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灌输原则_工人阶级论文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灌输原则_工人阶级论文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灌输原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原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062(2002)04-0040-05

100年前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系统全面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灌输原理。今天,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个原理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仍具有重要指导意 义。

一、马克思主义灌输原理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正像过去贵族中有一部分人转到资产阶 级方面一样,现在资产阶级中也有一部分人,特别是已经提高到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 运动这一水平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1]事实上,正是 这些思想家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 器。而后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工人阶级所具备的一 个成功因素就是人数众多;但是只有当群众组织起来并为知识所指导时,人数众多才能 起决定胜负的作用。”[2]这就是说,工人阶级要解放自己,就必须接受科学理论的灌 输,“为知识所指导”。

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的思想在当时就被许多国家的工人阶级政党所接受。奥地利社会 民主党1888年通过的《加因斐纲领》指出:“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就是把认识无产阶级 地位及其任务的意识灌输到无产阶级当中去。”1901年11月,该党用新的纲领草案取代 了《加因斐纲领》,此举受到考茨基的批评。他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并不是无产阶级斗 争的自发产物,而是一种从外面灌输进去的东西。

与此同时,崇拜工人运动自发性,否认革命理论对于工人阶级的重要意义的经济派思 潮在俄国泛滥。为了批评经济派的错误,列宁在1902年发表了《怎么办》一书,系统地 、全面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灌输原理。

第一,列宁指出:“工人阶级单靠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不可 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3]“原因很简单: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渊源比社会主义 思想体系久远得多,它经过了更加全面的加工,它拥有的传播工具也多得不能相比”。 [4]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是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他们自发地组织工会,为 了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同个别资本家进行斗争,向资产阶级政府争取颁布对工人是 必要的某些法律等,虽然可以暂时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却不能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贫困 的根源,他们也不会把阶级的利益同整个社会政治制度联系起来,参加到推翻整个剥削 阶级的政治革命中去。因而这种自发的工人运动不可能产生科学社会主义,只能受资产 阶级思想控制,产生经济主义和工联主义。

第二,列宁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只能“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 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5]。这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反映无 产阶级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指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只有在总结工人阶级斗争 经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艰苦的科学研究才能产生。而在资本主义 制度下处于被剥削被压迫地位的工人阶级,由于受工作、生活和文化条件的限制,不可 能掌握广博、系统的知识,创立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惟有有产阶级中像马克思、 恩格斯那样的少数知识分子才能承担起这个历史的重任。正如列宁在评价马克思时所指 出的:“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 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 以批判,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 得出的结论。”[6]

第三,列宁指出:既然工人运动自身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就“只能从 外面灌输进去”。[7]只有通过灌输,工人阶级才能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由自在的阶 级成为自为的阶级,担负起解放自己和全人类的历史任务。如果不进行灌输,单靠工人 运动自身不但不能产生科学社会主义,反而会受到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支配。所以,向 工人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过程,也就是排除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影响的过程。正如列 宁所说:“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 是没有的。……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 系的加强。”[8]

如上列宁阐发的灌输原理,虽然产生在20世纪初的俄国革命时期,但在革命胜利以后 ,这一原理并没有过时,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还需继续坚持并不断地向前发展。这 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总要在同各国实践和时代特征 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到新的水平,开辟出新的境界。但是,这样的“发展”和“ 开辟”单靠普通工人和劳动群众,同样不可能自发实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普通工人 和劳动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只是为其接受马克思主义灌输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并 不意味着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任务能由他们直接完成。实践证明,惟有工人阶级中先进的 知识分子,才有可能在领导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和契机,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以巨大的理 论勇气和政治勇气,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飞跃。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成 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党的领导核心运用马克 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率先提出并灌输到全党全社会中间去的 。

其二,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少数国家胜利,使得这些国家必然长期处 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和包围之中。就国际而言,西方敌对势 力不会放弃对社会主义国家“西化”、“分化”的图谋,力图通过思想文化渗透,在意 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弱化乃至消解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就国内而言,几千年私有制留 下的历史传统不会因为革命胜利而被涤荡一清,特别是为发展生产力而建立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在促进人们思想极大解放的同时,也容易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 端个人主义滋长蔓延,影响乃至冲击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主旋律。在这种情况下,任 何偃旗息鼓、模棱两可的态度都是不允许的。“思想宣传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 ,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9]所以,取得革命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一如 既往地坚持灌输原理,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用马克思主义教育人民,抵制和克服各种 错误思想的侵蚀。

二、向人民灌输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一经产生,就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成为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 正是在这样的结合中,马克思主义被灌输到工人运动中,共产党就是这种灌输的产物。

