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的关系及其启示_课程管理论文

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的关系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论文,启示论文,领导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领导”是近年来课程研究领域里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从表面上看,“课程领导”是一个比较新的术语,但实际上,它与我们所熟悉的“课程管理”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说,课程领导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出现的课程管理范式的转型,是一种新的课程管理理念。它旨在克服以往的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对课程管理的一种超越。因此,将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进行比较,全面把握课程领导的优势和不足,有利于更好地指导课程领导的实践。

一、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的区别

(一)二者的理念不同

1.课程管理以古典管理理论为基础,而课程领导基于转型的领导理论。

课程管理一直受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的影响,以古典和科层制度管理为依据。古典管理理论通过对工人的统一、科学的管理来获得效率的提高。它基于这样一种文化假定:我们生活的世界是遵循某种规则和逻辑而组织起来的庞大系统,制度和秩序是最基本的特征。人只是社会大机器中的一个零部件、一种工具,没有主动性和能动性。这套基于技术理性、追求控制和效率的做法,在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和泰勒管理主义的推波助澜下达到了极致。在这种理念导引下,课程就是一个具有一定秩序的系统,最高管理阶层是这一系统的管理者,学校和教师是忠实的执行者和实施者。

课程领导吸取了“领导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以“转型的领导理论”为基础。领导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找寻有效领导者品质的“特质阶段”;二是探求有效领导行为方式和领导风格的“行为阶段”;三是从情境变化的角度去探求有效领导的“权变阶段”;最后就是特别重视组织愿景的建立的“转型领导阶段”。转型领导是当前最具优势的领导模式。学者巴斯总结了转型领导的四个特征:有魅力、激发鼓舞、个别关怀、智力引导。库兹和鲍斯纳也归纳了转型领导的五种行为特征:提出一个挑战的过程、鼓励分享愿景、使别人行动起来、使方法途径模式化、使人在内心里充满斗志。格莱森还列表归纳了转型领导与传统领导的差异(见表1)。① 由此可见,转型领导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突出人的主体地位、重视组织中每个成员的价值,提倡通过调动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共同建构并实现组织的愿景,体现了一种民主、合作、互动、和谐、开放、多元的思想。

2.课程管理持静态、封闭的课程观,而课程领导持动态、开放的课程观。

课程管理基于这样的课程观:课程是预先设计好的文本。它是由课程专家和学者依据社会、学生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从各学科领域里精选出来的知识所构成的众多的科目。课程内容是既定的,并以教材、教学大纲等文件为载体呈现出来。各个学校和教师只需要按照统一的要求进行内容一致的课程实施,没有对课程进行修改、变更和创新的权力。这体现了一种静态的、封闭的、稳定的课程观。

课程领导基于建构的后现代主义,认为课程不是文本的,而是体验的、生成的。这种课程观下的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课程不再是外在于学校的,而是在学校和课堂中生成的,教师和学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课程已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习者与课程知识“相遇”的可能情境,其实质是一种“知识环境”。② 这种“知识环境”给人的理解创造了尽可能大的空间,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建构不同的意义,获得不同的启示。所以,课程领导所持的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课程观。

(二)二者的具体要求不同

由于理念不同,课程管理和课程领导在实施中的要求也就有所差异。从组织学的角度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见表2)。③

由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课程管理具有权力和决策集中、严格按规章计划行事、注重上级对下级的行为监管和控制等特点,十分注重管理中的技术因素,体现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科层式的、独权式的管理模式。而课程领导则提倡权力共享、民主决策、上下级之间交流互动,强调“引导”而不是“控制”,重视愿景对成员的激励作用,较多地考虑了领导中的人文、价值等因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另外,课程管理主要凭借的是管理者的法定权威,而课程领导更强调领导者的专业素质。

二、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的联系

虽然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有诸多不同,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一)课程领导由课程管理发展而来

