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理论与养老运动的剖析与思考(上)——社会养老方式的演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社会养老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社会经济环境与养老方式演进
养老实践是人类在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下做出的养老行为选择,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人类需要对养老行为选择进行积极调整。
(一)农业经济时代与“养儿防老”模式
农业经济时代的经济特征包括:商品、货币关系不发达,金融产品、金融工具缺乏,满足从年青到年老跨期交易所需要的金融服务契约难以建立;劳动力和田土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和房屋成为财富积累的主要工具,买田置地成为扩大再生产和进行财富积累的主要选择;家庭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覆盖家庭成员的生老病死、婚嫁、建造等重要事件的经济往来、人情往来十分发达和频繁。与此相适应,我国发展出了以“家文化”为基础的儒家文明,强调伦理和秩序的重要性,要求国家尽仁、社会尽爱、家族尽礼、子女尽孝。于是,“养儿防老”成为一种基础性的养老方式选择和养老保障模式选择,其主要特点包括:
第一,它是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养老资源获取范围局限于家庭和家族内部。第二,以传统文化强化子女与父辈、祖父辈之间抚养与赡养义务关系。第三,代际间温情脉脉的养老关系背后,实质上是一种类似于长期借贷的隐含契约关系,即父母在年轻时把剩余产品借给自己的子女,年老时从子女那里得到归还(子女赡养老人)。第四,遗产动机十分强烈,尤其是田产和地产成为主要的遗产方式。第五,居家养老、家庭养老,成为主流的养老方式和养老地点。第六,以牺牲劳动力流动性为代价,“父母在,不远游”,强化家庭居住地的相对稳定性。第七,长者治家、家长理财,成为主要的家庭治理模式。
在“养儿防老”的模式下,以家庭为载体,在家庭和家族内部发展出了一套十分精细的、有利于实现“老有所养”的微观制度安排。但是,家庭社会经济功能的扩大化,使得家庭作为一种经济制度替代了诸如商业银行、商业保险等金融市场的发展;而且,传统文化和观念的束缚,使得解决养老问题的金融技术和金融服务手段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二)计划经济时代与城镇职工“国家养老”模式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后,出现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反映在养老方式选择上,农村和农村人口延续传统的养老文化和养老实践;而针对城市生活的城镇居民,国家为他们建立了大包大揽的退休制度。城镇职工“国家养老”模式,其主要特点包括:
第一,养老与居民身份、户籍制度、就业方式联系在一起,养老权利呈现二元割裂格局。第二,国家养老的实施方式是单位养老,由一个一个分散的单位来组织养老资源的提供,社会养老、城镇职工统一养老的养老保障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第三,国家养老模式的基本逻辑是:对在职职工实行低工资、低收入、低物价政策,住房、教育由国家或单位免费提供,职工年轻时把一切剩余产品贡献给国家,年老时由国家“包养”起来。于是,看似慷慨的养老保障制度,实际上是国家与城镇职工之间一种“贡献与索取”的长期隐含契约关系。第四,国家养老模式的经济基础是现收现付制度,没有基金积累,形成了劳动力代际间的转移和贴补关系。第五,国家综合运用了与计划经济模式相适应的分配、调拨、财政补贴方式来管理养老资源,但是,金融工具、金融技术和金融市场没有得到发展。第六,金融抑制、金融压制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是养老保险、养老基金、养老金融、资本市场得不到有效发展。第七,国家承担的财政压力十分巨大,养老保障体系发展不可持续。
国家养老模式造成财政压力加剧,自我保障意识衰退,养老保障权利分割等不良经济后果。特别是用计划手段替代市场,劳动力市场、养老金融市场和金融技术发展严重滞后,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市场经济时代与“社会养老”模式
自由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是: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由市场决定收入分配。随着自由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收入分配不公、经济垄断严重、“老有所养”落空等“市场失灵”或者“市场失败”现象大量出现,要求国家纠正“市场失败”的力量越来越大,于是国家干预主义应运而生,自由市场经济时代逐步向成熟市场经济时代发展。在成熟市场经济时代发展和逐步完善的“社会养老”模式,把国民养老问题从家庭内部的微观问题和局部问题,提升到需要国家和全社会共同解决的宏观问题和社会问题,其主要特点包括:
