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剧变后印度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剧变论文,印度论文,启示论文,苏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受苏联东欧剧变的强烈冲击,加之国际上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散布所谓“共产主义失败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的挫折,陷入困境。不少国家的共产党内思想混乱,一些政党的党员纷纷脱党,有的党组织发生分裂,有的党停止活动,有的党改名易帜,有的党被解散。无疑,印度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受到了苏东剧变的强烈冲击,然而,在经历了一个短暂的震荡后,印度的社会主义运动继续向前发展,特别是印共(马)的力量发展较快。
一、苏东剧变对印共(马)与印共造成的影响以及两党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印共(马)和印共是印度国内影响最大、力量最强的两个共产主义政党,苏东剧变的发生对两党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党内一度时期出现了某些思想混乱,部分党员对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迷茫,有人甚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鉴于此种情况,两党都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印共(马)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1.召开会议,出台文件,坚守社会主义信念。还在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的过程中,印共(马)便多次召开中央委员会,讨论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如1990年5月的《关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局势发展的某些政治意识形态问题的决议》,1991年8月的《关于苏联局势发展的决议》,1991年10月的《关于政治和意识形态问题的决议草案》等,这些决议表明了印共(马)坚持马列主义、坚信社会主义必将胜利的坚定立场。1992年1月,印共(马)召开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全党对社会主义充满必胜信念,一致表示印共(马)将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列主义。新当选的总书记哈·辛·苏吉特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印共(马)一向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印度实际,所以我们不仅能顶住来自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反共宣传,而且还会继续向前发展。”大会通过的《政治决议》指出,苏东剧变“使世界力量发生了有利于帝国主义的变化”,但“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遭受的倒退不会持久”,印共(马)坚信“马列主义并未过时,社会主义具有广阔和光明的前景,决心与世界上一切坚持原则的共产党人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共同捍卫马列主义”。会后还举行了有10万人参加的大规模游行集会,群众高呼“社会主义必胜,资本主义必败”等口号。印共(马)还于1995年、1998年、2002年分别召开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每次大会都重申继续坚持马列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仍是党的行动指南,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遭受的挫折不会持久,社会主义仍具有光明的前途。这一切都强化了广大党员的社会主义信念。2.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对党员进行教育,帮助其克服错误认识。从苏东剧变一开始,印共(马)就通过组织党员反复讨论、出版刊物进行宣传教育等多种形式,帮助认识有偏差的党员澄清糊涂观念,使他们明白,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只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并不能因此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不好;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民没有前途,人民的全部希望和美好的未来只能通过社会主义来实现;社会主义虽遭受巨大挫折,但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根本趋势不会改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没有过时,仍然适用于当今时代。通过全党上下一致的努力,党员的思想很快稳定下来,从而保持了党的队伍的团结与稳定。印共(马)总书记哈·辛·苏吉特曾指出:“我们党从苏东剧变一开始就对党员不断进行教育,所以,我们党没有一个党员因苏联解体这个原因而选择退党。”印共也能正确对待苏东剧变,采取了与印共(马)大致类似的措施,召开会议,颁发文件,宣传党的正确主张,采取不同形式教育广大党员,使他们坚信马列主义并没有过时,社会主义必将胜利,资本主义必然会灭亡。通过上述措施,印共成功地消除了部分党员的思想顾虑,从而稳定了党的队伍,保持了党的团结。
二、苏东剧变后印共(马)与印共的力量发展
由于印共(马)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措施来抵制苏东剧变的冲击,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印度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断根据时代变化特点调整其内外政策,不断拓展自身影响力,扩大群众基础,因而其力量不仅没有因苏东剧变而遭到削弱,反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见表1)。印共(马)所属的群众组织也不断发展壮大(见表2)。表1 1991年以来印共(马)党员人数增长情况[1](P94) 年份 1991 1994 1998 2001 2002党员人数 579,666 631,171 717,645 796,073 814,408*
注释:
