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技术引进创新时滞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引进论文,实证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技术是利用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经济活动的有效手段,现代经济已越来越依赖技术引进、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的内在过程[1]。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引进技术的模仿和采用,无疑可以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2]。但技术创新对技术引进的响应很少是瞬时的,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创新的时滞长短对一国的竞争力和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一国技术引进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技术消化吸收与模仿,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即根据市场状况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对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进行资源配置和投资,获得有效利用引进技术和创新的能力。因此,测算时滞、找出原因、缩短时滞、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就成为国际竞争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2 技术引进创新时滞的建模
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在各国分布得不均衡导致了各国间技术差距的存在,而通过模仿和技术扩散消除这一差距是有一时滞的,时滞的存在使创新国的技术优势在此期间得以保持,随后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3]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思想,他们认为世界分为北方国家(发达国家)和南方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北方国家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南方国家具有较低的工资率从而在模仿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北方国家把资源投入到创新R&D和南方国家配置资源到模仿中去,都是带有风险的R&D过程,南方模仿成功或者它的创新时滞较短时,北方国家会受到激励去开发下一代产品(以计算机不断的升级换代为例),如果南方国家通过在模仿中不断的进行知识、技术积累,当他的模仿速度超过北方国家的创新速度时国际分工格局就会逆转,反之如果南方国家技术引进消化时滞过长则就会陷入北方创新、南方模仿时滞、模仿成功、北方再创新、南方再模仿这样一个亦步亦趋的怪圈。因此我们选取技术引进与技术出口这两个指标来进行建模,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和技术出口存在相关关系,技术引进对技术出口的影响,是分布在一段时期之内的,技术出口对技术引进的响应有一延迟,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机制越完善,技术引进后消化吸收及创新所需的时间就越短,反之如一个国家的研发资源的配置不当、微观组织效率低下,技术引进对技术出口的促进效应就散布在一个相当长的期间内。为测算技术出口对技术引进回应的延迟时间,建立技术出口对技术引进的有限分布滞后模型,来测算技术引进对技术出口的短期和长期的影响。
2.1 通过判别方法确定滞后期数和多项式阶数
建立技术引进的有限分布滞后模型,首先要确定滞后的期数,通过计算技术引进各滞后期对技术出口的影响系数,测算技术引进对技术出口的短期与长期作用的大小。
对分布滞后模型的处理方法很多,为获得较好的结果,我们选用无约束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来拟合[4],模型如下:
Y[,t]=a+b[,0]X[,t]+b[,1]X[,t-1]+b[,2]X[,t-2]+b[,3]X[,t-3]+b[,4]X[,t-4]+……+b[,k]X[,t-k]+ε[,t].
(1)
Y[,t]:技术出口
X[,t]:技术引进当期量
X[,t-i]:技术引进滞后变量,i=1、2、3、4、……k
ε[,t]:随机项
由于样本量小且技术引进滞后变量存在共线性,直接用OLS 法估计系数效果不好,采用多项式分布滞后可减轻这一问题。
b[,k]=a[,0]+a[,1]i+a[,2]i[2]+…+a[,p]i[p]
(2)
P:多项式次数 P<K
因此式(1)经过式(2)转换(也称为Almon转换)整理各项成为下式
y[,t]=a+a[,0](x[,t]+x[,t-1]+x[,t-2]+x[,t-3]+…+x[,t-k])
+a[,1](x[,t-1]+2x[,t-2]+3x[,t-3]+…ix[,t-k])
+a[,2](x[,t-1]+4x[,t-2]+9x[,t-3]+…+i[2]x[,t-k])+…
+a[,p](x[,t-1]+2[p]x[,t-2]+3[p]x[,t-3]+…+i[p]x[,t-k])+ε[,t]
=a+a[,0]Z[,t0]+a[,1]Z[,t1]+…+a[,p]Z[,tp]+ε[,t]
(3)
用矩阵表示这一过程
y=XHa+ε
=Za+ε
用OLS解得
附图=[Z′Z][-1]Z′[,y]
分布滞后系数的估计可由下式计算得到
附图=H
