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溯源与逻辑结构分析_企业核心能力论文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溯源与逻辑结构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逻辑论文,核心论文,理论论文,能力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07(2000 )03—0024—09

0 引言

最近15年以来,资源(resource)[1~4]、才能(capability)[5~7]、技术能力(technological competence )[ 8 ~10] 、 能力(competence)[11~15]、技能(skill)[16]、 无形资源(intangibleresource)[17,18]、不可见资产(invisible assets)[19]、 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ies)[20~28]、核心才能(core capability )[29~31]等术语不断出现于经济学和企业管理文献之中,这是因为以能力为基础的竞争(competence-based competition)[32~35]的兴起,(核心)能力管理日益被管理理论界和工业界重视,成为当今企业管理的热点问题之一。

Prahalad 与Hamel 明确指出, 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之源[20]。现在, 该观点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企业核心能力自身的源与逻辑结构还处于争论与探索之中。本文根据经济学、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逻辑,从战略管理理论、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理论、创新理论四个方面的发展对企业核心能力的理论起源进行了详细论述。然后,文章评述了已有的关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八大理论观点:整合观、网络观、协调观、组合观、知识载体观、元件—构架观、平台观、技术能力观。在此基础上,作者从系统观点出发,提出核心能力框架概念框架——层次系统模型。

明确核心能力的理论渊源,清晰界定企业核心能力,解剖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我们借鉴和发展国外理论,从企业核心能力角度来研究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规律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核心能力理论溯源

企业核心能力是经济学与管理学交叉融合的产物。战略管理理论、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理论、创新理论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探索持续竞争优势之源,最后殊途同归,不约而同地趋向企业核心能力。

1.1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60年代以来,随着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战略管理理论经历了以下几代的发展:60 年代, 第一代战略管理理论出现, 以Ansoff 和Andrews为代表,他们第一次明确提出公司和竞争战略, 强调指出战略管理是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关键,把战略这一概念推向企业管理的实践之中[36,37];于60年代出现,在70年代受到普遍重视, 至今还广为认同的,是以Chandler为代表的第二代战略管理理论,其著名论点为“结构追随战略”,把组织结构设计提到战略的高度,强调组织结构应随战略调整而相应调整, 并且认为多事业部结构是多元化公司的主要形式[38];80年代,以波特为代表的第三代战略管理理论出现。他提出了五种竞争力的战略分析模型,使战略环境可以分析,企业可以根据对环境的分析确定自己的战略,并且指出了成本领先、差别化、独树一帜三种一般战略[39,40];80年代中期,第四代战略管理理论出现, 代表人物是加拿大著名管理学家明茨伯格,他提出了精雕(crafting)战略,指出战略必须随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41]。

受Andrews独特能力(distinctive competence)概念启发, 1990年,Prahalad和Hamel把具有重大影响的概念——核心能力引入管理界[42],这标志着第五代战略管理理论的正式确立,即企业资源观战略管理理论。企业资源观战略管理理论的出现,是学者们对企业“资源”观的复归[1,43~45]。为解释企业的杰出绩效,战略被视为“寻找租金”[46]。企业资源观战略管理理论认为,战略管理最重要的原则是通过资源积累与配置, 赋予所占有资产异质性, 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1,3,20,43,45,47,48],也就是获得“持续租金”。它认为,多元化公司不只是业务的组合,更是能力的组合,公司应制订与实施基于核心能力的战略管理[20]。企业资源观把视线引向企业内部,关注企业的异质性与成长。它指出,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过分强调对环境的分析,而对企业内部能力——实现战略的基础重视不够。于是,他们提出,核心能力才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企业之所以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核心能力的培育、提高和运用是根本。

1.2 经济学的发展

——从新古典经济学到企业资源观

经济学对企业的理论认识走过了从新古典经济学到企业资源观的发展历程。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视为利润最大化组织,按此准则优化投入产出,它的基本分析单元有要素投入、产品产出、生产函数、利润、价格与成本;交易费用理论(以科斯、威廉姆森为代表):关注的基本问题是企业为什么在市场经济中存在以及企业的边界,认为交易费用是解释基本问题的答案,交易费用是不确定性、有限理性、不对称信息和资产专用性的函数[49];委托代理理论:主要研究资源所有者(委托人)和资源管理者(代理人)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合同设计使委托人和代理人激励相容;进化经济学(以Nelson,Winter为代表),主要研究企业的进化,包括选择机制、变异产生等动态过程研究[50];企业资源观理论:关注的焦点是竞争优势与企业发展,研究着眼点为企业资源、能力等,它把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和管理都视为一种特殊能力[50]。经济学对企业的认识走过了一个从均质到异质、从外部到内部、从关注短期竞争优势到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逐步逼近企业的本质。

