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对小学四年级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影响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阅读理解论文,小学四年级论文,水平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脑的性能越来越强大、价格越来越低廉、体积越来越小、功耗越来越低,表现形态也越来越人性化。人人一台笔记本电脑或是平板电脑,已经不是梦想,这在许多学校已经成为现实。所谓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即“利用网络技术将若干台多媒体计算机及相关的设备互联成小型的教学网络环境,每位学生都有一台计算机可随时上网在线学习”。[1]这是一种新型的、高度综合的学习方式,它尤其强调个性化与移动性,允许每位学生通过可交互的数字化学习设备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随着大量的智能化、便携式数字设备进入校园,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内开展一对一数字化阅读,这种新型阅读方式对学生阅读理解水平是否存在影响?这成为众多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所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一、研究问题
为了深入考察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对学生阅读理解的影响效果,笔者长期进入中小学语文课堂开展考察与研究。H校于2009年9月开始参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性试验,并首批开设10个“数字班”。所谓“数字班”,即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在课堂网络环境下开展一对一的数字化学习。那些只有黑板粉笔或简易信息技术条件的相对传统情境下实施教学的班级被称为“常规班”。这两种形态的试验班均接受相同理念与模式的语文教学,如:教学时间相同,教学理念、模式、内容与方法完全一致,师资水平大致相同;每节语文课都会有8~10分钟时间阅读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文章,阅读内容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数字班学生均人手一台联网的笔记本电脑,阅读材料以超链接文本或网站的形式呈现,可随时上网查找或浏览相关资源,并在网络平台中与教师、学生交流感受,表达想法;而常规班学生则直接阅读纸质的线性文本材料。现如今,H校开展探索性试验已长达三年半,数字班学生表现出“更喜欢阅读”、“阅读能力更高”、“当堂迁移写话的表现更好”等特点。关于此,笔者之前以该校六年级学生为对象展开的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整体强于常规班学生,长期在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开展课内数字阅读会对学生阅读理解水平产生显著影响。[2]首批参与试验的班级中,既包括从三年级开始加入试验的六年级学生,也包括从一年级就进入试验的四年级学生,如今的四年级数字班学生开展常规化的课内数字阅读也已长达三年半。与六年级学生相比,长期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对四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是否也存在显著影响呢?
本研究将对H校四年级两种形态的试验班(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进行对比测试,尝试用来自一线教学现场的数据解答以上问题。对此,本研究拟解决以下三个子问题:第一,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第二,不同性别的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第三,阅读理解水平的各维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在回答这三个子问题的基础上,进而对四年级与六年级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相关结论展开综合讨论。
二、测试题的编制
(一)研究框架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是读者主动构建自己对文本的“文本图式”或“认知地图”,并形成关于文本内容和文章结构的整体感知的过程。Kintsch等人认为,读者阅读时关于文本的表征可分为三种水平,即文章字词本身的文本水平、由命题及其关系构成的文章语义结构水平(包括对句子的理解水平)、与其他先前知识整合而成的更深层理解的篇章表征水平。[3]国内对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有多种不同划分,如:有学者对文章阅读活动过程进行重新分析,将语文阅读过程分为文章微观理解阅读、文章宏观理解阅读、评价阅读和发散阅读等四个方面;[4][5]也有学者从字词的掌握、理解能力(包括理解语言的能力和理解结构的能力)、推论能力、评价能力等四个方面考察小学生的阅读能力。[6]
本研究在借鉴已有阅读理解框架的同时,结合阅读心理学的一般理论和国内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从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等三个层面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加以考察,其中阅读加工水平包括词语理解、句子理解、篇章结构理解和篇章推断判断等四个维度。
(二)测试标准
采用自编《小学四年级阅读理解测试题》,测试题共包括2篇不同体裁和不同难度的文章,每篇文章后面均设有三类答题项,即4个单选题、1个纠错题、1个主观题,其中纠错题需要从指定的原文段落中找出错别字并改正,限时20分钟。测试题总计50分,分项评分标准分别为:每个单选题3分、纠错题每找出一个错别字并改写正确记2分(每篇共设4个错别字)、主观题按照三个等级分别记分(1分、3分、5分)。以上这三类答题项分别对应考察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
三、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1.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数字班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班学生,而数字班学生与常规班学生的识别校对水平、阅读迁移水平以及阅读理解总分则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不同性别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在数字班与常规班内,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都呈现显著的性别差异。无论是在阅读理解总分上,还是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和阅读迁移水平这三大变相水平上,女生均明显优于男生。另外,在对性别与组别(数字班与常规班)的交互作用进行详细分析后发现,数字班男生的整体阅读理解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班男生,而数字班女生与常规班女生的整体阅读水平之间未呈现显著差异。
3.阅读理解水平的三大变项之间存在相关
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之间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交互效应,具体表现为:阅读加工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之间都呈现正相关,而阅读加工水平与识别校对水平的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
(二)综合讨论