这里关键要确定滞后期数K和多项式阶数P,按照Hendry一般到具体的方法,先从一个大的滞后期数开始,不对分布滞后做任何约束,然后看模型的拟和优度是否会随滞后期数的减少而显著恶化,多项式次数确定也按此原则进行。对滞后长度的检验结合所用EVIEWS软件主要选取了下列度量准则:
(1)校正R[2],可以证明在分布滞后模型中增加滞后期数时R[2]将不会下降,但增加的滞后项参数估计会消耗自由度,过多的自由度消耗后会使参数估计变得不准确,校正R[2]则对此进行了调和。做若干个滞后期的回归选取使校正R[2]最大的滞后期K。
附图[2]=1-((n-1)/(n-k))(1-R[2])
(2)AIC信息准则
AIC=1n[2]+2(k/n)
AIC比校正R[2]对K增加更敏感,增加滞后期数会使AIC变大, 做若干个滞后期的回归选取使AIC最小的滞后期K。
(3)SC准则
SC=1n[2]+k1nn
做若干个滞后期的回归选取使SC最小的滞后期K。
上述三个准则均是在自由度消耗和拟和度优化之间作了协调,是三位一体的。
2.2 模型和估计结果
用EVIEWS软件作了TECEX(技术出口),TECIM(技术进口)从滞后8期开始做下述多个模型,(TECEX C PDL(TECIM,8,5)),(TECEX C PDL(TECIM,7,5)),(TECEX C PDL(TECIM,7,4)),(TECEX C PDL(TECIM,7,3)),(TECEX C PDL(TECIM,7,2)),(TECEX C PDL(TECIM,6,5)),(TECEX C PDL(TECIM,6,4)),(TECEX C PDL(TECIM,6,3)),(TECEX C PDL(TECIM,6,2)),(TECEX C PDL(TECIM,5,5)),(TECEX C PDL(TECIM,5,4)),(TECEX C PDL(TECIM,5,3)),(TECEX C PDL(TECIM,5,2)),综合比较在滞后5期和7期时,AIC和SC最小,但在滞后7期时滞后期系数出现了负值与理论不符,而且由于是小样本,滞后期数少时统计检验可靠性较高,滞后5期的AIC和SC的值最小。故选取(TECEX C PDL(TECIM,5,2))作为模型。
表1 技术出口对技术进口滞后5期2次无约束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的LS回归结果和评价指标
自变量
回归系数
标准误
T统计量
误判概率
C
-63253.45 18006.61
-3.512790
0.0098
PDL010.088651
0.015461
5.733971
0.0007
PDL02-0.013583 0.007548
-1.799558
0.1150
PDL030.004465
0.006217
0.718277
0.4959
R[2] 0.993255
AIC准则 23.54313
校正R[2]
0.990364
SC准则
23.68782
D-W统计量
2.489986
F-统计量 343.5773
误判概率 0.000000
经过Almon变换后,方程总体拟和良好(F检验和R[2]),D—W检验通过,残差没有自相关,但是通过多项式构造出的PDL02、PDL03在统计上均不显著,而且PDL02为负,这可能是由多重共线性造成的。Almon变换还原后对应的分布滞后模型为:
Y[,t]=63253.4+0.1337X[,t]+0.1067X[,t-1]+0.0886X[,t-2]+0.0795X[,t-3]+0.6794X[,t-4]+0.0881X[,t-5](-3.513[***])(5.889[***])(12.554[***])(5.734[***])(5.356[***])(6.499[***])(2.675[**])**,***分别表示通过0.05,0.01的显著性检验。
技术引进对当年技术出口的影响为0.1337,即平均而言技术引进每增加一万美元,技术出口增加1337美元,第二年为1067美元,第三年为887美元,第四年为795美元,第五年为794美元,第六年为881美元。长期看技术引进一万美元在六年内共增加技术出口5760美元,而且滞后5期总和的T统计量通过0.01显著性检验。
3 对结果的解释
从计算结果可初步推定,技术引进对技术出口的作用是跨期的,分布在六年之内,而当期技术引进对技术出口的影响一直滞后到第六年,说明当期技术引进后短期内无法全部消化吸收并创新出口。从技术引进分布滞后对技术出口的影响而言,首先累积响应程度小,当年技术引进增加一万美元,六年内累积效应才增加技术出口5760美元;其次响应速度慢,从增加当年技术出口的1337美元到第六年的881美元,每年增加约为一千美元左右,而且呈现递减趋势,这些均表明我国技术引进,技术创新出口从宏观的技术研发资源配置、机构设置、微观的企业的技术研发动力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表2 技术引进各滞后期的系数和统计量
各滞后期系数
标准误
T-统计量
0
0.13368 0.02270
5.88990
1
0.10670 0.00850
12.5539
2
0.08865 0.01546
5.73397
3
0.07953 0.01485
5.3564.3
4
0.07935 0.01221
6.49932
5
0.08809 0.03294
2.67461
滞后期总和0.57600 0.02801
20.5614
3.1 研发投入较为薄弱,研发资源不足
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1%,而发达国家(除意大利外)均在2%以上,日本和韩国接近3%。在每万人劳动力中从事R&D活动人数,德国和日本是我国的9到10倍,科学家工程师是我国的3到9倍。各项指标的比较见表3和表4。
表3 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R&D/GDP(%)
国家
中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意大利
韩国
1995
0.60
2.61
2.98
2.31
1.01
2.68
1997
0.64
2.71
2.92
2.31
1.08
2.89
1999
0.83
2.79
3.04
2.44
1.04
2.46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年鉴2001
表4 每万人劳动力中从事R&D活动人员数、科学家工程师人数