企业资源观的兴盛是因为经济学解释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需要。哈佛大学原有的结构—行为—绩效理论,着重从产业结构理论来解释企业的竞争优势,强调垄断、产业进入与退出壁垒等与产业有关的因素对竞争优势之作用。这种理论对企业短期竞争优势的解释是比较适合的,但在探索长期竞争优势时,出现了一定的不足,它在长期性与动态性方面的不足受到批评。从企业层次来关注企业异质性的企业资源观对长期竞争优势的解释力更强,因此,近些年来,企业资源观经济学研究日益引起理论和实践界的重视。 企业资源观经济学最早可追溯到 Penrose 于1959 年提出的把企业看作是“一系列资源的集合”的观点 [ 43] 。Penrose认为,企业应视为“资源的集合, 而非古典经济学理论所认为的仅仅是产品—市场的集合”[43]。企业核心能力作为一种企业以独特方式运用和配置资源的特殊资源,成为企业资源观的研究焦点。这样,经济学理论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殊途同归,都把视线投向了企业核心能力。

1.3 知识经济理论

90年代中期,特别是1996年以来,知识经济理论成为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这一趋势出现的重要推动因素是:经济全球化,这在增加适应性,创新和处理速度方面,正在向企业施加可怕的压力;专门知识的价值被认识,它已被融入组织程序和日常工作中,以应付上述压力;知识作为独特生产要素被认识,它的作用使具有工业知识的书籍增加了市场份额;廉价的计算机网络化,这将最终提供我们相互工作和学习的工具。文[52]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及其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主导的经济。知识经济最直观和最基本的特征即: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地位的空前提高。知识需求成为人类实现其他一切期望的前提,知识生产本身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心。知识经济成为继工业文明即以资本生产为中心的时代之后的又一次深刻的变革,其核心问题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引起了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变化,对企业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企业如何进行知识管理,即企业如何获取、创造、扩散与运用知识,以在新的知识经济条件下获得持续竞争优势。Allee认为, 更新知识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更新不仅包括创造新知识,也包括摈弃旧知识。这需要对知识和学习进程本身进行持续地探索和自我思考。一种围绕知识来组织企业的结构化方法就是制定核心能力(注:原文为core competence,中译本译为“核心竞争力”。本文作者认为, 译为“核心能力”与本文前面的论述更加一致,因此,在引用时把原译文“核心竞争力”改为“核心能力”。下文中“核心知识竞争力”同样被改为“核心知识能力”。)战略。不仅要从增强当前知识效用的角度出发,还要从获取未来知识的角度出发。文[53]指出,这里“核心能力”一词即来自1990年Prahalad和Hamel 在《哈佛商务评论》上发表的划时代文章《企业的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Allee 提出了核心知识能力和核心运作能力概念,认为核心知识能力和核心运作能力是鉴别组织的截然不同但有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核心运作能力是使企业能高速度、高效率地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和功能。核心运作能力是很多企业成功的常规能力。而相对核心运作能力而言,核心知识能力则属于对特定商务而言是独一无二的专长、 知识和技术知识的范畴。 文[53]特定能力是很难模仿的,因为它们在公司特定的文化历史氛围中总是在不断演变发展。有了核心能力这一重点,组织内部各个层次的人员都能清楚地理解商业决策的依据,并就其进行交流,也就是说,企业有了知识管理的中心。

这样,企业知识管理最终也集中到核心能力管理问题上。要在知识经济时代赢得持续竞争优势,企业核心能力仍然是基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赋予了企业核心能力崭新的时代特色,知识经济理论为核心能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1.4 创新理论

近年以来,创新日益受到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界的重视。高效率的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54],因此作为创新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研究成为国内外经济学与管理学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涌现了许多与其相关的理论与实证研究[8~10,55~59]。 与企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相关的各种概念被提出,例如吸收能力[59]、相对吸收能力[60]、变革能力[58]、技术创新能力[56]、技术能力[8,9,55]、技术核心能力[57,22]。

在创新理论中存在的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向就是,企业技术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与企业核心能力在概念上具有越来越强的趋同性,一些学者的研究就把技术创新能力几乎视为等同于核心能力[28,61]。

