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并:推动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 兼并规模上台阶
1999年企业兼并浪潮继续以迅猛之势席卷全球及美国。今年10月,美国微波世界通讯公司以1290亿美元兼并斯普林特电话公司的交易,改写了世界企业兼并金额的最高纪录,标志着1999年美国企业兼并规模又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据统计,截至12月3日,全球企业兼并总额已达3.07万亿美元,比去年全年的2.49万亿美元激增23%,其中美国企业的兼并额已达1.625万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的1.612万亿美元,但其兼并案件数量却从去年的12280件下降为今年的9808件,这表明美国企业兼并的规模正在迅速膨胀。今年,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兼并除了金额屡创天文数字外,还表现出与传统经济迥然不同的新特点。
一、兼并大多集中在通讯、信息、航空、金融和娱乐等新兴的服务行业。美国微波世界通讯兼并斯普林特是世界上首例超过1000亿美元的个案,大大超过汽车、石油等传统工业兼并的金额。其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以小吃大,并要与通讯业龙头老大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一争高低;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与英国电讯公司的合并,目的也是要提高两家公司在全球因特网上的竞争能力,所有这些都表明,通讯领域里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二、美国政府放宽了对企业兼并活动“反托拉斯”的法律限制。美联邦贸易委员会最近一致批准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兼并一案表明,美国政府开始支持美企业放开手脚到世界各地,特别是同欧盟和日本企业竞争。
三、不以吃掉对方、消灭竞争对手为目的,采取双赢策略的兼并活动日趋盛行。美国金斯达科技公司以92亿美元的代价与电视指南合并,结束了长达6年的诉讼纷争,化敌为友,以便在电子商务领域共创未来。
研究分析今年美国企业的兼并案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首先,企业兼并的实质是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是资本、人力、技术不断向高效益领域的转移。其次,兼并活动将越来越不受现行法律和观念的束缚,可以跨行业、跨地区,乃至跨国界,而且形式也日趋多样化。第三,美国企业兼并主要以换股方式实现产权流动,这种市场行为需要健全有效的法律保障,也需要规范、先进的中介机构加以运作,以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
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的美国教授德鲁克最近撰文指出,企业兼并常常成为大新闻,而企业的分割,出售、分包、联营却未能引起人们应有的注意。事实上后者的规模和牵涉金额比前者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认为,“世界和美国企业界发生的合并案件,并不是单纯的兼并热潮,而是大规模的结构性调整与重组”。
德国 全面出击战犹酣
1999年,德国企业兼并的数量和领域进一步扩大。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德国企业兼并的数量达到1014家,其中年营业额在10亿马克以上的企业有28家。预计今年全年德国企业兼并总数将达到2000多家。今年,德国企业既是欧洲和全球跨国兼并的主要发动者之一,同时又是美国和英国等外国企业的重点兼并目标。
今年9月,德国飞亚克集团和费巴集团决定以换股方式合并。合并后的新公司将成为德国第三大工业集团。原先长期位居德国能源业老大的莱茵集团也在加紧与VEW集团进行合并谈判。
今年德国企业的跨国兼并势头比往年更加咄咄逼人,并在航空航天、电信等领域发起了猛烈攻势。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今年先后将其麾下的德国宇航公司与西班牙国有卡萨航空航天公司和法国航天—马特拉公司合并。此后,这家新组建的集团又在很短的时间里与英国马可尼公司合并组建ASTRIUM航天公司。
德国电信企业今年以“强大是成功要素”为信条,内外出击,攻城夺地。如果说,世界排名第三的德国电信公司今年用200亿马克兼并英国One2One电信公司只能算是小试牛刀,那么,德国电信业名列第二的曼内斯曼公司可谓战果累累。该公司今年以来先后并购了德国奥泰罗电信公司、意大利奥姆尼特尔移动通信公司和信息数据公司和英国Orange电信公司,成为拥有近2000万客户的欧洲最大移动通信公司。