中国
美国
德国
日本
意大利
(2000) (1997) (1999) (1998) (1997)
R&D活动人员
13 116
129
61
科学家工程师
10 816089
33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年鉴2001
从上述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研发投入的资金和人员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研发相对投入少,人员则更少,人均研发费用相对缺乏,发达国家和地区年人均费用大约是中国大陆的11倍到27倍。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未从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向以技术引进与创新拉动经济增长的内涵式增长方式转变[5], 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目前的要素禀赋并不足以支持大规模的技术创新与研发活动。这是我国制定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政策时必须予以考虑的基础,在这两者之间有必要进行平衡。此外,还要考虑技术创新的风险。由于技术更新速度加快,破坏性技术创新可能会使研发投入全部沉淀,而且研发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很低,100 个项目最终到市场商品化阶段只有2到3个会成功[6—7],因此现阶段我国只能以技术引进为主,只对一些涉及国家发展战略、国外进行技术封锁的项目进行自主开发,这是由我国当前的资源禀赋和技术开发的特殊性决定的,所以研发资源的相对不足是我国技术引进到技术创新具有较长时滞的一个基本原因。
3.2 政府科技投入与引导的不足
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会影响研发资源的配置[8],有限的资源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利用也是技术引进时滞产生的重要原因。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扩散有一定的外部性,政府必须予以支持和引导。从美国政府对于技术创新的支持可以看出,政府对于技术创新是至关重要的。1950—1998年期间,美国用于研发的拨款从11亿美元增至755亿美元,39年间增长了67.6倍,年平均增长1.7倍。政府支出比例1950年为44.6%,1998年为39.2%,1999年为29.2%,虽然从相对值而言减少,但其绝对值是增加的。我国没有相应的R&D经费数据来源,但从全国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来看,1991年政府用于科技活动的投入是126亿元,2000年为593亿元,10年增长了4.7倍,年均增长只有0.47倍。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由于没有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特别是风险资本市场,资本与技术的结合是受阻的,市场的缺位使政府必须发挥主导的作用,政府只有在建立起有效的资本与技术市场后再行退出。美国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有发达的资本市场,而美国政府对研发的引导和支持并未减弱,反而加强。在资本市场尚未充分发展的情况下[9—10],我国更应加大对科技和研发的引导与促进,但从以上数据看我国政府起的作用明显不足。
3.3 研发投入在三个研发执行部门的比例与技术引进创新的要求不相适宜
首先从研发费用在部门的分布看,我国技术引进的主要来源地美、德、日三国企业研发费用的支出在70%以上,研究机构在10%左右,高校在10%以上。2000年我国的企业研发费用所占比例是52.2%,研究机构所占比例将近30%,高校所占比例不到10%。对照这三国研发费用分布的比例,我国企业和高校研发费用比例都比较低。企业是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的重要部门,企业研发费用的比例相对较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影响我国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改进研发费用的投入比例,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对减少技术引进创新的时滞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次在研发的人均投入上,企业研发人多钱少的矛盾日益突出。研究机构在逐步的市场化过程中,研究机构研发人员逐渐向企业分流。科学家和工程师从1991年的41.5万减少到2000年的30.3万,减少了11.2万。而与此同时,大中型企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从1991年的50.3万增加到76.9万,增加了26.6万,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研发人员向企业集中的趋势。但是从人均研发费用的变化看,虽然两个执行部门的人均研发费用都在增长,但是研究机构的人均研发费的绝对值一直是大于大中型企业,大中型企业相对于研究机构人多钱少的矛盾并未缓解,相反还加大了。1991年研究机构的人均研发费用是大中型企业人均研发费用的1.62倍,2000年是1.85倍。企业是技术引进与创新的主体,研发人员集中于企业而研发费用跟不上,这两者的不相匹配,也不能使企业研发人员发挥最大作用。企业的人均研发费用投入偏低也是技术引进消化时滞较长的原因之一。
3.4 研发费用在三种R&D活动的比重的畸形化
