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永年县广府总校张素梅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学难点,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可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乃当务之急。
语文作文教学
那么,如何建构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呢?笔者结合自身的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及自己的体会浅谈如下自己的看法,与大家相互切磋:1 激发写作兴趣.从阅读中抽出情感之芽。小学语文课本入选的文章,大多情文并茂,选材范围涉猎童年趣事、当代英雄、历史事实、天文地理、宇宙空间等,并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各式文体,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小学语文课文本身的美感,帮助我们打开思路,即通过入情入境的阅读,引导学生从体验美的乐趣中生发出积极的情感体验。
以情动情,写出真实情感。让学生写真情实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把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亲身经历的写出来。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使他人产生同样的情感。在习作之前的准备阶段,教师应凭借自己的情感色彩来感染、激发起学生热烈的良好情感。
用心体验生活,丰富情感。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泉,让学生体验生活,获得新的感受,是培养情感的有效途径。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由于学生不懂用心去体验生活,写作时常找不到最难忘的事,最佩服的人,最爱去的地方,最喜爱的小玩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
2 重视日常口头作文的训练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则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时,要充分发挥学生说的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写。学生说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说习作要求。进一步明确习作的具体规定,提高审题能力。二是说自己的准备材料。目的是检查他们习作前的材料准备情况。三是口头作文。该项结合习作指导过程又分为说题目、说提纲、说作文。说作文可采用个人自说、同桌对说、班内口头作文交流等多种形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说不但解决了学生作文的内容问题,而且还解决了他们的语言表达问题。
3 指导课加强作文范例的剖析只有在指导课上加强作文范例的剖析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那么怎样才能加强指导课作文范例的剖析呢?即从两个方面进行指导:淤展示优秀作文,明确好作文的标准。在指导课上,简要复习作文要求之后,展示优秀作文范例,对照要求让学生讨论这篇文章是否符合这次习作的要求?你认为哪里写得好,从分析中使学生明白好作文的标准和自己要努力的方向。于分析作文的病例,明确病因。在作文指导课上分析作文病例要比展示优秀作文更重要,通过让学生阅读、分析、讨论作文中的病例,使他们认识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和怎样进行修改,同时反思自己的作文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总之,在指导课上坚持不懈地加强作文范例的剖析,学生的作文质量一定会提高得很快。
4 互评互改,情感交流在学生互评互改时促进学生之间情感交流。孩子对于作文的优劣往往也有自己的评判价值,且这个价值会引导孩子们独特的发自真挚童心的价值取向。我们教师不仅要适当引导,还要倍加呵护。在学生自主评改、互相交流的时候,教师首先要为每个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这时的教师就像导演,把舞台留给学生,保证每个角色都能到位,真情演出。当学生在朗读自己的得意之作时,教师引导关注的是这位学生的习作中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感动。
通过作文互评交流,同学们会被别人情感所感动,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了该如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进而懂得了我们观察事物时不仅是用肉眼去看,更是用心去看。交流除了集体的交流外,还有小组内的交流,朋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促进了学生之间感情的沟通,丰富了情感。
在教师的评改中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教师批改作文,既要做到把学生的作文改通顺,改好,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修改,还要写上教师看了作文之后的心灵感受。有表扬和鼓励,有要求和希望,语言热情亲切,富有感情,使学生读了你的评改后更加信心百倍。淤不惜高分。我们应该看到,习作的评价是一种连续性的评价,而不是总结性评价。作文评价的目的,决非只是评判学生习作的好坏,而是以此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习作热情和兴趣,所以教师不要吝啬作文的分数,如这次作文,能完整地较有条理地记叙得优,有几处写得生动感人,再加“星”,有一颗星的,两颗星的,三颗星的。于热情呼唤式的评语。这种评语带着暖意,带着激励,流进了学生的心田。特别是对后进生,教师把他们看成是班里必须扶植、尤为关爱的一部分。评语中流露出对学生真挚的爱和热切的希望。同学们在激励和宽容的气氛中领悟道理,在情感的交融中获得启迪,使学生获得恒久的鼓舞。
论文作者:张素梅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习作论文; 情感论文; 教师论文; 范例论文; 体验生活论文; 《新疆教育》2013年第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