第一,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等各类市场得到培育和发展,养老所需要的养老资源可以通过市场来获得,如年老时的健康和护理需要可以通过向市场购买服务来满足。第二,金融市场得到培育,金融技术得到发展,银行储蓄理财、养老保险产品、股票和基金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出租、逆向按揭贷款等金融工具得到开发,可以满足从年轻时到年老时跨期交易的养老金融需要。第三,生育观发生重大改变。子女被认为是耐用消费品,生儿育女的经济意义在于能够给父母亲带来效用和快乐,父母亲为子女教育、健康等多方面的人力资本投入,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效用和快乐,父母亲从追求子女的数量转变为追求子女的质量。第四,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国家建立了覆盖全国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即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一支柱;为了充分调动国家、企业、个人三方为养老问题分担责任的积极性,实现养老保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综合运用财税政策,推动建立起职业年金制度(或者称之为“私人退休金”、“企业年金”制度)、商业养老保险制度,即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三支柱。值得指出的是,市场的力量仍然得到尊重,目前工业国家纷纷引进市场力量改善第一支柱即社保基金的管理和运营,社保基金的市场化运作、商业化运作被认为是提高社保基金效率的主要途径。第五,在税收优惠政策和金融优惠政策双重推动力的作用下,养老基金在金融体系中的竞争力显著提升,养老基金规模得到快速发展,养老基金成为英国和美国等英美法系国家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支柱,成为这些国家推动资本市场国际化、确立全球资本市场中心地位的奠基石。第六,养老基金发展有助于储蓄率改善,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长期经济增长。第七,养老基金发展有助于突破基于分业经营、机构分立、分业监管的传统金融体系建设方向,有助于实现、完成、履行新的金融功能。第八,养老基金发展开创了“养老基金时代”,全民参与、全民分享的养老基金,通过基金投资、债券投资、直接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多种投资方式,纷纷成为上市和未上市企业的大股东或者控股股东,完成了从“资本家的资本主义时代”到“养老基金的资本主义时代”的跳跃和迈进。
市场经济时代的“社会养老”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市场观念、人口生育观念、养老保障观念、金融发展观念、金融功能观念、资本主义观念,特别是借助养老金融技术、养老金融工具、养老金融理念的新发展,以养老基金为标志的养老金融力量,迅速推动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发展,推动长期经济增长,为我们探寻新的养老理论和开辟新的养老实践,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经验和未来发展坐标。
二、“新四化”与养老方式选择
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环境发生的重要变化,它对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养老方式选择提出了新的要求。
工业化的深入发展,意味着人们的就业方式、收入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大大区别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劳动年龄、工作时间、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标准。工业化浪潮直接对传统的养老保障方式提出新的挑战。
城镇化的深入发展,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我国有1.5亿以上的进城务工农民和超过4000万的被征地农民,他们已经接受城市文化和城市文明的影响。持续不断的城镇化趋势和进程,直接导致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
市场化的深入发展,意味着收入决定方式、养老保障需求的满足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健康服务、养老服务、金融服务等多种养老需要,可以通过市场方式来获得满足;政府与市场、企业与个人,找到了在经济市场化环境下提供养老资源的“兴趣点”和“利益点”,有助于各自在养老责任分担机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推动人们更加尊重和相信市场力量,通过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有助于推动金融市场发展和长期经济增长。
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意味着养老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障制度,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直接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大量的跨国企业“走进来”,以及中资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必将推动我国顺应国际养老保障体系改革发展趋势,学习和借鉴养老保障建设新经验,适应国际通行的养老保障准则。国际化浪潮将直接推进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的步伐。
三、新养老理论的内涵与外延
“新养老理论”作为一个规范的经济学范畴,其内核(core)是:发展养老基金应对老龄化危机。扩展而言,即:发挥金融市场的力量,发展现代养老金融观念、养老金融技术、养老金融工具应对老龄化危机,推动我国金融发展和长期经济增长,实现大国崛起。
(一)新养老理论的内涵。充分利用人口结构优势向资本力量优势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大力发展养老基金,推动我国金融结构、居民财富机构变迁,加速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和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保障老年经济安全,推动消费增长,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转变;改善融资结构,提供长期资本,增强经济活力,开辟出我国由贸易大国向工业强国、金融大国发展的战略通道,实现大国崛起。