R&D活动包括三种: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11],发达国家三种R&D活动一般稳定在20∶30∶50。在一国工业化发展的初期,基础研究比例一般在3%—5%之间,因为此时不可能将有限的资源大量投入到基础性研究中,随着经济增长和要素禀赋的改变逐步加大对基础性研究的投入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因为在知识对经济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的今天,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过低[12],对试验发展投入过大,会使一国的科技研发始终落在发达国家的后面,再加上发达国家对最新技术的封锁使得发展中国家无法掌握最新技术。
而从我国从1995—2000年的数据看(见表5),三种研发活动比例基本保持在5∶23∶72。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步的进程中,技术引进大多处于一种低水平的重复之中,这种畸形的研发结构使我国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自我创新能力降低,没有知识技术自主创新的储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速度必然会降低,因此对试验发展的过分投入,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过低,也是使我国技术引进具有较长期的时滞的一个重要原因。
表5 1995—2000年我国R&D经费支出在三种R&D活动中的分配
单位:亿元
基础研究 比重%
应用研究
比重% 试验发展
比重%
1995
18.06
5.18
99.02
26.39
238.60
68.43
1996
20.24
5.00
99.12
24.51
285.12
70.49
1997
27.44
5.39
132.46
26.02
349.26
68.60
1998
28.59
5.25
124.62
22.61
397.54
72.13
1999
33.90
4.99
151.55
22.32
493.46
72.68
2000
46.73
5.22
151.90
16.96
697.03
77.82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年鉴2001
3.5 企业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动力不足
大中型企业对研发和技术引进创新并不重视,主要将投入放在技术引进形成的规模扩张上,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技术引进费用与消化吸收费用比例偏低;二是企业R&D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比例偏低。
从表6可以看出,我国技术引进到消化吸收的周期较长,表现在企业层面的原因一是我国企业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严重失调。以1998年为例,大中型企业技术引进经费为214.8亿元,而消化吸收经费仅为14.6亿元,两者之比为1∶0.068,远低于1∶10的国际水平。 技术大量引进却不重视消化吸收,不仅难以实现技术自立,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自主开发能力的提高。与二战后日本产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对比,1957—1961年间钢铁业对引进技术的再开发与再研究的费用是技术引进费用的2—3倍,机械行业是2.8倍。二是技术创新投入低。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到1%,而发达国家一般均在10%以上。而且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从1992年的50.5%下降到2000年的28.5%,这说明我国企业普遍不重视研发。技术依赖国外引进,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和再开发投入少,不但将会使我国技术引进到技术实现的时滞延长,更为严重的是企业将陷入到技术引进、技术落后、再引进技术的恶性循环中去。
表6 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和比例
技术引进费用
消化吸收费用
消化吸收费用与技术
R&D费用占销售 企业中有研发机构
年份
(亿元) (亿元)
引进费用的比例(%) 收入比例(%) 的比例(%)
1993159.2
6.2
0.0390.50 63.4
1995360.9
13.1
0.0360.46 39.8
1997236.5
13.6
0.0580.52 30.4
1998214.8
14.6
0.0680.53 30.6
1999207.5
18.1
0.0870.60 32.0
2000245.4
18.2
0.0740.71 28.5
数据来源同上
3.6 技术引进的重点产业对技术引进时滞也有一定的影响
根据一国要素禀赋的发展和产业政策制定合理的技术引进产业结构,也可缩短技术引进时滞。从我国从技术引进重点行业的顺序看,1991—1999年主要集中在下列行业:石化化工、能源、机械电子、冶金有色、交通运输。可以看出,我国技术引进的重点是制约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产业,这些产业大多具有技术引进金额大、技术复杂且见效慢的特点。再加上技术引进是以引进成套设备和关键设备为主,对软件引进的份额小,更没有对引进技术进行二次开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技术引进有较长的时滞。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知识、技术在国际竞争中已起着主导作用的今天,在本国无法自主创新大多数技术的情况下,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对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技术引进到技术创新的较长时滞无疑会延缓这种作用。要减少技术引进到技术创新的时滞,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 加大对教育科研的投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这是缩短技术创新时滞最基本的方面,因为引进的技术必须靠一国自有的科学与技术资源予以消化吸收与创新。具体来说,应该加大科技人员人力资本的培育和投入,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R&D费用,使其占GDP比例与经济发展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水平。
