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组织网络信息的可行性、不适应性和现代化_中图法论文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组织网络信息的可行性、不适应性和现代化_中图法论文

《中图法》组织网络信息的可行性、不适应性及其现代化改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织网络论文,适应性论文,可行性论文,中图法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对于网络信息的分类组织国内同行大致有两种意见:一是改造《中图法》,使之适应 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需要[1];二是另起炉灶,编制《中国网络信息分类法》[2]。我们赞同 第一种意见,因为《中图法》用于组织网络信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它是为组织印刷 型 文献信息建立起来的,因此也有很多不适应之处,必须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研究其可行性 、不适应性及现代化改造的方式方法,恐怕是21世纪我国图书馆学界一项重大课题。

1、《中图法》的可行性

1.1特点突出,具有一定的基本条件

·有一个比较好的知识分类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中图法》涵盖的知识领 域比较全;②《中图法》对知识体系的排列比较严密。

·有一个比较好的标记符号系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①《中图法》的标记符号简单 明了,逻辑性强;②《中图法》对标记符号的配备有助记性,有规律可循。

·从主表到副表都比较充实和完善。主要表现是:①每次修订都注重“三新”(此指新学科 、新技术、新事物)类目的充实;②每次修订都注重通用复分表和专用复分表的完善。

·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统一和规范。主要表现是:①类目命名及其书写形式的统一和规范 ;②类号结构及其书写形式的统一和规范;③类目注释用语及其引用次序的统一和规范;④ 多重列类法的统一和规范;⑤指示性类目的统一和规范;⑥复分表的统一和规范等等。

·尽量反映事物的多种属性。《中图法》采取了四项措施:①引进组配编号法;②采用交 替列类法;③采取多重列类法;④采用类目参见法。

·充分考虑类目排列的规律性。《中图法》采取了三项措施:①采取对应列类法;②采取 统一列类法;③采取从总到分、从一般到个别、从理论到应用的列类原则。

·强调分类法的实用性。《中图法》采取了三项措施:①突出列类;②设立特藏;③采用 八分法、双位法、借号法等等。

·有详细的类目注释、类目索引、使用手册等。

·有详略不同的三个版本及系列版本,特别是机读版和《中国分类主题词表》。 ·有常设管理机构,有专门刊物,能及时修订。

1.2使用面广,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我国图书情报部门94%以上的单位使用《中图法》。

·我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信息中心、出版发行部门、广播电视部门等的书刊资料,9 8%以上也是以《中图法》作为标引和检索工具的。

·从1988年起,“中国标准书号”(ISBN)与“中国标准刊号(ISSN)已把《中图法》22个大 类及16个工业技术二级类的类号作为构成部分。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和期刊论文的分类号也全部是以《中图法》作为依据的。

·全国各大图书馆的数据库95%以上也是以《中图法》作为检索途径之一的。

·有些中文网站(如“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也是以《中图法》作为信息组织工具的 。

2、《中图法》的不适应性

2.1结构庞大,缺乏简明性

《中图法》是由主表、复分表、标记符号、类目注释、类目索引(单独刊行)、分类法说明( 其中使用说明单独刊行)等六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由若干个单元构成,如主表,又由基本 部类、基本大类、简表、详表组成。《中图法》第四版的主表共计1119页,71168个类目, 真可谓洋洋大观。再如复分表,又分为通用复分表和专用复分表两种。《中图法》第四版的 通用复分表共计8个,1124类,专用复分表71个。如此庞大而又复杂的结构体系,怎么能适 应网络信息组织简明性这一要求呢?

2.2划分太细,缺乏实用性

《中图法》严格按照学科分类和逻辑划分原则,层层划分、隶属,细分到无以复加的程序 。如语言类,《中图法》是按照语系→语族→语支→语种来划分的。试问:如果要查找新疆 的吐鲁番语或库车语的话,广大网民能够知道它们属于“H7印欧语系”→“H795吐火罗语族 ”吗?再如动物类,《中图法》是按照类→门→亚门→纲→亚纲→总目→目来细划的。细划 的结果直接导致类号的冗长,如“Q959.223.53山虾目”,达到9位数。若要查找“对虾”的 信息,必须依照下列次序:Q生物科学→Q95动物学→Q959动物分类学(系统动物学)→Q959.2 2节肢动物门→Q959.223甲壳纲→Q959.223.63+足目等。如此复杂的查找次序及冗长的类号 ,怎么能适应广大网民快捷实用的检索需求呢?