企业技术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与企业核心能力之所以趋向一致,不排除核心能力概念影响日益扩大,从而向创新理论渗透的可能性。但是,究其实质,这种趋向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创新理论对创新绩效的研究日益关注创新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从而把技术能力和核心能力的研究引向了企业核心能力;二是对核心能力的很多研究都认为创新过程是核心能力建立、提高和应用的核心,创新过程成为核心能力研究的载体,核心能力最终体现于企业绩效,还是依赖于企业高效率地推出高效益的技术创新。这样,创新理论最终也走向对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创新理论对企业核心能力的认同,既为创新对持续竞争优势的决定作用找到新的理论解释,也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载体。

2 核心能力主要理论观点评述

企业核心能力作为经济学和管理学交叉融合的理论成果,是战略管理理论、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理论、创新理论等的重要研究领域。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研究,如表1所示, 它们可以归结为整合观、网络观、协调观、组合观、知识载体观、元件—构架观、平台观、技术能力观等八大观点。

作为一个管理学概念,对核心能力的界定要满足可操作性的要求,即力求表达明确,关于核心能力的表述能够在组织内外良好沟通,具有全面性、可分解性、层次性和系统性,同时不失动态性。因此, 如表1所示,本文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对各种理论观点做简明扼要的评述。从表中可见,各种观点各有短长,没有一种观点能达到所有这些要求,核心能力框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3 核心能力逻辑结构:层次系统模型

如上所述,各种理论观点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本文力图借鉴其优点,克服其缺点,从系统观点出发,力图做到使企业核心能力框架具有层次性、可分解性、可操作性,同时也不失其动态性,使核心能力可以很方便地在企业内外交流和沟通。简单地用一句话说,就是要使核心能力可以管理,企业可以借助该框架有效地管理核心能力的建立、提高和应用。

作者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蕴藏于企业所涉及的各个层次(包括经营环境、企业、学科、技术、产品、核心子系统等)、由能力元和能力构架组成的、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动态发展的知识系统。其含义有四:第一,核心能力是一个知识系统,由能力元和能力构架组成;第二,核心能力具有层次结构,即存在于企业所涉及的各个层次,包括经营环境、企业、学科、技术、产品、核心子系统等;第三,核心能力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最后,核心能力是动态发展变化的,该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

表1 企业核心能力主要理论观点

关注点能力表示或维度 优点

整合观 不同技能与技 文字描述,是组织的标 强调能力整

Prahalad and术流的整合志,例如Sony的缩微化 合,便于组

Hamel(1990); 能力 织内外良好

Kesler等(1993) 交流与沟通

网络观寺技能网络 各种技能及根据其相

可分解性强

Klein(1998)

互关系所构成的网络

,直接深入

技能层,直

Sanchez等(1996) 各种资产与技 卓越资产、认知能力、 强调协调配

Durand(1997)能的协调配置 程序与常规、组织结构 置,因此能力

、行为与文化 五要素中有

三个要素与

协调配置有

组合观 各种能力的组 企业战略管理能力、强调能力的

Prahalad(1993) 合企业核心制造能力、组合,以组合

Coombs(1996) 企业核心技术能力、创新过程为

科因等(1997) 企业核心营销能力、基础,可分解

郭斌(1998)

企业组织/界面管理 性强,具有一

能力 定的可操作

知识载体观知识载体

用各种知识载体来 强调能力的

Dorothy Leonard- 指示:员工、技术系 知识特性;可

Barton(1992) 统、管理系统、价值以明确能力

魏江(1997)

与规范载体,具有一

定的可操作

性,可以深入

项目与企业

进行研究

元件-构架观能力构成元件能力与构架能力 可分解性与

Henderson and 可操作性强,

Cockburn(1994) 具有系统观

整合观缺点

Prahalad and分解性差,层次性不强

Hamel(1990)

Kesler等(1993)

网络观 重点不突出,对组织文化

Klein等(1998)

因素考虑不够

协调观 层次性不强,过多强调组

Sanchez等(1996) 织、文化方面的因素

Durand(1997)

组合观 层次性不强

Prahalad(1993)

Coombs(1996)

科因等(1997)

郭斌(1998)

知识载体观 更多地强调能力的知识存

Dorothy Leonard-量特性,对能力的动态性重

Barton(1992)视不够

魏江(1997)

元件-构架观层次性与动态性不够

Henderson and

Cockburn(1994)