4.2 加快建设风险投资体系,完善技术市场
我国技术人员的绝对量并不稀缺,并且其分布是集中在城市的,但是由于国内缺乏科技创业家和风险资本家,以及由技术中介形成的技术交易市场,技术创新的实现成果少,应加快对科技创业家和风险资本家的培育,建设和完善以风险资本市场和技术市场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促进技术的消化与创新。
4.3 政府要加强对技术引进与创新的引导
由于技术的扩散和外溢,它具有一定外部性,政府应在技术引进与创新上加强引导与投入,这并不是忽视市场的作用,而是由于技术的外部性和现阶段缺乏有效的风险资本市场、技术市场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政府应利用产业和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急需的引进技术与二次开发创新给予支持和引导,解决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资金瓶颈。建立公用科技信息平台消除国内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分离,使国内自主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可以有效地结合。
4.4 提高研发资源在三个执行部门的配置效率
首先,研发费用的分配应向企业倾斜,企业是技术引进与创新的主要部门,应加大对企业研发费用的投入。其次要加快国内科研体制的改革。在当前的科研体制下,问题主要表现为技术人才与企业的分离,技术人才大多沉淀在高校和国有研究机构,这就造成了企业研发的薄弱。应加快人才流动,否则企业科技人才的缺乏,会使引进的技术为企业低水平的消化吸收所分散、浪费。最后,还应发挥这三个执行部门的协同合作和合理分工,这必须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来协调。
4.5 优化研发资源在三种R&D活动的配置效率
我国研发资源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过低,在试验发展投入过大,过分的急功近利会使我国的科技研发始终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亦步亦趋。由于这种畸形的资源分配比例,我国高新技术发展受到制约,使我国技术结构升级较慢,这必然使我国引进技术表现为较低水平的重复,不能有效消化、吸收世界先进技术。日本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它偏重于对世界先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对基础研究、探索性研究投入过低,最终使本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受到技术供给结构的制约。因此,调整和优化我国对试验发展过高的投入比例,平衡技术创新能力的长期发展与短期利益的关系,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4.6 加快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改变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的局面
国有企业重视对成套设备技术的引进而对技术引进的消化与吸收不足,根本原因是由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所引起的,经理层的在职消费和利益与企业的规模有直接的联系,因为大型设备的技术引进有助于企业的直接规模扩张,所以企业首先考虑的是引进设备与生产线,而内涵型的技术消化吸收与创新则是次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只有企业产权明晰,所有者缺位得到解决才能缓解国有企业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的局面。
4.7 合理制定技术引进的顺序,缩短技术引进创新的时滞
首先,要考虑国内的配套产业基础,技术扩散的微观机制以及产业规模,它决定了技术引进并使之产业化的效果。这里既有行业的技术扩散,行业间的技术整合,还有引进技术与原先产业的相对落后技术匹配的问题。先进技术与落后技术不匹配所产生的技术瓶颈,会在不同时间出现在产业链不同环节,要合理安排技术引进的时间顺序,最大程度地减少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阻碍,就必须了解我国R&D 资源的基础和现有的技术结构,在此基础上决定技术引进和新兴产业发展顺序。其次,要合理配置长线技术与短线技术引进,既要重视对基础性长线技术的引进,也要加强对短线先进技术的引进,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最后,从需求方面来看,技术发展与需求升级有时会出现不一致,技术的消化吸收会受到需求的制约,应在国内市场需求结构变动的基础上适时引进相关技术,用市场需求来拉动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