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语中的“愿”字研究_西夏论文

西夏语能愿词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夏论文,语能愿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笔者阅读过的西夏文文献里,有一类颇为特殊而又可以列举的词,现在能够确认的总共十个:(1)(见附页例字①,下同)

前苏联的西夏学学者苏敏(M·B·CoфpoHoB)和克平(K·Б·KeПинг)在他称之们各自的著作中都曾简略地论及这一类词。不过,他们将这一类词看作动词中的一个小类,为“情态动词”(MoДaЛbHыeГЛaГoЛы)[1]。但是,从笔者接触到的各种类型的西夏文文献(世俗的、宗教的、西夏人自撰的、译自汉文的)看,把它们划归动词之列似乎缺乏充足的根据,因为它们虽然具备动词的某些语法特点,却完全不具备动词的语法功能。正因为如此,本文将它们从动词中分离出来,单独地列为一类进行研究,并称它们为能愿词。

说西夏语能愿词中的一些词具备动词的某些语法特点,主要是指它们也有体、态、式、人称和数等动词的语法范畴,而且这些语法范畴的表现形式也与动词相应语法范畴的表现形式完全一致。另外,能愿词中的一部分词也象动词那样,能够接受否定副词的修饰。但是,能被否定副词修饰的能愿词,对修饰它的否定副词具有严格的选择性。

能愿词与动词在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方面的差别是大量的和显而易见的。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和进行比较,下面采用一一对照的方式进行叙述。

(一)西夏语单音节动词可以重叠,而能愿词不能重叠。如:(2)

通过前面的对照和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尽管能愿词与动词在某些语法特点上有类似之处,但总的说来,它们是有别于动词的另一类词。

西夏语能愿词之所以被本文视为有别于动词的另一类词,还因为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只能附在动词、部分判断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可能、应当、意志或愿望。不过,每个能愿词都各具特色。因此,研究能愿词,不仅要认识其共性,还必须了解它们各自的个性。所以,有必要对现在业已确认的十个能愿词逐个地进行分析。

根据词汇意义的差异,十个能愿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组。

通过前面的分析比较和逐个介绍,我们有理由认为,西夏语的能愿词确实是极富特色的一类词。把它们划归动词之列,实际上抹杀了它们固有的特性。把它们单列一类进行研究,也许更利于了解和掌握西夏语的语法结构。本文就算是在这方面进行的一次尝试吧。

注释:

①分别见苏敏所撰《西夏语语法》(《ГPaммaтикa тaнГутскоГо ЯэЫкa》,Mосквa,1968)187—188页,克平所撰《夏译孙子》(《CунЬ ЦэЫ в тaнГутском nepeвоДe》,Mосковa,1979)311 ─ 315页和《西夏语·形态学》(《TaнГутский ЯэЫкMopФoЛoГиЯ》,Mocквa,1985)283─ 292页。本文援引之西夏文字例按李范文教授《同音研究》方案注音。同时,为印刷方便,这些字例依先后顺序编号集中附录于文后。另外,标示西夏文字例时使用了下列代号:

“王·Ⅱ·192”、“王·Ⅲ·174”──“王”代表王静如教授及其所撰《西夏研究》,“Ⅱ”、“Ⅲ”分别表示第二辑(1932)和第三辑(1933),阿拉伯数字表示引文所在页数,下同。

“论语·15”──“论语”即科洛科洛夫(B·C·КoЛoкoЛoв)和克恰诺夫(E·И·КЫчaнoв)所编《夏译汉文古籍》(《КитaЙcкaЯ КЛaccикa в тaнГутскoм Пepeвoe》,Mocквa,1966)中的《论语》(《Луьн Юǔ》)部分。

“N·I·189”、“N·Ⅱ·27”──“N”表示前苏联学者聂历山(H·A·Heвcкий)及其身后出版的两卷本《西夏语文学》(《TaнГутскaЯ ФиЛoЛoГиЯ》,Mocквa,1960),“Ⅰ”、“Ⅱ”分别表示第一卷和第二卷。

“珠·序”、“珠·引”──“珠”即西夏人骨勒茂才于公元1190年所撰《番汉合时掌中珠》,“序”即该书序言。

“专号·221”──“专号”即《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西夏文专号》,1932年。

“孙子·574”──“孙子”代表克平及其所编《夏译孙子》(《Cунь ЦэЫ в тaнГутскoм ПepeoвДe》,Mocкв,1979)。

“类林·Ⅲ(Ⅴ、Ⅵ、Ⅶ)”──“类林”即克平整理的《类林──夏译汉文失传类书》(《Лec кaтeГopиЙ утpaЧeннaЯкЙтaЙcКaЯ ЛЭЙШу в тaнГутскoм ПepeвoДe》,Mocквa,1983),罗马数字表示引文所在卷数。

“K·M·284”──“K·M”即克平及其所撰《西夏语·形态学》(《TaнГутскиЙЯэЫк MopФoЛoГиЯ》,Mocквa,1985)。

标签:;  ;  

西夏语中的“愿”字研究_西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