2.3操作复杂,缺乏易用性

《中图法》第四版在第三版的基础上增添了6种操作符号,共12种,它们是:类目起止符号 /、交替类目符号[]、类目沿革符号{}、推荐符号a、分隔符号·、组配符号:、国家区分 号 ()、时代区分号=、民族区分号“”、通用时间、地点区分号<>、联合符号+、总论复分号 一等。除前三种不用外,多数符号操作复杂。还有复分、仿分和组配,特别是多次复分(最 多 可达到5次复分),还要注意复分次数、复分顺序、复分表转换、被仿类号置换、复分时加区 分号、复分时加“0”甚至加双“0”等,林林总总,就连专业人员操作起来还经常出差错, 何况广大网民乎?

2.4体系僵化,缺乏灵活性

《中图法》采用的是层累制,等级森严,又采用字母加数字的混合号码,其次序永固不变 ,这种标记符号和标记制度犹如绳锁,把类目牢牢地套在一个框子里,动弹不得;若要增添 或删改,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中图法》的修改周期平均为8年,而21世纪的科学技 术知识每两年半翻一番。如此丝丝入扣的分类体系和漫长的修订周期,怎么能适应日新月异 的科学技术发展呢?而且这种僵化的体系往往把理论性类目冠于首位,把贴近生活的类目压 到最低层。如“F59旅游经济”,按照先理论后事业的固定模式划分为“F590旅游经济理论 与方法”,“F591世界旅游事业”,“F592中国旅游事业”,“F593/597各国旅游事业”; 在“F592中国旅游事业”中,又按照政策→规划→建设→管理→历史→地理来划分,而“旅 游景点”仅作为“F592.99旅游经济地理”类下的一条注释列出。由此可见,《中图法》固 守层累制的结果是:越是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的类目,距离读者越远,越是难以 寻觅。

2.5单线排列,缺乏多维性

我们知道,每一种事物都有多种属性,都可以多向成类;我们还知道,每一门学科都有应 用他学科和被他学科应用的可能性,都可能多类隶属。而《中图法》则是按照事物的某一种 属性,按照被应用的学科去归类,自然就不会多向成类和多类隶属,往往是顾此失彼,挂一 漏万。比如“生物制药”这方面的文献信息,它涉及到生物工程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制 品药物生产等类,但它只能人为地归入后者。如果网民到“Q生物科学”或“R医药、卫生” 大类去查找,就会造成检索失败,无功而返,有谁知道要到“TQ化学工业”里去找呢? 这种人为地单线排列,怎么能适应网民从多种途径、多个角度搜索信息的要求呢?

3、《中图法》的现代化改造

3.1改细密分类体系为粗略分类体系

类目划分过多、过细、过于专业化,不但会造成大量的空头类目,导致结构庞大而复杂, 而且标引时很容易产生差错,检索时很容易产生误检、漏检和检索失败。因此说,改细密分 类体系为粗略分类体系,是《中图法》进行现代化改造的首要任务。具体实施方案,可以集 思广益。一是对《中图法》简本进行增、删、改,二是编制《中图法》的网络版。如果再具 体一点则是:①坚决铲除形式主义类目和空头类目;②淡化政治性类目和纯科学性、纯专业 性类目;③提高生活性、时代性、社会性类目的级别;④吸收国内著名搜索引擎(如搜狐、 网易、北极星、新浪网、中文雅虎等)分类体系的特点;⑤借鉴美国Net First、英国BUBL L INK、加拿大Canadian Information by Subject改造DDC的经验。

3.2改单纯分类体系为分类主题一体化

类目的层层逻辑划分所产生的层层隶属体系,是分类法过于复杂、过于细密、过于僵化的 根本原因所在。因此,改单纯分类体系为分类主题一体化,是《中图法》进行现代化改造的 重要举措。其具体方案是:①严格控制类目体系的深度。如果以《中图法》简本为基础,一 般可控制在3级,3级以下按字顺排列;如果要编《中图法》网络版,可控制在5级,5级以下 按 字顺排列。②建立友好界面。对于《中图法》的电子版来说,可采取以下方式建立友好 界面:一是用列表方式分屏显示分类系统;二是用菜单方式分窗口显示字顺系统;三是用超 文本链接,通过设置镜像类目的方式,对于一些重点和热点类目给予突出反映或单独设置, 如“搜狐”的“极品专栏”。