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世界最大移动电信商、全球拥有2300万客户的英国沃达丰公司不久前决定举债780亿马克,以2420亿马克的代价兼并曼内斯曼公司。此举遭到曼内斯曼公司的坚决抵制,双方展开了兼并与反兼并的恶战,胜负至今尚难预料。
综观今年的德国企业兼并活动,可以看出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德国企业跨国兼并比例已达到50%以上,从而取代国内兼并而成为主要发展方向;二是政府在企业兼并过程中的作用增强,无论是飞亚克集团与费巴集团的合并,还是欧洲最大航空航天集团的重组,没有政府的搭桥与支持,是难以成功的。同时,德国企业今年的兼并活动也提出了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如何在企业兼并加剧的趋势下防止新的垄断。二是在恶性收购不断增多的背景下是否需要制订全球兼并行为规则,以规范企业跨国并购行为。
法国 先内后外求生存
到今年年底,与法国公司有关的并购总金额将达17000亿法郎(合2600亿欧元),比去年创纪录的8370亿法郎又增加了一倍以上。
由于法国各类企业的规模较之美、日、德、英等国的同类企业相对弱小,因而为了避免被吃掉,法国企业不得不未雨绸缪,在政府更为宽松的政策条件下,先行合并以壮大实力。
综观法国近一年来的企业兼并情况,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国内同行业之间企业的合并或兼并,虽然是以先形成法国的“冠军”,然后再向外扩张为目的,但却出现了“敌意”并购现象。例如今年上半年开始,且持续了半年才见分晓的法国史无前例的银行兼并大战和夏季发生的法国道达尔与埃尔夫两大石油集团之间的火并,即为法国近年来兼并规模和金额最大、同时也是“敌意”收购特征最为显著的两宗案例。被卷入这场银行兼并大战的一方是正在准备合并之中的兴业银行和巴黎巴银行,另一方是被这一合并计划激怒了的巴黎国民银行。当时的形势表明,如果前两者合并成功,则后者在法国银行界的地位将会受到极大的动摇。为了生存,巴黎国民银行在协商无望的情况下,公开在股市以溢价换股形式对兴业和巴黎巴两家银行强行收购。这场“敌意”收购大战最后以巴黎国民银行兼并巴黎巴银行、兴业银行维持独立而告终。
二、与欧洲联盟或欧元区内的企业结成同盟,意在对抗强大的美国同行业企业。其中,最具典型的例子是法国宇航集团与德国宇航集团的合并。欧洲在航空航天领域的联合早在酝酿之中,特别是前两年美国波音公司与麦道公司合并之后,这一联合更是迫在眉睫。为此,法国政府今年5月下决心对其宇航集团实行了私有化,消除了与德国和英国等国家宇航企业合并的障碍,并于10月与德国宇航公司实现了合并。除此之外,今年法国企业的跨国兼并活动还有法国罗纳—布朗克化学医药集团与德国赫斯特集团的合并,道达尔集团兼并比利时非纳石油公司等。
三、抓住机遇,主动出击,实行跨洲兼并。例如,法国雷诺汽车公司控股日本日产汽车公司、威望迪集团(法国水务集团的前身)收购美国自来水公司、安盛保险兼并日本一家人寿保险公司等。
英国 主要目标在美国
近年来,英国的跨国企业兼并不断爆出一些大手笔,其规模和金额也越来越大。今年初,英国最大的移动通信公司沃达丰公司以375亿英镑(合620亿美元)并购了美国的空中通信公司,其新组建的公司市值达1100亿美元。此后,这家新成立的沃达丰—空中通信公司又看中了在北美等地拥有一定市场的德国曼内斯曼公司,决定出高价收购,但遭到了对方的坚决抵制。
据专家分析认为,英国企业近来不断兼并外国公司,而且兼并的对象大多是美国企业,主要是基于以下若干方面的因素:一、在全球商业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中,各国跨国企业为增强自身竞争能力,赢得更大市场份额,纷纷进行结构调整,以求发展。二、企业发展战略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任何一家公司都没有能力独吞潜力巨大的市场,因此,企业联姻便成为明智的选择。三、英国政府在鼓励本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同时放松了对大型跨国企业的一些干预和限制,从政策上给予其兼并的自主权。四、英美两国企业在政治、文化、金融、管理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美国政府对本国企业的政策性限制比欧洲国家少;美国企业员工对裁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强,这是英美两国企业能互相兼容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型企业经营方式实例
企业兼并是现代企业经营的策略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策略。企业的分解、转包、出售(部分或全部)、联营与合作生产等也都是现代大企业谋求长远生存,增强效率和提高竞争力的经营策略。以下实例可以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企业正在探索实行更新型的、能够达到双赢目的的生产经营方式。