(二)新养老理论的外延。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统一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立国家、社会、企业、家庭、个人五大主体为全社会养老负责的责任分担机制,借鉴国际经验和发扬传统文化优势,完善多支柱、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综合运用财税政策,推动第二、三支柱养老基金的发展;综合运用金融政策,拓宽养老基金的投资领域,增厚养老基金投资收益,增强养老基金在金融体系中的竞争力;借鉴国际养老基金监管制度和监管政策,研究我国养老基金监管机构设置,提高养老基金公司治理、资金治理水平,确保养老基金运营安全;大力发展养老精算技术,尽快编制养老生命表,实现养老金产品的公平定价;评估现行人口生育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人口生育政策调整的时机和空间,利用人口结构变化减轻老龄化冲击;大力开展健康教育,积极实施健康管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减轻过快的、过大的医疗开支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大力开展养老教育,养老风险管理内容进入中小学生课本和课堂,提高全社会成员的养老保障意识;编制家庭和谐教育读本,增加全民养老的智慧,实现“老而弥智”;建立家庭冲突解决的民间调解机制、司法救济和司法援助体系,推动养老立法技术和养老司法实践。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健康养老、快乐养老、丰裕养老、和谐养老。
四、新养老理论的理论基础。“新养老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学范畴,其理论基础由五大支柱构成:
(一)新养老理论的制度发展观。构成新养老理论制度发展观的核心是:养老基金即命运。一条主线是制度和政策发展观,梳理关于养老保障制度选择的6大宏观内容、16大微观内容,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选择;另一条主线是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反思,分析欧美国家、东亚国家在养老保障制度设计和养老基金发展方面的差异,从养老基金丰富和完善金融功能、稳定金融体系、对抗金融冲击的角度,来审视和反思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
(二)新养老理论的金融发展观。构成新养老理论金融发展观的核心是:养老基金推动金融结构变迁。一条主线是国家发展观,从国家间养老金制度安排差异入手,分析养老基金发展差异和金融结构变迁差异,用国家间养老金制度的差异、养老基金发展的差异来解释金融结构变迁;另一条主线是居民发展观,从居民财富结构、家庭持有金融产品结构入手,通过分析家庭金融资产的配置(allocation)、持有(location)、收益(return),用金融产品间的竞争来解释家庭金融资产结构的差异。
(三)新养老理论经济发展观。构成新养老理论经济发展观的核心是:养老基金推动中国崛起。一条主线是人口力量观,用养老基金在现在与未来、人口红利期与人口负债期、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之间架构起一座桥梁,把人口红利转变为资本红利,推动长期经济增长;另一条主线是资本力量观,把养老基金置入金融发展体系,打通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发展、资本市场国际化、金融创新之间的联系,通过发展养老基金来推动大国崛起,推动大国资本市场崛起,推动我国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中心。
(四)新养老理论社会发展观。构成新养老理论社会发展观的核心是:养老基金推动道德发展。第一条主线是养老基金推动道德投资。养老基金通过改善所投资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发展道德投资,推动金融创新,从而推动道德发展;第二条主线是防范道德风险。通过经济金融法律制度建设、运营管理机制设计、信息技术研发来推动养老基金健康、规范发展,避免出现英国马克斯维尔(Maxwell)丑闻、美国安然事件,从而推动道德发展;第三条主线是推动职业道德发展。由于雇员获得雇主向个人养老金计划缴费,同时由于养老基金会选择本公司发行的股票或企业债券,使得雇员成为本企业的持筹者和利益相关者,有利于雇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推动雇员职业道德发展和职业精神培育;第四条主线是养老基金发展有助于弘扬助人为乐的利他主义精神,有助于弘扬慈善捐赠的道德力量。
(五)新养老理论的人生发展观。构成新养老运动的人生发展观的核心是:养老基金解放老人。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认为“发展是为了自由”,我们认为养老基金发展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解放老人,有助于老年人获得更多的自由。一条主线是财富发展观,分析养老基金发展增加个人的财富积累,实现老年经济安全,提高老年经济独立性和消费自主性,试图探寻财富积累增加自由的实现方式;另一条主线是教育发展观,分析现代生育观对现代教育观点影响,探寻养老与养小(即培养子辈、孙辈)之间的内在机理,试图探寻养老基金发展推动全社会人力资本发展、人口素质提高的实现途径。
标签:养老基金论文; 养老保险论文; 金融论文; 养老论文; 养老金调整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市场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