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将创新手段融入课堂,课堂才会更加充满创新活力。创新的语文课堂,一方面要求教师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创新情境,采用新的教法与课堂结构;另一方面要注意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善于引导和排除障碍,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只有课堂上充满创新,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转变方式;注重体验;电化手段
大家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更是如此,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巧妙设置悬念,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便使学生急于寻找答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把握课程标准,分析教材,了解学,找准切入点,把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加以梳理,抓住重点把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来,引起兴趣。
一、营造氛围,培育创新土壤。
学生只有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才能活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便是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适学氛围的良好方法之一。我经常采用这种学生间民主交流的方法。讨论中,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都想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位同学都能从对方汲取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借鉴他人的看法,弥补自己思维的欠缺或不足。因此,讨论过程是一个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长此以往,创新意识就形成了。
二、创设兴趣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发生的学习活动上,没有兴趣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有效的课堂学习氛围,不仅能促进求知欲的滋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而且还会使学习变得愉快。有效的课堂学习氛围是产生创造思维的动力和源泉,是学生不断努力,积极创新的基础。小学生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展开讨论,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保持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如:有的采用采访,有的让学生当小导游,识字课上猜谜语、词语接龙等活动,对成功者及时表扬鼓励,让他们体味成功带来的自豪和乐趣,让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学生满怀着创新的激情,不断地探索新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信息整合,提供创新环境。
信息技术可以把所要传授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使客观事物的形、色、声直接传递到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信息技术以其直观的形象,美妙地图画,艳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充分展现语文美的因素,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拓宽时空,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要把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广阔的空间自主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默读思考、朗读咏诵、讨论交流、合作研究……在这开放的教学形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理解表达中,他们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自己独立的见解。此外,语文学习的开放性还体现在课内向课外延伸。
五、挖掘空白,培养创新精神。
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课文内容讨论学习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我遇上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话、作文,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更加深刻的领会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教《草船借箭》时,读到周瑜听诸葛亮说"愿立下军令状"时,"高兴了",除了让学生理解高兴的原因,还让学生体会周瑜当时的心理活动,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周瑜的性格。
总之,创新教育的实践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上,渗透在教育活动中,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的学习态度,为学生今后的更高层次的独创能力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鼓励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常常质疑会激起思维的不平衡状态,以求新的平衡。从而促使学生敏捷地、主动地、灵活地、独创性地思考,发展创造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巧设问题,善于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首先,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人手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腈和窗户。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找出题眼,据此发问。如看到《钓鱼的启示》这一课题,有的学生就会问:“钓什么鱼呀?”“钓鱼能有什么启示?”如此一来,使教学指向清晰明快。二是抓住关键词质疑。关键词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着重要作用或不容易理解的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质疑,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抓住人物语言质疑。语言能深刻地表达文章的内涵。四是抓情节空白质疑。有些课文在表达时是含蓄的,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其次,教学生释疑。学生总在“感其形,思其因”的过程中产生困惑、产生疑问,教师要提倡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困惑处,疑难点。敢于“打破砂锅问到底”,敢于否定书本、工具书或名人的想法、说法。一般的问题可组织学生查工具书解决,重点、难点的问题,可组织学生集体讨论,最后教师适当地讲解和点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第一步。在不断生疑、不断发问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便会产生新颖、独到的见解。
总之,语文教学要从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老师就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的合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让学生成为主体,老师成为主导,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语文教学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才能真正活起来。
参考文献:
[1]黄幼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J].教育评论,2001(5)
[2]许刘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J].教育评论,2000(6)
论文作者:张琦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3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课堂论文; 思维论文; 兴趣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创新意识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10月论文;