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园林绿化对于城市现代化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园林植物可以给城市带来美感的同时,还能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美好,同时对社会经济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城市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园林植物的生长环境遭到了一定的破坏,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病虫害,严重影响了园林植物的生长繁殖,同时人们在对于其病虫害的除治过程中,采取的一些措施虽然快速却破坏了生态平衡。因此,在现阶段对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治理过程中,应该以保护生态平衡为出发点,对园林植物的病虫害的防治采取生态控制方法,使园林在消除病虫害的同时也使生态保持平衡,达到城市绿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该文分析了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特点以及在其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特点和问题提出了防控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生态控制方法。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害;生态控制
在人类管理的城市园林生态里,有着一个包括植物、害虫、天敌、人类等组成的生态系统,如果一方有所变动,就会对其中的其他组成部分造成影响。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在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要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条件,减少或不使用化学农药,保护天敌,提高自然的控制能力,保持园林生态的稳定。
1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特点
1.1多种病虫害同时发生
园林植物的多样性、复杂性导致了病虫害种类繁多,一个园林环境的构建不可能只依靠单个品种的树木、花草,一个丰富的园林设计和构建不仅在内容上品类繁多,且在种植技术上更加丰富,不同的植被、不同设计手法共同形成了多变的园林景观。这同样带来园林植物病虫害的潜在可能,为病虫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一种病害侵袭的同时可能也会引发其他病害,往往呈现多种病虫害同时发生的情况。
1.2园林环境脆弱助推病虫害发生
通过人工初建的园林往往生态环境较差,园林的植被并不是原来存在的,而需要种植或者移栽,原有土壤的改造不够,则会影响植物生长,病害趁虚而入。通过在“处女地”上育种成长的园林景观存在时间长、见效慢的弊端,而移栽成为园林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同的外来物种相互混栽,一定程度上导致园林环境的脆弱不堪,助推了病虫害发生及互相感染。
1.3病虫害发生危害持久
大多数园林生态环境并不稳定,园林设计中以设计者的主观臆断作为标准,往往植被构成不合理,在污染的城市环境中、人为的干扰城市气候异常(热岛效应)以及稳固的生态系统尚未建立,但凡发生大面积的病虫害,往往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带来持续性的危害,短时间内难以消除。螨、蚧虫、蚜虫、煤污病、衰退病等病虫害种类在园林植物环境中暴发成灾的例子不胜枚举。
1.4传统性农业病虫害上升为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趋势明显
由于我国传统农林占地面积的缩小,城乡之间的界限变小,园林景观数量的不断增加,传统病虫害逐渐向园林转移,逐步上升为园林病虫害,而园林植物对传统病虫害的抵御能力较低,往往致使病虫害大规模的发生。如白粉虱、大灰象甲、松落针病、蚜虫、天牛、红蜘蛛、条锈病等病虫害对园林植物侵袭,凸显了这一趋势。
1.5野生植物开发利用的负面作用加剧了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
近些年来,在野生植物的开发和利用方面非常热,缺乏生态细致科学的研究,一定程度上会将野生植物的虫害带入园林,野生植物上的病虫害对园林植物的破坏要比在野外程度更加严重。如野生瘤果茶引进栽培后,容易遭受藻斑病、煤污病、炭疽病、黑刺粉虱、斑喙丽金龟等多种病虫危害。野外生活的植物一般自然环境较差,长期形成的抵抗能力也较强,但是园林植物对该类病害的低于能力比较低,加剧了病虫害的发生。
2当前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2.1病虫害防治体系不健全
首先是对病虫害防治的预报预测不到位。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园林植物越来越多,但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病虫害预警系统,导致许多的病虫害在大规模发生时才引起人们的注意。检疫工作不到位,导致了病虫害的扩散、蔓延。城市在园林植物种植时,所选苗源比较广泛,检疫工作量过重,从而导致无法对苗源进行详细的检查;苗木的种类也比较多,每种苗木所携带的病虫可能都不一样,检疫技术很难达到要求;检疫工作人员也仅仅走形式,直接发“检疫证书”完成工作。防治不到位,不能对病虫及时消灭,任其扩散蔓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缺少专业技术人员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需要极强的专业性,不是仅仅依靠经验就可以管理的,城市园林建设这几年正处于飞速发展期,虽然政府有健全的职能部门,但是人员编制上还是不够,有病虫害防治经验的专业性人才更加稀少,苗木来源于全国各地,所携带的病虫害种类更加繁多,监控难度过大,极大的增加了病虫害防控工作的难度。
2.3病虫害防治方法缺乏充分的保障机制