有学者认为,课程管理包括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创新等六大职能。其中,领导职能是使整个管理过程中其他职能得以实现的起主导作用的推动力量。④ 另有学者指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校课程管理要承担起“决策、审议、引领和组织”的职责。可见,领导一直是课程管理的职能之一。但由于课程管理长期以来深受科学管理思想的影响,重视自上而下的监管和控制,从而忽视了“领导”这一职能的重要性。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模式已经逐渐向自下而上的“草根式”的改革模式转变,课程改革的复杂性日益凸显。在此情形下,那种强调权力监管、行为控制的传统的科层式的管理模式越来越成为新课程改革顺利推行的障碍。而强调变革、强调组织中人的主体地位的“领导”则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课程领导”这一新的术语的出现,正是为了强调“领导”这种职能的重要性,以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领导”是为了克服传统的课程管理的弊端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课程管理理念。它从课程管理发展而来,又是对课程管理的一种超越。

(二)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具有相似之处

虽然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存在着理念以及行为上的差异,但由于课程领导是由课程管理发展而来,加之领导和管理两种职能本身就具有某些相似的地方,所以,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相似之处。比如说,课程领导和课程管理都涉及对他人的影响、都出现在一个群体环境中、都要求与人合作、最终目的都是为课程实践服务等等。另外,课程领导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是新的课程管理理念所倡导和追求的。也就是说,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课程管理也越来越重视管理中的人文因素,提出了人本管理的思想。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课程领导就是一种新的课程管理理念。

三、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的关系对课程实践的启示

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但由于课程领导更多地体现出了民主、平等、对话、合作等符合时代要求的理念,因此,有学者主张要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实际上,这种提法的目的主要在于摆脱历来的“管理”思想——自上而下的官僚体制的“监控”、 “管制”,构建一种民主决策、相互合作、共同协商的新的管理文化。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极力提倡的“课程领导”并不是完全抛弃了“课程管理”的抽象的领导,而是以“课程领导”的理念为指引,集领导与管理这两种不同职能的优势为一体的具体的领导。因此,课程领导至少具有两种过程:一是引导和鼓励部下的过程,二是利用职权指挥部下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其具体操作可以视不同的情境而定。

(一)一般情况下,以“领导”为主,以“管理”为辅。“领导”主要体现在对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的引领上,而“管理”则体现为大的方向确定后对学校日常事务的管理。在确定方向即建构愿景的时候,领导者要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更多的人广泛参与讨论,制定多样的发展方案,最后选出既体现了广大师生的愿望又符合学校实际的发展方案。在执行发展方案的过程中,踏踏实实的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必要制定一些规章制度以及奖惩条例来促进每个成员自觉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二)在特定情境中,需要“领导”与“管理”保持动态的平衡。课程领导要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点,要视学校情况而随时调节砝码。“我们要做的,不是在领导和管理之间择一,而是在两者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对领导和管理的强调与平衡是对两个变量——所需变革数量和学校运作的复杂性之权变,处于动荡情境之下而又复杂的学校要求高水平的领导和管理,面临重大变革而又相对简单的学校要求领导多于管理,在稳定环境下的复杂学校要求管理多于领导,稳定情境下的简单学校则要求两者都淡化一些。”⑤ 事实上,现在学校的管理情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情境,它在某些方面是稳定的、可预测的,但在某些方面又具有多变、不可预测等特征,是两者共有或在特定情境中偏向某一方。这就要求课程管理和课程领导视具体的情境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转变之中(见图1)。⑥

图1 基于情境变化的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的关系

注释:

① 于泽元.课程变革与学校课程领导[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2006.151.

② 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课程知识问题的哲学审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88.

③ 靳玉乐,赵永勤.校本课程发展背景下的课程领导:理念与策略[G].第五届两岸三地课程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3.237~243.

④余进利对“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的甄别[J].当代教育科学,2005,(20):23.

⑤ 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51~454.

⑥ 林成堂.课程领导:一种新的课程管理理念[J].平原大学学报,2006,(10):104.

标签:;  ;  ;  

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的关系及其启示_课程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