*该数字来源于http://cpim.org.表2 十四大以来印共(马)所所属群众组织人数增长情况[1](P95)党的代表大会十四大
十五大十六大
十七大群众组织人数28,779,569 32,378,121 37,345,535 40,594,829
印度共产党是印度国内仅次于印共(马)的有影响的共产主义组织,虽然受到了苏东剧变的强烈冲击,但由于它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措施加以抵制,加之能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印度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内外政策,努力扩大自己在群众中的影响,因而其力量不仅没有削弱,反而还得到了加强。印共的党员人数在苏东剧变前的1988年为45万多人,到1997年时,党员人数已增至56万人,所属群众组织达680多万人。不过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党员数量增长较慢[2](P138—150)。
三、印共(马)及左翼阵线的地方执政实践
印共(马)是全国性的合法政党,它积极参与历届大选,在全国政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1998年初举行的第12届人民院选举中获得32席,1997年在联邦院有17席。在地方议会选举中,印共(马)更是表现不凡。自1977年6月以来,以印共(马)为首的左翼阵线在拥有8000多万人口的西孟加拉邦连续6次赢得议会多数席位,并连续执政达26年之久。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大框架内,一个共产党的地方政权能在有限的权力范围内连续稳定存在如此之久,这不仅在印度的历史上绝无仅有,就是在世界历史上也实属罕见。以印共(马)为首的左翼阵线在喀拉拉邦和特里普拉邦等邦也连续或多次执政。在敌对势力异常强大的情况下,印共(马)为什么能在这些邦长期执政呢?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印共(马)坚持实行积极的统一战线政策。多年来,为在议会选举中击败国大党、印度人民党,印共(马)积极推行“左翼民主阵线”政策,尽可能联合包括印共在内的大多数左翼政党,从而使自己的实力大增。其次,印共(马)十分重视农村工作。印共(马)深谙印度农业人口众多,农民生活水平低下这一现实国情,因此一直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它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依靠广大群众,在农村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第一、实行较彻底的土地改革政策。印共(马)积极推行印度政府制定的《土地最高限额法》,把从地主手里征收的超过限额的土地分给广大无地少地的农民。土改后,农村土地占有情况发生了变化,如在西孟加拉邦,土改前占农村人口75%的小农和边际农只占少量土地,现在占了全邦65%的耕地,而全国75%左右的小农和边际农只占20%的耕地。第二、巩固和健全乡村评议会制度。评议会分县、乡、村三级,是农村的基层政权机构。在左翼阵线执政以前,这些邦的评议会主要控制在地主富农手里。左翼执政后,评议会大都转向支持左翼。这些评议会在贯彻左翼邦政府的农村政策和措施、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社会政治地位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左翼邦政府还采取其他措施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如兴修水利,修路架桥,盖房打井,发放农业贷款,提高雇农工资,等等。由于实行了上述有力的政策和措施,这些邦的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大发展。如西孟加拉邦的粮食产量1976—1977年度仅为750万吨,而到1994—1995年度增至1320万吨。再次,印共(马)适应新形势,推行新工业政策。在西孟加拉邦,左翼政府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工人失业问题,采取提供低利贷款、廉价原材料等措施大力扶持小型企业的发展,解决了一大批人的就业问题。同时左翼邦政府还积极鼓励本国私人资本甚至外国资本在该邦独资办厂或与邦政府合资办厂,使新型工业城市遍布全邦各县。这些新政策大大推动了该邦经济的发展。最后,印共(马)推行各项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进步政策。印共(马)坚持宗教平等和世俗主义政策,积极调解教派之间的冲突,在其执政的西孟加拉邦实现了民族团结和各教派和睦相处的局面,大大赢得了民心。注意发展文化教育和卫生健康等公益事业,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该项政策成果显著,喀拉拉邦已成为印度惟一无文盲的邦。目前,左翼邦政府正在西孟加拉邦的农村地区大力开展扫盲运动。此外,印共(马)之所以能在西孟加拉邦、喀拉拉邦和特里普拉邦等邦长期或多次执政与它的党员人数多集中在这些邦也有很大关系。据统计,到2001年,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喀拉拉邦和特里普拉邦的党员人数已达565,325人,约占印共(马)党员总数(796,073人)的71%[1](P128)。
四、印共(马)与印共关系的发展
1964年,印共(马)与印共发生分裂,在此后的10多年内,两党关系一直没得到多少改善,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两党均认识到为扩大影响和加强力量而进行联合的必要性。1977年举行的大选为两党改善关系提供了契机。在该次大选中,印共(马)共得选票1520万张,远远高于1967年的520万张,特别是在西孟加拉邦举行的议会选举中,以印共(马)为首的左翼阵线赢得了议会多数席位,并组成了左翼联合政府,而印共却因其对国大党(英)1975年紧急状态政策的支持等原因在大选中失利,其所得选票从620万张降为520万张[3](P108)。也就是从此时开始,印共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失误。1978年印共召开十一大,决定放弃同国大党(英)联合的方针,强调与印共(马)采取联合行动,争取建立民主政府,并于当年参加了印共(马)领导的西孟加拉邦左翼阵线政府。同年4月印共(马)在贾朗达尔召开十大,制定了统一战线政策,主张建立包括印共等左派政党在内的左翼民主阵线。随后两党建立了中央一级的协调委员会。此后在西孟加拉邦举行的总共5次议会选举中,印共(马)和印共等左翼政党加强合作,5次全部获胜,并连续执政至今。印共(马)和印共等左翼政党还在喀拉拉邦和特里普拉邦的议会选举中联盟,多次获胜并执政。此外,两党还在许多针对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党的群众性斗争中进行联合。两党在实践中的合作使他们的关系靠得越来越近,印共甚至在1989年召开的十四大上强调,印共与印共(马)应重新实现统一[4](P93)。