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趋势_中国模式论文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趋势_中国模式论文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就要过去,21世纪即将来临,站在世纪的交汇点上,正确认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目前形势,科学分析和把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变化的趋势和前景,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各国发生剧变,原来执政的共产党相继丧失政权,有的国家甚至解体。它影响和改变了世界格局,强烈地冲击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到挫折。

组织上的分化组合,理论上的反思创新,是苏东剧变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特征。而中国的社会主义正以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向世人证明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生命力,并且通过对自身实践的理论总结,丰富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思想宝库。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产生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中的伟大理论和伟大实践。由时代背景、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状况和中国国情等因素所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不仅对中国而且对现实社会主义国家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正如邓小平指出的:“现在我们干的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干过的事。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具有广泛的国际意义。

(一)给执政的共产党提供了新形势下坚持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

1.搞社会主义,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邓小平指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列宁的本本上找不出来;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为其他国家的共产党破除长期以来存在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绝对化倾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在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从本国实际出发找到了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对世界社会主义各国的共产党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探索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具体道路,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也经历了曲折。尤其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是走到了极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具体运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也必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以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为根据的。邓小平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基本国情作了科学分析之后,明确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还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是,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正确地解决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的重大问题,这就大大突破了传统上认为社会主义制度能够自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只是巩固政权和进行阶级斗争的“左”的观点,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3.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的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制度,而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谓体制,就是具体制度。改革具体制度,正是为了巩固和完善根本制度。因此,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绝不是借口改革,改掉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开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首先,应当看到两种制度之间具有相互借鉴、交流与合作的一面。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进步的作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它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成就,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能一概视为姓“资”,加以否定排斥,而应继承利用其积极有用的东西,为社会主义服务。其次,要认识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共处于世界上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私有制与剥削,追求个人私利和超额利润。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两者具有不同质的规定性。中国共产党人对改革性质和资本主义的认识为其他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的全部文明成果,以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增强了信心。

世界社会主义从产生起就是在曲折中前进的,100 多年间它经历了数次从高潮到低潮,从低潮重新走向高潮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是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一个高峰期。从5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运动逐步出现了向低潮转变的趋向,尤其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剧变,使很多人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走什么道路,其作用和影响就更加突出,它不仅关系中国自身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恰恰是在这个时候,中国共产党人没有为国际风云所左右,坚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的方针,坚信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于是,中国坚定不移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并且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巩固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阵地,经受住了苏东剧变的严重冲击。这就向全世界表明,社会主义不会因为在某些国家遭到挫折而失败,它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光辉的发展前景。这对于世界各国的共产党人和信仰社会主义的人们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使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从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欣欣向荣的发展中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增强了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邓小平多次讲过,我们首先要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他在1989年9月明确指出:“只要中国不垮, 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

(三)使社会主义国家坚定了走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探讨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时,认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的最终结果,他们把社会主义首先胜利的希望寄托于那些经济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且从这个角度预测了社会主义建设、巩固和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对于落后国家有可能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的问题,只是到了晚年才零星地涉及到。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社会主义几乎都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但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问题,在经历了70余年的时间,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后,终于由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初步的答案。这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不仅使中国走上了彻底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富民强国的康庄大道,而且也将为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摆脱贫困与奴役,走向独立与富强提供一条可供借鉴的道路,尤其使社会主义国家坚定了走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意义正在越来越广泛的范围内和越来越深刻的程度上为世人所认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昭示着社会主义建设具体模式民族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从理论上讲,建设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从实践上看,建设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客观规律,这已成为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共识,它们互相借鉴,共同探索,必将迎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一)建设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就明确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列宁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不同的国家,必须具体分析不同国家的特点。他指出:“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在分析社会主义运动时,他又说:“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显然,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看来,一切民族、一切国家都将走向社会主义,但是由于各民族、各国家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条件的特殊性,必然会在遵循共同规律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二)建设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客观规律,也是社会主义各国的共识。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而兴起的,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便没有近150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波澜壮阔的发展。 但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从运动发端起就一直作为关系运动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存在着。在这方面有两种不同的错误倾向:一是以历史条件改变为由,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指导作用;二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用经典作家的本本规范现实,按图索骥。这两种倾向的屡屡发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健康发展。这两种表现为相互对立的倾向,其错误实质是一样的,即否定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最根本的一条原因是没有遵循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原则去探索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吸取国内外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正确解决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一方面强调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老祖宗不能丢”;另一方面,绝不能要求马克思等人为后来社会发展的一切问题都提供现成答案。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总之,用中国共产党人的话来说,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没有这条思想路线,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科学态度,就没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三)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开创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光辉前景。

社会主义运动是国际性的事业,各国共产党人都为这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提供了经验,彼此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是非常必要的。但这里也有一个如何对待外国经验、外国模式的问题。纵观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最突出的教训恰恰不在于忽视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模式,而在于长期存在着把某一国家的经验、模式神圣化的倾向。实践反复证明,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是不成功的,即使某一经验在别国可能是正确的,也不一定符合或完全符合其他国家的实际。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所遭受的重大挫折,与盲目照搬苏联模式,包括建设的模式和改革的模式,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人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中认识到:“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不仅建设社会主义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搞改革也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于别国的历史、环境、经济文化条件等等,这是每个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必须考虑的客观因素。因此,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别国的经验,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的特点和自己的发展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质上就是要冲破旧的曾经被误认为是社会主义固定模式的束缚,建立一种深深扎根于本国土地的社会主义新模式。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标签:;  ;  ;  ;  ;  ;  ;  ;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趋势_中国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