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宁县林里乡卫生院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 615600)
摘要:目的 探讨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味治疗肺寒咳嗽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2016年7月-2018年2月90例肺寒咳嗽患者分成不同组。对照组给予盐酸氨溴索治疗和止咳糖浆治疗,中医治疗组则给予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味治疗。比较两组肺寒咳嗽治疗效果;咳嗽消失时间、肺部鸣音消失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积分和生活质量;药物副作用。结果 中医治疗组肺寒咳嗽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中医治疗组咳嗽消失时间、肺部鸣音消失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症状积分和生活质量相近,P>0.05;治疗后中医治疗组症状积分和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治疗组药物副作用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味治疗肺寒咳嗽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咳嗽症状和生活质量,缩短治疗时间,无明显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味;肺寒咳嗽;临床效果
咳嗽属于常见呼吸道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不同类型咳嗽治疗难度也不同。中医上将其纳入“咳嗽”范畴,其中肺寒咳嗽占一定的比例。本研究分析了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味治疗肺寒咳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2016年7月-2018年2月90例肺寒咳嗽患者分成不同组。中医治疗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22岁-72岁,平均45.34±2.67岁。发病时间3个月-2.6年,平均(1.13±0.53)年。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22岁-72岁,平均45.31±2.62岁。发病时间3个月-2.6年,平均(1.15±0.52)年。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盐酸氨溴索治疗和止咳糖浆治疗,盐酸氨溴索剂量为30mg/次,口服用药,每天3次;治疗2周。止咳糖浆服用,每次服用5-10ml。每天3次,治疗2周。
中医治疗组则给予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味治疗。方剂:茯苓30g、炙甘草15g、五味子20g、干姜45g、北细辛15g、法半夏30g、陈皮15g、炙紫苑20g、炙冬花20g、炙百部20g、地龙30g。痰多加半夏、陈皮,咽痒、咳甚加地龙、炙紫苑、灸冬花、炙百部,鼻流清涕加荆芥、防风。每天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共服用4剂。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肺寒咳嗽治疗效果;咳嗽消失时间、肺部鸣音消失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积分(0-3分,得分越低则症状越轻)和生活质量(0-100分,分值越高则生活质量越高);药物副作用。
显效:疗程结束咳嗽症状消失,3个月内无复发;有效:疗程结束症状改善;无效:疗程结束病情无改善。肺寒咳嗽治疗效果为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1]。
1.4统计学方法
SPSS20.0统计,计量资料作t检验,计数资料则进行χ2检验,P<0.05显示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肺寒咳嗽治疗效果相比较
中医治疗组肺寒咳嗽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3讨论
苓甘五味姜辛汤是中医方剂名,其有温肺化饮之功,西医上有祛痰效果,可用于肺气肿和支气管炎、慢性咳嗽等疾病的治疗。中医上将苓甘五味姜辛汤用于肺寒咳嗽的治疗。肺寒咳嗽患者以舌苔白滑、痰液量多、痰液色白和稀薄等为特征。中医认为肺寒咳嗽为脾阳不足,聚湿成饮,寒饮犯肺所引起,因此在治疗上需遵循温肺散寒、健脾助运为主要原则。苓甘五味姜辛汤方以干姜为君,有温肺散寒化饮之功;细辛为臣药,可助干姜温肺散寒化饮之功;茯苓可健脾渗湿;干姜健脾助运、温中散寒。甘草调和诸药;五味子敛肺止咳,诸药合用可共奏温肺散寒、健脾助运之功。根据患者症状加减用药,可更好发挥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2-3]。
本研究中,对照组给予盐酸氨溴索治疗和止咳糖浆治疗,中医治疗组则给予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味治疗。结果显示,中医治疗组肺寒咳嗽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中医治疗组咳嗽消失时间、肺部鸣音消失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症状积分和生活质量相近,P>0.05;治疗后中医治疗组症状积分和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治疗组药物副作用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
综上所述,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味治疗肺寒咳嗽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咳嗽症状和生活质量,缩短治疗时间,无明显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兰.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后期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志,2012,28(11):913.
[2]崔正昊,李燕宁.李燕宁用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疗儿童肺寒伏饮咳嗽经验[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3):730.
[3]姜南.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味治疗慢性咳嗽(寒饮伏肺)临床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0.
论文作者:姜锋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7
标签:汤加论文; 中医治疗论文; 症状论文; 对照组论文; 时间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治疗效果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