在1992年召开的十五大上,印共重申希望印度共产主义运动重新统一。在过去20多年的合作中,印共(马)和印共在许多问题上取得了共识,它们共同反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及其推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倡导核裁军,维护世界和平;在国内坚决反对印度人民党政府所推行的各项反动政策,主张应加强左翼的联合,共同击败印度人民党及其同盟。正如印共(马)十七大文件指出,自从十六大以来,印共(马)和印共在大多数重大国内政治问题上有着共同的立场和观点。印共总书记A·B·巴尔丹在向印共(马)十七大上所作的致辞中也指出:“我们两党在有关国内国际诸多问题上有着共识,这使我们深感满意。我们共同为祖国的统一和完整、世俗主义和宗教和谐遭受到的威胁而担忧……同时,我们充分认识到我们的国家不能通过恢复国大党的统治而得到拯救,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党所代表的阶级并没有什么区别……我们的主张是要在替代性纲领的基础上取代印度人民党和国大党的统治。”[1](P172)然而,两党之间却在一些问题上仍旧存在分歧。由于印共(马)对于印共提出的两党重新统一问题反应并不积极,印共在1995年召开的十六大上尽管仍主张印度共产主义运动应在原则基础上实现包括印共(马)在内的团结,但不再提两党的统一问题。印共(马)十七大文件指出,印共(马)和印共之间存在着分歧,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两党在对待国大党的态度问题上观点大为不同。印共(马)指责印共在一些邦议会选举中与国大党靠得太近甚至同国大党结为同盟,而印共却拒绝接受印共(马)所施加的压力。这些分歧自然会影响双方关系的发展。不过,双方的合作与共识是主要的方面,而且两党也在努力弥合双方的裂缝。印度形势的发展要求印共(马)和印共必须携手合作,扩大分歧只会导致两败俱伤,从而增强敌对政党的力量,相信两党未来的关系会进一步得到发展。正如印共总书记A·B·巴尔丹在向印共(马)十七大上所作的致辞中指出的那样,尽管两党间存在分歧,但“我相信我们能够超越这些分歧,以使我们共同的政治目标乃至更长远的目标不至于受到影响”[1](P173)。
五、印度社会主义运动获得发展的重要启示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整体上处于低潮而国内环境又十分险恶的情况下,印度的社会主义运动能不断向前发展,这对正处于困境中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有着重要的启示。
第一,坚持马列主义,坚守社会主义信念,是推动社会主义运动向前发展的基本前提。苏东剧变发生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经受不住考验,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的信仰,接受了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并改换了党的名称,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运动。还有一些共产党由于内部产生分歧。思想得不到统一,虽然未改党名,却不能很好地坚持马列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从而使自身力量难以扩大,也不能推动本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印共(马)和印共对未来充满信心,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原则,正因为有了这一前提,印度的社会主义运动才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不断向前发展。
第二,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推动社会主义运动向前发展的内在要求。各国国情并不相同,这就必然要求各国共产党在探索本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不照搬别国经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长期以来深受苏联和东欧的影响,照搬苏联经验,不能根据本国实际探索革命道路,因而当苏东剧变发生后,它们便感到茫然,无所适从,更谈不上发展本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印共(马)和印共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印度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印度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不盲从权威,因而不仅成功地经受住了苏东剧变的考验,而且还推动印度的社会主义运动继续向前发展。
第三,制定并执行合理的内外政策,是推动社会主义运动向前发展的根本保证。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之所以经不住苏东剧变的冲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不能制定出正确的内外政策。印共(马)和印共依据现实的需要制定并执行合理的内外政策,并且能够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这就为推动印度的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第四,不断宣传自己的正确主张,采取不同形式对党员进行教育,是保持党的队伍的团结与稳定、推动社会主义运动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苏东剧变发生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不重视宣传工作,不重视对党员的教育,因而不能使党员混乱的思想得到澄清,最终使党走上了衰落甚至消亡之路。正如前文所指出的那样,印共(马)和印共能够不断宣传自己的正确主张,采取各种形式不断对党员进行教育,因而稳定了党的队伍,保持了党的团结,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总之,印度社会主义运动能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不断向前发展的事实充分说明,尽管当前国际大环境以及各国的国内环境并不利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但只要一个共产党能坚持正确的理论和方向,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制定并执行合理的内外政策,采取适当的措施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完全有可能推动本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