共产党成立以后,要担负起领导本国革命和建设的任务,就必须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 灌输到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中,成为灌输的承担者。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指 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 自己的利益而奋斗。”[10]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也提出:“用坚 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认识到人民自 己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11]由此可见,向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灌 输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贯穿革命和建设之中,始终的、长期的、 反复的、不断深化的过程,是历史赋予共产党的神圣使命。

要履行这个使命,首先,就灌输的内容——马克思主义而言,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 必须是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 实为依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 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12]只有把不断发展着的、与时俱进的 马克思主义灌输给人民群众,并回答现实提出的新问题,才能显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 力,增强灌输的实际效果。否则,只是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而忽视实践的发展,对现实提出的新问题充耳不闻 ,就很容易把科学的理论变成抽象的教条和表态式的言论,从根本上损害马克思主义的 灌输。(2)必须是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的理论,要使这样的理论为各国人民所接受,就应当如毛泽东在谈到中国革命时所说: “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 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13]所以,灌输给各国人 民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最为本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马克思 主义,最为本国老百姓所乐于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比如,毛泽东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提 出的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攻击的说法,一直到今天还有影响力,就在于它是以民族化 的形式,适应了当时直至今天党内外提出的克服消极腐败现象、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愿 望和要求。

其次,就灌输的对象而言,在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成为党和国家 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有必要而且有条件不仅在工人中而且在全社会灌输马克思主义。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 4]当工人阶级成为统治阶级以后,自然要把自己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灌输给全社会。 所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要继续向工人阶级灌输马克思主义,而且要大 大扩展灌输的对象,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 支柱”。[15]而在这个过程中,应当特别注重对于农民和青少年的马克思主义的灌输。

农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淘汰小农经济本应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但 在苏联、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由于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无产阶级取得政 权的时候,小农经济不仅大量存在,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优势。要把几百年乃至几千年 在小块土地上的农民用社会主义原则组织起来,让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决不是一件轻 而易举的事情,其艰巨性、复杂性远比向工人灌输马克思主义大得多。所以,这就需要 大大扩展马克思主义灌输对象。如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所指出的那样:“严重的问题是 教育农民。”[16]“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向农民群众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批评 资本主义倾向。”[17]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学到什么样的知识, 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对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重大。”[18]在共产党掌握政权以后, 一方面,系统全面地向青少年灌输马克思主义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西 化”、“分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希望一直寄托在青少年身上。因此,坚持用马克思主义 教育青少年,培养和造就千百万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不仅是关系到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 事业能否后继有人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领导权能否继续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 手中,子孙后代能否继续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问题。

再次,就灌输的实施而言,必须在继承优良传统同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向人民灌输 马克思主义的规律和方法。一方面,各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大都积累了向 人民灌输马克思主义的丰富经验,这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必须紧密结合新形势加以继 承和发扬。比如,在中国革命中,毛泽东较早就提出了普遍深入地开展政治动员,“把 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必须使每个士兵和每个人民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 仗跟他们有什么关系。”[19]后来的延安整风不仅把这种动员推向了高潮,而且创造了 中国共产党开展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的有效方法。在今天,中国共产党继承了这 个方法,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掀起了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高潮,开展了“三讲”教育活动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等,不仅在继续完成着向人民灌输马克思主义这一共 产党的历史使命,而且从思想上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灌输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等都处在不断变化 之中。这就要求共产党能够适应这种变化,认真研究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灌输的特点和 规律,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创造新经验。比如,在执政条件下,不仅共产党 自己要管马克思主义灌输,而且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各部门都有责任向人民灌输马克思 主义。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都应成为灌输的重要渠道,大力弘扬社会正气,批 判各种错误思潮和丑恶现象;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应把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 素质作为着眼点,使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应发挥社 会教育的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经济工作、业务工作应 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三、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灌输同注入式教育混为一谈

马克思主义一贯坚持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灌输,但是,从方法论意义上讲,这里的“灌 输”不是从外面“硬灌”,而是外在灌输和内在自觉接受的统一。一方面,灌输者利用 各种舆论工具向受灌输者传播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另一方面,受灌输者通过各种渠道 学习、接受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因此,灌输不但没有强迫人们接受某种思想的意思, 相反强调和重视受灌输者的主动性、自觉性。如果像有人理解的那样,把灌输等同于生 搬硬套,肆意强加,搞“填鸭式”、“注入式”一套,那就歪曲了灌输的本意,把生动 的灌输变成了苍白无力的说教。

