的渗透将是主要特点。也就是说,今后 10—20 年,对经济贡献最大的可能不是新发明的重大技术,而是信息技术融入各个产业的新产品、按需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新业态、产业链跨界融合的新模式。对信息时代而言,信息技术普及渗透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现在的信息技术应用只相当于工业革命的蒸汽机时代。
1.3 新经济本质上是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数字经济)过渡
不少人将新经济等同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认为只有纳入国家划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的产业才算新经济,这是一种误解,新经济有更广泛的内涵,包括用信息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美国“国家新经济指数”将农场主应用互联网开展农业经营的比重,作为衡量新经济发展状况的 25 个指标之一。2016 年世界经济论坛的数字化转型倡议指出:2016—2025 年的 10 年内,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有望带来 100 万亿美元的社会与企业价值(主要是社会价值),其中汽车、消费品、电力、物流四大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的潜在累积价值将超过 20 万亿美元。数字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前景十分光明。中国有 1.5 亿名制造业工人,美国只有 1 400 万,日本为 900 万。中国的机械供应商超过 14 万家,相当于日本的 5 倍,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意义非同寻常。制造业高技术化本质上是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入融合。过去制造的产品叫机器或电器,今后制造的产品大多数是“网器”。所谓智能制造不仅仅是制造过程信息化,更重要的是制造业出来的产品要实现网络化、数据化和智能化。沈阳机床集团引领全世界智能制造的 i5 智能机床就是很好的范例。新经济本质上是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数字经济)过渡,目前采用的 GDP 统计不能正确反映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经济倡导的共享、用户体验带来的消费者盈余、免费的开源软件、用户到用户的交易等都不统计在 GDP 中。国外不少机构与学者已在探讨更适合数字经济的统计方法。国内流行的说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 L 型,未来十几年将保持 6% 左右的平稳增长。这是沿用工业经济的思维,因为即使是保持 6% 甚至更低的 GDP 增长速度,数字经济的实际内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
2培育新动能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积累
新技术不会自动转化为生产力。由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般要经过 4 个环节:(1)通过科学研究发现新知识;(2)通过发明将知识转化为满足应用需求的新技术;(3)通过技术创新将技术变成新产品和服务,开始投入市场;(4)在应用中不断改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从科学知识到技术,从技术到产品,从产品到市场,每一步都要经过“死亡之谷”。越过死亡之谷没有捷径,只能靠自主创新的能力。人们常说核心技术是买不到的,其实真正买不到的是自主创新能力。支撑新经济的核心技术只有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获得。创新驱动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我们在贯彻这一战略时往往不提要重视技术积累,其实技术积累与技术创新同等重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知识存量的增长,不论是对一个企业还是个人,知识的增长要靠创新实践不断沉淀的技术积累。中国高铁的成功被誉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榜样,但我们不应忘记,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中国一直在从事铁路机车研制,通过“中华之星”等科研项目的锤炼,南车、北车集团已有坚实的技术储备。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些发展快,有些发展慢,其中一个原因是不同行业的技术积累有差别。铁路机车制造的技术积累较扎实,但工业控制领域(包括高铁、航空的运行控制)的技术积累十分薄弱。
3结语
我们认为,新技术是发展新经济的第一动力,从信息技术的发展态势可以对新经济的前景做出较为理性的判断。
参考文献:
[1]李倩.浅谈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07):122-124.
[2]冯子荻,舒家先.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及实现技术的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07):156-158.
[3]吴瑕.信息时代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J].通讯世界,2017(22):23-24.
论文作者:安,涛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9
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技术论文; 新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长波论文; 动能论文; 互联网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