园林建设者往往将注重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难免急于求成,重点关注对园林植物的资金力量的投入,而忽视了科研和人力的投入,植被栽种之后忽视成活率,不能成活的再购买一批,而没有意识到是病害。一旦病害发生,不认真分析病害产生的原因,简单的雇佣上几个人打打药、刷刷石灰粉就草草了事。
3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生态防治策略
3.1严格植物检疫
加强植物检疫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首要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城市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建设使城市更密集,为园林植物病虫害的传播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因此,在城市园林植物苗木转移过程中,应该严格执行植物检疫,一旦发现有害生物,要进行除害处理甚至予以销毁,防止新的病虫害蔓延,避免产生更大的损失。
3.2合理栽植设计规划
做好园林病虫害的防治,规划设计在充分考虑景观效果的同时,还应注意植物的选用及配置必须符合植物的生态原理和生物学特性。首先,选择树种要做到适地适树,这是保证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的先提条件。在树种的选择上,应以乡土树种为重点,遵循城市的生态环境原则。其次,在植物配置上,设计人员不应只注重景观的审美功能,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和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园林。在这种生态园林中,园林病虫害成为了景观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受天敌等自然因素的制约,不易发生灾害。
3.3保护、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比,对病虫害的控制效果更显著且持久。如果害虫的天敌有了自己的种群,那么它对害虫所起的控制作用将是持久而长效的,而化学防治却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合理保护和利用害虫天敌对病虫害进行防治,既可以对病虫害起到防治作用,又可以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值得各城市加以应用和推广。
3.4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对于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很多城市都选择了化学防治,因为它是解决病虫害的简单有效的方法,但与此同时,它也给生活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因此,对于化学防治,建议城市只将其作为一种应急的措施,同时在选择化学农药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一些毒性相对较低且污染小的农药,且要注意选择的多样性,以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施药方式也应采取涂茎、根施和注射等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我国大多数城市病虫害防治大多使用常规喷雾方法。据测算,常规喷雾从施药器械喷洒出去的农药只有25%-50%能沉积在植物叶片上,不足1%的农药能沉积在靶标害虫上,而仅有0.03%的药剂能起到杀虫作用。这种施药方法不仅效率低,造成农药浪费,还使大量农药流失到非靶标环境中,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环境。因此,必须改进化学农药的施用(特别是喷雾)技术,提高农药的利用率,降低农药在非靶标环境中的投放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3.5养护管理
在进行养护管理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控制病虫害等措施,逐渐扭转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被动局面。比如,合理施肥、浇水、排水、修枝、防霜冻、防灼伤,同时也要及时清理枯枝落叶等养护措施,最大限度地将病虫害的发生、蔓延和危害降到最低。
3.6培养、增加专业的防治人员
政府可以适当增加专业防治人员编制,积极寻找专业的病虫害防治人员,同时可以请专家开展相应的讲座,或者利用网络视频课程,对防治人员定期培训,增加其专业性,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和专业素养,以做好防治工作。
4结语
园林植物的病虫害防治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要从预防和治疗两个方面着手,在充分分析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原因、阶段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预警机制实现对病虫害的动态监控,成立专门的科研机构加强对病虫害防治的研究,制定科学技术规范指导病虫害防治,综合使用各种病虫防治方法,实现园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良性循环,最终达到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
参考文献
[1]来佑青.园林景观植物的病虫害发生特点与防治方法[J].现代园艺,2014.
[2]王春霞,党清辉,张博博,邓博.关于园林花卉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J].生物技术世界,2014.
论文作者:宫晓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4
标签:病虫害论文; 园林论文; 植物论文; 发生论文; 病虫害防治论文; 病害论文; 城市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