早在1886—1887年,恩格斯就两次写信给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告诫参加美 国工人运动的德国工人阶级先进分子,不要把革命理论当作救世的教条硬灌给美国工人 阶级。他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 教条。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美国人,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在 德国人的帮助下)去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20]1964年,毛泽东在谈到 教育制度改革时,也对“教学就是灌”提出了质疑。他说:“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连资 产阶级教育家在五四时期就早已提出来了,我们为什么不反?”[21]

可见,灌输并不等于注入式教育,向群众灌输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并不是要把先进思 想和科学理论硬塞进群众的头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然而在现实中,很好地 实现这个要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稍有偏离,既会影响人们对灌输的看法,更会影 响灌输的效果。为此,我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灌输原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走出 灌输的认识误区,讲究灌输的艺术,注意灌输的形式和方法,把灌输同注入式教育严格 区别开来。

首先,灌输的过程是主客体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是主体“强制”客体接受某种思想 的过程。灌输者作为主体,具有能动性和诱导性,居于主导地位;受灌输者虽然作为客 体,但并不是一味地居于被动地位,也会以其能动的反作用对灌输者产生影响,有时还 会把接受灌输变成一种自觉需要,在主动开展的学习、研讨中,以自我教育的方式接受 灌输。因此,灌输中的主客体是互动的,都不是单纯的主体和单纯的客体,而是主体化 的客体和客体化的主体。这样,弄清了灌输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就可以把马克思主义 灌输同注入式教育区别开来,改变“想灌什么就灌什么”、“想怎么灌和怎么灌”、将 受灌输者始终置于被动和绝对服从地位的错误认识,废止生硬的将自己观点强加于人的 所谓“灌输”,恢复灌输的本来面目,提高灌输的感召力、吸引力,增强灌输的实效性 。

其次,灌输的主体是所灌输思想的坚定信仰者,而不是单纯的说教者。古人云:“其 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样的道理同样适用于马克思主义灌输。灌输者 要影响别人,使别人接受某种思想,自己首先要对这种思想抱有坚定的信仰。否则,连 自己都不信仰的东西,怎么灌输给别人,使别人接受?毫无信仰地硬“灌”下去,只能 把科学的真理弄成空泛的教条,让受灌输者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这种做 法,无异于把马克思主义装在手电筒上——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充其量是一种注入式的 说教,决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灌输者,都会在自觉信仰的基础上 ,以人格的力量影响受灌输者,要求别人去做的自己首先做好,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 决不做,自己宣传的真理自己首先去实践。惟有如此,受灌输者才能根据他的言行,相 信他所宣传的是真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

再次,灌输的客体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具体的、现实的人,而不是具有共同人格模 式的、整齐划一的、被动的人。在灌输中,受灌输者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他们分属于 不同的人群而又有着不同的思想情感、客观需要和理解接受能力。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灌 输者,一定能够注意到这一点,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单位、不同个人的实际,将马克思 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化,融会到最贴近受灌输者学习、工作、生活的各项活动中,有的 放矢地开展工作。而那种自觉不自觉地以教师爷身份出现的,凌驾于受灌输者之上的, 对具体的、现实的人视而不见的所谓“灌输者”,只能是面对概念上的人进行说教,使 人产生隔靴搔痒的感觉,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对受灌输者的了解、尊重并吸引 他们积极介入,也是区别马克思主义灌输和注入式教育,保证灌输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

第四,灌输的内容是生动而鲜活的科学真理,而不是空洞而抽象的理论教条。马克思 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 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2]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 各国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旗帜,成为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就在于它抓住了事 物的根本,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人类解放的道路。从这个意义讲,马克思 主义应该最具有魅力,最能为群众接受。但在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马克思主义灌输都 能达到如此效果。究其原因,不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而在于这里的“灌输者”没能很 好地把握灌输的要义。比如,“灌输者”本身就不相信马克思主义,以致在“灌输”中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讲活讲透,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 实问题,这样“硬灌”下去,势必把鲜活的真理变成空泛的教条,把马克思主义的灌输 变成注入式的说教。

第五,灌输的形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的,而不是囿于传统一成不变的。在灌 输的环境及其主客体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如果灌输只是延续过去的老套套,不注意形式 和方法的创新,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灌输者总是能根据新 时期的新情况、新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灌输的新形式、新方法。正如邓小平所要求:“ 作为灵魂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教学、作 品、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们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23]又如当前,随着 传媒技术的发展,应特别注重对互联网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灌输,善于借助多 媒体手段,把灌输的内容生动、直观地作用于人民大众,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同时,对网上敌对势力的煽动性舆论,也要进行有力反击,牢牢占领网上思想文化阵 地,掌握网上灌输的主动权。

收稿日期:2002-05-20

标签:;  ;  ;  ;  ;  ;  ;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灌输原则_工人阶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