续表1

关注点能力表示或维度优点

平台观 对产品平台 用户洞察力、产品技术 通过产品平

Meyer and

的作用 能力、制造工艺能力、 台连接市场

Utterback(1993) 组织能力 ,强调市场,

Meyer and 四个模块中

Lehnerd(1997) 两个与市场

有关

技术能力观 用专利指示 专利份额与显在技术以专利定量

Patel and

的相对技术 优势 描述

Pavitt(1997)能力

平台观缺点

Meyer and不全面,对组织文化因

Utterback(199素考虑较少

Meyer and

Lehnerd(1997)

技术能力观

用专利做指标有局限,

Patel and没有考虑组织文化因素

Pavitt(1997)

3.1 能力系统:能力元与能力构架

系统观应用于企业管理与研究由来已久,并且成果显著。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从系统角度分析组织的理论就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系统理论中,系统是相互依赖的各部分以一定的形式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框架。近年来,在创新理论的研究中,各学者从不同层次引入了创新系统这一概念,例如国家层次[62]、地区层次[63]、技术层次[64]。他们对创新系统的定义都认为企业自身就是一个由各种成员、组织过程与常规组成的系统,它们共同作用,以开发和利用企业内部的新(技术)机会。但这个企业(系统)本身是更大系统(例如产业)的组成部分,该系统由企业、企业的竞争对手、合作伙伴、以及他们相互作用的制度与过程构成[11]。系统观念之所以能有效应用于企业,关键在于企业本身就是一个系统以及企业又处于一个更大的系统之中这一客观规律。

图1 企业核心能力逻辑结构:层次系统模型

融合企业系统观与企业能力观,可以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是一个能力系统,核心能力是其子系统。企业(核心)能力的知识特性已广为认同[10,19,29]。所以,从本质上讲,核心能力是一个知识系统。核心能力具有系统的共性,由各种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构成,各构成要素就是能力元,而能力元之间的关系属于能力构架。实际上,在前述核心能力的元件—构架观和网络观中,“核心能力是一个系统”是隐含的前提。因为元件—构架观认为能力由元件能力和构架能力构成;网络观认为核心能力是一个技能网络,即由各种技能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构成。但是它们没有明确提出能力系统概念,也没有指出和强调能力系统的层次性和动态性。

能力元是关于企业所涉及的各层次构成元件(如环境元、子公司/职能、学科、技术元、产品子系统、元件等)的知识,为企业核心能力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掌握与运用能力的基础。例如,关于政府的知识、积极利用政府政策的能力属于经营环境层次的能力元;关于营销这种职能的知识属于企业层次的能力元;关于某单个学科(如材料力学、传热学等)的知识属于学科层次的能力元;关于某单个技术(如焊接、冷作等)的知识属于技术层次的能力元;关于某产品子系统(如冰箱制冷系统、锅炉汽水系统、电视机机芯等)的知识属于产品层次的能力元;关于某产品元件(如冰箱制冷系统中的蒸发器、锅炉水汽系统中的传热元件、电视机机芯中的电子元件等)的知识属于产品子系统层次的能力元。

能力构架有两重含义:第一是关于企业所涉及的各层次构成元件之间(如环境元之间、各子公司之间、各职能之间、各学科之间、各技术元之间、各产品子系统之间、各元件之间等)的关系的知识;第二是各层次能力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知识。也就是说,它既包括有关各层次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知识,也包括运用能力元的能力,能够以创造性的方式整合它们,发展新型能力元与能力构架。由于构架客观存在,构架概念被引入创新和能力研究领域。 Herderson 等提出了构架创新(architectural innovation)的概念,认为构架创新是“改变零部件连接的方式,而维持其核心设计概念不变(因此,与零部件有关的基础知识也不变)”[65]。其中,零部件是“产品中包含的核心设计概念、实体独立、承担明确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Prencipe认为,从产品层次来讲,与产品有关的知识包括元件知识、构架知识与系统知识三类,构架知识是关于各元件之间作为一个系统的连接方式及其相互作用的知识;而系统知识是有关系统整体的知识。其实,他所称的构架与系统知识就属于这里所称的能力构架之中。他们所称的构架限于产品层次,即一般指产品构架[8]。Henderson等把构架概念扩展至学科、组织层次,提出构架能力的概念,包括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组织内跨边界的交流和整合、与组织外部的合作等[12]。他们研究认为,在制药研究环境中,构架能力与企业创新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Bozdogan等进一步把构架创新拓展到企业之间的情形之下,集中于用户—供应商网络,以突出通过利用供应商网络的技术库,实行较小的技术改进,就可以得到新的产品构架,从而获得巨大利益[66]。本文把构架概念全面扩展至经营环境、企业、学科、技术、产品、核心子系统等层次,即:环境元之间的关系(例如新进入者、替代品、供应商、顾客、竞争者之间的关系等)、企业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例如各职能之间的关系、各子公司之间的关系等)、各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各相关技术之间的关系、产品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产品元件之间的关系等。