笔者曾就H校六年级学生的同期阅读测试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如下。第一,数字班学生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整体呈现显著性差异,数字班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和阅读迁移水平均明显优于常规班学生。第二,无论数字班还是常规班,不同性别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都不存在明显差异。第三,阅读加工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之间都呈现正相关,而阅读加工水平与识别校对水平的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7]截至2012年年底,H校四年级和六年级的数字班学生(长期在课内开展常规性屏幕阅读)与常规班学生(长期在课内开展常规性纸质阅读),坚持开展课内阅读均已达三年半之久。与六年级相比,本研究关于四年级学生阅读水平的研究结果既有不同,也有相同(见下页表1)。
1.关于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差异表现
在阅读理解总分上,四年级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六年级数字班学生明显优于常规班学生,这说明一对一数字化课内阅读对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的影响更显著。
首先,对于四年级和六年级而言,无论是数字班还是常规班,学生们每节语文课中都会有8~10分钟时间阅读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文章,“每节课的识字量大大超出传统教学”[8]这种长期且连续的常规性课内阅读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其课内阅读量已远远超过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3~4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和“5~6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9]然而,常规班学生的课内阅读材料仅限于纸质的印刷材料,而数字班学生除了阅读与常规班学生阅读内容相同的电子材料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主题资源,并且可以当堂与教师和其他学生通过平台交流与讨论,数字班学生也因而比常规班学生的阅读范围更广、视野也更开阔、思维更活跃。这也是在大致相同的课内阅读内容的情况下,四年级和六年级数字班学生在阅读加工水平上都明显优于常规班的主要原因,也意味着一对一数字化阅读对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识别校对水平并非简单的识字水平,而是学生对字形、字义和字音的综合反映,主要通过在指定的原文段落中找到错别字并正确修改进行考察,这就要求学生既能根据上下文判断字义、字音找出错别字,又要掌握字形并正确写出该字。儿童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四年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看小说或故事时大多只注意事件的进程和变化”,[10]关注焦点多停留于文章或书籍的故事情节或整体概况,对单个的汉字或词语等细节方面的关注相对较少,而六年级学生则越来越多地关注字词与语法结构、“事物的规律性知识”[11]等,数字班学生可通过网络环境随时解决各种识字和阅读问题。因而,一对一数字化课内阅读对高年级学生识别校对水平的影响更显著。
第三,阅读迁移水平指学生将已掌握的语文知识、语言文字迁移应用到其他实际情境中的能力;H校的试验班学生在每节语文课都有8~10分钟的时间当堂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写作表达,其中数字班学生在电脑上打写,常规班学生采用传统的手写,长期的课内写话训练使得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迁移水平都同时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而本研究中,在阅读迁移水平方面,四年级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六年级数字班学生明显优于常规班学生,这说明一对一数字化课内阅读对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迁移水平的影响更显著。
2.关于男女生之间的阅读理解水平差异表现
关于“不同性别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否存在差异”的问题,国内学者研究发现“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男女生性别差异随着年纪的升高有增大的趋势,女生在阅读能力上的优势逐渐明显”,[12]具体表现为三年级男女生差异不显著,四、五年级差异显著,六年级差异非常显著;国外研究也指出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男女性别差异,且女生明显优于男生,“到青少年时期,这种差别倾向于消失”。[13]这里的“青少年”指年满13周岁但不满18周岁的社会群体,一般多为中学生。因此,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不存在明显的男女差异,到了中高年段后男女生差异逐渐显著,且女生优于男生,但到青少年时期这种性别差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本研究中,四年级数字班与常规班内,女生阅读水平都显著高于男生,这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即中年段差异显著;六年级数字班与常规班内,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都不存在显著的男女差异,这与已有研究结论“小学高年段男女生差异非常显著”并不一致。这说明,不管是数字班还是常规班,大量的常规性课内阅读对高年段学生的影响比对中年段学生的影响更明显。此外,四年级数字班男生的整体阅读理解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班男生,六年级数字班男生的阅读加工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班男生,即数字班男生在阅读理解某些方面的表现更优于常规班男生。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长期的一对一数字化阅读在提高男生阅读能力、阅读心智方面具有比较积极的促进作用。
3.关于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的相关分析
四年级和六年级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之间的交互效应均表现一致。首先,本研究的识别校对水平主要通过在指定的原文段落中找到错别字并正确修改进行考察,即便学生已经理解文章篇章或句子的大致意思,也未必能顺利找出错别字并予以改正。这意味着,阅读加工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识别校对水平,识别校对水平的高低也不决定于阅读加工水平,因此二者未呈现显著相关。其次,中高年段的学生开始从“学习阅读方法”到“通过阅读学习”[14]转化,对文章或书籍中结构与内容的整体理解不断增强,并越来越关注人物的内心体验和真实自我的表达,阅读加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迁移应用与表达的效果,因而阅读加工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之间呈现出显著相关。第三,数字班的电脑打写与常规班的传统手写,都是学生通过语言的自我建构与内化加工之后真正将语言迁移应用到实际情境的过程,这需要学生对汉字本身拥有足够的识字量,不但要认识字词、掌握字义字音,还要能够灵活运用并且正确拼写出来,因此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之间呈现显著相关。
综合来看,关于四年级和六年级学生的研究结论,与前文关于屏幕与纸质两种媒介下的阅读效果已有两种研究结论(不存在明显差异、纸质阅读明显高于屏幕阅读)均不完全一致。笔者所研究的数字班学生的电脑屏幕阅读与常规班学生的纸质阅读是基于长期且连续的常规课内阅读而开展的,而已有研究中的纸质阅读与屏幕阅读大都是基于某一次的阅读行为和效果而开展的研究,研究对象的选择具有较明显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本研究的研究样本仅来自于一所学校,样本量偏小,未来将扩大抽样范围到其他地区和学校,以获得更大范围的取样和进一步的验证与完善。此外,鉴于横向研究设计本身存在固有的局限性,未来将对同一批研究对象开展后续的跟踪性研究,以求更加清晰、完整地探求儿童数字阅读的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