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穿刺方法;血透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影响
导言:动静脉内瘘是指采用手术的方法在皮下吻合动脉和静脉,建立永久性血管通路,是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重要的血管通路,被视为患者的“生命线”。动静脉内瘘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血管狭窄和血管瘤形成,同时穿刺疼痛给患者造成很大的伤害。 适当的穿刺方法可减少并发症,维持内瘘通畅,减少穿刺疼痛。因此,探讨科学的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对保护内瘘长期功能有积极作用,是改善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中心于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采取不同的穿刺方法,拟探讨两种穿刺方法对内瘘并发症和穿刺疼痛的影响,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本次我院诊治的64例样本均选自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所有患者均满足进行血液透析,均采用德国费森尤斯公司研发的4008s血液透析机,500ml/min为透析量,200~300ml/min为血流量,予以肝素抗凝,研究中保持肝素剂量不变,所有患者在了解此次研究内容以后,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以随机数字表法对组别进行均分,每组患者例数为32例,参照组患者中女性16例,男性16例,最大年龄63岁,最小年龄24岁,中位年龄为 (52.36±5.23) 岁;实验组患者中女性17例,男性15例,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25岁,中位年龄为 (53.54±4.54) 岁。利用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基础资料差异并不显著且P>0.05,统计学对比无意义。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之后均应用尼普洛贸易 (上海) 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次性17G带孔回转透析穿刺针,护理人员进行穿刺针固定,避免因护理人员技术不同引发差异,不进行区域穿刺,避免发生动脉瘤,所有患者均对皮肤进行常规消毒,不使用止血带对血管进行压迫充盈,操作人员左手固定皮肤,右手持穿刺针,通过阶梯方式穿刺血管。在参考组中,患者被给予对角向上通过血针的方法,选择距瘘吻合处约3cm的动脉穿刺点,动静脉穿刺点之间的最佳距离为5cm。及时更换了穿刺点,并更换了顶部和底部。旋转时,穿透点之间的距离超过2cm。首先进行静脉穿刺,并采用三点定针的方法进行手术。左手食指和大拇指固定在穿刺点血管附近。右手中指使穿刺点的远端皮肤绷紧,针尖朝上,呈20~25°。看到血后,固定针。动脉穿刺点选择在距瘘管远端静脉约5cm处,固定方法与静脉相同。
实验组患者采用了血流针尖斜向下的刺针方法。固定方法与动静脉穿刺点和参照组的选择方法相同。在动静脉穿刺过程中,出现20~25°的针尖斜率,皮肤朝上。穿刺的方向。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透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重复循环值。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比分析我院研究的6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所有临床数据,两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透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采取率 (%) 的形式表示,实行χ2检验,两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重复循环值选取 (均数±标准差) 形式表示,实行t检验,检验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发生血透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情况
实验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透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3.12%显著低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1.25%,两组数据对比组间差异显著且P<0.05,统计学存在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组别 例数 闭塞 血管瘤 狭窄 皮下血肿 并发症发生率 实验组 32 0 0 1 0 3.12% 参照组 32 1 2 4 3 31.25% X2 8.8919 p <0.05 2.2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重复循环值
实验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重复循环值 (5.18±0.65) ,参照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重复循环值 (3.05±0.98) ,经t检验之后t=10.2461,组间差异对比P<0.05,统计学存在分析意义。
3讨论
内瘘并发症是指内瘘血管瘤形成、内瘘狭窄和闭塞等内瘘功能不良事件。内瘘并发症导致透析不能顺利进行,并随之而来导致庞大医疗开支,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美国,每年有数10亿美元的医疗开支用于血管通路并发症的治疗上。减少内瘘并发症能够延长内瘘使用寿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避免引起医患纠纷。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负面情绪体验,疼痛对患者的生活态度有着消极作用,可导致焦虑、紧张甚至绝望和悲观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终身都要依靠透析机生存,医疗费用昂贵,工作和活动受限等都给自身和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而每次透析进行内瘘穿刺的疼痛更加剧了患者的心理障碍,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鉴此,本研究对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进行研究,为防范内瘘并发症、缓解患者穿刺疼痛提供参考。
3.1 动静脉内瘘是一种经常在外科临床治疗中对患者 (一般是长期血液透析患者) 实施的血管通路。它能够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临床治疗中所需要的充足血量,以确保治疗的顺利。动静脉内瘘的维持使用时间通常为4~5年,是采用游离结扎法将患者的动静脉形成内瘘,且不会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社会工作和生活。由于动静脉瘘通常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治疗时间较长,容易导致患者的血管因反复穿刺而被“筛过”。最后,患者有血栓、内瘘闭塞、血管瘤等临床并发症,可贯穿整个透析过程,不仅严重影响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而且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探讨高疗效、并发症少的动静脉瘘的穿刺方法是十分迫切和重要的。提高血透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2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区域穿刺法和阶梯穿刺法进行治疗。近几年的临床研究资料也表明,阶梯穿刺法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方面的临床效果明显,且能够有效地确保血液透析患者透析疗效,因而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3.3本研究采用阶梯穿刺法对血透患者进行内瘘穿刺,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 (13.04%) 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52.17%) (P<0.05) ,尤其是在血栓方面,阶梯穿刺患者未观察到血栓的形成,而区域穿刺法患者血栓形成率13.04%。这就说明,在肾脏患者进行血液透析过程中,对其采用阶梯穿刺法进行透析治疗,不仅能够有效地保障血液透析的质量和效果,还能够极大地降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
3.4 采用阶梯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内瘘穿刺,能够有效地降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确保血液透析的效果,从而有效延长患者动静脉内瘘的穿刺寿命,确保患者在长期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的临床透析效果,提高血透患者生活质量。阶梯穿刺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理想的临床血透穿刺方法。
结束语
综合以上结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顺血流方向针尖斜面向下穿刺法效果显著,可以降低发生并发症几率,保护动静脉内瘘,缓解患者穿刺疼痛,不会对患者透析质量造成影响,但是需要未来进一步分析是否适合应用在动静脉内瘘3月以内以及移植血管透析患者中。
参考文献
[1]曹玲英.穿刺方法对血透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4 (11) :432-432.
[2]刘北力.穿刺方法对血透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6,29 (32) :231-231.
[3]吴秀红.3种不同的穿刺方法对血透动静脉内瘘保护作用观察[J].中外医疗,2014 (10) :28-29.
[4]杨国彬,熊重祥.穿刺方法对血透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思路构建[J].当代护士 (下旬刊) ,2015 (2) :105-106.
论文作者:田汀婷
论文发表刊物:《大众医学》2018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
标签:患者论文; 并发症论文; 血液论文; 动静脉论文; 方法论文; 实验组论文; 发生率论文; 《大众医学》2018年1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