3.3加强标引深度,改进组配功能

《中图法》是为标引印刷型文献信息而编制起来的分类工具。由于是人工标引,加之类目 体系的限制,往往是浅标引。相比较而言,网络信息比较复杂,涉及到人类的所有学科和领 域、不同地区和语言、不同的信息类型(文本、图象、声音、图形、软件、数据库等),如果 还是浅标引,很容易造成漏检,因此,加强标引深度,改进组配功能,是《中图法》现代化 改造的重要内容。所谓加强标引深度,是指把具有参考价值和检索意义的标引词标识出来( 如采用分面分析的方法,采用分析标引、附加标引、互见标引等方法),从而提供多途径、 多类型检索。所谓改进组配功能,是指在《中图法》现有组配因素(如主类号直接组配、主 表类目与复分表类目组配、仿分组配等)的基础上,大量增加通用复分表(如语言、材料、人 物等通用复分表)和专用复分表,在三级类目之后广泛采用多重列类法,允许多重列类法所 生成的类目之间的组配,并逐步过渡到类系内、类列内类目的组配。

3.4加强横向联系,改进参照系统

《中图法》是以纵向联系为主的分类体系,横向联系仅通过少数几个参见类目和交替类目 来体现,远远不能适应网状的、立体的网络信息组织的需要,因此,加强横向联系,改进参 照系统,是《中图法》实现现代化改造的重大措施。所谓加强横向联系,是指用交替类目的 方法来反映两个学科相关的主题;用参见方法来反映两个概念内涵交叉的主题;用注释方式 提示类目之间的各种关系;用超文本链接方式来重复反映关系复杂的类目等。所谓改进参 照系统,是指由一维、单线的体系,改为多维、网状的体系。具体一点就是:在每个类目下 增设属、分、参、注等项,强化类目之间的联系,揭示其内涵与外延;采用超文本技术,通 过链接的方式,把上位类与一组下位类,把每个类与其一切相关类、把类目与相关的关键词 等都链接起来,形成庞大的参照系统。

3.5简化标记符号,改进复分技术

《中图法》的体系结构、类目涵义、注释说明、分类号配备、12种辅助符的用法、复分技 术等等,使人望而生畏,畏而退缩。因此,作为组织网络信息工具的《中图法》,简化标记 符号,改进复分技术实属必需。这里的关键是如何把先组式类号改变为后组式类号,进一步 说,如何把一个凝固不变的整体类号,分解为由各个检索点串连起来并可以实行轮排的类号 。当然《中图法》不可能像CC那样实现全面标引,但可以把原有的复分、仿分、组配、多重 列类等要素,改进成为各自独立的检索点。如此,不但可以摈弃一些复杂的标记符号,改进 复分技术,而且可以实现计算机组配检索,提高检全率。

自从1876年DDC诞生以来,文献分类法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1933年CC的面世,对传统等级 列举式分类法提出了挑战,但由于文化历史的积淀和惯性,传统意义上的分类法仍然是一统 天下。由于Internet的出现,传统分类法又一次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关口。是改造传统 的分类法,使之适应网络信息组织和检索的需要,还是重新编制网络分类法,就成为当代文 献分类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我们认为,文化是有继承性的,文献分类法是一种文化现象,当 然也不例外。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革,传统的分类法也必须进行及时的修订和 改造。这就是迄今为止诞生100多年的DDC为什么能够永葆青春的根本原因所在。如果像一些 同仁所言,组织力量编制出一部《中国网络信息分类法》,用以取代《中图法》是不实际的 。分析《中图法》组织网络信息的优势与不足,研究其现代化改造之措施,尽早出第五版和 网络版,恐怕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简明、实用、易用、灵活、多维,恐怕是《中图法》 今后发展之方向。

标签:;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组织网络信息的可行性、不适应性和现代化_中图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