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犀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郫都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610097
可以说,临床麻醉学是医学内最具风险的领域之一,临床麻醉主要包括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监测检验结果会以数据、图像的形式得以呈现,该结果能够为患者在手术中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近年来,临床麻醉的监测技术也在不断进展。下面,文章将对麻醉期间几种常用的监测技术相关知识进行科普。
一、麻醉及临床监测的相关概念
麻醉:顾名思义,麻为麻木麻痹,醉为酒醉昏迷。因此,麻醉的含义是通过药物等使病人局部或整体暂时失去感觉,以此达到手术无痛治疗的目的。麻醉学是运用有关麻醉技术的理论知识、临床经验等帮助病人减轻或消除手术疼痛,在保证病人安全的同时创造良好手术条件的一门学科。
临床麻醉监测:对麻醉期间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临床麻醉监测有助于麻醉医师依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做出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通常情况下,实时监测下的患者生命体征若保持稳定,则无较大的安全风险。
二、麻醉期间临床监测的主要内容
很多人都想知道,麻醉期间的临床监测到底监测的是些什么呢?为了帮助大家进行了解,我们将麻醉期间的监测指标归纳为以下几项:1.体温;2、肌肉松弛度;3、呼吸系统。包括呼吸、呼气末二氧化碳、脉搏血氧饱和度、潮气量和分钟通气量、动脉血气分析等。4、循环系统。包括脉搏、血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及肺毛细血管压、心脏排出量、失血量、血容量及心电图等。5、肾功能,主要监测尿量等。6、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电图、脑血流图、颅内压及诱发电位、脑代谢以及脑氧饱和度等。
三、麻醉期间常用的几种监测技术
1、EEG(脑电图)
常有人说,脑电图是麻醉监测的金标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脑电图能够记录时间分辨率极高的脑电信号,将参考电极与脑电图记录电压间的差作为电压,随着时间的变化电压便构成了脑电图的波形。EEG除了用来监测麻醉期间患者的情况,还常用于癫痫、睡眠障碍等精神疾病的临床诊断中。
2、BIS(脑电双频指数)
BIS是临床中一种较为常用的检测方式,也是唯一通过美国FDA批准的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指标。由于麻醉和镇静等会对患者的脑电活动产生影响,BIS能够较好地监测并反映人脑皮质功能的状态及变化。通常来说,BIS值低于40时,患者呈现爆发抑制;BIS值为45至65时,患者处于麻醉状态;BIS值为65至85时,患者处于镇静状态;若患者已恢复正常但仍处于大脑皮层抑制状态,其BIS值为85至100;当患者术后恢复到清醒状态时,BIS值会达到100。
3、AEP(听觉诱发电位)
听觉诱发电位又称诱发反应,是指对患者通过施加一个声、光或体感刺激,从而引起人脑的微弱电变化。AEP分MLAEP(中潜伏期痛觉诱发电位)与LLAEP(长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MLAEP与大部分的麻醉药剂量呈依赖性变化,常用于麻醉深度的监测。这种特定的从感受器传输到大脑皮层的刺激,促使大脑对正性或负性刺激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该系统和人脑相应部位产生的与刺激有相对固定时间间隔的生物电反应,能够通过仪器被检测、记录下来。
4、Entropy(煽指数检测)
煽指数又称平均信息量,临床上常用于脑电等生物电的采集和处理。通过煽运算公式得来的煽指数包含煽(RE)以及状态煽(SE),可用于反映皮层活动并衡量其低高频。SE的值为0~99,RE的值为0~100,而临床手术中的麻醉深度数值应保持在40~60为宜。例如,在全麻期间若适当麻醉,患者的RE与SE值相等。所以说,煽指数具体可用于指导麻醉药用量、量化麻醉深度、预测患者麻醉深度等等。
结束语:
随着近年来脑电监测技术的发展,脑电双频指数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是公认能较好监测大脑皮质功能状态及变化的方法,在临床医学中可作为常用且可靠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麻醉监测技术,临床麻醉医学上还能通过心率变异性(HRV)、肌松监测(NMT)、近似值(ApEn)等技术观察患者在麻醉后的生命体征症状。
论文作者:木乃拉日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5
标签:患者论文; 脑电图论文; 电位论文; 体征论文; 状态论文; 指数论文; 技术论文; 《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