3.2 能力层次

核心能力具有层次结构。Gallon等将企业核心能力分为三个结构层次:职能部门层次的基础能力;事业部层次的关键能力;企业层次的核心能力[25]。Klein等认为企业由各个层次的技能组成, 上下层之间有因果关系,并提出一个由时变元技能、公司元技能、公司技能库、产品、产品特性、市场组成的因果流层次模型[27]。

核心能力系统的层次源于能力载体(外显)和综合程度(内含)的层次性。本文综合这两方面的层次特点,把核心能力分为经营环境、企业、学科、技术、产品、产品核心子系统等六个层次。经营环境层次能力可以简称环境能力,就是对环境的认知与反应能力,即识别社会与技术发展动态,积极利用政府、供应商、用户、竞争对手、替代品生产商、大学、研究所,与它们进行有效合作,营造良好的企业生态环境的能力。企业层次的能力包括战略管理能力、管理意识、核心人才管理能力、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创新资金投入能力、各子公司(事业部)的综合经营与技术能力、界面管理能力等。学科层次的能力就是在各相关学科方面的能力以及整合这些学科的能力。技术层次的能力就是在各相关技术方面的能力以及整合这些技术流与相关技能的能力。产品层次的能力就是关于各产品子系统和产品整体构架的知识,以及把相关学科、技术、技能融合到产品与产品子系统之中的能力。产品子系统层次的能力就是关于各产品元件和产品子系统整体构架的知识,以及把相关学科、技术、技能融合到产品元件与产品子系统之中的能力。

3.3 持续竞争优势、持续租金以及动态性

企业核心能力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为公司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发展提供动力。NEC之所以能长期持续发展,就是因为早在20世纪70 年代,它就清楚地表述了开发计算机和通讯结合的战略意图,即所谓的“C&C”,成立了由高层经理组成的“C&C”委员会,监督核心产品和核心能力的发展,最后通过各种合作和努力,积累了广泛的核心能力的结果[19]。

根据企业资源观,核心能力之所以能带来持续竞争优势,是因为它能产生持续租金。可以说,核心能力是企业关键的战略资产。源自战略资产的租金取决于以下特征:互补性、稀缺性、难以交易性、不可模仿性、有限替代性、独占性、耐久性[48]。核心能力的这些特性都很强,所以它可以产生持续租金,成为持续竞争优势之源。

能否产生持续租金是判断能力元或能力构架是否属于企业核心能力的标准。如果该能力元或能力构架不能产生持续租金,则它为一般的企业能力。

动态性是核心能力的重要特性[33],随产业、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而具有生命周期特性[28]。企业核心能力带来的竞争优势的持续性,与其动态性密切相关。如果企业核心能力不再动态发展,就会自我否定,不成其为核心能力。实际上,各个层次的核心能力元和能力构架都是随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动态发展变化的。

4 结论

企业核心能力是经济学与管理学交叉融合的产物。战略管理理论、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理论、创新理论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探索持续竞争优势之源,最后殊途同归,不约而同地趋向企业核心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已有关于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一些主要理论可以归结为整合观、网络观、协调观、组合观、知识载体观、元件—构架观、平台观、技术能力观等八大观点。这些观点是各学者从各自角度出发研究的结果,各有优劣。

企业核心能力是蕴藏于企业所涉及的各个层次(包括经营环境、企业、学科、技术、产品、核心子系统等)、由能力元和能力构架组成的、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动态发展的知识系统。该理论模型不仅有助于我们研究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规律问题,也有助于企业有效地管理核心能力的建立、提高和应用,成功地向基于能力的竞争范式过渡。

收稿日期:1999—03—26;修订日期:1999—11—30

标签:;  ;  ;  ;  ;  ;  ;  ;  ;  ;  ;  ;  ;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溯源与逻辑结构分析_企业核心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