实例一:今年6月,美国著名大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和台湾电脑公司(Acer)签订了一项为期7年、价值80亿美元的业务合约。根据合约,两家公司均向双方提供个人电脑的关键部件。然而,台湾电脑公司不仅是IBM的供货商(生产IBM的低档电脑,以IBM的品牌出售),其自己的电脑也使用IBM公司制造的主要部件,这样,两家公司便形成了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
实例二:近来美国英特尔(Intel)公司与日本索尼公司结成联盟,据说双方甚至没有书面合同。英特尔专门为索尼公司设计一种新型个人电脑,并制造电脑的主要电子部件;而索尼公司则负责组装成品电脑并在美国市场销售,与英特尔的客户竞争。英特尔与索尼之间互不投资,各自承担自己的费用。索尼公司通过联盟获得英特尔的电脑设计,英特尔则取得了其新型芯片独特的销售渠道和保障。这一模式显然有别于传统的合资企业和技术转让协议。在这种新型的转包和合作生产关系中,两家企业谁也不控制谁,从经济角度讲是一种联盟与伙伴关系。
“国际生产体系”正在形成
回顾近年来世界经济演变的轨迹,全球企业并购风起云涌,对外国直接投资和世界贸易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场企业并购风潮是应世界经济全球化之运而生,反过来又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所作的研究,199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几乎增长了40%,创下超过6400亿美元的纪录。联合国经济学家近日又预测,1999年外国直接投资总额有可能超过70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将来自企业并购。这次大规模的企业跨国并购风潮主要发生在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之间,仅1998年的并购金额总计已达411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74%。由此可见,一个以跨国公司为核心的“国际生产体系”正在演变中逐渐形成。跨国公司内部的产品调拨和资金流动,在世界贸易和国际资金流动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在90年代初期,外国直接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新兴市场地区。新兴市场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年平均增长率在这一时期达到了23%以上,超过同期内发达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10.5%的平均增长率。当时,跨国企业把生产转移到新兴市场,目的是要利用便宜的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而近年来的跨国企业并购则主要是为了增强其在世界市场中的战略地位,从而促成了全球产业结构的大调整。
目前,跨国公司并购涉及到几乎所有的重要产业,包括汽车、钢铁、能源、银行、保险、超市、电信、医药,甚至大众传媒。这种大范围的并购活动向世界贸易提出了新的挑战,人们开始担心少数跨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垄断地位不利于公平竞争,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今年,一些大的并购案,如波音和麦道公司的合并曾引起“空中客车”的高度警觉。
由于跨国企业并购活动伴随着外国直接投资资金的流动,因而世界各国普遍关注企业并购对投资方向带来的影响。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不断改善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以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但由于各国的外资政策正在迅速趋同,以“政策竞争”作为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手段的效力逐渐弱化。因此很多国家转而改革产权制度,以便促进跨国公司在本国市场进行并购活动,继续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经验。
跨国公司的跨国界的经营和并购活动,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可以预见,跨国公司的并购活动仍将处于一个活跃期。随着各国及世界有关规则的建立和健全,这一并购风潮对世界贸易和投资增长的促进作用将大于其可能产生的某些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